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一、污泥厌氧处理厌氧处理能极大地降低某种废水产生的污泥的数量。适合于厌氧分解的废弃物,其有机固体(BOD,220g/L)相对丰富。厌氧处理需要最佳的细菌生长条件,通过调节微生物的停留时间、充分的混合、合适的 pH(6.5~7.6)、足够浓度的微量和大量营养物、并消除有毒物质来实现。发酵的效果通  相似文献   

2.
城市污泥直接施用对农田的生态效应研究初报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相似文献   

3.
长期施用污泥对农田土壤和农作物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调查监测结果表明,北京朝阳区高碑店乡多年施用污泥的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增加,土壤酸碱度无变化,土壤Hg,Cd污染严重,已引起小麦,玉米污染,而蔬菜Hg,Cd含量并未超标,由此对高碑店乡及北京东南郊污泥的施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城市污泥和污泥与垃圾堆肥的农田施用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61,自引:2,他引:61  
本利用太原市污泥和污泥堆肥分别作肥源进行了二年的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每公顷施污泥75t和污泥堆肥240t时,土壤中的Cu,Pb,Cd,Ni等有害金属含量未超过土壤的安全控制标准,随着污泥及污泥堆肥用量的增加,土壤中可供植物吸附的氮,磷,有机质等营养成分相应递增。污泥和污泥堆肥的施用不同程度的提高了土壤水分含量,田间持水量和阳离子代换量等,从而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质  相似文献   

5.
6.
乔显亮  骆永明  吴胜春 《土壤》2000,32(2):86-90
本研究了施用污泥的太湖水稻土和江西第四纪红壤性水稻土中重金属的化学提取性。结果表明,随着污泥施用量的增加,土壤中Cu,Zn,Cd的醋酸,醋酸铵,EDTA3种提取形态的浓度都明显增加,有很好的相关性,各提取态浓度在各施用量之间存在显差异。污泥施用没有增加Pb含量,这可能与污泥本身含Pb量低有关。  相似文献   

7.
一般土壤或污水污泥处理过的土壤,其固相中重金属存在的化学形态是多种多样的。这些化学形态包括:正常的交换位置、专性吸附位置、包闭着的或吸附进土壤的氧化物中,生物残渣、活的有机体和被取代进  相似文献   

8.
西安市污水处理厂污泥施用土壤中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黑麦幼苗法测定了西安污水厂污泥施用土壤中重金属总量及有效性的变化,探讨施用于土壤的可能性。结果表明除Pb、茎Cu、Ni外,Cd、Cu、Zn、Ni的含量均随尼施用量的增大而增大,除Pb、茎Cu、Ni外,其余均与污季用量呈显著、极显著相关;从有效性结果可以看出,有效性的大小顺序为Cd〉Zn〉Cu〉Ni〉Pb,由地下部向地上部转移比例最高的是Cu,其次为Zn〉Cd〉Ni〉Pb;污泥施用于土壤后,Cd  相似文献   

9.
<正> 本文报道对水、土壤环境中久效磷的归宿进行研究的结果.水解实验表明,久效磷的水解率与pH值有关,并符合一级反应动  相似文献   

10.
施用生物炭对农田土壤氮素转化关键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物炭作为一种土壤改良剂,施入土壤后不仅能有效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对营养元素的吸附能力,还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增强生物固氮能力,因此在农业生产和缓解气候变化方面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生物炭的输入将直接影响农田土壤氮素的循环和转化,本文结合国内外大量文献,综合分析总结了施用生物炭对土壤氮素转化过程的影响,重点从生物炭对土壤氮素矿化、氮素损失以及硝化、反硝化作用和生物固氮过程的影响过程展开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应加强生物炭对氮素转化的作用机理及对环境的长期正负效应研究,特别是对相关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丰度以及土壤酶活性方面的研究,同时提出相关研究应建立在统一的生物炭标准之上,以明确区分生物炭的作用效果及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1.
在红壤自然状况下,模拟了施肥沟,对红壤不同污泥施肥处理的N素释放特性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干污泥配比在10%~20%时,碱解氮、铵态氮和硝态氮累计释放量分别为:25.71%~33.48%,9.57%~14.85%和4.08%~7.65%。堆肥污泥配比在20%~33%时,其累计释放量分别为13.55%~15.65%,2.03%~4.23%和3.11%~5.37%。干污泥处理的释放量大于堆肥污泥处理的释放量,释放过程变化较堆肥污泥剧烈,铵态氮和硝态氮均有明显峰值,铵态氮最大含量532.98±10 mg/kg,释放量最大达10.95%;硝态氮含量最大为149.2±14 mg/kg,释放量最大时为3.32%。无论是从氮的肥效角度,还是氮释放的环境风险角度考虑,污泥堆肥处理后施肥方式均优于干污泥处理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12.
一、污水污泥中重金属的分布污泥中重金属主要以水溶态、吸附态、沉淀态、包蔽态和生物固定态五种形式存在。通常采用选择性化学提取法来测定污泥中这五种形式重金属组分。据Stouer等人报导,污泥经厌气处理一周,Cd和pb的溶解度分別降低到0.1%和0.03%以下,而Cu、Ni和Zn的溶解度则分别为  相似文献   

13.
安徽省农田氮磷化肥施用合理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化肥施用环境安全阈值模型,提出化肥施用指数的概念,建立了化肥施用合理性评价方法,从时空二维角度对安徽省氮、磷化肥施用的合理性进行分析,为安徽省化肥减量增效提供理论基础和现实指导。研究结果表明:1987~2015年安徽省单位播种面积氮、磷化肥施用量经历了快速增长-波动增长-平稳增长的3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期,安徽省氮肥的施用是合理的,磷肥的施用不足;90年代以后,氮肥施用一直处于过量状态;磷肥施用由合理施用变为过量施用。2015年安徽省16个地市中,有一半属于施氮合理,其余为施氮不足和过量施氮;除5个地市为施磷不足和合理施磷外,其余都为过量施磷。总之,目前安徽省磷肥过量施用情况比氮肥严重,大多数地市以降低磷肥施用量为首要任务;此外,需结合安徽省有机肥的施用情况,进一步评估氮、磷化肥施用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正> 在太平洋西北部林区施用污泥已有十多年的试验实践。从而推动了污泥处理和施用的发展,并完善了州和联邦政府关于施用污泥的指导性纲领。同农业利用相比,污泥在林区进行大规模的生产性使用还是最近的事,因而在施用  相似文献   

15.
一关于农业用地等施用污泥的现状和研究课题 (一)下水污泥的处理现状到1981年止,日本全国约有500个下水道末端处理厂在处理污水,年处理下水量约为65亿M~3,处理出的污泥量为2,397千米~3(表1,略)。从对污泥的处理方式来看,填平陆地和海面的为78%,有效利用的为15%。目前,  相似文献   

16.
土地整理过程中农田景观生态工程建设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农田景观生态工程是土地整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将农田景观生态工程归纳为5种类型,即农田防护生态工程、生物栖息地保护工程、自然景观生态工程、污染隔离带工程和景观美化生态工程,并提出了其具体的建设内容和布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各种农田景观生态工程的关键指标控制标准,有利于有效维护农田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7.
18.
农田黑土退化过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全区域采样调查方法,结合县市土壤志和第二次土壤普查的结果,从区域尺度分析了东北典型农田黑土的退化过程。结果表明自开垦以来,农田黑土发生了显著退化,土壤有机质下降了60%,处于退化发生、退化发展和退化危机阶段的农田黑土共存。第二次土壤普查至2002年的20a间,农田黑土有机质仍以年平均5‰的速率下降,水土流失严重的县市年均下降速率高达13.5‰,黑土侵蚀已成为当前黑土退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同时研究也表明如果增加农田投入或实施生态保育,农田黑土退化可以遏制,耕地是可培肥的。图1,表2,参10。  相似文献   

19.
采样分析了污灌区铬的土壤环境背景值,计算了铬的土壤环境容量以及用含铬皮革废水污灌和用含铬污泥后铬在土壤中的积累和残留量。  相似文献   

20.
G. CIVEIRA 《土壤圈》2016,26(1):98-107
Biosolids application in periurban agroecosystems could mitigate climate change by sequestering C, while improving plant net primary production (NPP). Monitoring NPP is useful for studying ecological responses to human management. The values of NPP and C input in periurban agroecosystems are insufficient or missing. The objective was to use local databases to estimate NPP and C input in periurban areas (south, north and west) of Buenos Aires City, Argentina, using different biosolids application scenarios (low and high effects). The NPP varied with crop and vegetable types (P < 0.05), with maize (Zea mays) and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presenting the highest production, soybean (Glycine max) medium and sunflower (Helianthus annuus) the lowest. Tomato (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 presented the highest production in the south area (La Plata). West and north areas, where Vertic and Typic Argiudolls are the main soils, presented the lowest NPP and C input. According to the low and high effect scenarios, only vegetables presen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5) in average and cumulative NPP and C input between areas. Vegetables contributed with the highest proportion (> 70%) to NPP in both projected scenarios. For both scenarios, average C input by crops and vegetables presented similar proportions. Biosolids addition in periurban agroecosystems could be a viable practice to elevate NPP and C inpu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