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云斑天牛幼虫空间分布格局的地统计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斑天牛(Batocera horsfieldi)是我国重要的蛀干害虫,研究云斑天牛幼虫种群空间格局,可进一步阐释其爆发的机制并制定相对应的虫害防治策略。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3块白蜡林分内云斑天牛幼虫的空间分布特征,根据其有虫株率分为轻度(8.8%)、中度(22.7%)和重度(32.7%)危害林。云斑天牛幼虫在白蜡林中主要集聚分布在1 m以下的高度(75.0%),且随受害程度增强幼虫在1 m以上的分布量会增多。通过全方向的变异函数曲线图分析可得:轻度、中度和重度危害林分中,云斑天牛幼虫的空间依赖范围分别为6.412、7.821 m和7.623 m,空间变异值分别为0.641、0.894、0.907。轻度受害林、中度受害林与重度受害林内云斑天牛幼虫种群空间分布最优拟合模型分别为球状模型、指数模型和高斯模型,均呈现较明显的空间聚集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桉树云斑天牛大尺度范围的危害特征,为进一步科学有效制定云斑天牛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7年7-9月系统调查了重庆市19个区县102个桉树林云斑天牛危害样点,通过解剖受害树干系统分析云斑天牛的危害特征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桉树云斑天牛致灾的关键因素,并评估各调查点桉树云斑天牛危害的风险水平。【结果】重庆桉树林调查点云斑天牛轻度、中度及重度危害的受害株率分别为3.4%,15.8%和55.3%,平均值达到40.2%,为重度且成灾水平。危害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当年有效刻槽数(虫口密度)与无效刻槽数在云斑天牛重度危害下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无论是同一树高不同危害程度间还是同一危害程度不同树高间,当年株均无效刻槽数均有明显的规律变化,且出现了显著性差异(P<0.05)。当年虫口密度在轻度、中度及重度危害下均以树高区间≤1.0 m为主,且≤1.0 m显著多于3.1 m以上(P<0.05);同一树高区间虫口密度均为重度危害显著大于轻度和中度危害(P<0.05),轻度和中度危害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轻度和中度危害下,受害株率与虫口密度的关系模型更适合用三次函数方程表示,但多数差异不显著(P>0.05);在重度及总危害条件下,树高≤1.0 m及总高度上受害株率与虫口密度的关系可用幂函数表示,其他高度受害株率与虫口密度的关系符合三次函数关系,且多数差异显著(P<0.05)。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受害株率与虫口密度均受到林分类型和桉树品种的极显著影响(P<0.01)。基于调查点各因素得分的PCA排序表明,无危害和轻度危害样点的生境条件及危害特征相似性高,重度危害则差异很大,而中度危害居于前2类中间,呈明显的过渡特征。铜梁、璧山、丰都、渝北、垫江、长寿和永川等区县具有高风险危害中心。【结论】重庆各调查样点桉树云斑天牛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危害程度总体属于重度且成灾水平;不同危害程度下受害株率与虫口密度的关系可用三次函数或幂函数表示;重度危害下各样点桉树云斑天牛的危害特征与生境条件差异很大,林分类型和桉树品种是云斑天牛致灾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虫口基数、小麦品种和降水对麦红吸浆虫危害程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虫口基数、小麦品种和降水对麦红吸浆虫危害程度的影响。2013年和2014年,在陕西周至县选择4块麦田,调查分析麦红吸浆虫春季虫口基数、成虫发生量与小麦品种受害指标的关系及降雨量与各虫态种群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年份间,小麦粒被害率和单穗幼虫数与虫口基数无明显相关性,主要受当年3-5月上旬降雨量的影响;2014年雨量多,幼虫出土率显著较高,成虫发生和小麦受害明显严重。相同年份,不同田块小麦受害程度主要受小麦品种影响,无论当年虫口基数多寡,2a试验期间均以小偃22受害最严重,单穗幼虫数和粒被害率显著较高,其次为西农979,渭丰151和郑麦9023受害相对较轻。  相似文献   

4.
在黔北地区核桃林内,根据云斑天牛的生长环境及发育特点分卵期、低龄幼虫及核桃树皮下危害期、大龄幼虫及核桃树蛀干危害期、成虫期,对核桃树云斑天牛的天敌进行观察收集。解剖并收集受害解剖木段中的各种昆虫,统计各种昆虫的数量,对云斑天牛的致死、致病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云斑天牛幼虫天敌共计13种,包括花绒寄甲、寄生蜂、阎甲及四斑露尾甲等寄生性天敌昆虫以及蜘蛛、蜈蚣、白蛆、蛞蝓及啄木鸟等其他天敌。  相似文献   

5.
1988年在大兴安岭火烧迹地上,调查了云杉小黑天牛(Monochamus sutor L)幼虫的空间分布。采用扩散系数(C),Iwao的m—m回归分析如Taylor幂的法则等7种方法,测定云杉小黑天牛幼虫的空间分布型呈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扩散蔓延规律为聚集型扩散。其聚集程度随火烧程度、有虫株率及虫口密度大于5~7个侵入孔/1000 cm~2时种群趋于随机或均匀分布。聚集原因分析表明,平均1000 cm~2树干面积上2.13头幼虫是该虫种群聚集机制发生变化的临界值。  相似文献   

6.
山核桃天牛危害调查及种类的鉴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掌握危害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的天牛种类以及危害规律,对浙江省临安地区的山核桃林地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了天牛危害种类、危害状以及不同种类的识别方法。结果表明:临安地区山核桃天牛种类主要包括桑天牛Apriona germari,星天牛Anoplophora chinensis和云斑天牛Batocera horsfieldi等3种;其中桑天牛幼虫分布在山核桃枝条部位(100%),星天牛幼虫分布在根部和地上树干30 cm以下(100%),云斑天牛幼虫分布在树干0~150 cm(93.85%);不同种类天牛的幼虫排粪状、幼虫蛀道和成虫产卵刻槽具有不同的典型症状;桑天牛、星天牛和云斑天牛雌雄成虫之间具有显著的形态特征,可以用来区分雌雄个体。另外,3种天牛幼虫的前胸背板具有不同的典型特征,可以通过此特征快速准确区分其幼虫种类,相应的分子鉴定结果也证明了此方法的准确性。由此推测:云斑天牛和星天牛主要危害成年山核桃,而桑天牛主要危害幼龄山核桃,而且不同种类天牛幼虫在山核桃树上占据不同的生态位。不同种类天牛危害症状和典型形态特征的研究,对于指导山核桃天牛害虫防控工作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应用聚集度指标法、回归分析法对危害南抗杨的云斑天牛幼虫种群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云斑天牛幼虫在桦树林内呈聚集型分布状态,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个体之间相互吸引又保持一定的排斥距离;根据距离干基部的不同位置划分为3个高度,得出不同高度的虫口数量在5%水平达显著差异,且1 m以下的虫口数量最大;云斑天牛刻槽数量与胸径大小和树高的关系中,胸径大小对刻槽数量作用率高;从树皮厚度与刻槽数量关系中可以看出3.6~4.0 mm范围内刻槽数量最多,而在单位体积的树干内,虫口密度越小其生息坑道的面积和长度越大。  相似文献   

8.
不同受害程度林分杨盾蚧空间分布格局地统计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盾蚧是广泛分布于新疆的严重影响杨树生产栽培的枝干刺吸类害虫。利用地统计学,将克拉玛依人工林作为研究对象,结合传统方法建立回归方程对不同受害程度林分以及混交林分内杨盾蚧分布的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受害程度林分以及混交林建立空间模型具有明显差异性,分别为高斯模型(中度受害纯林、混交林)、指数模型(重度受害纯林)、线性模型(轻度受害纯林)。结合Kriging法表明,杨盾蚧空间呈斑块状分布,受害程度不同的林分内杨盾蚧种群空间格局具有一定的差异,纯林与混交林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别。据此,对杨盾蚧空间分布格局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相应探讨与分析,混交林较于纯林发生虫害的可能性较小,且不具有扩散性;3种不同受害程度纯林中,虫害的发生呈现空间聚集性;重度受害纯林中,通过聚集点及扩散方向可以进行有效防治指导。  相似文献   

9.
云杉小黑天牛在火烧迹地扩散蔓延的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杉小黑天牛(Monochamus sutor L.)在大兴安蛉火烧迹地上扩散蔓延的范围、程度,主要受地上此虫种群数最的大小、周围林分的生理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云杉小黑天牛具有很强的耐饥能力。最大飞行距离至少为900m,可扩散寻找适宜的寄主。1989年,云杉小黑天牛基本上不再侵染重度火烧林,主要向轻度、中度火烧林扩散蔓延。目前尚未向未过火林扩散。  相似文献   

10.
云斑白条天牛是尾巨桉的重要蛀干害虫,严重威胁重庆三峡库区等生态经济区的尾巨桉人工林建设。通过对重庆2个区30块不同尾巨桉人工林地云斑天牛越冬期虫情调查,分析了该虫的发生和危害情况,在此基础上利用因子分析方法研究该虫在各地发生和危害程度产生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云斑白条天牛对重庆尾巨桉的危害在近2年呈爆发趋势,各地发生和危害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受害株率为0~57.6%,平均为19.6%,以轻度和重度危害为主,其中最高的为九龙坡金凤镇的57.6%,虫口密度主要集中在20头/株以下,树干上以1~2 m为主。云斑天牛在各地危害与海拔和树龄存在一定相关性,虫口密度与受害树杆胸径呈显著正相关,海拔与虫口密度无相关性,海拔与受害株率呈显著负相关。因子分析结果显示,造成该虫在各地发生和危害巨大差异现象最主要原因受林地是否靠近公路、人为扰动程度和虫口密度的差异影响,即上述三者组成的第一公因子的总方差贡献率达56%,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林地是否靠近公路人为扰动程度虫口密度;对个别林地的危害情况还需结合其他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1.
对湖南省靖州县1~20年生桃园桃红颈天牛幼虫平均密度和桃树受害率进行系统调查,应用5种聚集度指标法和2种回归模型法,比较了不同树龄桃红颈天牛幼虫空间分布型的差异。结果表明:1~2年生幼龄桃树基本不受桃红颈天牛危害,3年以上挂果后的桃树开始受到侵害;随着树龄的增加,桃树受害率和桃红颈天牛虫口平均密度显著增加,19~20年生桃树受害率达90%以上,平均虫口密度超过2头/株;桃红颈天牛在桃园中呈聚集分布,具有密度依赖性,即随种群密度升高,聚集程度增大,3~15年生桃园桃红颈天牛均呈聚集分布,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间相互吸引;16~17年生桃园桃红颈天牛空间分布型趋向于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19~20年生桃园桃园桃红颈天牛均呈聚集分布,此时分布的基本成分均为个体,个体呈现相互排斥现象。应用桃红颈天牛幼虫种群的空间分布信息,建立了不同树龄桃园桃红颈天牛幼虫种群的抽样公式。根据理论抽样公式,桃红颈天牛虫口密度越小,抽样数量较多,而在虫口密度较高的情况下抽样数量则较少。根据序贯抽样公式,可将3~20年生桃园抽样样本数量划分成6个区段:3~4年生桃园;5~6年生桃园;7~8年生桃园;9~13年生和19~20年生桃园;14~15年生桃园;16~18年生桃园。  相似文献   

12.
研究茶丛距频振式诱虫灯和路边的距离与茶天牛(Aeolesthes induta Newman)幼虫危害程度的关系,以确定诱虫灯控制茶天牛危害的效果。以浙江苍南五凤香茗茶园为例,调查距诱虫灯约0~120 m半径范围、距路边约0~250 m的茶丛被茶天牛幼虫危害程度。结果表明,距诱虫灯约5 m以内的茶丛平均被害率(9.0%)显著低于距灯约20~50 m处的平均被害率(17.5%);距茶园路边约50 m以内的茶丛受茶天牛幼虫危害较远离路边的重,平均被害率20.0%以上;远离路边约70 m以外,茶丛受害较轻,被害率小于10.0%;茶丛距诱虫灯距离超出约20 m、距路边约50 m以内,茶丛被害率近30%。频振式诱虫灯控制茶天牛危害的效果受双重距离因素影响,其中茶丛距路边的距离是主要影响因子。诱虫灯可以将距路边70 m以外、5 m半径内茶丛的茶天牛幼虫危害控制在10.0%以内。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垂直空间角度,明确云杉花墨天牛Monochamus saltuarius和褐梗天牛Arhopalus rusticus在红松Pinus koraiensis上的空间分布,探索这2种天牛的种间关系,为其防治措施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在辽宁抚顺的红松P koraiensis林中同时监测到云杉花墨天牛与褐梗天牛成虫,且在同一株红松上能发现这2种天牛幼虫。以红松作为天牛幼虫的栖息资源,以红松的垂直高度作为资源序列,选取受天牛危害的红松立木,以40 cm为单位,研究云杉花墨天牛与褐梗天牛幼虫的形态学特征、在红松受害木上的分布位置、生态位宽度及生态位重叠度。【结果】云杉花墨天牛幼虫在红松上的分布为(87.20±8.45)头·株-1,褐梗天牛幼虫在红松上的分布为(24.40±2.37)头·株-1。云杉花墨天牛幼虫在红松上呈正偏态分布,地上80~120 cm处分布最多,为(16.40±2.38)头·株-1,显著高于80 cm以下及120 cm以上高度的幼虫数量(P<0.05);褐梗天牛幼虫在红松受害木地上部分均匀分布,2...  相似文献   

14.
沙棘主要蛀干害虫危害特性及种群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棘木蠹蛾主要危害沙棘栽植树的根部和干部,红缘天牛同时危害沙棘栽植树和根蘖苗的干部,已成为宁夏沙棘林中两大主要蛀干性害虫。通过对沙棘树不同高度范围内沙棘木蠹蛾幼虫和红缘天牛幼虫的调查发现,沙棘木蠹蛾幼虫主要分布在地下根部和干部40~120 cm的范围内,而红缘天牛主要分布在树干40~120 cm的高度内。树干不同高度处,红缘天牛幼虫数量随时间变化大致呈现向树上部增加的趋势。沙棘木蠹蛾幼虫数量随时间变化呈现明显的向根部转移的趋势,7月末,有近98%的幼虫在根部危害,之后,由于初孵幼虫的大量出现,使干部幼虫数量急剧增加,越冬前,虽然有部分转移至根部危害,但到9月末仍有近43%的幼虫停留在树干40~120 cm处越冬,直到次年越冬结束。沙棘木蠹蛾和红缘天牛在沙棘树干部40 cm以上危害位置的较大重叠,必然造成它们在时间、空间和营养上的激烈竞争。  相似文献   

15.
橙斑白条天牛是杨树的一种新害虫.应用地理统计学分析方法,研究了该虫的空间分布特点.结果表明,橙斑白条天牛幼虫在杨树林间呈聚集分布,种群在样地内具有明显空间依赖性,空间聚集范围在10-13 m之间.根据不同样方天牛幼虫种群的变程,南→北方向的相关距离大于东→西方向,说明天牛幼虫在林间的聚集斑块不是圆形的,而是南→北方向比...  相似文献   

16.
桉蝙蛾是近年来在两广新发现的严重危害引种树种桉树的钻蛀性害虫。分别采用传统的分布型指数法和地统计学分析方法对桉蝙蛾幼虫危害桉树的种群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分布型指数法分析结果显示,桉蝙蛾幼虫种群空间格局为聚集分布。地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在林分样地小尺度下,轻度、中度和重度危害时,该虫种群空间格局均为聚集分布,不同危害程度空间依赖范围分别为20.00、40.38和69.42 m,种群的空间依赖程度随危害程度加重而减小,样地内桉蝙蛾幼虫没有聚集特性,同一木段有多头幼虫蛀入的,各自的蛀道互不联通,将多个蛀道中的幼虫取出置于同一容器,会相互攻击,小尺度下该虫聚集原因是由于成虫产卵特性和外部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引起。在省际大区域尺度下,该虫种群在轻度危害时呈随机分布,在中度和重度危害时呈聚集分布,轻、中、重度情况下变程α分别为43.60、15.50和12.47 km,该虫种群的空间依赖关系随着危害程度增加而增大,幼虫聚集程度与桉树寄主的分布和种植年限有关,桉树在广西各县均有种植,受该虫轻度危害的林分在全区呈零星分布,显现出随机分布的特点,而危害比较严重的林分主要分布在桂中和桂南地区,这一区域种植桉树时间较早,目前多为2代萌芽林,本土昆虫桉蝙蛾向新种植的桉树转移成功后,对2代桉树萌芽林危害较1代新造林重,呈现出聚集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17.
应用聚集度指标法对江西吉安马尾松上松褐天牛幼虫的分布型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松褐天牛幼虫在马尾松上的分布型为聚集分布。对吉安地区松褐天牛发生程度的区域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松褐天牛在江西吉安总体发生趋势为北部和中部地区较高,南部较低,由中部和北部向四周扩散。采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对采集于江西吉安8个县区的松褐天牛在马尾松树干上的分布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松褐天牛幼虫的虫口数量预测模型,可供在生产实际中应用。  相似文献   

18.
林业措施控制杨树天牛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林业措施是目前控制杨树天牛灾害的重要方法.通过对不同林分结构抗虫效应的研究发现,宁夏现有的杨树品种在与免疫或高抗树种配置时,受害程度很高;杨树纯林受害程度也很高.只有抗性较强的树种或品种与抗性较弱的树种或品种配置,即树种或品种抗虫性差异显著时, 抗性较强的树种或品种受害程度明显低于抗性较弱的树种或品种.另外通过试验发现人工修枝可以减轻天牛危害  相似文献   

19.
对贵州省龙里林场松树枯死林分进行调查,对15株样树进行解剖、取样、线虫分离、检验和鉴定,同时对松褐天牛(Monochamusalternatus Hope)生活史和习性进行初步观察。结果表明:局部枯死林枯死主要为松褐天牛幼虫危害所致,该天牛在当地1年发生1代。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毛竹黑叶蜂(Eutomostethus nigritus Xiao)取食不同程度受害毛竹叶对毛竹黑叶蜂种群参数的影响,以及不同受害林分毛竹黑叶蜂种群数量变动特点.结果表明,以不同程度受害竹叶饲喂毛竹黑叶蜂第1代幼虫对其生长发育有明显影响,取食中、重度受害的竹叶,幼虫各龄历期较取食轻度受害竹叶和未受害竹叶普遍延长,死亡率明显上升;其化蛹率低、雌性比低、每雌生殖力显著下降,下一代种群数量明显衰退.而取食轻度危害程度竹叶的第1代幼虫与取食未受害竹叶的幼虫死亡率、化蛹率、雌性比、每雌生殖力相近,下一代种群数量呈增长趋势.研究结果为掌握该虫的发生规律,提高虫情监测和预测预报的准确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