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以分离自西藏早熟禾(Poa tibetica)、甘肃臭草(Melica przewalskvi)和麦宾草(Elymus tangutorum)的6个内生真菌菌株(分别为西藏早熟禾内生真菌Ep-003和Ep-004,甘肃臭草内生真菌Em-014和Em-016,麦宾草内生真菌Ee-001和Ee-003)为研究对象,分别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麦秆煎液琼脂(WSA)、玉米粉琼脂(CMA)和水琼脂(WA)4种培养基上培养4周后,观测菌落生长速率、菌落形态特征、产孢量和孢子特性.结果表明,同一菌株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速率一般为PDA和CMA上的最大,WSA和WA上最小;不同菌株在同一培养基上,西藏早熟禾的Ep-003菌株生长最快,在PDA上直径最大,为46.42 mm,麦宾草内生真菌次之,甘肃臭草的Em-014菌株生长最慢,在WA上直径最小,为7.07 mm;在4种培养基上,菌株的产孢量有显著差异(P<0.05),分别为Ep-003只在WA上产孢,其他5种菌株在WA和WSA培养基上产孢较多,在PDA和CMA上产孢较少;Em-016和Ep-004在4种培养基上的孢子长度无显著差异(P>0.05),Em-014在WSA上的孢子长最小,为3.77 μm,其他菌株无显著差异(P>0.05),Ee-003在PDA上孢子长最长,为8.43 μm,在其他3种培养基上无显著差异(P>0.05);Ep-004、Em-016和Ee-003在4种培养基上孢子梗长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Em-014在WA上孢子梗最长,为16.74 μm,在WSA上最短,为14.09 μm,Ee-001在CMA上孢子梗最长,为18.59 μm,在WSA上最短,为13.40 μm.  相似文献   

2.
嗜线虫真菌中Duddingtonia flagrans培养性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嗜线虫真菌中Duddingtonia flagrans在不同生长环境中的培养特性.选择普通琼脂培养基(WA)、玉米琼脂培养基(CMA)、马铃薯琼脂培养基(PA)和面粉琼脂培养基(FA)4种不同培养基培养,结果表明,在WA中真菌生长速度最快,在PA中产孢量最多.从应用的角度考虑,PA为最佳培养基;以10~35 C每隔5℃设置7种不同温度组培养,结果表明,10℃和35℃时不生长,25℃和30℃时菌丝生长率较高,产孢量较多,其中以30℃培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
杨洋  陈娜  李春杰 《草业科学》2011,28(2):273-278
本研究以采自甘肃夏河桑科草原和甘加草原的野生中华羊茅(Festuca sinensis)为材料,通过对种子和茎髓部内生真菌带菌的检测,并在PDA培养基上进行分离培养,总共得到48个内生真菌菌株.再经水琼脂培养基次级培养以促进产孢,依据菌落生长形态、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等形态学特征的现察与测定,最终可将其分为3个形态群....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内生真菌在航天诱变材料黔草1号高羊茅中的分布情况和种类,利用光学显微镜进行镜检观察,对被侵染的航天诱变材料高羊茅展开内生真菌分离培养研究。结果发现,内生真菌的菌丝体普遍存在于试验材料的叶片、叶鞘、茎节间,内生真菌侵染率大小为:茎节叶鞘叶片,侵染差异在航诱材料与对照间(未经航天诱变的原始材料黔草1号)差异不显著(P0.05);对分离条件优化后,发现从试验材料中分离的内生真菌在pH 7.5,25℃黑暗培养的条件下以添加高羊茅煎煮液的马铃薯琼脂糖培养基PSA的培养效果最佳;在pH 7.5,25℃紫外光照/黑暗交替培养的条件下以添加高羊茅煎煮液的水琼脂培养基WSA的促孢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捕食线虫性真菌的分离培养技术与形态学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分离培养捕食线虫性真菌的最佳培养基为 0 .4g/ L 玉米粉琼脂培养基 (CMA) ;0 .4g/ L 玉米粉液体培养基可作为保存菌种培养基。在分离培养过程中 ,必须加入活的线虫第 3期幼虫 ,以诱导菌株产生捕食性器官——菌环、菌网 ,并与其他真菌鉴别。捕食线虫性真菌有菌丝和孢子 2种形态 ,其发育时期不同。本试验分离的少孢节丛孢菌(Arthrobotrys oligospora) ,菌丝发达 ,无色有隔 ,隔距不等 ;分生孢子梗直立不分支 ,分生孢子围绕着分生孢子梗呈轮状排列 ,似梅花瓣状 ,2层以上 ;孢子呈倒卵形 ,丰满无色 ,有横隔 ,游离端大而钝圆 ,梗端小而稍尖。  相似文献   

6.
对来自新疆温宿县的布顿大麦采用PDA分离内生真菌,纯化后获得一株内生真菌菌株将其编号为WS1,对此菌株进行分类鉴定、生物学和生理特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此布顿大麦内生真菌最适生长pH范围为7~9.菌株对9种碳源利用能力不同,菌株在淀粉、甘露醇、蔗糖、山梨醇、乳糖、麦芽糖、果糖碳源上生长速度显著高于基本培养基,乳糖中孢子...  相似文献   

7.
我国3种疯草的内生真菌培养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治刚  曹师  徐娜  徐杉  李彦忠 《草业学报》2017,26(10):158-169
家畜取食疯草出现中毒或死亡的原因为疯草体内含可产生苦马豆素的内生真菌。我国的多种疯草中的内生真菌为同一种,同种疯草中的内生真菌因随种子传播而孤立于单一寄主,可能出现与其他疯草内生真菌不同的生物学特性。为此在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菌种的基础上研究了我国最主要3种疯草小花棘豆、黄花棘豆和甘肃棘豆中内生真菌菌株(LYZ0091、LYZ0093和LYZ0109)在不同温度、pH值和培养基上的菌落生长速率和形态特性。结果表明,1)3个菌株的菌落停止生长的最高温度不同,LYZ0109无法在30 ℃下生长,但LYZ0091和LYZ0093仍可生长,最适宜生长温度分别为20、25和25 ℃,在5、10和15 ℃下4周时LYZ0091的生长速率显著(P<0.05)高于LYZ0109,在20和25 ℃下则显著(P<0.05)低于LYZ0109;2)在pH 4~11下3个菌株均可生长,菌株之间无显著(P>0.05)差异;在培养基NA、PCA、PDA、PSA和WHDA上LYZ0109多显著(P<0.05)大于LYZ0091;3)在温度、pH值和培养基处理中3个菌株均未产生分生孢子,LYZ0091和LYZ0109的菌丝扭曲状,厚垣孢子少,而LYZ093无扭曲状菌丝,大量成串的厚垣孢子由基质底部向上呈树状生长。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利用组织分离法和对峙培养法,从鸭茅(Dactylis glomerata L.)叶片中分离筛选到1株具有较强抑菌活性的内生菌株TD-MM。基于形态学特征和基因序列分析,将菌株TD-MM鉴定为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初步探究其抑菌机理和防治效果,并测定菌株TD-MM营养生长和产孢的条件。结果表明:鸭茅内生木霉菌株TD-MM对6株植物病原菌均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该菌株推测为通过生长空间竞争和重寄生作用抑制植物病原真菌,其对姜花、蚕豆和辣椒根腐病的防治效果较好,且对植株的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适宜该菌株生长和产孢的培养基为虎红琼脂培养基和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值为5,在12 h光暗交替条件下菌丝生长最快且有利于产孢;孢子致死温度为60℃,10 min。本研究结果可为植物根腐病害生物菌剂的研制和开发提供菌株资源和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9.
对厚垣普可尼亚(Pochonia chlamydosporia)ARSEF3539真菌的生长特性——菌丝生长过程、形态、分生孢子与厚垣孢子的形成及发育过程进行了研究。通过试验发现,该菌在0.4 g/L玉米粉琼脂固体(CMA)培养基和沙氏葡萄糖琼脂(SDA)培养基2种培养基上生长速度略有不同,SDA培养基上菌丝生长速度快,菌落为厚重的白色棉絮状;CMA培养基上菌丝生长速度略慢,菌落为较单薄的棉絮状。2种培养基上菌丝皆呈放射状生长,菌丝致密,气生菌丝发达,分生孢子梗单个或轮生于菌丝,每个孢子梗有4~5个分支,每个分支顶端分生孢子聚生,孢子透明,呈卵圆或圆形。老的气生菌丝膨大处形成厚垣孢子,厚垣孢子内部砖格状、多室、厚壁。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萱草(Hemerocallis)根中是否存在产生萱草根素的内生真菌,从北萱草(H.esculenta)根中分离得到4株内生真菌,在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上培养20 d后收集菌丝,应用薄层色谱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分别检测菌丝提取液中的萱草根素,筛选可产生萱草根素的内生真菌。结果表明:菌株XC-1A为产萱草根素内生真菌,含量达359.88 μg·g-1,根据形态学观察和5.8S 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确定XC-1A为Zalerion varium。北萱草中存在可产生萱草根素的内生真菌。  相似文献   

11.
青海高原的高寒特性决定其生境内禾草植物的多样性和特异性,然而有关青海高原地区禾草内生真菌的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对青海高原地区48个样点内禾草植物内生真菌带菌率和内生真菌分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4种禾本科植物内生真菌平均感染率低于50%,而12种植物内生真菌平均感染率大于50%.其中,缘毛鹅观草(Roegneria pendulina)、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中华羊茅(Festuca sinensis)、硬质早熟禾(Poa sphondylodes)、微药羊茅(F.nitidula)、毛稃羊茅(F.kiritowii)和紫羊茅(F.rubra) 的平均带菌率均超过80%.同时,同属禾草植物内生真菌带菌率存在差异.禾草内生真菌分离率较低,其中紫花针茅、麦宾草(El ymus tangutorum)、光稃早熟禾(P.psiolepis)和异针茅(S.aliena)内生真菌在菌落和分生孢子形态上存在差异.可见,青海高原禾草内生真菌带菌率较高,同时不同禾草内生真菌可能存在多样性.  相似文献   

12.
罗布麻斑枯病(Septoria apocyni)是一种严重危害罗布麻(Apocynum venetum)产量和品质的真菌病害,主要危害罗布麻叶片与茎秆,初期叶片形成轮纹状病斑,后期危害茎秆,严重时病斑连接,罗布麻呈烧焦状枯死。本文系统研究了分离自甘肃(GS)和新疆(XJ)罗布麻叶斑病的2株罗布麻壳针孢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分析不同培养基、酸碱度、温度、光照对菌落生长的影响,筛选罗布麻壳针孢菌的最佳培养条件。结果表明:GS菌株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上生长的最好,XJ菌株在10%罗布麻汁液+PDA培养基上生长的最好;该菌在供试的7种培养基上均未产孢;菌落在10~30℃内均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5℃;在pH 4~10内均能生长,最适生长pH为5~5.5;光暗交替条件下生长最好。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该病害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陈泰祥  李春杰  李秀璋 《草业科学》2016,33(9):1658-1664
本研究对野大麦(Hordeum brevisubulatum)内生真菌(Epichlobromicola)菌株WBE1的生物学与生理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内生真菌WBE1最适生长温度为22~25℃,4℃和35℃停止生长,最适生长pH为5.09~6.10的中性偏酸环境,对碳源的利用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麦芽糖D-山梨糖甘露醇蔗糖乳糖可溶性淀粉葡萄糖D-果糖,D-木糖抑制其生长;对可利用氮源的利用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胰蛋白胨牛肉膏蛋白胨酵母浸粉L-甲硫氨酸L-苯丙氨酸亮氨酸,不能利用硝酸钾、脯氨酸、草酸铵,钼酸铵抑制其生长,光照对菌丝生长无影响,CMA、OMA、PSA和PDA是菌丝生长较适宜的培养基,在WBA培养基上40d左右开始生长。菌株在PDA的前6周的生长速率呈增长趋势,第6周达最大值,第7周开始生长速率逐渐变小。  相似文献   

14.
旗草内生真菌与旗草抗病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旗草内生真菌交织顶孢霉的7个不同分离物对旗草主要病源真菌德氏霉和立枯丝核菌在PDA培养基上的体外对峙试验表明,大多数内生真菌分离物对这2个病原菌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不同分离物对同一病原菌的抑制作用不同,同一分离物对不同病原菌的抑制作用也不同,EB6780.501和EH32a对德氏霉和立枯丝核菌的抑制作用最强。旗草植株抗病试验表明,内生真菌感染的植株对叶枯病具有明显的抗性,但这种抗性随着病原菌立枯丝核菌入侵时间的延长而减弱。在体外抑菌试验中,对病原菌生长抑制能力强的内生真菌分离物,在旗草体内也表现出较强的抗病性,说明抗病内生真菌的体外抑菌筛选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观察捕食线虫性真菌少孢节丛孢菌不同分离株在不同培养基中的形态学特性及生长情况,将少孢节丛孢菌分离株DH 066和F 107接种于10g/L麸皮琼脂(WBA)培养基、10g/L玉米粉琼脂(CMA)培养基、20g/L葡萄糖离子琼脂(DIA)培养基和20g/L葡萄糖琼脂(DA)培养基中,置于25℃恒温箱培养,观察不同分离株在不同培养基中的形态学特性并测定其产孢量。对2个分离株在6种不同培养基中菌丝生长长度每天进行定时测量。结果表明,该菌在4种培养基中的特征为分生孢子梨形至倒卵形,1个分隔,偶见2个分隔,分生孢子梗无色,直立,分隔,偶见分枝,分生孢子在10g/L WBA产量最大。此外,对2个分离株在不同培养基中生长速度研究表明,该菌在10g/L麸皮自来水琼脂(WBWA)培养基和10g/L玉米粉自来水琼脂(CMWA)培养基中生长最快。  相似文献   

16.
马敏芝  南志标 《草业科学》2011,28(6):962-968
摘要:为确定黑麦草内生真菌及其发酵产物对病原真菌生长的影响,从不同品种的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爱神特、美达丽、顶峰和球道)中分离出N A1、N M2、N P2和N F1共4株Neotyphodium属的内生真菌菌株,分别采用平板对峙培养、菌落生长及孢子萌发等方法对细交链孢(Alternaria alternata)、小麦根腐离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新月弯孢霉(Curvularia lunata)和德氏霉(Drechslera sp.)等病原真菌进行室内生物测定。结果表明,在平板对峙培养中,不同内生真菌对同一种病原菌的抑制作用不同,不同病原菌对同一内生真菌的敏感程度表现出差异,4株内生真菌对各病原菌的抑制率范围依次为42.51%~46.25%、31.45%~43.97%、34.51%~46.55%和40.19%~46.62%。在对病原菌的生物测定中,4株内生真菌的发酵产物均可抑制病原菌的生长,N F1菌株的抑菌效果显著高于其他3株内生真菌(P<0.05),对小麦根腐离蠕孢的菌落生长和孢子萌发表现出较强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达到57.20%和86.60%。  相似文献   

17.
桑春孢锈菌(Aecidium mori Barclay)是引起广西桑赤锈病的主要病原菌。本研究以改良的PDA培养基为基础配方,研究了不同碳源、氮源、pH值和温度对该菌株菌丝生长和孢子产生情况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改良的PDA培养基中,桑春孢锈菌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硝酸钠,最适pH值为7~8;致死温度为60℃经10 min。  相似文献   

18.
捕食线虫性真菌的分离培养及分布规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自然界中的捕食线虫性真菌进行了分离和种属区分,并对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从土壤、粪便等材料中获得了2类活性较强的捕食线虫性菌株:即套捕型(hooping)捕食线虫性真菌和粘捕型(sticking)捕食线虫性真菌。主要的代表种类有3种。这些捕食线虫性真菌在捕食性结构分生孢子形态及某些生物学特性上有一定差异。套捕型捕食线虫性真菌代表种为少孢节丛孢菌(Arthrobotrys oligospara)和梨形指环菌(Dactylaria pyriformis),它们以菌环、菌网作为捕食性结构(器官),以套捕方式杀灭线虫幼虫。梨形指环菌可产生多量厚垣孢子(chlamyalospore)。粘捕型捕食线虫性真菌代表种为纺锤隔指孢菌(Dactylella ellipsospora)。可形成菌结捕食线虫性结构,以粘捕的方式杀灭线虫幼虫。结果表明:捕食线虫性真菌在土壤和家畜粪便中的分离率是40.41%;此类菌适合于生存在阴暗、潮湿、富含腐植质的环境中。在温暖季节时,采用0.4g/L玉米粉琼脂培养基(CMA)易于对其进行分离培养。  相似文献   

19.
捕食线虫性真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报道首次从我国内蒙古土壤中分离出一株捕食线虫性真菌,该菌株适宜在20℃,pH6,玉米粉浓度0.4g/L的玉米粉琼脂(CMA)培养基中生长。通过对其菌丝、孢子及捕食性结构的形态学观察,鉴定其为节丛孢属的少孢节丛孢菌CIMHI株(Arthrobotrysoligospora,strainCIMHI)。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新疆鸭茅进行采样调查,发现在鸭茅的分蘖上长有真菌子座,子座圆柱状,成熟期为黄色,表面粗糙,子座长45~55 mm;在PDA培养基上25℃培养2周后,菌落直径45~54 mm,菌落正面白色,棉质,质地紧密,中央隆起或稍有皱褶,背面白色至黄色;菌丝体细长,分枝,分隔,不易产生分生孢子。在受到胁迫时产生孢子,孢子梗长13~33 μm,基部宽2.7~4.1 μm,顶端变尖小于1 μm;分生孢子无色透明,椭圆形或肾形,单个顶生,(4.1±0.5) μm×(2.2±0.5) μm;为典型的Epichloё属真菌。利用碳源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蔗糖>果糖>葡萄糖>淀粉。利用硝酸铵的能力最强,之后依次为蛋白胨和硝酸钾,具有分解酪蛋白淀粉能力。选择菌株Ed0907,利用rDNA-ITS序列分析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分离菌株(Ed0907)与Epichloё typhina聚为一枝,相似率为100%。根据以上结果,确定分离菌株为Epichloё真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