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中央有要求,发展有需求,农牧民有愿望,对于解决农牧业后继有人的问题,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对于我们从事农牧业推广一线的工作者来讲,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为实施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程提供了有效工作平台,为培育"三农""三牧"的未来奠定了基础。现就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两年来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作谈几点看法,供同行商榷。一、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的形势1.中央有要求。2012年到2014  相似文献   

2.
开展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是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做好当前"三农"工作的重要切入点,也是提高农牧民个人素质有效手段。本文详细介绍了牧区地方开展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遇到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为确保农畜产品有效供给、推进现代农牧业转型升级、构建新型农牧业生产经营体系,对农牧民的培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内蒙古草原畜牧业地区的选点调查,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影响牧民培训需求的相关因素,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提高农牧民培训质量的对策及建议,促进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4.
各地     
<正>青海召开农牧民教育培训工作推进会12月3日,青海省农牧民教育培训工作推进会在青海省西宁市召开。此次培训会旨在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总结交流近年来青海省农牧民教育培训工作经验成效,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措施,全面推进乡村人才振兴。据了解,自2012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以来,青海全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省情、农情、牧情,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培育造就了一批新型职业农牧民队伍,累计培训新型职业农牧民9.4万人(次),通过认定1.7万人,新型职业农牧民已成为发展农牧新产业、新业态的先行者、应用新技术新装备的引领者、创办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的实践者。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市农广校在鄂尔多斯市经济转型中要全面做好自我定位、提升自身从业能力、提高培训效能、增强执行力,做到有的放矢,为鄂尔多斯市现代农牧业的加快发展提供人才,有力推动鄂尔多斯市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程进程。那如何做好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作呢?现从以下2个大方面谈谈笔者的理解认识。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同仁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牧民科技培训工作,并把农牧民科技培训摆在农牧业工作的突出位置,农牧民科技培训工作按照上级行政主管部门部署,结合同仁县实际,以农牧业实用技术培训为主,扎实推进农牧民科技培训工作的全面开展。1农牧民科技培训现状1.1农牧民科技培训工作面广、量大由于历史原因,农牧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还不能够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很多新型实用技术没有得到  相似文献   

7.
<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核心就是发展农村牧区经济,提高农牧民收入,培育新型农牧民。实现现代农牧业,关键在于提高农村牧区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农牧民教育培训工作,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客观要求,也是发展现代农牧业的迫切需要。1巴彦淖尔市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现状  相似文献   

8.
农牧区合作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育起来的新生事物,虽然目前尚处于不断探索、完善、发展阶段,但在完善农牧区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推进农牧业产业化步伐、实现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中的作用已日益凸现,代表着现代农牧业和农牧经济发展的方向。全面认识发展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对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的作用,深刻剖析畜牧业合作经济内涵与特点,科学研究新型畜牧业合作经济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9.
在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对西藏林芝市农牧民进行了职业技术培训途径探索。结合当前生产现状,引入新的草地经营理念和模式,加大生产技能培训,重点培训农牧民人工草地建植与管理,牧草饲料加工与贮藏,退化草地治理与生态恢复等内容。在农牧区生产第一线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和实践操作教学点,指定专业技术人员在田间地头示范,组织农牧民参观学习。同时,通过科技下乡活动和文艺汇演形式对农牧民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教育,引导其参与制定农牧业种养殖生态生产优化方案,以期培养一批高素质的职业化农牧民,为有效促进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带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市场信息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技入户工作正式启动为了落实2005中央1号文件精神,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落到实处,让农牧民得到实惠,让党员干部受到教育,3月15日自治区农牧业厅组织厅机关党员干部和厅属二级单位专家、科技人员200多人深入到包头市九原区新城镇开展内蒙古农牧业科技人户启动仪式。本次活动以保持先进性,服务农牧民,发展农牧业,为农牧民办实事为主题,把农牧业适用科技直接送到农牧民手中。在这次活动中农牧业厅启动了全区农牧业科技  相似文献   

11.
通过组织一批专业素质过硬、基层经验丰富的畜牧专业技术人员,以项目为依托,深入基层、服务农牧民,把以人为本全面提升农牧民整体素质作为基本出发点,以农牧业提质增效和农牧民增收为目的,立足牧区、乡镇、村组,面向广大农牧民,突出重点,试点引领,努力解决农牧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为全区农牧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2.
加快实施"两转双赢"步伐 提高牧民经济收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引导和扶持农牧区人口向城镇转移,使广大农牧民群众成为工业化、城镇化的推动者、建设者和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成果的共享者。通过加快转移农村牧区人口和转变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努力实现改善生态环境和增加农牧民收入的“双赢”目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要增加农牧业经营收入必须改变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农牧业生产的科技含量,确保农牧业产量增加。一、青海省农牧民收入现状与分析近年来,青海省各级农牧部门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牧民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农牧业稳步发展、农牧民持续增收、农村牧区和谐稳定,农村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同仁县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农牧民科技培训工作,并把农牧民科技培训摆在农牧业工作的突出位置,农牧民科技培训工作按照上级行政主管部门部署,结合同仁县实际,以农牧业实用技术培训为主,扎实推进农牧民科技培训工作的全面开展.  相似文献   

15.
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引导和扶持农牧区人口向城镇转移,使广大农牧民群众成为工业化、城镇化的推动者、建设者和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成果的共享者。通过加快转移农村牧区人口和转变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努力实现改善生态环境和增加农牧民收入的“双赢”目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农牧业作为第一产业是民生之本,积极推进现代化农牧业,强化"三农"发展,是固本之策。对于西藏山南地区这种二三产业欠发达地区,现代化农牧业在区域性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本地区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生产资料和科技人员缺乏、生产化水平低下等问题;针对现代化农牧业建设中,存在自身积累能力不足、发展缓慢等现实情况;要以自治区确定的"十二五"时期,积极发展现代化农牧业,实现"一产上水平"战略部署为契机,采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牧业发展后劲、大力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增加农牧民生产性收入、加快发展农牧区非农产业、增加农牧民创业型收入等措施。在加强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高上下功夫,以农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增加农牧民收入为核心,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在现代化农牧业发展上取得新成就。  相似文献   

17.
巴彦淖尔市肉羊产业的发展紧紧围绕农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总体目标,调整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转变农牧业经济发展方式。2015年肉羊产业的发展继续以肉羊规模化养殖为突破口,加快肉羊产业转型升级,开创肉羊产业发展的新局面。肉羊产业已经成为巴彦淖尔市的一个主导产业和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黄南州农牧业发展进程缓慢,不难看出,造成当地农牧民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农牧业经济滞后的主要原因,除了偏僻的地理位置和严酷的自然环境因素外,交通条件差、农牧民文化素质低则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两大主要原因。因此,加强高寒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教育工作、提高农牧民的科学文化素  相似文献   

19.
正加快发展农牧业产业化,是实现农牧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是增加农牧民收入的根本所在,也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抓手。近年来,祁连县依托农畜产品优势资源,把推进农牧业产业化作为确保农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调整农牧业结构和增加农牧民收入的一项重要举措,不断加大项目扶持力度,支持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加大"三品一标"的品牌建设和宣传力度,努力培育特色品牌产业,延伸产业链、打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虽然农牧业生产投入增加,而农牧民增收缓慢,制约了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就门源县而言,由于气候条件差,底子薄,农牧业收入水平低,农牧业人口多,因此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1 农村牧区经济收入构成情况的分析 实现农牧民增收,主要是培育农村牧区经济收入的增长点,从我县农村牧区经济的经营形式来看,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县农牧区的经营层次包括集体经济,乡镇企业,农牧民家庭经营和其他经营四个层次。实践证明,家庭经营是实现农牧民增收的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