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武夷山市5种类型茶园土壤(黄壤、红壤、潮砂土、高山草甸土、紫色土)重金属剖面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茶园土壤 Fe、Mn、Cu、Zn、Cd 和 Pb 的含量范围分别为17.35~44.91 g·kg-1、144.81~693.55 mg·kg-1、4.36~57.12 mg·kg-1、74.92~236.27 mg·kg-1、0.09~0.67 mg·kg-1和22.71~91.87 mg·kg-1。不同类型茶园土壤重金属含量差异较大,茶园黄壤 Fe 和 Cu 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土壤类型;潮砂土和高山草甸土茶园土壤 Mn、Zn 和 Cd 含量显著高于黄壤和红壤;茶园土壤 Pb 含量则以潮砂土最高,黄壤最低。不同重金属元素剖面分布规律略有不同,茶园土壤 Fe含量0~80 cm 深度内并无明显的变化规律;茶园土壤 Mn、Cu 和 Zn 含量在0~20 cm 土层含量较高(潮砂土除外);黄壤、红壤和紫色土 Cd 和 Pb 含量由上至下呈递减的趋势,潮砂土 Cd 和 Pb 在40 cm 以下土层含量较高。相关分析表明,除了 Zn与 Fe 和 Cu 以外,其它重金属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表现为多种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有机碳、全氮、pH、砂砾、粉粒和粘粒对茶园土壤重金属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
为更好了解福建省安溪县铁观音茶园土壤钾素营养状况,对安溪县10个茶叶主产乡镇77个铁观音茶园土壤(分0~20 cm、20~40 cm两层)和相对应茶叶的钾含量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安溪县铁观音茶园土壤全钾含量总体较高,0~20 cm土层的全钾含量在1.89~42.45 g·kg-1之间,平均12.09 g·kg-1;20~40 cm土层的全钾含量在2.44~40.31 g·kg-1之间,平均值12.41 g·kg-1;潮砂土、粗骨土和黄壤全钾含量较高,而红壤、水稻土、赤红壤全钾含量较低.安溪县铁观音茶园土壤速效钾总体含量较低,0~20 cm土层速效钾含量37.89~190.02 mg·kg-1,平均86.95 mg·kg-1;20~40 cm土层变幅28.25~195.80 mg·kg-1,平均75.25 mg·kg-1;粗骨土、红壤、黄壤速效钾含量较高,而赤红壤、潮砂土和水稻土速效钾含量较低.茶叶钾含量11.20~18.03 g·kg-1,平均值14.87 g·kg-1.茶叶中的钾含量与0~20 cm、20~40 cm土层土壤全钾含量相关关系均不显著,与土壤速效钾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壤速效钾含量直接影响茶树钾素的吸收和累积,可以作为茶园土壤钾素供应水平的指标,铁观音茶叶钾浓度也可作为茶树钾素营养诊断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通过室内培养试验(土壤最大持水量60%和温度28℃),研究了福建省5种类型(黄壤、红壤、潮砂土、高山草甸土和紫色土)茶园土壤硝化作用,并探讨了影响土壤硝化作用的关键土壤因子.结果表明,5种茶园土壤NO3--N含量随时间的变化呈“J”型增长趋势,具有3~7d的延滞期,符合指数方程N=N0ekt (p<0.01);茶园土壤净硝化量(△N)、硝化强度(Nt)、硝化率(Nr)和硝化常数(k)分别为7.70~98.23 mg·kg-1、0.22~2.81 mg·kg-1·d-1、55.41%~95.67%和0.151~0.328 mg·kg-1·d-1,高山草甸土和黄壤茶园△N、Nt和Nr显著高于其它土壤类型(p<0.05),潮砂土和紫色土次之,红壤最低;培养结束后,茶园土壤pH值下降了0.11~0.30个单位,酸化明显.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茶园土壤硝化势(N0)、△N和Nr均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和NO3--N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容重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土壤C/N、pH、砂粒和粉粒相关性不显著.以上结果说明,研究中5种茶园土壤硝化作用较强,均存在硝化作用延滞期(3~7d),土壤有机碳、全氮、NO3--N和土壤容重是影响酸性茶园土壤硝化作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武夷山市5种主要土壤类型(黄壤、红壤、潮砂土、高山草甸土、紫色土)茶园的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茶园土壤大团聚体含量均随土层加深呈减少的趋势,微团聚体含量则相应上升。黄壤、高山草甸土、紫色土>5 mm的大团聚体含量最高,所占比例在18.07%~89.23%;红壤和潮砂土土壤团聚体含量则以<0.25 mm微团聚体含量最高,所占比例为37.16%~63.91%。茶园土壤R0.25(>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在36.08%~97.23%之间(均值为73.60%);高山草甸土平均质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值(GMD)均显著高于其他土壤类型,黄壤和紫色土次之,潮砂土最低,分形维数(D)的变化趋势则相反。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指标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容重、孔隙度、砂砾、粉粒有显著相关性,与土壤C/N、全钾、pH、粘粒的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福建省武夷山市5种不同类型茶园土壤(黄壤、红壤、潮砂土、高山草甸土、紫色土)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特征。结果表明:5种类型茶园土壤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壤层次的加深呈现降低的趋势;2个土层中,5种类型茶园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以>5 mm粒径最高,随着土壤团聚体粒径的增加,团聚体有机碳增加;黄壤、高山草甸土和紫色土茶园均以>5 mm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储量和贡献率最高,而潮砂土则以<0.25 mm粒径最高;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5~0.98)。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闽北典型茶园土壤中硒形态特征,采集了闽北地区4个主要土壤类型(黄壤、红壤、潮砂土、紫色土)的35份茶园表层土壤(0~20 cm),分析土壤中硒含量、赋存形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闽北地区35份茶园土壤全硒含量为0.22~1.07 mg·kg^(-1),均值为0.59 mg·kg^(-1),达到富硒土壤标准(>0.4 mg·kg^(-1))比例茶园占82.86%;土壤硒活化率均值为8.34%,土壤中硒的有效度较低。不同土壤类型中以黄壤茶园土壤全硒及各形态硒含量最高,潮砂土含量硒含量最低,但其茶园土壤硒活化率最高。茶园土壤硒形态分布规律表现为有机结合态>残渣态>可交换态及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可溶态,土壤硒的生物有效性较低。相关分析表明,茶园土壤硒形态总体受土壤有机质、氮素形态及pH的影响,土壤有效磷与土壤全硒、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硒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土壤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硒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相关性均不显著。总体而言,该区域茶园富硒土壤为发展天然富硒茶提供了物源保证,但硒生物有效性不高,如何提高硒生物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云南部分古茶园土壤重金属元素的监测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0个云南古茶园(种植年限为百年、数百年甚至千年)50个土壤样品的金属元素As、Pb、Cd、Hg、Cr、Cu、Fe、Mn、Zn和Se的含量进行测定,研究其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并用污染指数方法评价其土壤环境质量.结果表明:云南古茶园土壤Fe和Mn含量较高,Se含量较低,Pb(10.7~33.5 mg/kg),Hg(0.030~0.148 mg/kg),Cd (0.033~0.120 mg/kg),Zn (21.4~87.3 mg/kg)均达到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一级标准;Cr(15.4~98.5 mg/kg),As(12.2~33.1 mg/kg),Cu(13.6~43.4 mg/kg)均达到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根据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评价古茶园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状况,所有古茶园综合污染指数小于0.7,表明古茶区土壤属于清洁水平,未受重金属污染,满足有机茶园环境条件,适合建设有机茶园.  相似文献   

8.
不同类型茶园土壤腐殖质剖面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武夷山市5种主要土壤类型(黄壤、红壤、潮砂土、高山草甸土、紫色土)茶园的土壤腐殖质剖面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茶园土壤腐殖质各组分含量基本随着土层加深呈减少趋势。不同类型茶园土壤腐殖质的含量和组成存在显著差异,高山草甸土茶园土壤腐殖质及各组分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土壤类型,黄壤和紫色土次之,红壤最低。土壤腐殖质组成中,均以胡敏酸比例最高(57.06%~79.76%),除高山草甸土外,各土壤中富里酸比例均大于胡敏酸。茶园土壤富里酸的色调系数(△logK)和光密度值(E4/E6)均大于胡敏酸,高山草甸土富里酸和胡敏酸的△logK和E4/E6值最低,土壤腐殖化复杂程度最高;红壤的富里酸和胡敏酸的△logK和E4/E6值最高,土壤腐殖质复杂程度及化学稳定性低。相关分析表明,土壤腐殖质组成与土壤有机碳、酚类含量、全氮、土壤容重和孔隙度存在显著相关性,与土壤C/N、pH和含水率相关性不明显。可见,茶园土壤腐殖质均以胡敏素为主,高山草甸土为胡敏酸型,其余土壤为富里酸型。  相似文献   

9.
长春地区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及其在玉米子粒中的积累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长春地区部分农田土壤及玉米中重金属含量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土壤中Cu、Zn、Ni、Pb、Cd、Cr、Hg、As 8种重金属含量符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相应地块玉米中Cu、Zn、Pb、Cd、Cr、Hg、As 7种重金属含量符合粮食重金属元素限量要求,达到食用标准;土壤和玉米中Pb、Cd、Hg含量相关性不显著,Ni、Cr、As含量相关性显著,Cu、Zn含量相关性极显著。  相似文献   

10.
采用土壤调查的方法,对福建省武夷山市5种主要茶园土壤类型(黄壤、红壤、潮砂土、高山草甸土、紫色土)的土壤主要物理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类型之间的土壤物理性状存在着明显差异,高山草甸土属于砂质粘壤土,土壤田间持水量、土壤含水率、土壤总孔隙度和土壤毛管孔隙度最大,土壤容重、土壤固相和气相最低,土壤物理性状最好;黄壤和红壤属于粉粘土,土壤物理性状次之;潮砂土和紫色土属于砂壤土,田间持水量、土壤含水率和毛管孔隙度显著低于其它土壤类型,土壤物理性状最差。相关分析表明,田间持水量、土壤含水率、土壤固相、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土壤毛管孔隙度之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P0.05,P0.01);土壤砂砾、粉粒和粘粒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相关性,其中土壤砂砾、粉粒均与田间持水量、土壤含水率、土壤气相、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P0.05,P0.01),土壤粘粒仅与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与其它指标相关性不明显(P0.05)。  相似文献   

11.
不同花生品种重金属Cu、Zn、Pb、Cd、Cr富集与转运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青岛市8个主栽花生品种为试材,通过相同土壤条件下大田种植和室内检测分析,对花生植株不同器官中Cu、Zn、Pb、Cd和Cr重金属元素的吸收、富集与转运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的8个花生品种植株根系中Cu、Zn、Pb和Cd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茎叶中Cu、Zn、Pb和Cr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籽仁中Cu、Zn、Pb、Cd和Cr含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果壳中Cu、Zn和Cd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供试的8个花生品种籽仁中Cd含量均超过了农业部无公害花生Cd≤0.05 mg.kg-1的卫生限量标准。花生植株各器官对重金属的平均生物富集量顺序:根系和果壳为Zn〉Cu〉Cr〉Pb〉Cd,茎叶和籽仁为Zn〉Cu〉Pb〉Cr〉Cd。花生植株各器官的平均转运量系数顺序:茎叶为Pb〉Zn〉Cd〉Cr〉Cu,籽仁为Zn〉Cu〉Cd〉Pb〉Cr,果壳为Cr〉Cu〉Zn〉Pb〉Cd。A4为花生籽仁低Pb吸收富集型品种,A3为花生籽仁低Cd吸收富集型品种。  相似文献   

12.
通过田间微区模拟试验,以中苎1号、湘苎2号和湘苎3号为材料,研究苎麻对镉(Cd)胁迫的响应及其吸收铅(Pb)、铜(Cu)、锌(Zn)和镍(Ni)的能力。结果表明:供试3个品种均有较强的Cd耐受能力(耐受Cd的阈值为11.7mg·kg^-1),其中湘苎3号耐受Cd的能力最强,在Cd添加量为0~100mg·kg^-1时,其有效株为15.7—29.0株/m^2、生物量为0.67~1.01kg·m^-2、原麻产量为55.4—76.8g·m^-2,显著高于其它2个品种;随着土壤Cd添加量的增大,3个品种地上部的Cd含量及其累积量均显著增加,最高可迭61.5mg·kg^-1与49.6mg·m^-2,表明苎麻对cd具有较强的富集能力,但并未达到Cd的超富集植物的水平;Cd胁迫条件下,3个品种对Pb、Cu、Zn、Ni等重金属的吸收因元素种类的不同而异,中苎1号对Pb、Ni吸收呈现出随土壤Cd添加量增大而增加的趋势,湘苎3号对Zn、Ni吸收则呈现出随土壤Cd添加量增大而减少的趋势,但土壤Cd添加量对3个品种吸收Cu的影响并不明显。同时,苎麻还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且不进入食物链,是一种理想的修复与利用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备选植物,但镉胁迫对苎麻吸收Pb、Cu、Zn、Ni等重金属的影响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不同产地平贝母营养元素、有效成分及其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平贝母药材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和平贝母道地药材的规范化栽培提供理论指导,对东北三省9个不同产地的平贝母营养元素的含量和有效成分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平贝母中的N、P、K、B、Ca、Fe、Mg、Mn、Zn含量平均值分别为27420mg/kg、4440mg/kg、18500mg/kg、6.0mg/kg、1310mg/kg、610mg/kg、1160mg/kg、30mg/kg、160mg/kg,Cu、cd、Pb、Hg重金属含量不超标。9个不同产地之间的平贝母总生物碱含量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K、Hg和含量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B、Ca、Fe、Mg、Mn、Zn、N、P、Cu、Cd、Pb和总皂苷含量的差异不显著。所有平贝母鳞茎营养元素和总生物碱含量无相关性,只有K元素和总皂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可以模拟线性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14.
茶区叶面降尘的粒径和重金属含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东伟  章明奎 《茶叶科学》2010,30(5):355-361
为了解茶区大气降尘物中的重金属状况,以浙江省某市为例,分别收集了城市、工矿、公路、农居点附近和清洁区等不同区域茶叶叶面降尘,采用激光粒径分析仪测定了叶面降尘的粒径分布,应用ICP-AES测定了叶面降尘中的重金属含量,并探讨了茶区叶面降尘中重金属的可能来源。结果表明,茶区叶面降尘中颗粒物粒径集中分布在100 µm以下,粒径累积曲线呈正态单峰分布;平均粒径大小:清洁区<农居点附近<城市附近<公路附近<工矿附近。茶区叶面降尘中Cd、Pb、Ni、Cu、Zn和Hg有明显的富集,其质量分数范围分别为1.76~11.34、87~648、36~154、133~476、165~1121、0.36~4.23 mg/kg。不同茶区叶面降尘中重金属含量差异显著,多数重金属元素的含量以工矿附近茶园降尘中的最高,其次为城市和公路附近,清洁区的最低。研究认为,茶区降尘中Cd、Pb、Cu、Zn和Hg主要来源于人为污染,而Cr、Co、Ni、Al、Fe和Mn主要为自然起源。  相似文献   

15.
湖北省典型茶园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及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湖北省61个典型茶园的土壤重金属Cu、Ph、As、Hg、Cd和Cr的含量测定,明确了湖北省典型茶园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结合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国家标准,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对湖北省典型茶园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湖北省茶园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良好,符合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处于清洁和尚清洁级标准的茶园比例分别为85.25%和13.11%,仅有1个茶园出现中度污染.茶园土壤重金属Pb、As和Hg的含量均未超标,个别茶园土壤重金属Cu、Cd和Cr出现超标现象.  相似文献   

16.
植烟区烟草重金属含量及其与土壤环境因子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植烟区采集具有代表性的土壤和烟叶样品112个,测定其烟草重金属Cu、zn、Pb、Cd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0.46、120.71、3.07、7.51mg/kg,研究了烟叶Cu、zn、Pb、Cd的含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烟草中Cu、zn、Pb、Cd含量和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氯离子和烟叶zn和Cd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烟叶重金属的积累。  相似文献   

17.
植茶对土壤环境效应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多年种植茶园与相邻自然土之间进行物理、化学、微生物特性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茶园种植年限的延长,土壤容重、孔隙、水稳性团聚体、水分性能、三相比等物理指标得到明显而持续的改善;同时,土壤持续酸化,CEC增加,pH下降,交换性酸量增大。持续种茶土壤的基础养分较自然土有大幅度增加,有效钾有所减少;钙、镁有效量随种植年限的延长呈持续减少趋势。土壤微量元素Mn、Zn、Cu和重金属元素Cd、Pb、As、Hg、Cr全量未出现积累或减少,但Mn有效性增幅较大,Cu、Zn有效性也有显著增加,Hg有效性则显著下降。茶园土壤中3大类群微生物数量较自然土大幅增多。  相似文献   

18.
以贵州某茶叶基地为研究对象,对土壤中重金属Pb、As、Cd、Cr、Cu的含量进行测定,并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其污染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Pb、As、Cd、Cr、Cu的含量均值均低于无公害茶园土壤环境质量限量标准,除Pb元素外,As、Cd、Cr、Cu的含量均值均低于贵州省土壤背景值;Pb的平均污染程度为轻污染,As、Cd、Cr、Cu的平均污染均为无污染水平;土壤重金属的综合污染指数Pn均值为0.94,整体处于清洁无污染程度,其整体环境质量通过适当调控适宜建立无公害绿色茶园。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西藏产玛咖中的微量元素及重金属进行测定,为国产玛咖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运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分别采用火焰法、氢化物发生法、石墨炉法对西藏产玛咖20个样品中的Mn、Ca、Cu、Fe、Na、K、Zn、Mg八种微量元素及Hg、As、Pb、Cd四种重金属元素进行测定。结果:黄色玛咖中Ca含量明显高于紫色和黑色两种玛咖,黑色玛咖中Mn、Cu、Zn、Na含量较其他两种高。从地域分布来看,西藏中部种植的玛咖中Na含量明显高于东北部和东南部,Mn含量则稍低于其他两个地区,东北部种植的玛咖中Ca含量明显高于中部和东南部,东南部种植的玛咖中Cu、Zn含量稍高于其他两个地区。20个样品中Pb的含量均低于5mg/kg,Hg的含量均大于0.2mg/kg;样品2、4、12及19中的As含量大于2 mg/kg;样品1、9及18中的Cd含量大于0.3mg/kg。结论:西藏产玛咖中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的含量丰富,但部分样品的重金属含量超标。不同地区、不同颜色玛咖样品中的微量元素的含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0.
对湖南省194个典型茶园土壤微量元素有效量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茶园土壤有效态zn、Cu、Mn、Fe含量分别为1.94mg/kg、151.23mg/kg、85.95mg/kg、7.07mg/kg;有效铁的含量较丰富,98.5%茶园土壤有效铁含量〉10mg/kg;有效铜、有效锰、有效锌的含量相对偏低,低于临界值的茶园分别占32%、28.4%、12.4%。有效铜、有效锰与pH值呈极显著正相关,有效Zn和有机质呈极显著正相关,与p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