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索不同施肥方式及施用量对米老排( Mytilaria laosensis Lecomte)苗期生长动态的影响,确定其苗期施肥的最佳供氮方式及水平,采用等量施肥(C)、阶段递增施肥(A)和修正指数施肥(ME)3种方式,以0 mg·株-1为对照,分别设置50、100、200、400、600 mg·株-15个氮素水平开展米老排幼苗盆栽试验。结果表明:3种方式下中低剂量施肥有利于米老排后期生物量积累,高剂量施肥导致其积累停滞或下降。低剂量修正指数施肥(50 ME和100 ME),苗高在整个试验期间保持“J”型高速增长状态,地径呈直线式生长;其他处理苗木在苗高、地径生长和生物量积累上均因后期施肥不足或肥料积累而较前期生长有不同程度减缓。此外,所有施肥处理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收获时米老排的苗高、地径和总生物量,其中100 C的苗高达到最大(44.4 cm),是对照的259.0%;200 C的苗木地径(3.92 mm)、生物量(4.75 g·株-1)均为最大,分别是对照的142.5%、360.6%;200 C的质量指数最大,其次是100 ME和50 ME。综合上述形态指标评价研究结果得出,米老排苗期最佳供氮方式为等量施肥法,最佳供氮水平为200 mg·株-1。  相似文献   

2.
不同氮素水平对米老排苗期生长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不同氮素水平对米老排苗期生长的影响,采用根部施肥的方法,研究了5个氮素条件下(总施氮量分别是100、200、400、600mg·株~(-1)和800mg·株~(-1))米老排幼苗生长和荧光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1)米老排的苗高、地径和总生物量均会随着施用氮素水平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规律,均在N2(200mg·株~(-1))时达到最大值(40.52cm、4.98mm和4.07g),依次较对照处理提高了145.7%、152.8%和158.4%;2)氮肥能够促进米老排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增加;3)随着氮水平的增加,实际光化学效率(Φ_(PSⅡ))、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光化学猝灭系数(qP)均是先升高后降低,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则先降后升,且均是在N2时达到最大值和最小值,说明适当增加供氮水平可以显著提高米老排幼苗的光合效率;4)200mg·株~(-1)的施氮量最适合米老排幼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3.
以1年生砂生槐播种苗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两种施氮方式(平均施肥和指数施肥)和5个氮素水平(CK、200、400、800 mg/株、平均施肥400 mg/株),分析苗木生长和生根对不同施氮方式及施氮量的响应。结果表明:不同施氮方式处理下,指数施肥(200 mg/株)处理下苗高、地径、比叶质量及生物量均达到最大值且高于平均施肥(400 mg/株);指数施肥(200、400、800 mg/株)时,根系的生物量、总长度、表面积和体积均高于平均施肥(400 mg/株)处理;指数施肥(200 mg/株)的根系组织密度最大(0.51 g/cm3)且高于平均施肥(400 mg/株)。不同施氮量处理下,指数施肥(200 mg/株)处理的苗高、地径、比叶质量及生物量均达到最大值,根系生物量、总长度、体积和组织密度表现最好,平均施肥(400 mg/株)处理表现较差。指数施肥(200、400 mg/株)处理的根表面积较大,而对照、平均施肥(400 mg/株)处理的表现欠佳。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对杉木第3代实生容器苗生长的影响,设置2个不同施肥方式,即指数施肥和常规等量施肥,施肥结束后取不同施肥处理的苗木测定苗高、地径和生物量。结果表明:采用指数施肥方式培育的苗木苗高、地径和生物量分别为23.66 cm、3.71 mm和2.09 g,采用常规等量施肥方式培育的苗木苗高、地径和生物量分别为14.02 cm、2.84 mm和1.05 g。这说明指数施肥方式培育的苗木明显优于常规等量施肥方式培育的苗木。  相似文献   

5.
氮素指数施肥对1年生杉木苗生长及氮素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是中国特有的速生商品材树种。培育优质无性系苗木是杉木造林成功的关键。探讨了氮素指数施肥对杉木幼苗生长及养分积累的影响,为杉木苗木培育提供基础。以1年生无性系杉木幼苗为材料,采用温室盆栽方法,设定不施肥(对照)、常规施肥(CF)和指数施肥(EF1,EF2,EF3)共5个处理,纯氮施用总量分别为0,0.5,0.5,1.0,2.0 g·株~(-1),共施氮20次,间隔为10 d。至生长结束后,分别测定杉木的苗高、地径、生物量及氮素质量分数。结果表明:(1)施肥显著促进了杉木无性系的苗高、地径和生物量的生长,以指数施肥EF2处理为最佳,分别为59.0 cm,6.0 mm,52.99 g·株-1;(2)杉木无性系苗木不同器官的氮质量分数和氮积累量表现为叶根茎。与对照相比,常规施肥的根、茎、叶的氮质量分数增加39.6%,16.6%和41.1%,氮积累量增加90.5%,119.5%和267.2%;指数施肥的根、茎、叶的氮质量分数分别增加22.6%~81.4%,27.3%~152.6%和73.6%~135.5%,氮积累量分别增加70.8%~138.8%,145.7%~355.8%和347.6%~561.7%。除EF1处理外,杉木幼苗根、茎和叶的氮质量分数和氮积累量均表现为指数施肥显著大于常规施肥(P0.05)。施氮显著提高了杉木无性系幼苗的生长,其中施氮量为1 g·株~(-1)的指数施肥是杉木幼苗温室培育的适宜方法。  相似文献   

6.
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是我国特有的孑遗植物,优质种苗的培育是水杉造林成功的基础。通过探讨氮素指数施肥对水杉幼苗生长及氮素积累的影响,为水杉苗木培育提供基础。以一年生水杉幼苗为材料,采用温室盆栽方法,设定常规施肥(CF,纯氮用量5.0 g·株~(-1))和指数施肥(EF1、EF2、EF3、EF4,纯氮用量分别为1.0,3.0,5.0和8.0 g·株~(-1))。苗木生长结束后,测定水杉的地径、苗高、生物量及氮质量分数。结果表明,水杉的苗高、地径在不同施肥间没有显著差异,EF处理显著提高了水杉根、茎生物量的积累(P0.05),其中EF3处理的总生物量最高,为115.2 g·株~(-1);水杉茎、叶氮质量分数在不同施肥间的差异并不显著(P0.05);与CF相比,EF处理的根、茎氮积累量分别增加49.2%~84.4%,32.5%~34.9%,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其中EF3处理的氮积累总量为最大值,达2 938.9 mg·株~(-1)。施氮量为5.0 g·株~(-1)的指数施肥是水杉幼苗温室培育的适宜方法。  相似文献   

7.
探讨了氮素指数施肥对池杉幼苗生长及养分积累的影响,为池杉苗木培育提供基础。以1年生池杉幼苗为材料,采用温室盆栽方法,常规施肥(CF)和指数施肥(EF1,EF2,EF3,EF4)等5个处理,纯氮用量分别为5.0,1.0,3.0,5.0,8.0 g·株-1,共施氮5次。生长结束后,用全收获法测定池杉的株高、地径、生物量及养分质量分数。结果表明:池杉苗高在不同施肥间没有显著性差异,EF2处理的地径明显高于CF(P0.05);指数施肥有利于促进池杉根系的生长和养分在地下部的积累,与CF相比,EF处理地下部生物量和氮积累量显著提高了27.9%~64.4%和35.3%~94.4%(P0.05);地下部磷、钾积累量则表现为EF1、EEF2、EF3处理显著高于CF(P0.05)。EF2(纯氮3.0 g·株~(-1))是池杉温室育苗的最佳施肥方法。  相似文献   

8.
指数施肥对美国山核桃幼苗生长及养分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年生美国山核桃(Carya illinoensis)实生苗为试验材料,以不施氮处理为对照,采用指数施肥法研究了5种氮素施肥处理(100、200、400、600、800 mg·株~(-1))对美国山核桃幼苗生长和养分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1)美国山核桃幼苗的苗高、地径、茎生物量、叶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均在施氮量600 mg·株~(-1)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33.4 cm、5.08 mm、2.30 g、4.39 g和9.33 g,是对照组的1.48、1.45、2.30、4.99、2.17倍。(2)根生物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现出递减的趋势。(3)与对照组相比,各指数施肥处理的美国山核桃幼苗全株氮磷钾积累量分别提高了2.97~6.92、3.13~5.36、2.68~4.85倍,氮磷钾质量分数分别提高了0.98~3.35、1.07~2.50、0.84~1.80倍。(4)当施氮量≤600 mg·株~(-1)时,美国山核桃幼苗的总生物量和养分积累量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施氮量达到800 mg·株~(-1)时,其幼苗的总生物量和养分积累量出现明显下降;苗木养分质量分数始终保持上升趋势。因此,美国山核桃幼苗温室培育的最适施氮量约为600 mg·株~(-1)。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氮素指数施肥对紫楠幼苗生长及氮积累的影响,以二年生紫楠实生苗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方法,设定对照(CK)、常规施肥(CF)和指数施肥(EF1、EF2、EF3)共5个处理,施纯氮总量分别为0、600、600、1200、1800 mg/株,分别测定紫楠幼苗的苗高、地径、生物量、氮质量分数等指标.结果显示,紫楠幼苗的苗高...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移植苗木培育所需的缓释氮肥及磷肥最佳用量,以长白落叶松移植苗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4个缓释氮肥水平(0,6,12,18 g·m-2氮)与3个磷肥水平(0,21,42 g·m-2五氧化二磷)共计12个施肥处理组合,研究长白落叶松移植苗木生长状况和养分积累对不同氮磷施肥量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氮磷仅对叶片磷含量存在显著交互作用(P=0.024),施肥对苗木生长和养分状况的影响是通过其主效应引起的。缓释氮肥对苗高、地径、各器官生物量及茎、叶、整株的氮、磷含量影响显著(P=0.001~0.026),其中6 g·m-2和12 g·m-2(氮)对苗木生长和养分积累促进作用较大,但2种施氮量水平间差异不显著;磷肥对苗高、根生物量、叶氮、整株磷含量及叶磷质量分数影响显著(P=0.009~0.040),21 g·m-2和42 g·m-2五氧化二磷均显著高于对照,但2种磷肥施用水平间差异不显著。与对照相比,6 g·m-2施氮量下苗高、地径、整株生物量和氮含量分别增加22.3%,12.9%,39.9%和48.3%;21 g·m-2五氧化二磷施用量下苗高、根生物量、叶氮、整株磷含量分别增加13.3%,19.3%,17.8%,25.9%。综合考虑施肥效果,缓释氮肥对长白落叶松苗木影响较磷肥大,长白落叶松移植苗最佳施肥量为缓释氮肥(氮)6 g·m-2,磷肥(五氧化二磷)21 g·m-2。图5表2参26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氮、磷肥不同配比对云南松苗木生长的影响,本试验以2年生云南松苗木为研究对象,采用氮、磷2因素3水平的3×3回归试验设计,分析氮磷配施后对云南松苗木生长的影响,并建立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氮磷配施显著促进苗木的生长。N、P配施对云南松苗高、地径的生长和各器官生物量积累的效果好于单施N、P。施肥各处理的苗高、地径、根、茎、叶、单株生物量均高于处理1(CK),其中处理5N1P1(N:0.4 g/株,P:0.8g/株)显著促进苗高、地径的生长和各器官生物量积累。建立回归模型得出苗高、地径及各器官生物量随N、P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对N、P肥效而言,整体为:+NP>+N>+P。氮磷配施显著促进2年生云南松苗木生长,苗木生长最佳施肥理论认为2年生云南松苗木适宜N:0.47~0.59 g/株,P:0.37~0.84 g/株,适宜的氮磷配比范围为1∶0.63~1∶1.78。  相似文献   

12.
利用8个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 Lecomte)种源82株优势木自由授粉种子及其一年生苗木,开展了种子表型变异和苗期生长性状变异的研究。结果表明,米老排种子表型性状与苗木生长性状存在明显的种源差异。种子表型性状与苗木生长性状显著相关,种重与苗高显著正相关;种长与叶重、茎重、全株湿重显著正相关;种宽与苗高、地径、茎重、全株鲜重显著负相关;依据苗木生长性状聚类分析结果,将8个种源分为3类:第一类靖西、容县,为生长优势种源;第二类龙州、那坡、凭祥、德保,为生长中速种源;第三类东兴、上思,为生长较差种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不同氮磷配施量对云南松苗木生长的影响,并筛选出最适合云南松苗木生长的氮磷施肥配比。【方法】以2年生云南松播种实生苗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氮磷配比根系施肥连续追踪1.5 a,测量云南松幼苗施肥当年和施肥次年的苗高和地径生长量,并对其生长节律和异速生长进行分析。【结果】云南松苗高和地径的生长节律表现为慢—快—慢的S型生长曲线,施肥改变了云南松苗木的生长节律,可延长其苗木速生期;也改变了苗木生长轨道,可缓解云南松幼苗苗期生长缓慢的现象,促进苗木生长。中氮中磷(氮0.4 g/株,磷0.8 g/株)处理的云南松苗高生长最佳,高磷(磷1.6 g/株)处理的云南松地径长势最好。【结论】研究结果揭示了云南松幼苗在施肥当年和次年的生长节律对不同肥料用量的响应,为云南松苗期氮磷施肥量和培育优质健壮苗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猴樟苗期生长规律及其养分动态变化规律,为猴樟苗期培育合理水肥管理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测定猴樟一年生容器苗苗高和地径生长、生物量积累和分配及苗体氮、磷、钾含量的年变化,利用Logistic非线性模型对苗高和地径生长规律进行拟合与分析.[结果]猴樟一年生苗苗高有2次生长高峰,高峰期净生长量占全年净生长量的55.87%;地径有3次生长高峰,高峰期净生长量占全年净生长量的47.4%,地径生长高峰滞后于苗高生长高峰.9月为苗木生物量积累高峰期,6—8月中旬幼苗以地上部生物量积累为主,其生物量占整株比例从67.1%升至84.4%;根系生长于8月中旬以后开始加速,生物量占整株比例从15.6%升至20.2%.利用Logstic方程建立猴樟一年生苗高、地径生长规律的拟合模型,其决定系数(R2)分别达0.985和0.994,可靠性较高;将猴樟一年生容器苗生长划分为3个时期:渐增期、速生期、缓增期.生长初期,植株根、茎、叶的氮磷含量均有所增加,而钾含量表现为根部下降,茎叶上升;生长后期根部的磷钾含量上升,氮含量下降;氮元素主要分布于叶部,钾和磷元素主要分布于根茎部.[结论]猴樟一年生苗地径生长滞后于苗高生长,幼苗生长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且苗木各器官氮、磷、钾含量随时间而发生动态变化;建议在猴樟苗期管理过程中氮、磷、钾应配合施用,生长后期应少施氮肥,增施磷、钾肥.  相似文献   

15.
N素指数施肥对沉香苗期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设置每株0、1 000、2 000、3 000、4 000、5 000 mg 6个施肥量处理(编号为Ⅰ~Ⅵ),进行珍贵树种马来沉香与土沉香苗期N素指数施肥试验,探究不同N素供应水平对其苗期生长、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入N素对马来沉香、土沉香生长及光合特性有着显著影响。地径、苗高以及生物量随着N素浓度增加而增大,至N施用量每株3 000 mg后其生长表现和生物量趋于稳定。马来沉香(1 995.33 cm2)与土沉香(1 366.57 cm2)处理Ⅳ整株叶面积最大,在苗期生长季内的比叶质量变化趋势是生长初期和末期低,而中期比较高,马来沉香对照(处理Ⅰ)与土沉香指数施肥处理Ⅰ~Ⅴ的比叶质量季节变化曲线是双峰式。马来沉香与土沉香指数施肥处理Ⅳ(3 000 mg/株)的光合能力最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解缓释肥及氮和磷肥配施对滇油杉(Keteleeria evelyniana)野生移栽苗木生长和生物量影响,提供其壮苗培育施肥的科学依据。【方法】于云南省昆明市宜良县禄丰村国有林场尖山林区,采用L9(34)正交设计,对苗龄约3 a生的滇油杉野生移栽苗,开展缓释肥、氮和磷肥(每个因素3水平)配施的试验研究,于2019年2月开始施肥,施肥0.5和1 a后测定苗木生长量(地径和苗高)和生物量(施肥1a后,测定根、干和针叶)。【结果】施肥后处理组合间地径和苗高增长率均具有显著的差异影响。施肥0.5 a后,处理组合的地径和苗高增长率分别为73.75%~104.38%和81.08%~129.26%(对照的41.04%和50.22%),影响地径和苗高生长的主导因子分别是缓释肥和磷肥;施肥后0.5~1 a期间,上述此2指标分别达15.60%~47.76%和14.59%~59.86%(对照的13.7%和17.19%),缓释肥与磷肥的交互作用是影响地径和苗高生长的主导因子。施肥1 a后,处理组合苗木的根、干、叶和单株苗木生物量分别为1.048~2.076、0.214~0.626、0.345~0.901和1.709~3.317 g/株(对照的1.008、0.236、0.380和1.624 g/株)。【结论】施缓释肥、尿素和磷肥分别为1.00、0.10和0.25 g/株配施,促进滇油杉苗木的生长和生物量积累。  相似文献   

17.
无患子苗期生物量积累和分配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定量分析无患子苗期生物量的积累和分配规律,并通过SPSS进行回归分析,拟合苗木根与茎生物量的异速生长方程、各器官及全株生物量与苗高、地径的回归关系。结果表明:无患子1年生播种苗生物量积累可划分为幼苗期、速生期和生长后期3个阶段。幼苗期根生物量分配比例最少,叶生物量分配比例最大,分别占全株生物量的16.85%和58.80%;进入速生期后,生物量的积累中心逐渐转移到根、茎,而茎是生物量积累的最主要器官,占全株生物量的61.55%。进入生长后期,根、茎进一步木质化,而叶片由于脱落生物量分配比例骤减,仅占全株生物量的11.44%。根与茎生物量的异速积累、苗木各器官及全株生物量与苗木地径、苗高生长量均存在着极显著的相关关系,拟合的数学模型W=0.05(D2H)0849可靠性较高,可用于指导生产。  相似文献   

18.
施肥对普陀樟苗木生长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不同施肥水平对普陀樟Cinnamomum japonicum var.chenii苗木生长及养分吸收利用情况的影响,设置了3个水平的田间试验,即不施肥(ck),常规施肥(T50,50 g·m-2)和增量施肥(T100,100 g·m-2),于2012年6月至9月观测苗高和地径,定期采集分析土壤和植物样品。结果表明:普陀樟苗木的苗高、地径、根部和茎部生物量均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P<0.05);而叶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在6月时随施肥量增加而升高(P<0.05),到9月时则呈先升后降的趋势(P<0.05)。苗木体内养分质量分数和单株养分含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P<0.05),不同处理均以叶片养分质量分数最高;养分吸收及利用率随着施肥的增加而降低(P<0.05),T50和T100处理各元素的吸收利用效率均为氮>磷>钾。到试验结束时,T50处理土壤养分质量分数与试验开始时持平,T100处理钾积累,ck引起钾亏缺。从移栽成活来看,T50苗木体内养分积累,有利于移栽成活,保持土壤养分平衡;而T100养分浪费。综合判断,普陀樟苗木最适需养量应为50 g·m-2到100 g·m-2,且较接近50 g·m-2。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夏蜡梅1年生实生苗的生长节律,为夏蜡梅高产栽培提供依据。【方法】以夏蜡梅蒴果播种后获得的1年生实生苗为材料,研究其种子萌发动态,建立幼苗苗高、地径的年生长模型,划分苗高、地径的生长阶段,并对幼苗各器官生物量积累、苗高、地径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夏蜡梅春播发芽率约为63.0%,属于易萌发种子,但发芽持续时间较长。建立了夏蜡梅苗高、地径与生长时间的Logistic模型。夏蜡梅1年生实生苗的苗高生长划分为4个阶段:出苗期(03-15-05-14)、生长初期(05-15-06-01)、速生期(06-02-07-09)和生长后期(07-10-11-25);地径生长划分为3个阶段:出苗期(03-15-05-13)、速生期(05-14-10-08)和生长后期(10-09-11-25)。夏蜡梅1年生实生苗前期(速生期)生物量积累较快;苗期生长性状与生物量性状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结论】夏蜡梅1年生实生苗的年生长过程遵循Logistic曲线规律,可在苗高、地径速生期适当施肥,以促进苗木生长,提高苗木质量。  相似文献   

20.
指数施肥对栓皮栎容器苗生长和氮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 Blume)容器苗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6个施肥量,研究苗木生长和氮积累对指数施肥的响应.结果表明:随施肥量的增大,苗高、地径、茎生物量均无显著变化;根系、整株生物量则先增大后减小,施肥量为75、125 mg/株时,苗木生物量趋于最大,而施肥量增至150 mg/株时,苗木生物量显著下降.施肥量由25增至75 mg/株时,茎氮质量分数由0.88%提高至1.05%,继续增大施肥量,茎氮质量分数趋于稳定;根系、整株氮质量分数则随施肥量的增大持续增加.施肥量由25增至125 mg/株,茎、根、整株氮质量逐渐增大;施肥量为125 mg/株时,苗木的整株氮质量较25mg/株的苗木提高了51.4%;施肥量增大至150 mg/株,茎、根、整株氮质量均下降.栓皮栎容器苗充足施肥量、最优施肥量分别为75、125 mg/株,施肥量超过150 mg/株时,苗木受到毒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