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四丰山林土样品、合江农科所内腐熟有机肥样品及日本产的EM(Effective Microorganisms)中分离筛选出12个菌株,进行了碳源滤纸崩溃试验,鉴定出4个高效菌株,并进行了形态特征观察.在不同培养基条件下进行了纤维素酶、蛋白酶、淀粉酶的酶活力测定,将上述4个高效菌株配制成6个组合,并分别测定了每个组合3种酶活力,其中I(F-1×F-4)和Ⅱ(F-1×F-3) 两个组合3种酶的综合性能较好, Ⅰ和Ⅱ两个组合中F-1、F-3、F-4三种菌株混合一起,作为有机肥发酵剂的菌种,研制出了有机肥发酵剂的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2.
在选择有机肥发酵剂的高效菌株组合及研制有机肥发酵剂的工艺流程的基础上,利用有机肥发酵剂对有机肥及有机物料进行发酵,以自然发酵为对照,明确了有机肥发酵剂对有机肥及有机物料分解的效果。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有机肥发酵剂对高纤维有机物料的发酵效果好于EM,对蛋白质类有机物料的发酵效果与EM相近,同时明确了有机物料接种有机肥发酵剂的操作技术。  相似文献   

3.
在选择有机肥发酵剂的高效菌株组合及研制有机肥发酵剂的工艺流程的基础上,利用有机肥发酵剂对有机肥及有机物料进行发酵,以自然发酵为对照,明确了有机肥发酵剂对有机肥及有机物料分解的效果。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有机肥发酵剂对高纤维有机物料的发酵效果好于EM,对蛋白质类有机物料的发酵效果与EM相近。同时明确了有机物料接种有机肥发酵剂的操作技术。  相似文献   

4.
设计5个菌种配伍的牛粪有机肥发酵剂(B1、B2、B3、B4、B5)和市售有机肥发酵剂(SS)分别对牛粪进行了发酵试验,对发酵温度、含水量、pH值的变化进行了监控,对所配制的发酵剂进行了活菌数、含水量及pH值的测定和部分发酵产物的质量(有机质、氮、磷、钾)测定及对油菜种籽的发芽率、生长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配方B5最好,发酵起温快,第2天达50益以上,发酵的第20天含水量降到50%以下,pH值在发酵的第15天降到6.5,发酵后的有机肥对油菜种籽的发芽率及生长量均最好,发芽率为100%,平均芽长7.79 mm,平均根长29.95 mm。此发酵剂的活菌总数为2.61×1010cfu/g,pH值和含水量分别为7.0、13.25%,均符合国家标准GB 20287-2006(活菌数≥2.00×109cfu/g,pH值5.5~8.5,含水量≤20%);发酵所形成的有机肥有机质含量82.17%,氮、磷、钾含量7.10%,pH值为6.5,均符合行业标准NY525-2012(有机质≥45%,氮、磷、钾≥5%,pH值5.5~8.5)。对新鲜牛粪的发酵在20 d之内完成,符合大多数有机肥生产者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玉米秸秆发酵剂优良菌种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常规方法从800余株菌(包括丝状真菌、酵母菌、链霉菌、细菌)中筛选到6株优良菌种,并进行了原料配方发酵试验与多菌株组合发酵试验。在实验室条件下,发酵剂粗蛋白含量高达42lmg·g-1,比发酵剂原料本身粗蛋白含量提高26.4%,活菌数达4.3×10个·g-1以上。筛选到的菌株是研制玉米秸秆发酵剂的优良菌种。  相似文献   

6.
[目的]优选出发酵制备纳豆激酶制品质量稳定、价格低廉的直投式纳豆发酵剂。[方法]采用稀释平板分离法,从市售纳豆及纳豆菌剂中筛选出3株纳豆芽孢杆菌优势菌株。通过比较这3个分离菌株与实验室保存的纳豆芽孢杆菌菌株的产酶能力,优选出其中1株作为制备直投式纳豆发酵剂的菌种并研究其发酵工艺。[结果]试验得出,实验室保存的纳豆芽孢杆菌产纳豆激酶酶活力最高。作为接种剂,直投式发酵剂在产酶活力上均优于液体种子液。试验优化了冻干粉菌悬液的浓度为107CFU/ml,发酵豆粕获得了498.8 U/g纳豆激酶酶活力。[结论]研究可为利用直投式发酵剂发酵产纳豆激酶制品提供参考依据,为实际生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设计5个菌种配伍的牛粪有机肥发酵剂(B1、B2、B3、B4、B5)和市售有机肥发酵剂(SS)分别对牛粪进行了发酵试验,对发酵温度、含水量、pH值的变化进行了监控,对所配制的发酵剂进行了活菌数、含水量及pH值的测定和部分发酵产物的质量(有机质、氮、磷、钾)测定及对油菜种籽的发芽率、生长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配方B5最好,发酵起温快。第2天达50℃以上,发酵的第20天含水量降到50%以下,pH值在发酵的第15天降到6.5,发酵后的有机肥对油菜种籽的发芽率及生长量均最好,发芽率为100%,平均芽长7.79mm,平均根长29.95mm。此发酵剂的活菌总数为2.61×10^10cfu/g。pH值和含水量分别为7.0、13.25%。均符合国家标准GB20287—2006(活菌数≥2.00×10^9cfu/g,pH值5.5-8.5,含水量≤20%);发酵所形成的有机肥有机质含量82.17%,氮、磷、钾含量7.10%,pH值为6.5。均符合行业标准NY525—2012(有机质945%,氮、磷、钾≥5%,pH值5.5~8.5)。对新鲜牛粪的发酵在20d之内完成,符合大多数有机肥生产者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采用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水解透明圈法、滤纸条崩解法、酶活力比较法、枯茎降解失重法,研究13种常用的纤维素降解菌菌株和5个组合菌系对纤维素的降解效率,结果表明,模式菌种白腐菌(F-6)对CMC-Na具有非常好的降解作用,且产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12种单一菌株(P0.05);与未接种菌系(株)相比,组合菌系的滤纸条崩解速率有明显提高;由"链霉菌属A-1+潮湿纤维单胞菌B-3+热带假丝酵母F-5+白腐菌F-6"构建的菌系JX-1产葡聚糖内切酶、外切酶、苷酶活性分别为25.12、14.41、18.54 U/mL,显著高于其他4个菌系,恒温培养5、10、15 d时的枯茎降解失重率分别较白腐菌显著提高151.94%、73.21%、67.49%,菌系JX-1为园林废弃物堆腐发酵实现纤维素高效降解的最佳微生物组合。  相似文献   

9.
为缩短鸡粪基质化生产有机肥的堆肥发酵周期,提高其产品质量,采用接种发酵剂并添加农作物有机附产物的方法研究不同菌种配伍的发酵剂(C_1、C_2、_3、C_4及C_5)对鸡粪堆肥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C_3和C_4处理的各项指标均较好。其中,其发酵初始气温37℃,第2天达40℃以上,并保持高温15d以上,发酵的第18天含水量降至35%以下;pH呈下降—上升—稳定的趋势,总体稍有上升,但变化幅度不大(0~0.5);发酵有机肥对油菜种子的发芽及生长较好,其发芽率、芽长及根长分别为100%和97.5%,15.94mm和14.57mm,45.97mm和39.44mm,市售菌剂的发芽率、芽长及根长分别为95%、14.18mm、39.03mm。有机肥的有机质含量、氮磷钾总量及pH分别为86.62%和85.17%,8.85%和8.22%,7.5和8.0,均符合行业标准NY525—2012。2种处理对新鲜鸡粪的发酵均能在20d内完成,符合规模化有机肥生产企业的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10.
[目的]筛选出制作泡菜的优良发酵剂。[方法]将肠膜明串珠菌、戊糖乳杆菌和植物乳杆菌不同组合接种发酵萝卜以筛选出优良发酵剂,并将筛选出的优良发酵剂发酵和自然发酵对比,研究了不同发酵过程中泡菜汁乳酸菌数及发酵萝卜亚硝酸盐含量、VC含量、脆度和抗氧化性的变化。[结果]有肠膜明串珠菌的组合发酵初期产酸快,有戊糖乳杆菌和植物乳杆菌的菌种组合发酵中后期产酸快且产酸量大。发酵风味以肠膜明串珠菌单独接种发酵或3种菌株混合接种发酵时最好。筛选出②号(肠膜明串珠菌)和瑏瑥号(肠膜明串珠菌∶戊糖如杆菌∶植物乳杆菌=2∶1∶1)为最佳发酵剂,发酵萝卜时风味好,产品质量稳定,亚硝酸盐含量低于0.50 mg/kg,VC含量可达0.060 0 mg/g,脆性好,抗氧化性好。[结论]最佳发酵剂发酵萝卜和自然发酵对比,发酵速度明显加快,亚硝酸盐含量更低,VC含量保存率高,脆度更好。  相似文献   

11.
为了有效处理牛粪等高纤维废弃物,从牛粪发酵基质中分离分解纤维素优良的菌株,同时对筛选出的高产纤维素酶活菌株进行初步鉴定和发酵剂配方中氮源(棉粕、豆粕和尿素)的优化。结果表明,从牛粪堆腐发酵基质中分离出22株降解纤维素能力较强的菌株;依据综合性状从中优选出优良菌株Z5和Z8,初步鉴定其均为曲霉属真菌;在3个发酵剂配方中发酵培养72~96 h时,Z5在以棉粕为氮源的配方中有效菌数含量最高,而Z8在3个配方中的有效菌数差别不大,两菌株在3个配方中的有效菌数量均达到1014数量级;在以棉粕为氮源的配方中,菌株Z5和Z8均可获得最高的羧甲基纤维素酶活,其中Z5发酵培养72 h羧甲基纤维素(CMC)酶活最高,达4463.57μg/(g.min),Z8在发酵培养96 h时CMC酶活最高,达到3265.67μg/(g.min)。综合菌株生长状况得出,菌株Z5和Z8均可作为降解畜禽粪便发酵剂的优良生产菌株,棉粕是较为理想的固体发酵氮源。  相似文献   

12.
为了寻找一种能够科学高效地将小站稻秸秆用于秸秆还田的方法,并将其作为一种储备技术,本研究在全国4个地区地土壤中进行取样,通过富集培养、刚果红水解圈比较、羧甲基纤维素酶活力与滤纸酶活力的测定,筛选具有高纤维素酶活力的菌株,为关于小站稻秸秆高效处理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研究结果表明:共筛选出了39株具有较强纤维素酶活力的菌株,菌株F1的羧甲基纤维素酶活力和滤纸酶活力显著高于其他菌株,分别为5.228U/mL与4.183U/mL。  相似文献   

13.
复合生物杀虫剂防治刚竹毒蛾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应用苏云金杆菌 80 1 0、白僵菌建瓯菌株、保丰 3种杀虫剂对 2~ 3龄刚竹毒蛾幼虫进行毒力测定 ,筛选出复合生物杀虫剂最佳组合为苏云金杆菌 1 .6× 1 0 6个孢子 / m L+白僵菌 1 .4× 1 0 6个孢子 / m L+保丰 60 0 0倍液 .应用复合生物杀虫剂与低浓度的 2 0 %杀灭菊酯混合 ,分别对2~ 3龄幼虫进行毒力测定和林间防治试验 ,试验表明 :苏云金杆菌 1 .6× 1 0 7个孢子 / m L+白僵菌 1 .4× 1 0 8个孢子 / m L+保丰 40 0 0倍液 +杀灭菊酯 1 0 0 0 0倍液为林间防治 2~ 3龄幼虫的最佳组合 ;复合生物杀虫剂添加低浓度的杀灭菊酯有一定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从腐烂浒苔和浒苔暴发区域的海水中筛选出具有纤维素分解能力的菌株,采用刚果红染色法进行粗选,得到8株透明圈较大的菌株。将8株菌株分别接种到3种不同碳源的液体发酵培养基,发酵培养6 d后,分别测定滤纸(FPA)酶活力、羧甲基纤维素(CMC)酶活力与水解浒苔纤维素的效果。8株菌株中得到H3、H4、H6、Q1四种产酶较好的菌株并鉴定。3种液体发酵培养基中,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碳源的条件下,H3的CMC酶活力最高,为56.98 U/mL。H3与H4的浒苔水解效果较好,还原糖得率分别为10.4%和12.8%。  相似文献   

15.
筛选出理想的乳酸菌生产种培养基B;利用选定的3种乳酸菌菌株组成不同配比的发酵剂发酵地瓜,依据pH值评定,筛选出理想发酵剂为D1∶D2=1∶1。  相似文献   

16.
高效秸秆降解菌株的分离与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选育高效降解玉米秸秆的菌株,首先用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培养基结合滤纸条无机盐培养基,对从样品中分离的菌株进行初筛,再以玉米秸秆培养基复筛并进行发酵产酶试验,测定CMC-Na酶活和FPA酶活,最后对目的菌进行紫外诱变。通过筛选得到降解效果较好的2株真菌PJ-2、PJ-4和1株放线菌GJ-1。紫外诱变后获得正向突变菌3株,分别为PJ-2的突变菌UV-1-1,PJ-4的突变菌UV-2-2和UV-2-4,这3株突变株的CMC-Na酶活力相对原菌株分别提高45%、20%和10%以上,菌株降解秸秆能力也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松针纤维素降解菌系,通过刚果红纤维素平板鉴别初筛菌株,以CMC、滤纸和微晶纤维素3种酶活性高低进行复筛,从土壤中分离筛选出3株松针纤维素分解能力较强的菌株。将复筛获得的菌株进行组合培养,并与其单独培养时酶活大小进行比较,得到1个酶活最佳组合,其CMC、滤纸和微晶纤维素3种酶活力分别为83.39、35.84和122.54 IU,均比单菌株各酶活力高。对该组合产酶条件研究结果表明,该组合在以硝酸钠为氮源,6.0为起始p H时,加入表面活性剂聚乙二醇400时产酶最佳,CMC、滤纸和微晶纤维素3种酶活力分别达到98.03、50.84和140.06 IU。  相似文献   

18.
摘要:商品有机肥是化肥的重要替代品。目前我国商品有机肥主要采用重量计量的方式进行出售。由于商品有机肥原料来源广泛,且经加工以后难以辨别,因而给商品有机肥的掺假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机。本文通过颗粒度、含水率和测定方式等影响商品有机肥容重测定因素的筛选和优化,建立了商品有机肥容重测定的方法。运用该方法对商品有机肥生产3类主要畜禽粪原料、常见8类辅料及污泥和土壤的容重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物料容重之间存在差异性,而有机肥的容重与原料组成相关,且与添加量存在显著线性关系。在明确原料组成的情况下,有机肥容重测定可用于判断其真实性。土壤和污泥等容重显著高于木屑、菇渣、大糠等常规有机肥生产辅料,成为有机肥掺假的重要驱动因子。测定浙江省96个商品有机肥样品容重,结果均值为0526 g·cm-3,对其中11个容重>0700 g·cm-3的有机肥样品和4个容重>045 g·cm-3的牛粪有机肥样品进行筛分鉴别,均发现掺入了大量泥土、砂石等杂质,存在明显掺假行为,证实了容重在有机肥掺假行为鉴别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通过调整培养液pH值、无机盐组分和碳源,对筛选的3株秸秆纤维素分解真菌F-1、F-2、F-3进行产酶条件优化研究,并通过紫外诱变处理,选育高纤维素酶活突变株。结果表明,在不同初始pH值液体发酵培养时,3株真菌在培养6 d时的滤纸纤维素酶活力(FPase)达到最高,最适的初始pH分别为8.0、9.0、9.0,培养10 d时羧甲基纤维素酶活力(CMCase)达到最高,最适的初始pH分别为8.0、7.0、7.0;培养一段时间后,各菌株发酵液的pH值均有一定的下降,其中以F-2下降幅度最大;对纤维素酶活力相对最高的F-1进行不同无机盐和碳源培养后发现,适合该菌株产纤维素酶的碳源为谷壳粉,无机盐组分为BA-1;3株真菌经紫外诱变后,获得来自F-1和F-3的4个正突变株,其中F-1-U1、F-3-U1的CMCase分别达到348.22和282.07 U/mL,为出发菌的1.85和2.25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提高玉米秸秆纤维素的降解率.[方法]从腐烂的秸秆、森林土及羊瘤胃液等富含纤维素分解菌的样品中筛选出降解纤维素的菌株.样品以玉米秸秆为碳源富集培养后,采用刚果红纤维素琼脂平板法初步筛选纤维素降解菌,再以CMCase(羧甲基纤维素酶)酶活性为指标进行复筛,对复筛获得的高效菌株进行组合培养,筛选出高效组合菌群,进行菌株鉴定.[结果]筛选获得了3株活性较高的纤维素分解菌,通过形态及16S rD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种属鉴定N05、N13为枯草芽孢杆菌,N21为黑曲霉;并对其进行组合培养,得到1个较好组合NSS,其CMC酶活性为6.07 U/mL,比单菌株有一定程度提高.[结论]混合菌群的酶活优于单一菌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