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间试验是鉴定昆虫性信息素活性组分的重要方法,本文通过林间活性试验不仅证明槐小卷蛾性信息素的两个主要活性组分具有很强的诱蛾活性,而且证明槐小卷蛾性信息素的次要活性组分对两个主要活性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2.
采用色—质谱分析等方法,从桑毛虫性信息素腺体漂洗液中测定出顺-7-十八碳烯醇异戊酸酯,具有最强的触角电位的响应,在大田生测试验中,100—200微克合成样品的诱蛾量可与雌蛾相当。因此,可用于桑毛虫的测报和防治试验。桑毛虫性信息素的主要成分顺-7-十八碳烯醇异戊酸酯,在迄今所鉴定的鳞翅目昆虫的性信息素中,不但是一种新的性信息素结构,而且作为异戊酸酯在毒蛾科中还是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3.
草原毛虫(Gynaephora alpherakii)属鳞翅目(Lepicioptera)、毒蛾科(Lymantriidae)、草原毛虫属(Gynaephora)的昆虫,是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危害最严重的重大害虫。草原毛虫雌蛾具有原地释放性信息素引诱雄蛾交配的特点。基于此本研究通过乙醚、乙酸乙酯、甲醇和二氯甲烷四种有机溶剂粗取草原毛虫性信息素,并检测四种性信息素粗油在野外环境下对雄蛾的引诱效果。结果表明:四种有机溶剂的性信息素粗提物对雄蛾的引诱效果存在差异,表现为:乙醚粗油>乙酸乙酯粗油>二氯甲烷粗油>甲醇粗油。同时,引诱效果最佳的乙醚粗油对草原毛虫雄蛾引诱效果存在节律性,11:30和15:30出现两个高峰,显著高于其他时间的引诱数量(P<0.05)。由此可见,草原毛虫雌蛾乙醚性信息素粗油对草原毛虫雄蛾具有良好的引诱作用,有望成为草原毛虫生物防治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蚕的雌雄配子形成后,通过交配相互结合成合子,发育形成新的个体,下面就这个过程的有关问题作一介绍.一.交配蚕蛾的交配由雌蛾诱惑腺释放出性信息素(家蚕醇)而引起,雄蛾借助触角上的感觉毛感知性信息素的存在,强弱及方向,去寻找雌蛾并靠近.雌雄蛾接触所带来的触角刺激,成为交尾行为的诱发因子,使两者形成交尾状态而开始交配.  相似文献   

5.
昆虫的性比关系到种群的繁殖与数量维持,而昆虫性信息素能被同种异性个体接受并产生与生殖相关的行为和生理反应。桑螟(Diaphania pyloalis Walker)是桑树的重要害虫,对其种群性比的调查及性信息素组分鉴定,有利于虫情预测及开发桑螟性信息素应用于诱捕和干扰交配等综合防治。调查江苏省镇江地区5—9月份露地桑园与大棚桑园内自然发生桑螟种群蛹期的平均雌性占比分别为86.98%和83.05%,单蛾交配后代的雌性占比为82.91%,且未发现有孤雌生殖发生。对桑螟处女蛾性腺的二氯甲烷和正己烷萃取物采用色谱-质谱鉴定其组分,发现了5种与已知昆虫性信息素类物质结构具有一定相似性的化合物,包括3,6,9-三环丙烷,十八酸甲酯、(3Z,16E)-5甲基十八碳二烯醇、(3Z,6Z,9Z)-十八碳三烯异丙酯、甲酸6Z,8-甲基,十四碳烯酯、(3Z,6Z,9Z)-十八碳三烯丁酯。研究结果表明,自然条件下桑螟的雌性明显偏多,这有利于利用性信息素诱杀技术防控其为害;从雌成虫性腺萃取物中分离鉴定的5种化学成分可作为性信息素候选物质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桑蛀虫性信息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浦冠勤  谈忠兴 《蚕业科学》1992,18(3):159-163
采用大田性诱测定及触角电位测定技术,从八种合成样品中筛选出反3,顺13-十八碳双烯醇-1乙酸酯,对桑蛀虫雄蛾具有明显的生物活性和触角电位响应,这一结构通过雌成虫性腺体漂洗液的气相层析而得到确证。触角毛测定结果表明,雄成虫对性信息素的感受主要是通过其触角上的毛形感器接受并作出的反应,通常在0.01μg就能引起敏感反应,且这种反应是专一的。性诱测报试验结果表明,性诱蛾量高峰日与全代发蛾50%高峰期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因此,性诱蛾量高峰日可作为蛾高峰期的指标发布虫情预报。  相似文献   

7.
<正> 利用性信息素进行害虫的发生期预测,是当今较先进的测报方法。作者在1991年利用桑螟、野蚕的活“处女”蛾进行诱蛾测报试验,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一、试验方法 1.试验场地与诱盆设置:选择一块30亩面积的连片桑园,每10亩地放一只性诱  相似文献   

8.
采用根尖压片法,对不同国家来源的3份长穗偃麦草(Elytrigia elongata)种质材料的体细胞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旨在为其细胞学特性和系统演化的研究奠定科学基础.结果表明:来源于中国新疆的EE001细胞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为1L+ 17M2+ 15M1+ 2S,核型公式为K(2n)=10X=70=50m+ 16sm+ 4st;来源于德国的EE014细胞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为3L+ 14M2 +13M1 +5S,核型公式为K(2n)=10X=70=48m+20sm+2st;来源于葡萄牙的EE020细胞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为5L+ 11M2 +15M1 +4S,核型公式为K(2n)=10X=70=38m+ 22sm+ 8st+2t.3份长穗偃麦草种质的体细胞染色体核型均为“2B”类型.  相似文献   

9.
桑毛虫性信息素研究 Ⅲ.性诱测报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我们自行研究合成的桑毛虫性信息素(顺—7—十八碳烯醇异戊酸酯)聚乙烯塑料诱芯进行桑毛虫发生期的测报,巳获得成功。试验结果表明,性诱发蛾进度与田间产卵进度具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性诱蛾量能比较真实地反映田间成虫的实际发生情况.用性诱蛾量高峰日预测成虫的产卵高峰和次代幼虫的孵化高峰期,解决了性诱测报中预先无法估计50%发蛾高峰期的难题,这对指导测报和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传统的黑光灯诱蛾测报法比较,性诱测报具有准确性高,方法简便,成本低廉等优点,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新的测报方法。  相似文献   

10.
<正> 桑毛虫是桑树和其它多种林果的食叶害虫,其毒毛还能引起家蚕螫伤症及人体皮炎,对农林生产和人体健康影响很大。为探索新的防治途径,我们于1979年开始,对桑毛虫性信息素作了一些试验,现简报如下: 桑毛虫雌成虫第8~9腹节间有一囊状性腺体,至清晨大量释放性信息素,引诱雄虫前来交配。利用桑毛虫此一特性,每天早晨摘取羽化后尚未交配的雌蛾性腺体,在乙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索脾酪氨酸激酶(Syk)是否参与酿酒酵母甘露聚糖(S.c M)诱导绵羊瘤胃上皮细胞(ORECs)β-防御素-1(SBD-1)表达的过程,首先利用免疫组化、RT-PCR和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Syk在ORECs内的表达情况;然后采用q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S.c M刺激ORECs后Syk的表达变化,同时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Syk的磷酸化水平;接着用3条Syk特异性siRNAs(#1、#2和#3)转染ORECs 24 h后,qPCR检测Syk mRNA的表达变化,筛选出干扰效果最佳的Syk siRNA;最后用效果最佳的siRNA和Syk特异性抑制剂R406分别处理ORECs后,采用qPCR和ELISA检测SBD-1的表达变化,以确定Syk在S.c M诱导SBD-1表达过程中的作用。结果显示:Syk在ORECs内表达;且S.c M刺激ORECs后Syk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未刺激组(P<0.01或P<0.05),S.c M刺激ORECs不同时间(5、15、30、45和60 min)均能使Syk发生磷酸化,且刺激15 min后磷酸化水平达到最大(P<0.01);此外,Syk的3条特异性siRNAs转染ORECs后Syk的表达均降低,且Syk siRNA#2的抑制效果最明显(P<0.01);同时Syk siRNA#2和R406均能极显著降低S.c M诱导ORECs SBD-1的表达(P<0.01)。上述结果表明,Syk参与S.c M诱导ORECs SBD-1的表达。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青海的三种土蝗的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核型进行了分析。经显微照相及剪排分析,绘制了三种蝗虫各自的核型模型图。结果表明:三种蝗虫的染色体数2n(♂)=23,2n(♀)=24。性别决定,蝗虫雄性为xo型。雌性为xx型。核型中的染色体分为四组。稻蝗L组2对,M组7对,S组2对,X组雄性为一条,雌性为两条;白边痂蝗的染色体组中L组3对,M组6对,S组2对,X组雄性为一条,雌性为两条;红翅皱膝蝗的染色体组中L组3对,M组5对,S组3对,X组雄性为一条,雌性为二条。  相似文献   

13.
桑螟(Glyphodes pyloalis Walker)是桑树重要害虫。桑螟有成虫取食现象,但是取食获得的水和糖分对于求偶、交配和繁殖的影响并不清楚。本研究利用卵巢解剖、行为观察、性信息素滴度的分析,详细研究了喂食对桑螟存活、求偶、交配和繁殖的影响。桑螟羽化后雌蛾卵巢并未成熟,但可以当日交配,雌蛾平均交配次数为1.3次,雄蛾则为2.7次,雄蛾的交配次数显著高于雌蛾,交配间隔时间雌蛾长于雄蛾。饥饿不喂食桑螟成虫存活时间短(雌蛾3.47 d,雄蛾3.13 d)、交配次数少(0.53次)、产卵量低(21.3粒),卵孵化率低(82.2%)。喂食纯水的桑螟成虫存活时间显著增加(雌蛾6.72 d,雄蛾6.13 d),交配次数提高(1.0次),产卵量也显著增加(62.3粒),卵孵化率高(96.3%)。喂食糖水的桑螟成虫存活时间最长(雌蛾10.0 d,雄蛾9.59 d)、交配次数高(1.38次)、产卵量高(204.4粒)、卵孵化率高(92.8%)。由于寿命的极大差异,喂食糖水与纯水的雌蛾在交配次数、产卵量上都有显著差异,但在卵孵化率上无显著差异。饥饿情况下释放性信息素的雌蛾比率比较低,只有45.5%...  相似文献   

14.
根据国外已发表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IBV) S1基因序列 ,设计了 2对引物并以 RT- PCR特异性扩增出IBV X株的 S1基因 ,基因产物大小为 1.6 4kb,与设计相符 ,对其进行序列测定后 ,与标准毒株 H5 2、H12 0、M41、BEAU和澳大利亚 T株的 S1基因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表明 ,X株与 H5 2、H12 0、M41、BEAU和澳大利亚 T株的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 75 .8%、76 .1%、76 .3%、75 .5 %和 76 .9%,由此可以看出 ,IBV X株与标准毒株在 S1基因上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5.
选用459只1日龄Arbor Acres混合雏进行比较饲养试验,以研究肉仔鸡对甲硫亚砜的生物学利用性。试验期6周。采用玉米-花生饼-血粉基础日粮,在前(1~3周)、后(4~6周)期,其营养水平分别为:代谢能3.02、3.05Mcal/kg;粗蛋白21.6、19.0%;蛋氨酸十胱氨酸0.64、0.59%,且以蛋氨酸为限制因素。饲喂基础日粮组为对照组,前、后期分别以0.12%、0.05%作为添加递增梯度向基础日粮添加DL-蛋氨酸(M1、M2、M3、M4)或DL-甲硫亚砜(S1、S2、S3、S4)。试验结果表明: 1.当日粮胱氨酸适宜并仅以蛋氨酸为限制因素时,DL-甲硫亚砜在促进肉鸡生长上与DL-蛋氨酸具有相似的作用,且随着甲硫亚砜或蛋氨酸的逐级添加,肉鸡腹脂百分率有下降的趋势。 2.在本试验条件下,日粮中的蛋氨酸水平对1~3周龄与4~6周龄肉仔鸡分别以0.48%和0.32%为宜。过量的蛋氨酸对肉鸡生长有不利影响,而甲硫亚砜则无。  相似文献   

16.
为获得果子狸源呼肠孤病毒(MRV)Masked Palm Civet/China/Liu/2004(MPC/04)株的全基因序列,本研究根据GenBank中登录的哺乳动物MRV基因序列设计了22对引物,运用RT-PCR技术对该毒株的各个基因片段进行了扩增和同源性分析,并绘制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显示该毒株L1、L2、M1和S3基因核苷酸序列与SARS病人体内分离到的SARS病毒T2/BYD1/human/Song/2006(T2S)株同源性较高,该病毒株L3、M2、M3、S1、S2和S4基因核苷酸序列与病猪体内分离到的MRV株SC-A/pig/Zeng/2006(SC-A)同源性较高,系统发育进化树同样表明各个病毒株的不同基因节段均具有不同的进化过程,推测MRV不同病毒株之间存在重配现象。通过MPC/04株S1基因同源性分析和核苷酸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表明该病毒株S1基因与MRV血清3型的S1基因同源性较高,而与其它血清型的同源性较低,因此初步判断该病毒株血清型为血清3型。  相似文献   

17.
把斜蚊夜蛾性信息素诱芯,放入通用型昆虫诱捕器中,放置在桑园中,诱捕其雄蛾,加以扑杀,从而破坏其交配,最终达到防治目的。通过秋季实践,诱捕效果显著,获得成功,为今后病虫测报和防治探索了新路。  相似文献   

18.
桑尺蠖性信息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桑尺蠖雌成虫性腺体漂洗液通过气相层析与触角电位联用(GC-EAD),测定出6种环氧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触角电位响应,大田生物测定结果表明,其中3Z,6Z-9S,10R环氧十八碳烃(SR-2)和6Z-9S,10R环氧十八碳烃(SR-1)为桑尺蠖的性信息素组分,这是一种新的性信息素结构。SR-2与SR-1的10:1混合物对桑尺蠖雄成虫具有最强的生物活性,可望用于桑尺蠖的性诱测报和防治试验。  相似文献   

19.
琥珀蚕(Antheraea assama)是一种珍贵的野蚕资源,研究成虫触角感器的形态结构对阐明其嗅觉行为和识别机制有重要意义。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琥珀蚕成虫触角表面的结果表明:成虫的触角有4种感器,分别是毛形感器、锥形感器、刺形感器和腔锥形感器,其中毛形感器数量最多,腔锥形感器较少;雌性与雄性成虫的触角外形、感器数量和种类都有明显的差异,雄蛾触角呈羽状且较宽,毛形感器Ⅰ和腔锥形感器仅分布于雄蛾的触角,而雌蛾触角呈栉齿状且较窄,毛形感器Ⅱ、锥形感器和刺形感器为雌、雄成虫所共有。琥珀蚕成虫触角感器的类型总体较少(雄蛾有4种,雌蛾有3种),从雌、雄成虫触角毛形感器的分布差异初步推测,雄蛾特有的毛形感器Ⅰ具有探测性信息素化合物的功能,雌、雄成虫共有的毛形感器Ⅱ主要用于探测寄主植物化学信息。  相似文献   

20.
利用放射自显影技术检测了小鼠着床前胚胎(4-细胞、8-细胞、桑葚胚和囊胚)不同发育阶段(早、中、晚)S期和M期卵裂球的比率,并研究了低温(4℃)对小鼠胚胎发育及DNA合成的影响。结果显示,早期和中期4-细胞胚胎S期卵裂球比率较高,分别是75%、92%,没有M期卵裂球,晚期4-细胞胚胎S期卵裂球比率较低(30%),M期卵裂球比率为11%;早期和中期8-细胞胚胎S期卵裂球比率仍很高,分别是73%、80%,M期卵裂球分别为0、2.5%,晚期8-细胞胚胎S期卵裂球比率增至64%,M期卵裂球减少至9%;早、中、晚期桑葚胚的S期卵裂球比率分别是77%、72%和79%,M期卵裂球的比率分别是5%、3%和3%;早、中、晚期囊胚的S期卵裂球比率分别是78%、74%和77%,M期卵裂球的比率分别是4%、3%和4%。4℃的低温对小鼠早期胚胎的发育和DNA合成都没有明显影响;4-细胞、8-细胞胚胎和桑葚胚经低温处理及培养后其囊胚形成率和平均卵裂球数分别是62%和(26±6)个、54%和(25±7)个、87%和(34±8)个;4-细胞、8-细胞胚胎、桑葚胚和囊胚经低温处理后S期卵裂球比率分别是97%、77%、70%和7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