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秦露  唐雪莲  胡锟 《长江大学学报》2009,6(4):138-138,144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病因及有效诊治方法。方法:对我院6年内收治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18例采用fogarty导管取栓术和抗凝、溶栓、祛聚治疗。结果:18例中,痊愈12例,5例好转,1例出现坏死截肢。结论:fogarty导管的出现和应用及术后的抗凝、溶栓和祛聚治疗能有效的降低截肢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介入治疗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介入溶栓治疗及其护理。方法对采用腔静脉滤器置入及介入溶栓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形成1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下腔静脉置入加导管溶栓治疗的患者均得到有效治疗,患肢肿胀消退,未发生肺栓塞。结论早期及时给予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和介入溶栓是治疗深静脉血栓防止肺栓塞的最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3.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常见病,可导致下肢水肿、继发性静脉曲张、皮炎、色素沉着、郁滞性溃疡等后遗症[1]。没有进行有效治疗和良好控制的下肢静脉血栓病人中至少会有1/3发生恶化,甚至形成肺栓塞,因此积极治疗非常重要,尤其下肢静脉血栓的急性期后抗凝时间长短的选择,防止下肢静脉血栓的复发,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神经外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神经外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提出相应的术后预防措施。结果由于及时治疗和落实护理措施,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8例患者全部治愈,没有出现肺栓塞等并发症。结论积极治疗和及时落实护理措施,同时进行预防宣教,可有效地防止DVT的发生,减少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穴位按压配合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在预防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DVT)的作用。方法将210例妇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5例。对照组妇科手术后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穴位按压并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对双下肢进行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术后下肢肿胀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下肢肿胀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5.7%vs 14.3%,3.8%vs 12.4%,P〈0.05)。结论穴位按压配合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治疗能有效地预防妇科手术后患者下肢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预防及相应护理措施。方法:对下肢骨折术后183例患者密切观察、积极预防。结果:发生DVT4例,发生率为2.19%,经系统用药后治愈,无死亡病例。结论:对下肢骨折术后患者,采取积极的预防和适宜的护理措施,可有效地防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早期活动配合穴位按摩对预防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10例妇科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05例,对照组术后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试验组除给予对照组的常规护理外,实施早期活动配合穴位按摩。观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第7天试验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下肢肿胀及疼痛情况较对照组明显减少(1.0%vs 7.6%,3.8%vs 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活动配合穴位按摩能促进下肢深静脉血液回流,安全、有效地预防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电针穴位电刺激治疗和对症护理对老年腹腔镜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择60岁及其以上124例住院行腹腔镜手术治疗患者,按接受手术顺序随机分为Ⅰ组(穴位体表电刺激)和Ⅱ组(对照组)各62例。Ⅰ组患者于手术后以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行穴位体表电刺激,2次·d-1,每次刺激时间为25~30 min,连续治疗3 d;Ⅱ组患者不给予穴位体表电刺激。结果Ⅰ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1.6%),Ⅱ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0例(16.1%),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正确的穴位体表电刺激配合对症护理对预防老年腹腔镜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能显著降低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肝素联合降纤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50例,随机平均分成实验组、对照组,对照组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实验组应用普通肝素联合降纤酶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总有效率为96.0%,高于对照组的8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通肝素联合降纤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气压波治疗仪治疗在预防卵巢癌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 100例卵巢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抗感染及营养治疗,观察组加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气压波治疗仪治疗。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前3 d及术后第5天血浆D-二聚体含量、下肢血流平均速度、下肢肿胀、下肢疼痛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第5天血浆D-二聚体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下肢血流平均速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加,下肢肿胀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而血常规及出凝血时间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联合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治疗能有效地预防妇科手术后患者下肢DVT的发生,而对凝血机制无影响,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巴曲酶、溶栓酶和血栓通治疗下肢静脉栓塞的成本一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将96例下肢静脉栓塞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使用巴曲酶、溶栓酶、血栓通3种药物进行治疗,比较3组的成本.效果。结果巴曲酶、溶栓酶和血栓通3种用药方案的成本.效果比值分别为180.3、252.6和312.5。结论采用巴曲酶治疗下肢静脉栓塞为最佳治疗方案,在相同效果的条件下可降低成本。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妇科肿瘤术后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4年5月在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妇科肿瘤患者358例,术后均通过超声检查下肢静脉,主要观察双侧下肢深静脉的结构及形态,静脉内部回声、多普勒血液流动频谱,以及彩色血流影像图。结果:358例中经超声检查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者139例(血栓组),未发现任何血栓者219例(对照组),均诊断为周围性血栓;两组患者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显示,基于股、腘静脉管内直径、血流变情况,血栓组患者分别高于或弱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于下肢静脉血栓敏感性,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著优于D-二聚体检测,临床检测准确率较好。结论:妇科肿瘤术后患者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够明显判断是否出现下肢静脉血栓者,还能判断血栓形成程度、阻塞波及范围情况,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糖尿病人行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术的可行性。方法:将36例患者分别置于检查室中,常规行足背远端浅静脉穿刺成功后,缓慢推注造影剂,边推边观察病人的反应。结果:36例病人均造影成功,该方法确定了深静脉血栓的部位性质,有独特优点。结论:造影前严格掌握适应证,造影中观察有无过敏反应,造影后酌情使用抗凝药物,可以提高造影的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术后实施干预性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符合病例入选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258例,所有患者术后均实施护理干预,包括基础护理、护理观察、心理护理、疼痛护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发症的护理(脑脊液漏、椎间隙感染、腰椎神经根水肿、椎管内硬膜外血肿)以及功能锻炼。结果通过健康宣教和实施预见性干预护理计划,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下肢DVT(深静脉血栓)及椎间隙感染,仅有2例患者发生脑脊液漏,1例患者发生硬膜外血肿,因及时发现并积极采取有效的治疗及护理措施,患者恢复良好均康复出院。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积极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减少并尽早发现术后临床并发症,特别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对治疗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不同抗凝程度的华法林抗凝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确诊为风湿性心脏病伴心房颤动患者122例,按抗凝程度国际标准比率(INR)不同分为低等抗凝强度组(INR1.5~2.0)73例和标准抗凝强度组(INR2.1~3.0)49例,分别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观察两组血栓栓塞并发症及出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低等强度抗凝组血栓栓塞发生率为9.6%;标准抗凝强度组无1例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为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等抗凝强度组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8.2%,标准抗凝强度组为18.4%,两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标准抗凝强度华法林治疗风湿性心脏病伴心房颤动(INR2.1~3.0)能明显降低血栓栓塞发生率,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发病呈上升趋势,据估计我国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后遗症病人约为3 500万。而DVT更是关节置换术后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血栓形成,栓子脱落,可致肺栓塞,对术后患者造成更为严重的损伤,可使患者长期病痛,影响生活和工作。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对DVT形成给予早期的诊断和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Fogarty气囊导管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疗效。方法:分析采用Fogarty气囊导管治疗42例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2例中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22例肢体恢复好,2例就诊时无肢体坏疽患者术后因缺血性坏疽行肢体截除术。结论:及早的诊断及相应的治疗措施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成功的关键,采用Fogarty气囊导管治疗该病,并结合术中术后抗凝药物治疗,是目前很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综合干预对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方法 218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105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113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综合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期间DVT的发生率及程度。结果研究组DVT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8.6%vs 35.2%,P〈0.01),且研究组发生DVT的血栓栓塞程度亦较对照组轻(Hc=3.85,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采用综合干预可有效降低术后DVT的机率,并减轻血栓栓塞的程度,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体会。方法对52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和预防及相应的护理干预。结果 52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均无深静脉血栓形成,平均住院(25.2±3.7)d,均治愈出院。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采取积极的物理及药物治疗配合相应的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系统化干预方案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84例行手术治疗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病历资料,依据干预方案不同分为干预组及常规组各42例.干预组患者治疗期间给予系统化干预措施,常规组患者行常规干预,比较2组患者PLT、FIB、TT、APTT变化;使用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