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阿什河春季不同河段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比较阿什河不同河段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于2014年5月份对阿什河3个河段(森林段、农田段、城市段)进行了调查研究。共采集大型底栖动物33种,隶属2门2纲6目15科,其中,双翅目种类最多,占总物种数的42.4%;其次为蜉蝣目,占总物种数的24.2%。优势种为小划蝽(Sigara substriata)和Ameletus montana,常见种为扁蜉(Ecdyrus sp.1)和Baetidae sp.1。大型底栖动物的密度、物种数和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在3个河段中存在一定差异,即森林段最高,农田段次之,城市段最小;多样性指数(H')为森林段最大,农田段次之,城市段最小。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水温和氧化还原电位在不同河段间差异显著,同时由相关性分析得出,水体总氮是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2.
利用复合网袋法,对五角槭(Acer mono)和稠李(Prunus padus)两种树叶在帽儿山溪流中的分解速率进行了为期105 d的研究。结果表明:五角槭和稠李树叶在溪流中的分解速率常数(k)分别为0.024和0.030,符合指数衰减模型,均属于快速分解组。定殖在五角槭和稠李树叶上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类分别有30种和26种,均以蜉蝣目小蜉属(Ephemerella spp.)为优势种。两种树叶上大型底栖动物的摄食功能群的多度和生物量无显著差异,而5次采样间的差异显著。定殖在五角槭树叶上的直接集食者比例最高(45.9%),其次是捕食者(23.8%)和撕食者(22.4%),最少的为过滤收集者,仅占4.6%;定殖在稠李树叶上直接集食者的比例最高(44.6%),其次是捕食者(26.1%)和撕食者(25.4%),过滤收集者仅占1.8%。说明在帽儿山溪流中,随着溪流增大,撕食者种类减少,直接集食者类群的密度对树叶分解速率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挠力河湿地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特性的季节变化,及其与底质、植被之间的关系,于2016年7月份—2017年5月份在挠力河湿地设置11个采样点进行大型底栖动物采集和分析。结果表明:在挠力河湿地发现大型底栖动物共9目18科42种,划分为6种摄食功能群,即捕食者(PR)、杂食者(OM)、直接集食者(GC)、过滤收集者(FC)、刮食者(SC)和撕食者(SH),其中,刮食者和捕食者是优势功能群,物种数分别为19种和11种;6种运动功能群,即漂浮者(PL)、潜水者(DI)、附着者(CN)、扩张者(SP)、攀爬者(CM)和挖掘者(BU),其中附着者为优势功能群,物种数多达25种。底质类型、水生维管束植物等均是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生长和分布的因素,同样也影响其功能群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针对栖息地受损,河流生态完整性受到严重威胁的现状,以MesoHABSIM模型为基础,选取易采集、分布广且能较好反映栖息地条件的大型底栖动物为目标水生生物,对其栖息地适宜度进行了探索。针对缺乏反映河道底部特征的水文形态参数和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功能分析两方面的不足,为实现定量化表征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地适宜度的目标,改进了水文形态模型和生物模型,建立了改进的大型底栖动物中尺度栖息地适宜度模型。水文形态模型中增加了反映河道底部条件的底部剪切力参数;生物模型中,除单一目标物种外,增加功能摄食类群分析,研究偏好不同流速、基质条件的底栖动物,主要包含撕食者、牧食收集者、滤食收集者、刮食者、捕食者等。  相似文献   

5.
于2013年5—6月对鸭绿江和图们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两个流域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103种,分属于14目44科,其中以水生昆虫种类最多,功能摄食类群以刮食者占优,共计45种,另外,还包括撕食者4种,收集者18种,捕食者36种;鸭绿江大型底栖动物79种,图们江大型底栖动物61种,2个水域共有种37种(隶属于14目22科);鸭绿江大型底栖动物总平均密度为93.72 ind./m2,总平均生物量为27.05 g/m2,而图们江大型底栖动物总平均密度为7.78 ind./m2,总平均生物量为1.19 g/m2;从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析,鸭绿江均高于图们江,且均以水生昆虫最高,其中,鸭绿江扁形动物平均密度最低,图们江甲壳类平均密度最低;鸭绿江和图们江共有重要种为灰纹石蛾Hydropsyche ulmeri和钩虾Gammarus sp.2种;Shannon-Wei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为鸭绿江高于图们江,K-优势度曲线与多样性分析结果相吻合。研究表明,采用BI生物指数对鸭绿江和图们江水质进行评价,鸭绿江75%断面和图们江50%断面处于清洁以上水平,总体来看,鸭绿江和图们江多数断面水质较清洁。  相似文献   

6.
张兵  温腾  盛晟  安树青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4):16733-16738
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评价了贾鲁河9个河流断面的栖息地质量状况,分析了栖息地综合指数(HI)与水质理化指标、底栖动物的相关关系,探讨了栖息地质量状况影响底栖动物分布的主要途径。结果表明,贾鲁河9个河段中,有超过50%的河段处于不健康状态;栖息地质量与水质无显著相关性,但与底栖动物生物量、B-IBI指数、Goodnight-Whitley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显著相关(P<0.05);栖息地主要通过河道内生境变化与河滨带土地利用变化影响贾鲁河底栖动物的分布特征,其中底质类型和城镇土地利用强度是影响底栖动物分布的两大因素。  相似文献   

7.
渤海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海上定点采样调查、等级聚类(CLUSTER)、多维排序标度(MDS)、典范对应分析(CCA)等多种方法,研究了2009年春季渤海湾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本次调查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31种,其中多毛类8种,软体动物12种,.甲壳动物4种,棘皮动物3种,脊索动物、纽形动物、蜢虫门、半索动物各1种,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为黑龙江河蓝蛤。调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密度为91.2个/m2,平均生物量为83.06g/m2。CLUSTER和MDS分析表明,大型底栖动物的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性,依此将大型底栖动物简单地分为4个群落。CCA分析显示,pH、溶解氧、透明度、水深与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的相关性较大。  相似文献   

8.
根据2006年12月至2007年11月对乳山近海的调查样品,报道了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的生态学状况。结果表明:乳山近海大型底栖动物以食底泥者和肉食者占较大优势,其次为滤食者,食碎屑者、杂食者、植食者相对丰度较小;食底泥者的优势种为中蚓虫、不倒翁虫、丝异蚓虫和轮双眼钩虾,肉食者的优势种为寡鳃齿吻沙蚕、圆筒原盒螺和纽虫,滤食者的优势种为滑理蛤、菲律宾蛤仔、金星蝶铰蛤和江户明樱蛤;各功能摄食类群分布受有机负荷和底质类型限制;基于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类群的生态参数评价结果表明,乳山近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健康状况由虚弱趋于不稳定,大部分站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到轻度扰动,底栖生态质量状况较优良;冗余分析表明,盐度、水温、总氮、悬浮物、溶解氧、总有机碳和硅酸盐等7个因子与乳山近海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存在较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老窝河底栖动物资源状况。[方法]在2007年4、11月,调查了老窝河大型底栖动物资源。调查采样依据海拔高度变化设置了5个断面,共计40个样本。[结果]采集到底栖动物20种,其中节肢动物17种,占总种数的85%,以水生昆虫为主;软体动物2种,占总种数的10%;扁形动物1种,占总种数的5%。老窝河各断面秋季底栖动物的平均密度高于春季,春、秋季各断面的平均密度均以LWH1、LWH2、LWH3断面高。生物量与密度变化大体相似。LWH1、LWH2、LWH3断面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和丰富度高于LWH4和LWH5断面。[结论]老窝河海拔高度的变化影响了底栖动物种类分布的格局,使底栖动物密度、生物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根据深圳杨梅坑人工鱼礁区投礁前(2007年4月)和投礁后(2008年5月)2个航次调查所获底泥中大型底栖动物的资料,探讨了人工鱼礁对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投礁一年后,人工鱼礁对大型底栖动物的养护作用已初步显现,海域内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数由投礁前的20种提高到34种,环节动物的比例有所增加;投礁后海域内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种类组成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投礁前后的种类相似性仅为23.3%,优势种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由投礁前的方格皱纹蛤Periglypta lacerate变为投礁后的方格皱纹蛤Periglypta lacerate、弦毛内卷齿蚕Aglaophamus lyrochaeto和单鳃虫Nothria holobranchiata。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安邦河湿地底栖动物的物种组成与群落结构,同时利用Shannon-Wiener指数( H′)、生物学污染指数( BPI)和Chandler生物指数( CBI)对安邦河湿地水体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共采集底栖动物431个,鉴定出底栖动物37种,隶属于5纲7目,其中昆虫纲种类最多,为27种,腹足纲4种,瓣鳃纲3种,寡毛纲2种,蛭纲1种。底栖动物优势种为卵萝卜螺( Radix ovate)和白旋螺( Gyraulus albus)。底栖动物的栖息密度较低,为(390±422)个· m-2。典型对应分析( CCA)表明,水深是影响安邦河湿地底栖动物物种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安邦河湿地水质呈轻度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海南省红树林区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现状,2009年6月对海南省7个主要红树林区进行大型底栖动物调查,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s种类均匀度(J′)、Berger-Parker优势度指数(Y)、多样性阈值(Dv)等进行种类多样性评价。结果表明,调查所采获的大型底栖动物共56种,以软体动物和甲壳类动物为主。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137.67 g/m2,平均栖息密度为307.64个/m2。H′甚高,在1.94~3.41,J′在0.52~0.90,Dv达到1.01~3.07,种类多样性基本处于非常丰富和较好的水平。  相似文献   

13.
2013年2月-2013年12月,对浙江钱塘江桐庐段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区的底栖动物按季度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底栖动物16种,主要由软体动物、环节动物及节肢动物3大类组成,软体动物种类数占优势。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分析结果显示,河蚬(Corbicula fluminea)、湖沼股蛤(Limnoperna lacustris)和齿吻沙蚕(Nephthys sp.)为主要优势种。底栖动物可归纳为4个摄食功能群--滤食收集者、牧食收集者、刮食者和捕食者,其中,滤食收集者的密度和生物量占绝对优势。底栖动物的年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39375±17372)m-2和(29572±13197)g·m-2。方差分析显示,密度和生物量无显著性季节差异,但存在极显著的空间差异。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聚类分析表明, 设置的6个断面4个季节均可分为A,B两个组群,A组群在春、夏、秋季均包含了断面Ⅰ、断面Ⅵ、断面Ⅴ和断面Ⅳ,B组群包含断面Ⅲ和断面Ⅱ,而冬季略有区别。  相似文献   

14.
于2010年秋季,用索伯网(Surber)和D形网等工具在阿什河上游9个采样点进行了水生昆虫的综合取样、调查和研究.采集昆虫标本1410只,共鉴定出水生昆虫5目、19科、33属、41种.其中,毛翅目(Trichoptera)种类最多,共14种,占水生昆虫种类的34.15%.物种分析表明:亚美蜉属(Ameletus sp.1)、斑纹角石蛾(Stenopsyche marmorata)、纹石蛾属(Hydropsyche sp.1)、小划蝽(Corixa substriata)和大蚊属(Tipula sp.1)为优势种.水生昆虫摄食功能群可以划分5种类型:收集者(61.13%)、捕食者(20.14%)、刮食者(15.60%)是主要的摄食功能群,而牧食者(2.70%)和撕食者(0.43%)的丰富度比较小.同时分析比较了评价水质的方法——水生昆虫丰富度指数EP.T、科级水平生物指数FB.I、生物指数BI,结果显示,EP.T指数和BI指数可用于评价阿什河上游的水质,其评价结果为:阿什河上游水质处于很好到好的过渡状态.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丁字湾盐沼湿地不同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于2020年10月对盐沼植物芦苇、碱蓬、大米草及互花米草4种生境开展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47种,隶属于5门7纲35科,以多毛纲(17种)和软甲纲(13种)种类较多。大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芦苇生境最高,大米草生境最低,平均生物量则反之。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显示大米草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的多样性高于其他生境。4种盐沼植物生境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相似性程度较低,互花米草生境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率先聚类到一起,且与芦苇生境差异较大,芦苇生境以浮游生物食性功能群占优势,互花米草生境多为碎屑食性。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植被、沉积物有机碳含量和沉积物粒度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长江口北支北八滧河以北贝类放流滩涂湿地的潮下带水域,采集大型底栖动物,分析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在滩涂贝类放流前后的变化。贝类放流后在放流区邻近潮下带海域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51种,其中软体动物15种,节肢动物17种,环节动物4种,脊索动物14种,纽形动物1种,全年优势种有8种。年平均密度为0. 265个/m~2,年平均生物量为0. 06 g/m~2,年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为0. 93,年丰富度指数为0. 895,年均匀度指数为0. 39。与放流前调查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相比,贝类的放流影响了放流区邻近海域的底栖动物群落和优势种的组成。  相似文献   

17.
湋河的底栖动物现状及水质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5-03-2005-05对■河杨凌区段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并以漆水河为参照,应用Trent 生物指数、Chandler记分系统、颤蚓类与全部底栖动物相比的生物指数、Goodnight修正指数和水生昆虫与寡毛类湿重相比的生物指数,同时结合水理化指标对■河水质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河底栖动物共9属.其中环节动物3属,水生昆虫6属;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 728 ind/m2和11.56 g/m2,优势种属为水丝蚓属。■河水体已被污染为超V类水体,且造成漆水河的严重污染。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天津市3座水库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方法]2011年5月、7月、9月分别对天津市于桥水库、北大港水库、尔王庄水库的14个采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调查,分析各水库大型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状况,并评价各水库的水质情况。[结果]所有采样点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22种,其中水生昆虫6种,软体动物7种,甲壳类2种,寡毛类7种。于桥水库5月、7月、9月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分别为11种、8种、10种,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32.43 ind./m2、50.09 g/m2;采用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值、Shannon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综合评价,于桥水库为轻-中度污染。北大港水库5月、7月、9月种类分别为5种、5种、5种。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218ind./m2、2.70 g/m2;采用物种丰富度指数d值、Shannon多样性指数H值和均匀度指数综合评价,北大港水库为重度污染。尔王庄水库5月、7月、9月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分别为3种、5种、5种。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04 ind./m2、0.20 g/m2;采用物种丰富度指数d值、Shannon多样性指数H值和均匀度指数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尔王庄水库为中度污染。[结论]三座水库均受到了富营养化污染,污染程度为:北大港水库尔王庄水库于桥水库。  相似文献   

19.
在盐城自然保护区选取11个典型断面,调查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按照食性类型、摄食方式,结合物种在相关的生态系统过程中的功能,将底栖动物功划分为食碎屑者,食悬浮者/滤食者,切碎者、生物扰动者、次级生产者5个关键功能群,分析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结构及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1个断面共有食碎屑者11种,食悬浮者24种,切碎者26种,生物扰动者26种,次级生产者26种,分别占总物种数的18.0%、39.3%、42.6%、42.6%和42.6%,物种在各功能群中分布比较均匀,在整个苏北潮间带生态系统的尺度上,相关的生态系统功能完整;食悬浮者和切碎者个体数量占据明显优势,在相关生态系统过程中发挥优势作用;中路港断面生物扰动者、次级生产者、食碎屑者、食悬浮者、切碎者物种数分别占所有断面物种数的22.0%、22.0%、20.0%、20.0%、20.3%,个体数分别占各功能群个体总数的60.0%、60.0%、52.2%、31.1%、26.9%,5个功能群的底栖动物个体数量和物种数目均在所有断面中占最大优势,对苏北潮间带生态系统相关功能有更大贡献。竹港断面功能群数、功能群的底栖动物个体数量和物种数目均在所有断面中占最低比例,功能群结构缺失,相关生态系统功能受到破坏。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莱州湾南部胶莱河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现状,分别于2016年春季、夏季和秋季对该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调查,3次采样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5门28种,其中春季23种,夏季和秋季均为24种。调查结果表明:春、夏、秋3个季节大型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3.77、24.55、18.17 g/m~2,3个季节的大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分别为38.89、68.49、55.07 ind./m~2;软体动物为主要优势类群,其次是节肢动物;异白樱蛤Macoma incongrua、红明樱蛤Moerella rutila、托氏虫昌螺Umbonium thomas为春季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夏季和秋季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相同,依次为异白樱蛤、红明樱蛤、托氏虫昌螺和古氏滩栖螺Batillaria cumingi;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为2.13~2.55,Pielou均匀度指数(J)变化范围为0.62~0.73,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变化范围为1.17~1.35。研究表明,莱州湾南部胶莱河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存在明显的潮区变化,各季节典型种主要有异白樱蛤、红明樱蛤等,分歧种主要有古氏滩栖螺、大竹蛏Solen grandis、薄壳绿螂Glauconome primeana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