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浙江省庆元县年推广再生稻种植面积1.5万亩左右,其中冷浸田、烂泥田再生稻单产比其他稻田低20%~30%.对此,我们借鉴安徽等省地膜水稻栽培技术经验,对山区冷浸田、烂泥田再生稻生产开展大田覆膜湿润栽培的试验、示范.据试验、生产调查,冷浸田、烂泥田再生稻覆膜栽培比常规栽培头季增产8.8%~17.1%,再生季增产24.2%~27.7%,两季合计增产13.7%~21.2%.这项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全县再生稻平均亩产达840.0kg,示范方平均亩产908.0kg.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为提高粮食单产,增加农民种粮收入,积极推广再生稻生产技术,目前,年推广再生稻种植面积1000hm2左右.由于受地理和气候影响,全县有冷浸田、烂泥田2000hm2以上,这类田再生稻单产比其他稻田低20~30%.对此,我们借鉴安徽等省水稻地膜栽培技术经验,对山区冷浸田、烂泥田再生稻生产开展大田覆膜湿润栽培试验、示范,取得良好增产效果.据试验、生产调查:冷浸田、烂泥田再生稻覆膜栽培比常规栽培头季增产8.8~17.1%,再生季增产24.2~27.7%,两季增产13.7~21.2%.该项技术推广,使全县再生稻平均单产840.0kg/亩,示范方平均单产908.0kg/亩.  相似文献   

3.
<正> 直播水稻地膜覆盖栽培就是不经过育秧和插秧这两环节,直接在覆膜厢面打孔点播催芽谷种的一种水稻简化栽培技术。试验证明,直播水稻地膜覆盖具有快发、早熟、省工、节水、增产、增收等综合效益,特别适于高寒田、冷浸田、烂泥田应用。技术要点如下: 1、选择良种 依据生态环境,选用种子站调供的优良杂交稻品种。 2、订膜规格 为保证盖膜效果,  相似文献   

4.
水稻覆膜节水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水稻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冷浸烂泥田、缺水田的水稻产量,还对解决水资源缺乏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分别对该技术体系所包括的水稻覆膜插缺湿润栽培技术和水稻覆膜穴播湿种技术进行了介绍,以期指导大田生产。  相似文献   

5.
王文军  张祥明  郭熙盛  凌国宏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0):10405-10406,10409
[目的]探讨皖南山区冷浸田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方法]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垄作和覆膜栽培对水稻生长的影响。[结果]垄作和覆膜栽培能够提高冷浸田土壤温度,促进水稻早期的生长发育,提高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水稻增产129.8~652.5kg/hm2,增产率达2.25%~11.32%。[结论]垄作和覆膜栽培两者结合的增产效果优于单一垄作处理,其中以窄垄+覆膜栽培增产效果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正>春播花生地膜覆盖栽培具有增温、保墒、改变土壤理化性状和田间小气候的作用,促进花生出苗齐全,壮苗早发,花多针齐,果多果饱,达到早熟、高产、优质、增产增收的目的。目前,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已成为花生增产和创高产的一项实用、高效的常规生产技术,亩产500 kg以上高产均是通过地膜覆盖栽培实现的,一般花生中产田覆膜栽培较不覆膜的增产25%左右。现将春播花生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低温、草荒、渍害及土壤板结,是水田油菜高产的大敌。针对以上问题,湖北省竹山县近年来开展水田油菜起垄覆膜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最高亩产达250公斤以上,从而为油菜高产闯出了一条新的途径。其技术要点为:1.选好适宜覆膜田块据试验,水田油菜采取起垄覆膜栽培,只要技术得当,均有一定增产效果。但考虑盖膜经济效益,以秋冬季气温较低的二高山水田,低山冷浸烂泥田,土壤板结、渍害、草荒严重田块,盖膜效果最为理想。因茬口、气候等原因导致油菜严重迟播、迟栽田块,覆盖地膜效果也很好。2.早起旱,早翻地…  相似文献   

8.
在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开展了旱地胡麻不同覆膜方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地膜覆盖种植可有效增加土壤温度,保持土壤水分,降低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出苗率,增加胡麻产量。全膜覆土穴播栽培、覆膜不覆土穴播栽培、膜侧栽培比常规种植分别增产41.94%、12.5%、23.39%,增产效果显著。建议在旱地胡麻生产上,推广应用3种覆膜栽培方式,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模式应在生产中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1996~1997年的试验研究,掌握了大豆地膜覆盖栽培的技术要点,大豆覆膜增温、保墒效果明显,增产效果显著。确认了大豆地膜覆盖栽培在查哈阳农场应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采取综合措施改良利用冷浸田福建省永安市土肥站(366000)朱玲玲冷浸型低产田包括冷水田、浅脚烂泥田、深脚烂泥田及部分青泥田等土种。多分布在山垄谷地泉水溢出带,或河谷平原的低洼地。这类土壤理化性状不良,生产条件差,种植单季稻或双季稻产量很低。但是冷浸...  相似文献   

11.
冷浸田水稻全程地膜覆盖湿润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冷浸田水稻全程地覆盖湿润栽培,具有增温,保肥,节水,灭草等改善冷浸田土壤理化性状的综合作用,为水稻正常生长发育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冷浸田由于采取排水覆盖地膜,协调了土壤水,热,气,肥等因素,从而促进了水稻早生快发,有效穗,每穗实粒数增多,大幅度提高水稻的单产。水稻覆膜栽培比常规水层栽培增产11.1%-32.2%。  相似文献   

12.
<正>一、试验目的在冷水田、烂泥田、一般田块等不同冷浸田,进行冷浸田水稻基础地力与产量反应,冷浸田综合治理集成技术的增产效应研究。比较不同基础地力、集成技术与施肥的产量效应关系和氮肥利用率差异,利用习惯施肥区和集成技术区比较养分管理的增产效应。二、试验设计试验设四个处理。处理一:不施氮的空白区;处理二:习惯耕作区;处理三:集成技术1区;处理四:集成技术2区水稻栽插密度及规格见下表(不施氮处理面积50,其他处理  相似文献   

13.
随着油菜栽培技术的发展,油菜冻害防御的新技术也在生产上得到应用.其中包括覆膜栽培防冻、控旺防冻、治病防冻等技术. 1.覆膜栽培防冻油 菜地膜覆盖栽培,增产效果明显.实践证明,油菜地膜覆盖栽培不仅能通过保温、增温(一般使土壤温度升高2.7~4.5℃)防治冻害的发生,而且还能保水、保肥,提高油菜自身的抗寒能力.如1998年我县武桥乡西桥村1000亩连片油菜大面积冻死,而地膜覆盖油菜却获得了157.3千克的好收成.地膜覆盖冻害率比露地栽培(冻害率为63.7%)低57.3%,能有效地预防冻害.  相似文献   

14.
甘蓝型油菜地膜覆装置栽培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对甘蓝型油菜进行栽培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地膜覆盖直播产未覆地膜直播早熟5d,国覆膜移栽早熟2d,较未覆膜移植早熟7d地膜覆盖直播产未见覆膜直播增产88.24%,地膜覆盖移栽未覆膜移栽增产46.15%,证明这项技术在淮北地区有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5.
甘蓝型油菜地膜覆盖栽培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对甘蓝型油菜进行栽培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地膜覆盖直播较未覆地膜直播早熟5d,较覆膜移栽早熟2d,较未覆膜移栽早熟7d;地膜覆盖直播较未覆膜直播增产88.24%;地膜覆盖移栽技未覆膜移栽增产46.15%。证明这项技术在淮北地区有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6.
油菜地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菜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是油菜育苗移栽与地膜覆盖栽培相结合的一项新的栽培技术体系 ,能有效地解决生产中存在的干旱、晚茬、冻害、肥水流失等一系列问题 ,覆膜移栽生育期短 2~ 3d,一般增产 2 0 %~ 30 % ,在沿淮及沿淮以南地区有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7.
改良剂对冷浸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集冷泉烂泥型和冷浸烂泥型冷浸田土壤,设置不添加任何物质和分别添加白云石粉、生物炭、粉煤灰、聚丙烯酰胺和混合改良剂等6个处理,在持续淹水和干湿交替2种水分管理下进行室内模拟培养试验。测定培养后第30、90、180和360天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水稳性。结果表明:在干湿交替条件下,改良剂对冷泉烂泥型和冷浸烂泥型冷浸田土壤团聚体的形成有促进作用,并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强,达到180d时基本稳定;在持续淹水条件下,改良剂对2种类型冷浸田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具有短暂促进作用,且不稳定。在几种改良剂中,粉煤灰和混合改良剂(粉煤灰+生物炭+聚丙烯酰胺)对2种类型冷浸田土壤大团聚体形成均表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镇原县半干旱塬区开展了冬小麦不同地膜覆盖栽培方式试验,结果表明,3种覆膜方式较露地栽培均有明显的增温、保墒效果,以全膜覆土穴播增产效果最好,较露地条播增产47.0%,较全膜平铺不覆土穴播和覆膜垄侧穴播分别增产2.9%、6.5%。  相似文献   

19.
为进一步挖掘生产潜力,提升马铃薯单产水平,设计了全膜双垄侧播、全膜垄上微沟栽培、地膜覆盖高垄覆土三种覆膜方式,与露地播种对照,试验研究其保墒增产效果。结果表明,全膜垄上微沟栽培条件下,马铃薯“新大坪”的各性状表现良好,且增产效果最为显著,产量为24687kg/hm2,较全膜双垄侧播、地膜覆盖高垄覆土、露地播种分别增产14.1%、37.9%、122.1%。  相似文献   

20.
地膜覆盖栽培玉米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小垄覆膜栽培;二是大垄双行覆膜栽培。地膜覆盖栽培玉米具有培肥地力,保墒、保肥、保温等作用。增产增收效果十分明显,一般增产效果可达3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