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概述了福建原生茶树品种资源迁地、就地保护和相关技术及优异茶树品种资源的筛选与创新利用情况。迄今为止,已保护的福建原生茶树品种资源7287份(品、株、系),其中2008年以来新增保护地方有性群体种及单株938个(株)、特异品种资源73株、野生或半野生(近5种)茶树品种资源24株。已筛育出地方种24个,选育出杂交种20个。建立了茶树品种资源公益性资源共享平台,筛选新品系40多个,创意利用茶树种质资源2项。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福建野生茶树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情况,本文从福建野生茶树种质资源的类型与分布、特征特性、叶片解剖学与细胞学特点、茶叶主要生化组分、茶类适制性及品质特征、资源保护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初步推断分布在福建茶区的野生茶树多为栽培类型;通过茶叶生化组分测试和感官品质鉴定,从中筛选出具有咖啡碱含量较低或味苦且品质表现优异的野生茶树种质(单株),可为福建提供良好的茶树遗传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3.
为了对福建云霄县、尤溪县野生茶树种质资源初步鉴定与筛选,以福建省茶树主要栽培品种为参照,利用EST-SSR毛细管电泳荧光标记技术进行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云霄县、尤溪县野生茶树种质资源与参照品种亲缘关系较远,云霄县野生茶树种质资源与广东省凤凰水仙等类型茶树品种资源亲缘关系最接近;尤溪县野生茶树种质资源与参照品种亲缘关系较远。福建云霄县、尤溪县野生茶树种质资源平均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期望杂合度、Shannon多样性指数(I)分别为3.8966,3.3103、2.4550,2.2908、0.5264,0.4980、0.9463,0.8595,说明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群体间Nei’s遗传距离、遗传分化指数(FST)与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一致表明群体间存在显著遗传分化,且群体间的遗传变异为21%。本研究对野生茶树种质资源进行鉴定分析,为福建野生茶树种质资源发掘、利用和保护以及育种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4.
野生茶树种质资源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是开展茶树品种选育的优质基因库。收集了来自湖北省巴东县的26份野生茶树资源,利用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分子标记并结合对照栽培型茶树品种对野生茶树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种群结构等进行分析。结果如下:(1)16对引物在供试材料中共扩增得到82个等位位点,每对引物扩增所得的等位基因范围为3~8个,平均检测出等位位点5.12个,有效位点数量3.65个,香农多样性指数平均值1.378。(2)从16对引物中筛选出6个核心引物位点,可对26份野生茶树进行有效检测并鉴别。(3)UPGMA进化树将48份材料分为7个类别,野生茶树与栽培型茶树能通过SSR标记进行有效划分;进一步种群遗传结构分析发现26份野生茶树可分为2个亚群。(4)依据生化成分含量,筛选得出2份高EGCG含量的茶树种质资源及2份适制红茶的茶树种质资源。研究结果显示,巴东野生茶树多样性丰富,种群内部遗传变异高,为进一步保护、开发和利用巴东野生茶树种质资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茶树地方品种资源,主要是指茶树品种、单丛、选育的品系(株系)、野生的茶树以及近缘植物。这些资源蕴藏着各种性状的遗传基因,它是培育新种的基因库,亦是研究工作的重要原始材料。尤其是当前,摸清茶树品种资源储量、分布与产质状况等,为合理利用、保护资源、制定山区多种经营  相似文献   

6.
茶树品种真实性鉴定是茶树种质资源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茶树品种知识产权保护的前提。在茶树基因组上按照均匀分布的原则选择45个SSR标记合成荧光标记引物,利用这些标记引物对54个福建无性系茶树品种进行PCR扩增,标记基因型分型后进一步筛选出9个SSR标记核心引物。这批核心引物的多态性信息含量(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PIC)均大于0.5,等位位点数在3~5之间,基因型数在5~10之间,属于高度多态性引物且方便进行基因型数据统计,适宜用来进行无性系茶树品种的真实性鉴定。利用其中的6个标记核心引物建立了54个福建无性系茶树品种的品种鉴别图(Cultivar identification diagram,CID),该CID能直观地提供对其中任意品种进行鉴定所需要的标记引物以及相应的标记基因型,且能够方便地进行扩容以用来对更多的无性系茶树品种进行真实性鉴定。利用该方法对无性系茶树品种进行真实性鉴定,操作方便、快速准确、稳定性高、实用性强。本实验所获得的茶树品种鉴定图(CID)对茶树品种知识产权保护,以及促进茶树品种选育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摘要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属于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因其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地理条件,茶树种质资源丰富,不仅拥有很多高产、优质、抗性强的红、绿茶和乌龙茶品种,还有大量野生茶、苦茶、不孕种以及性状特异的茶树种质资源。近二十多年来,福建的茶树品种创新已取得丰硕成果,通过系统选种法和从天然杂交、人工杂交后代选育出的创新品种有福云6号、福云7号、福云595、黄观音、丹桂、茗科1号(金观音)、八仙茶、白芽奇兰、九龙袍、悦茗香、金牡丹、霞浦元宵茶、早春毫等20个。至2002年,经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四次审(认)定的全国…  相似文献   

8.
<正>2012年至今,广西金秀县与华南农业大学合作开展金秀野生茶树资源调查及研究项目,对金秀县境内原生野生茶的资源、种类及性状进行系统研究。普查工作组在了解、收集古茶树、古茶园相关信息、资料的基础上,深入金秀、长垌、罗香、大樟、六巷、忠良等8个乡镇及4个野生茶片区,实地察看野生茶生态环境、生长状况,测量、记录野生茶树数据,并进行了植物形态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及主要生理活性研究,从野生茶树资源中选育了10余个优良新品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当代茶叶科技工作者的调查研究成果,简述福建省这个茶树物种起源演化区域,历史上许多地方的原始森林中曾有高大的乔木型的野生大茶树,后引为人工栽培。福建茶区对山地和山林开发利用较早、较充分,随着栽培品种的选育丰富,森林砍伐使大量野生茶树资源不断遗失。据近五十年的调查发现,福建仍现存有许多野生大茶树(苦茶),他们分别分布于8个县(市、区)的50多处,大体划分为闽东北野生茶分布区和闽西南野生茶分布区。同时记叙了部分苦茶的生物特征特性及生化成分。从而揭示了福建亦是我国野生茶树重要的分布区域。  相似文献   

10.
川渝地区重要野生大茶树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利用ISSR技术对四川、重庆等地12份重要的野生大茶树资源的遗传多态性进行了分析。从6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7个多态性引物,共扩增出146条DNA带,其中139条为多态性带,占95.2%,平均每个引物扩增的DNA带数为21条。按照相同迁移位上有扩增带记为1、无带为0的方法构建ISSR表型数据矩阵,供试品种的基因(H)和shannon信息系数分别为0.20和0.34。对12株野生大茶树进行UPGMA聚类分析,品种间的相似系数介于0.37~0.71,平均为0.51。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聚类分析树状图,将其12个品种划分为3大聚类组。  相似文献   

11.
基于SSR标记对梧州六堡镇群体种和南渡镇野生大茶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并筛选出用于该种质资源鉴别的核心分子标记。研究结果如下:(1)17对SSR引物在供试材料中共扩增得到98个等位基因,每对SSR引物扩增的等位位点为3~8个,平均每个位点5.764 7个等位基因;(2)从17个SSR分子标记中筛选出8个核心标记组合即可区分每份种质资源;(3)六堡镇茶树种质资源的平均等位基因数(A)、基因型数、基因多样性(H)、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分别为4.647 1、7.000 0、0.675 4、0.628 3,高于南渡镇野生大茶树种质资源,与栽培种茶树群体接近;(4)聚类分析表明,六堡镇茶树群体部分种质资源单独聚为一类,部分与云南的大叶种茶树,少量与浙江、贵州地方栽培种聚为一类;而南渡镇野生茶树种质资源单独聚为一类,仅有2个六堡镇的种质材料散落其间。综上所述,梧州茶树种质资源丰富,遗传多样性较高,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该资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以228个茶树品种(系)为材料,通过室内病菌回接致病试验和田间病害调查,明确各材料抗茶炭疽病的差异,结果分别获得71个和48个在回接病菌发病及田间调查中发病率低的茶树品种(系),筛选发病率均较低的18个茶树品种(系)为抗茶炭疽病的核心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茶树的起源中心,茶区地跨暖温带、亚热带和边缘热带,茶树种质资源非常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全国18个产茶省(区)已收集入圃保存的农家品种、育成品种、单株、野生茶树、国外引入品种、近缘种等资源材料已达2800多份,为开展茶树育种及生物技术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种质资源保存是利用天然或人工创造的适宜环境,使个体中的遗传物质保持其遗传完整性,有高的活力,能通过繁殖将其遗传特性传递下去。长期以来,国  相似文献   

14.
为筛选出适合室内营养液培养的茶树品种,本研究以7个品种(系)为试材,通过室内人工气候条件培养,研究分析茶树叶片的光合特性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表明,不同茶树品种(系)的光合特性和光能利用均具有显著差异,其中铁观音和黄金芽具有较高的净光合速率和光化学效率,这2个品种表现出较高的适应室内人工气候条件的潜力.  相似文献   

15.
本实验采用国家鉴定茶树品种丹桂自然杂交F1代12个新品(株)系DNA为模板,对60对茶树SSR分子标记引物进行筛选,其中12对引物PCR产物电泳结果较为理想,条带清晰、多态性丰富。其他48对引物没有多态性,或者条带模糊无法统计,或者扩增不出任何条带。从已筛选出的多态性引物中随机挑选2对引物D02、D08,对丹桂自然杂交FI代59个新品(株)系做PCR扩增,电泳检测能获得条带清晰、多态性丰富的胶图,说明筛选获得的12对多态性SSR引物可用于遗传多样性或亲缘关系等分子生物学实验。  相似文献   

16.
闽台适制半发酵茶类四个地方名种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半发酵茶类,俗称乌龙茶,早仅福建生产,至1796年前后传入台湾。乌龙茶类算是特殊的茶类,其品质优异者。较之制造绿茶或红茶难于控制。茶类品质与海拔气候、土壤、采摘期及制法等均有密切的关系,尤其受茶树个体(或品种)固有遗传特质的影响为最大。 佛手、水仙、铁观音及青心乌龙(或称软枝乌龙)成为茶树四大名种,在福建已有200年以上的历史,传入台湾也超过130年。自有乌龙茶生产以来,茶农或茶界都已知道,茶树必需用无性繁殖,才能保持此茶树个体(或单枞或品种)制造乌龙茶类的特有品质。 前年本人返回已别离四十余年的家乡探亲,承茶友们的爱护,顺道参观了数个茶区的茶树品种观察园及普通茶园,比较这些地方优良品种,在福建和台湾的形态与品质等有何变迁。 兹将此次粗放观察的结果,简叙于后: 1、依据茶树叶部或植株其他部位的形态等特性,并参阅近十余年来国内外几位学者的研究报告,很明显的看出,不论日本的皋卢种或台湾的香橼种,都是与福建的佛手(或雪梨)同一地方品种而异名者,且均源自福建。日本的皋卢种似福建的红芽佛手,而台湾的香橼近福建的绿芽佛手。佛手种可说是茶树植物界中,最特殊的品种,福建无疑的是佛手种的原产地。我们应建议“佛手”种的学名为“VarFukiensis”,有别于Var.Sinensis及Var.Assamica  相似文献   

17.
1980年,安徽省农牧渔业厅根据上级有关精神,在省茶科所、安农茶叶系、皖农茶叶系的技术指导下,在地、县农业局的协助下,开展了茶树品种资源调查的工作。三年来,在省内五个行署,二十个县及九华山管理处,三十二个点进行了调查,初步摸清了重点产茶县、名茶产区的茶树品种资源,并发现了一些优良类型和单株,为挖掘和利用茶树地方良种打下了基础。近几年来资源调查的主要收获如下: 1.初步摸清产茶县、名茶产区的茶树品种资源。这次调查对象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地方品种,其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和经济性状都具有一定代表性和稳定  相似文献   

18.
杨阳 《茶叶通讯》1992,(2):22-25
茶树种质资源是供茶树品种选育和进行茶树生物技术研究的原始材料,它包括地方品种、引进品种、野生材料、近缘种和各种类型(人工、自然)的突变体等。近年来,世界主要产茶国的茶叶研究都集中在以提高茶叶品质为中心的内容上,而提高茶叶品质的根本途径就是不断提高茶树良种的选择标准和扩大良种的普及率。解放以来,我省的茶叶科技人员,在各级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展了多次群众性的我省茶树种质资源的普查工作,开展了研究利用,并取得了一些富  相似文献   

19.
柳州汪洞乡古茶树资源春季鲜叶生化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选取来自柳州市汪洞乡古茶树群84株春季样,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UV)及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其进行生化成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柳州汪洞乡古茶树资源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并从中筛选出一批优秀的特异资源。  相似文献   

20.
利用SSR引物分析西藏青稞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评价西藏青稞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用260对SSR引物对来自青藏高原主要农区的75份青稞育成品种、17份野生大麦、39份青稞地方品种和44份国外大麦材料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260对SSR引物中筛选出23对多态性高的引物,占筛选引物的8.1%.23对SSR引物在西藏野生大麦中共扩增出稳定、清晰的条带92条,多态性条带为81条,其比例为88.04%;在西藏青稞地方品种中共扩增出稳定、清晰的条带89条,多态性条带为78条,其比例为87.6%;在青稞育成品种中共扩增出稳定、清晰的条带109条,多态性条带98条,其比例为89.9%;在引进材料中共扩增出稳定、清晰的条带64条,多态性条带53条,其比例为82.8%.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为青稞育成品种(0.9882)>西藏野生大麦(0.8033)>西藏青稞地方品种(0.5820)>国外大麦材料(0.4218).聚类与主坐标分析表明,实验材料可以清楚的分为4类,西藏野生大麦分在两个类群,西藏青稞地方品种分在两个类群,引进大麦材料分在一个类群,青稞育成品种分在四个类群.同一来源地区的青稞育成品种遗传基础较为狭窄,不同地区间的青稞育成品种遗传差异较大.以上结果说明,在西藏青稞新品种选育和遗传改良中,在发掘和利用西藏野生大麦资源、西藏青稞地方品种资源的同时,更应该加强不同地区青稞育成品种资源的交换和配合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