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南茶树品种的乌龙茶适制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从湖南现有栽培的17个茶树品种中初步筛选出湘波绿、槠叶齐9号和高桥早三个适制乌龙茶的茶树品种.采用上述品种鲜叶为原料,完全可以制出与福建乌龙茶品种毛蟹、梅占、水仙品质相当的优质乌龙茶。  相似文献   

2.
凌云白毫乌龙茶加工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凌云白毫茶树品种鲜叶作为原料,以铁观音制作工艺为基础,根据白毫茶原料的特点,创新乌龙茶制作工艺,研制出了白毫乌龙茶,其品质滋味鲜纯、“有清香”,经对审评结果的分析表明,该品种制作的乌龙茶达到乌龙茶的标准。该工艺的成功研制,为凌云白毫茶树品种创新了产品,丰富了广西茶叶的品种。  相似文献   

3.
乌龙茶品种与品质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研究了乌龙茶品种对茶叶品质的影响。鲜叶中醇系香气总量的差异及内合物的差异,使所制的乌龙茶具有明显的乌龙茶品质特征。  相似文献   

4.
微量元素是茶树体内酶或辅酶的组成分,具有很强的专一性,对茶叶的物质代谢和生命活动起着重要作用。微量元素肥料在茶叶生产上的应用已有许多报道,然而,在乌龙茶方面的试验报道却不多见。乌龙茶是一种特种茶类,对鲜叶内含成分有着独特的要求。氮、磷、钾等大量元素肥料是茶树生长必须的营养成份,与乌龙茶品质密切相关,而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也必然改变乌龙茶  相似文献   

5.
"清香型"乌龙茶与"浓香型"乌龙茶之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冯廷佺 《中国茶叶》2005,27(5):18-19
乌龙茶,是我国六大茶类之一,有"中国特种茶"之称.历史上,乌龙茶消费地区主要集中在闽北、闽南,广东潮州、汕头和我国台湾地区.与之相应适销的乌龙茶花色品种有: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凤凰单枞、冻顶乌龙.自从台资茶叶企业进入内地以来,市场上出现了以内地乌龙茶品种茶树鲜叶为原料,利用我国台湾茶机和初制技术生产的乌龙茶,其香气较传统乌龙茶清香,业界称之为"清香型"乌龙茶.  相似文献   

6.
白芽奇兰     
白芽奇兰茶是由白芽奇兰品种茶树嫩梢鲜叶制成的乌龙茶,产于漳州市平和县的大芹山一带,是平和县的传统名茶。白芽奇兰属适制高香乌龙茶品种,制作的乌龙茶具有独特的兰花之香,醇厚甘爽之味,清澈杏黄之汤,而历受人们所喜爱,产品畅销闽、粤、台等省以  相似文献   

7.
采用凌云白毫茶树品种鲜叶作为原料,以铁观音制作工艺为基础,根据白毫茶原料的特点,创新乌龙茶制作工艺,研制出了白毫乌龙茶,其品质滋味鲜纯、“有清香”,经对审评结果的分析表明,该品种制作的乌龙茶达到乌龙茶的标准.该工艺的成功研制,为凌云白毫茶树品种创新了产品,丰富了广西茶叶的品种.  相似文献   

8.
试论乌龙茶对鲜叶原料的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龙茶属于半发酵茶,除了具有绿茶的鲜浓和红茶的醇厚外,还具有自然、幽雅、馥郁的花香和叶底“绿叶镶金边”等独特的品质特征。鲜叶原料是形成茶叶品质的内在物质基础,适制乌龙茶的鲜叶要求来源于适制乌龙茶的品种,并有适当的成熟度,一般以嫩梢全部开展、伸长将要成熟、形成驻芽时采下一芽三、四叶及同等嫩度的对夹叶。相对于红、绿茶的鲜叶要求而言要偏老一些。究其原因。这是由于乌龙茶的品质风格所决定的。1.从吴味成分来看乌龙茶素以滋味浓醇回甘、收敛性强著称。茶多酚与茶汤的浓度、茶多酚/氨基酸与茶汤的醇度密切相关;可溶…  相似文献   

9.
论适制乌龙茶品种的特殊性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88—1991年对17个茶树品种鲜叶进行了乌龙茶适制性的研究,结果表明,适制乌龙茶的品种鲜叶形态结构特征是叶片宽、梗粗、节间短、叶长/叶宽比值小、梗粗/节长比值大、叶片厚、上表皮厚和栅栏组织厚等8项性状。这些性状与乌龙茶加工工艺和成茶品质,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利用这8项指标,建立了乌龙茶适制性分类判别函数,经对17个品种的各类性状进行回代判别,其准确率达88.2%,因而这8项性状可作为选育和推广乌龙茶良种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乌龙茶是半发酵茶,它综合了绿茶不发酵和红茶全发酵的制茶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优良品质,具有红茶的鲜浓和绿茶的醇厚,花茶的香气及“绿叶镶金边”等特色。乌龙茶优良风格的形成,一是取决于鲜叶原料的物质基础,二是决定于制造工艺的方法特点及其科学性,两者缺一不可。就乌龙茶加工原料而言,鲜叶采摘标准与红茶、绿茶的要求不一样。乌龙茶除适制品种外,采摘标准较为讲究,采摘方法要求严格,也就是说鲜叶内含生化成分含量要适宜,才能加工出优良品质的茶叶。目前我省乌龙茶生产区域不断扩大,但在采摘标准上掌握的不大好,尤其是新区问题较突出。到现在为止,具有广东特色的乌龙茶原料内含物含量影响成茶品质的研究较少。因此,我们为了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种茶历史悠久,茶园辽阔,茶树品种资源丰富。由于茶叶加工工艺的不断改进和演变,创制了众多的茶类,如红茶、绿茶、乌龙茶、黑茶等。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和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为了进一步提高各类茶叶的品质,要求各种茶类要有相应的茶树品种,即不同品种适制不  相似文献   

12.
一、安溪茶叶生产技术进展史略安溪县是我省老茶区,也是乌龙茶主产区,安溪人民和茶叶工作者对乌龙茶生产技术的进步做出重要贡献。1.对茶树品种繁育及其技术的贡献。安溪人民在长期茶叶生产中,对适制乌龙茶品种的选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许多良种茶树空革于安溪,故安溪被称为:茶树良种的宝库”。目前全县尚存60多个茶树品种。每个品种都有它的发现与传播历史,但都缺乏文字记载。民间传说中就有:铁观音是1730年~1770年由西坪尧阳入发现的;黄旦是1860~1925年在虎邱美庄和罗岩一带发现的;毛蟹是1907年间由大坪的高响培育的;乌龙是…  相似文献   

13.
该文系统分析了各种因素对茶叶含硒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茶树品种是影响茶叶含硒量的首要因素,不同茶树品种的茶叶含硒量差异很大,且大多数品种之间具有显著的统计差异。采摘季节对同一品种的茶树鲜叶含硒量基本上为春茶>秋茶>暑茶>夏茶,各季节含硒量之间差异显著(P<0.01)。同一无性系茶树品种种植在不同地区、不同环境和不同土壤条件下,其茶叶含硒量(相同采季按同一标准采摘)差异很大。这种差异与土壤有效硒含量之间有显著正相关,而制茶工艺对商品茶叶含量没有明显影响。该文作者认为通过品种选育、采摘季节的调节、提…  相似文献   

14.
乌龙茶机械萎凋工艺参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黄品种鲜叶为原料,采用6CLW-10型茶叶连续萎凋机进行乌龙茶萎凋试验,并通过生产验证。结果表明,萎凋温度为35℃,萎凋时间为15—20min,萎凋程度以鲜叶失水率为7%—10%(最好控制在8%左右),能获得较好的品质,且香气最佳。该机适于不同品种乌龙茶萎凋,台时150—25Okg鲜叶,与传统工艺比较,茶叶品质一般可提高0.5—1.0等级。  相似文献   

15.
乌龙茶新品种在宜兴茶区引种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群峰  许铭 《中国茶叶》2013,35(6):20-22
无锡市茶叶研究所自1996年起陆续从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引进乌龙茶茶树品种30多个,旨在发展江苏乌龙茶生产、开拓和建设我国又一个乌龙茶产区,并利用这乌龙茶树独特的品种资源,打造江苏高香型红、绿茶产业,为江苏和周边茶区对乌龙茶引种提供了科学依据,现就黄观音、金观音引种宜兴的试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林森知 《福建茶叶》1995,(3):38-39,37
目前国内外茶叶市场,消费特点是趋向高档化、优质化。因此,如何发展优质茶叶是当前茶叶生产的首要问题。本文结合我市乌龙茶生产现状,谈谈提高我市乌龙茶品质的主要途径。一、加快新良种的推广,优化茶园品种结构。形成乌龙茶独特品质风格的基础是品种。我市现有种植适制乌龙茶的品种,绝大多数属传统的老品种,全市18万亩茶园中,适制乌龙茶的品种约有8万亩,主要品种有黄谈、铁观音、毛蟹、梅占等。黄谈属高香型品种,全市现种植万余亩,该品种栽培管理容易、产量高,同时其品质,一般不易随立地环境或栽培条件改变而有明显的改变,可…  相似文献   

17.
采用乌龙茶品种丹桂鲜叶为原料,按不同茶类制荼工艺要求制成绿茶、乌龙茶、红茶和白茶,探讨EGCG在加工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及其最终保留含量。结果表明:在茶叶加工过程中,EGCG含量因水解、氧化等作用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变化趋势。EGCG的最终含量为绿茶保留量最高(81.63mg/g),约降至鲜叶的57.8%,其次白茶(74.04mg/g),再次为乌龙茶(73.65mg/g),红茶保留量较低(2.76mg/g),约为鲜叶含量的1.95%。  相似文献   

18.
茶树鲜叶含硒量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福建三茶区茶树鲜叶含硒量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土壤中的有效态硒含量是影响茶叶含硒量的主要因素,两者间呈显著正相关,同一品种在不同土壤上种植,由于土壤中的有效态硒含量不同,茶树鲜叶含硒量竟相差11倍(黄品种)和18倍(水仙品种);其次是茶树品种间的差异,在同一立地条件下,不同茶树品种的鲜叶含硒量高低相差近4倍;第三是季节间的差异,茶树鲜叶含硒量表现为头、四茶显著高于二、三茶,高低相差为2倍左右。茶叶加工过程对茶叶含硒量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乌龙茶品种风味及其生化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揭示不同品种乌龙茶风味与工艺技术及其化学因子的关系,以佛手、黄旦、福云6号和混合种的鲜叶为原料,在相同条件下加工成鸟龙茶,检测鲜叶及成品乌龙茶的化学成分含量,借助方差分析、多元回归与逐步回归等统计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鲜叶固定样的生化成分含量与品种特性有关;乌龙茶品种特性的充分发挥取决于相应的工艺技术;不同品种乌龙茶独特的风味与其生化成分间存在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测试分析不同适制乌龙茶品种(系)小至中开面的对夹二、三叶嫩梢茶叶铝含量,分析采摘时期对茶树新梢及茶汤铝含量的影响,阐明不同茶树品种及采摘时期对茶叶铝累积的影响并评价茶叶饮用安全.结果表明,福建省主栽适制乌龙茶品种(系)小至中开面的对夹二、三叶嫩梢茶叶铝含量在445.17~814.51 mg·kg-1之间,肉桂、黄玫瑰和紫玫瑰茶树品种茶叶铝含量较高,梅占、金牡丹和佛手茶叶铝含量较低.茶树新梢茶叶铝含量随着生长时间的延长迅速提高,采用指数方程可以很好模拟茶树新梢铝累积与生长时间的关系,控制茶叶采摘时期是控制茶叶铝含量的有效措施;随着新梢生长时间的延长,茶汤铝含量、茶叶铝溶出量及茶叶铝溶出率迅速升高,但日常饮用乌龙茶铝摄入量在安全限量范围内,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