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蚕学通讯》2011,(2):36-36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李胜研究员和西南大学夏庆友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合作完成的家蚕转基因研究成果"Ras1CAoverexpressionin the posterior silk glandi mproves silk yield"  相似文献   

2.
<正>2014年6月28日,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家蚕功能基因组研究团队在生物材料国际权威杂志《Acta Biomaterialia》(Impact Factor:5.093;5-Year Impact Factor:5.378,Rank 2in MATERIALS SCIENCE,BIOMATERIAL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Advanced silk material spun by a transgenic silkworm promotes cell proliferation for biomedical application”的研究论文,详述了团队在蚕丝遗传改造方向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3.
<正>1 ZHOU Q Z,FU P,LI S S,ZHANG C J,YU Q Y,QIU C Z,ZHANG H B,ZHANG Z.A comparison of co-expression networks in silk gland reveals the causes of silk yield increase during silkworm domestication. Front Genet,2020,11:225.DOI:10.3389/fgene.2020.00225题目家蚕与野蚕丝腺共表达网络的比较分析揭示了家蚕驯化过程中丝产量增加的原因摘要长期驯化和选择性育种使家蚕的产丝量是其野生祖先野桑蚕产丝量的几倍。然而,人们对驯化过程中蚕丝产量增加的分子机制知之甚少。根据家蚕和野蚕丝腺功能分化的动态模式,重庆大学ZHOU等发现在丝腺发育的早期和中期,家蚕中的表达上调基因主要涉及与细胞分裂和生长相关的DNA整合、核酸结合和转运蛋白活性,这导致家蚕的后部丝腺(PSG)细胞(丝蛋白合成"工厂")显著多于野蚕。在丝腺发育的后期,家蚕中的表达上调基因在蛋白质加工和核糖体途径富集,表明在家蚕驯化过程中蛋白质合成效率得到了提高。虽然家蚕丝腺中的丝素蛋白合成增加,但丝胶蛋白的产量也同时减少。这反映了家蚕和野蚕处于不同的选择压力下。重要的是,发现家蚕丝蛋白基因共表达的网络比野蚕的大。此外,在家蚕中与丝蛋白基因共表达的基因比在野蚕中更多地受到人工选择。研究结果表明,在家蚕驯化过程中,蚕丝产量的增加与生物系统的改善有关,该系统不仅包括蛋白质合成"工厂"(PSG细胞)的扩大,还包括丝蛋白基因和丝生产相关基因(如生物能量、运输和核糖体途径基因)的高表达。  相似文献   

4.
"十三五"期间,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高产优质品种改良岗位研究团队成功培育和参与培育了家蚕新品种6对,其中春用高产优质家蚕品种2对,秋用高产优质家蚕品种2对.为了充分发挥家蚕新品种在优质丝绸原料茧生产中的优势,本研究团队一方面着力制定对试养推广家蚕新品种的优化和完善方案,另一方面主动向追求高品位生丝的丝绸企业推荐应用家蚕...  相似文献   

5.
蛋白质组研究对于基因功能的阐释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使研究者方便快捷地查询到家蚕蛋白质组数据,以已鉴定的家蚕蛋白质数据为基础,在NetBeans 6.5开发环境中,于Rails 2.2.2编写框架下采用ruby 1.8.6语言,利用MySQL数据库实现对数据储存与调用,构建了家蚕蛋白质数据检索系统(http:∥www.silk2db.org:3000)。该系统不仅收录了已鉴定家蚕蛋白质的基础信息,还收录了试验条件、质谱峰图、肽段检索参数和参考文献等信息。研究者可以根据试验名称、家蚕组织或器官名称、登录号、蛋白质的等电点和分子质量范围等实现对这些蛋白质相关信息的快速查询。该系统数据可为家蚕基因功能研究提供有益信息和重要支撑,并能为家蚕蛋白质组学试验方法的探索与改进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6.
<正>西南大学向仲怀院士领导的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家蚕转基因技术开发及应用研究,是国内最早开展家蚕转基因技术研究的团队之一,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近日,由该研究团队组织编撰的《家蚕转基因技术及应用》一书,经三年多时间的编写和不断修改,终于付梓成册。《家蚕转基因技术及应用》全书共55万字,赵爱春教授和  相似文献   

7.
正1 SATO M,KITANI H,KOJIMA K.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sc Fv-conjugated affinity silk protein for specific detection of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J].Sci Rep,2017,7(1):16077题目利用单链抗体交联亲和蚕丝蛋白研制特异性癌胚抗原诊断试剂摘要用于医学诊断试剂的单克隆抗体(MAbs)生产成本昂贵,这主要是因为绝大多数单克隆抗体都是用杂交瘤细胞生产的。日本农业与食品产业技术研究机构的SATO等利用转基因家蚕生产出一种新型的亲和蚕丝蛋白,并对其在癌症诊断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构建的转基因家蚕可在蚕茧中表达丝素轻链和癌胚抗  相似文献   

8.
《蚕业科学》2012,(5):956
<正>家蚕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昆虫、文化载体和模式生物,其不但在蚕丝产业的发展和丝绸之路的文化传播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蚕丝纤维新材料、生物反应器和模式生物中也逐渐凸显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为了对家蚕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利用,西南大学夏庆友教授领衔的家蚕基因组研究团队率先开展了家蚕基因组研究,并于2004年和2009年先后在《Science》杂志上公布了家蚕基因组图谱和家蚕遗传变异图谱。在该研究的推动下,该团队在功能基因组研究、家蚕转基因和家蚕生物反应器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家蚕的研究也受  相似文献   

9.
信息     
《蚕学通讯》2012,(3):38-38
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通过专家验收2012年7月13日,教育部科技司组织专家,在西南大学对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项目——"家蚕功能基因组研究创新团队"进行了验收。重庆市教育委员会舒立春副主任、重庆市科学技术和学位研究生处陈渝副处长及验收专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农科院蜜蜂所"蜜蜂蛋白质组学创新团队"继去年解析工蜂胚胎发育分子机理在MolecularCellular Proteomics发表后,今年在雄蜂胚胎发育机理方面又取得新的研究进展,研究结果"Proteome analysis unravels mechanism underling the embryogenesis of the honeybee drone and its divergence with the worker(Apis mellifera lingustica)"发表在近期的蛋白质组学研究的重要学术期刊上(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这也是该团队在本期刊发表的第11篇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1.
近一年来,农业部蚕桑学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在继去年率先在全世界完成了家蚕基因组框架图后,又马不停蹄地开展深人研究,在家蚕基因组研究方面又获得了新的重大突破。撰写完成的研究论《家蚕基因组框架图》(译名)被12月10日美国最新出版的国际权威杂志《ScieIlce》全发表。  相似文献   

12.
《蚕学通讯》2021,41(3)
2021年9月3日,国际著名期刊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中科院分区大类一区,IF2020=8.528)在线发表西南大学蚕桑纺织与生物质科学学院张小宁副教授课题组的研究论文"Feeding silkworms with HPMC dispersed MoO2 NPs:An efficient strategy to enhance the supercapacitance performance of carbonized silk".  相似文献   

13.
正1.Hiroko Tabunoki,Hidemasa Bono,Katsuhiko Ito,Takeshi Yokoyama。Can the silkworm(Bombyx mori)be used as a human disease model?Drug DiscoveriesTherapeutics.2016;10(1):3-8.[题目]家蚕能被用作人类疾病模型吗?[摘要]在日本,家蚕是一种家喻户晓的鳞翅目昆虫,长期以来应用于纺织业,还是一种农业研究的模式昆虫。近年来,家蚕常被用于疾病分析的动物模型,例如人体黄斑类胡萝卜素转运蛋白就是利用家蚕  相似文献   

14.
秦俭  袁联伟 《蚕业科学》2010,36(1):115-119
2008年12月,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研究团队宣布了世界上第1张家蚕基因组精细图谱的诞生。家蚕基因组精细图和2003年发布的家蚕基因组框架图相比,具有基因覆盖度高、基因组组装更加完整、基因鉴定更加准确等特点。2009年,该研究团队在家蚕基因组精细图的基础上,选取具有代表性的29个家蚕突变品系和11个不同地理来源的中国野桑蚕品系进行了全基因组重测序与序列比较分析,共获得了29个家蚕突变品系和11个中国野桑蚕地理品系的全基因组序列,绘制完成了世界上第1张基因组水平上的蚕类单碱基遗传变异图谱,同时还发现了驯化对家蚕生物学性状影响的基因组印记,从全基因组水平上揭示了家蚕的起源进化。2009年8月,《Science》杂志发表了西南大学的研究论文"40个蚕类基因组的重测序揭示了家蚕的驯化事件及驯化相关基因",标志着家蚕基因组计划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15.
《蚕学通讯》2010,(3):59-59
2010年7月6日,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团队与日本等合作完成的家蚕伴性赤蚁突变基因定位克隆研究成果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在线发表。  相似文献   

16.
科技     
<正>家蚕生物反应器家族再添新成员近日,农业农村部向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颁发了重组杆状病毒rBmNPV表达的鸡γ-干扰素和猫ω-干扰素两项生产应用安全证书,标志着利用家蚕生物反应器生产动物用基因工程制品范围得到进一步拓宽。生物所微生物蛋白质工程创新团队通过多年研究,成功实现了鸡γ-干扰素在家蚕生物反应器中的重组表达。该产品具有生物活性好、生产成本低(每粒蚕蛹可产千万IU的干扰素、每只鸡全龄应用的直接成本约1分钱)、可  相似文献   

17.
胚胎期感染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Nb)的家蚕个体,其携带Nb在健康家蚕群体中的传播扩散规律是流行病学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家蚕微粒子病检验技术的科学基础。采用流行病学的方法,通过混育和个体育试验,研究胚胎期感染Nb的家蚕个体对健康群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胚胎期感染Nb的家蚕中,存在可以完成1个世代(即可以发育到化蛾产卵)的个体;胚胎期被感染的家蚕个体在健康家蚕群体中的感染扩散规律为"连续感染传播扩散"模式;病害在家蚕健康群体的传播扩散与胚胎期感染个体数量和感染程度有关,在幼虫期低剂量感染情况下,感病个体混入率≥5%对群体的化蛾率有明显影响,感病个体混入率≤2%对群体的化蛾率未见明显影响。上述结果可供感染Nb的家蚕子代对健康群体影响的风险阈值确定,以及家蚕微粒子病检验判别标准的评价和检验技术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8.
《蚕学通讯》2012,(4):47-47
家蚕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昆虫、文化载体和模式生物,其不但在蚕丝产业的发展和丝绸之路的文化传播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蚕丝纤维新材料、生物反应器和模式生物中也逐渐凸显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为了对家蚕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利用,西南大学夏庆友教授领衔的家蚕基因组研究团队率先开展了家蚕基因组研究,并于2004年和2009年先后在《science》杂志上公布家蚕基因组图谱和家蚕遗传变异图谱。在该研究的推动下,团队在功能基因组研究、家蚕转基因和家蚕生物反应器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家蚕的研究也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但是,家蚕要成为全世界公认的生物反应器和模式生物,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其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定点敲除和敲入等基因组编辑技术的建立。  相似文献   

19.
正1 SUN W,SHEN Y H,ZHOU L X,ZHANG Z.Ecdysone titer determined by 3DE-3β-reductase enhances the immune response in the silkworm.J Immunol,2016,196(4):1646-1654题目家蚕3-脱氢蜕皮激素-3β-还原酶催化蜕皮激素分泌而增强蚕体对细菌入侵的免疫应答能力摘要研究表明,蜕皮激素(20E)可以促进昆虫的免疫应答反应,但其分子调控机制尚未阐明。重庆大学张泽课题组研究发现家蚕感染细菌后,蚕体内的20E滴度显著升高,并通过蜕皮激素受体进一步增强家蚕抵抗细菌入侵的免疫应答能力。在免疫应答阶段,家蚕的3-脱氢蜕皮激素-3β-还原酶(3DE-3β-还原酶)可将  相似文献   

20.
《蚕学通讯》2013,(3):37-37
人工核酸酶介导的基因组编辑(genome editing with engineered nucleases )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手段,被《Nature M ethods》杂志评为2011年的年度技术。家蚕的基因组编辑在研究家蚕功能基因、培育家蚕新型素材、家蚕生物反应器开发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西南大学家蚕功能基因组研究团队紧跟国际上基因组编辑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迅速在家蚕基因组编辑研究领域开展相关研究工作。2012年9月,该团队在《PLoS ONE》杂志上公布了其利用近期发展起来的基因组编辑工具- TALE核酸酶技术(TALEN)实现对家蚕内源靶基因的可遗传敲除的研究成果,该论文发表以后受到国内外众多媒体的转载与评论,发表之后的短短一年时间内即被包括《Nat Rev Mol Cell Biol》、《Genome Res》等高水平杂志在内的论文引用28次。随后,研究团队又围绕着建立高效的家蚕基因组编辑技术平台开展研究工作,建立了适用于家蚕基因组编辑的 TALEN 高效组装技术体系和活性检测平台。通过组装平台,研究人员可以高效的对人工设计的 TALEN 打靶载体进行组装。通过活性检测平台,研究人员可以便利地对组装的 TALEN 打靶载体的打靶效率进行评估,筛选高活性的TALEN 打靶载体,这对提高对家蚕功能基因敲除,尤其是可遗传敲除的成功率有着重大意义。该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家蚕基因组编辑技术平台的完善和成熟,为实现家蚕功能基因的大规模敲除打下了坚实基础。相关研究论文“High-efficiency system for co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of customized TALENs for silkworm genome editing”于2013年9月28号在国家权威杂志《Molecular Genetics and Genomics》上在线发表(http ://link .springer .com/article/10.1007/s00438-013-0782-4)。 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研究生王峰、马三垣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西南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夏庆友是论文的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973计划,863计划的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