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东江流域不同地类非点源污染排放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东江流域为研究对象,选取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小区进行野外径流场试验,研究自然降雨过程中不同地类常规污染物与典型重金属的非点源污染排放特征。结果表明,农业用地水质较差,是流域内的主要非点源,但公路重金属污染物也不容忽视。庭院、公路和菜地地表径流污染物浓度与径流量相关性显著,而水田与林地则相关性差,主要是由同一小区二次降雨间隔差别大与地面特性引起的。庭院SS与COD发生显著初期冲刷现象,TN、TP与重金属(Cu、Pb、Zn及As)初期冲刷不显著,公路、菜地、水田、林地,则大部分指标都发生了明显的初期冲刷现象,同时部分场次降雨中也会出现二次冲刷的现象。不同污染物的初期冲刷现象显著程度规律为SSCODPbTNZnTPCuAs,常规污染物的初期效应比重金属显著,重金属的初期效应更易受到用地类型的影响;对比不同用地类型,则农用地更易发生初期冲刷现象,但公路径流中重金属污染物也存在显著初期冲刷现象。降雨量、降雨强度及二次降雨间隔是影响初期冲刷现象的显著因素。  相似文献   

2.
地表径流污染已成为非点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严重影响城市水环境。通过对临安校园典型降雨事件的研究,探讨径流污染特征以及污染源。结果表明,径流污染浓度初期较高,之后呈下降趋势,各下垫面径流污染存在初期冲刷效应;降雨特征与污染物浓度之间、径流污染物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水质污染程度屋面<瓷砖路面<绿地<柏油路面,整体污染较重;研究区径流水质存在两类潜在污染源,第一类是机动车损耗、燃油和城市垃圾,第二类是机动车辆车轮胎磨损、大气干湿沉降和复合肥的施用,以及附近电缆厂等重金属工业活动。  相似文献   

3.
研究探讨城市降雨径流的初期冲刷效应对于城市水环境治理和水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以沈阳市典型区域为例,对坡顶屋面、平顶屋面和路面3种典型下垫面的降雨径流进行了监测,分析的污染物包括总悬浮颗粒物(TSS)、总氮(T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和主要重金属(Cd、Cr、Cu、Ni、Zn)。利用M(V)曲线和污染物初期冲刷率(MFF30),分析了不同降雨径流事件的初期冲刷强度和发生强冲刷、弱冲刷的概率。结果显示:研究区较易产生初期冲刷现象,约有50%-90%的降雨事件能产生初期冲刷现象。3种下垫面发生初期冲刷的强度依次是:平顶屋面>坡顶屋面>路面。降雨历时和干期长度与初期冲刷效应具有正相关关系,降雨量和降雨强度与初期冲刷先是正相关关系,但当稀释效应大于冲刷效应时,呈现负相关关系。重金属污染物较容易发生初期冲刷现象,而TN易发生强初期冲刷。  相似文献   

4.
紫色丘陵区小流域典型降雨径流氮磷流失特征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对2007年盐亭小流域两场典型降雨(施肥后首场大雨和大暴雨)的径流过程进行了连续监测,同步测定了径流量、氮磷浓度,旨在阐明农业小流域典型降雨氮磷流失随降雨径流的变异规律.结果表明,流量曲线与浓度过程线变化趋势一致.整个径流过程中的氨态氮(AN)与磷酸盐(PO3-4-P)浓度较低且波动较小.初期径流颗粒态氮(PN)、颗粒态磷(PP)与总磷(TP)的浓度高于后期径流,初期冲刷效应明显.颗粒态氮(PN)是氮素在径流初期迁移的主要形态,而后期以硝态氮(NN)为主;但PP是整个径流过程中的主要迁移形态.初期径流中AN、PN、TP、PP及泥沙(SS)负荷分布较大,而硝态氮(NN)、总氮(TN)和PO3-4一P则主要分布在径流后期.污染物初期冲刷和NN后期淋溶是暴雨径流氮素流失的主要原因,而施肥后首场降雨氮素流失的主要原因是NN淋溶.暴雨径流产生氮磷负荷巨大,TN与TP分别为167.04kg和20.75 kg;而施肥后首场大雨径流氮磷流失负荷较小,分别为12.07 kg(TN)、1.04 kg(TP),其中60%的TN以NN流失.  相似文献   

5.
高速公路路面雨水径流污染物出流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明  李贺  傅大放 《安徽农业科学》2012,(7):4178-4179,4216
基于南京机场高速公路禄口高架桥降雨径流监测资料,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探讨了高速公路路面降雨径流污染物的出流规律,路面径流事件平均浓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COD与SS的出流规律基本类似,当降雨量和降雨强度较大时初期浓度较高,随后逐渐减小,最终趋于稳定,径流初期效应显著;当降雨量和降雨历时较小时,COD与SS浓度波动较小,初期效应不明显。路面降雨径流污染严重,各污染物EMC平均值分别为:SS 238 mg/L、COD 196 mg/L、NH3-N 3.86 mg/L、TN 11.93 mg/L、TP 0.89 mg/L。降雨特性对各污染物影响权重为:前期晴天数>降雨强度>降雨量、降雨历时。  相似文献   

6.
对上海市内环高架一段路面的5场降雨径流进行监测,分析了典型降雨-径流事件中固体颗粒物的粒径分布特征和各个颗粒粒径范围内重金属的含量.结果表明:径流中悬浮固体主要由粒径<250μm的颗粒组成;颗粒态重金属是径流中污染物输出的主要形态; SS和重金属都表现出了较强的初期冲刷效应.通过拦截路面径流初期20%~30%的径流量,能够去除路面径流中大部分的SS和重金属等主要污染物.因此,去除固体悬浮物是治理上海公路径流重金属污染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上海临港新城地表径流污染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城市点源污染控制程度的提高,雨水径流引起的面源污染日益突出。在对上海临港新城不同功能区降雨径流水质监测的基础上,分析了地表径流污染物的出流规律、各污染物在不同功能区的空间分布及各污染物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降雨特征不同,污染物的出流规律不同。强降雨事件中,径流具有初期效应,只要控制初期径流,面源污染即得到有效控制;而弱降雨事件中,几乎没有初期效应,整场降雨径流必须得到有效控制。路面径流中,总氮(TN)在交通区、商居混合区和文教区的8场降雨事件平均值中值分别为5.39、6.14和3.27 mg/L;化学需氧量(CODMn)中值为16.9、13.4和6.7 mg/L;氨氮(NH3-N)的中值为2.79、1.82和0.71 mg/L;总磷(TP)的中值为0.27,0.24和0.07 mg/L。屋面径流中,商居混合区绿化屋面TN、CODMn、NH3-N和TP的8场降雨事件平均值中值分别为:2.14、23.7、1.22和0.41 mg/L;文教区瓦屋面的中值分别为:2.23、4.43、0.64和0.13 mg/L。文教区径流污染较轻,交通区和商居混合区径流污染较重;各功能区路面径流污染较屋面严重,主要污染物均是TN和CODMn。初期径流中的污染物主要依附于固体颗粒物上存在。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合肥市经开区降雨期间路面径流中Cd、Cr、Cu、Mn、Pb等几种重金属监测,分析路面径流中重金属的平均含量、出流特征以及颗粒吸附态重金属含量与SS浓度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车流量较大的交通主干道的重金属含量远大于车流量小的校园道路,说明路面径流中重金属来源于汽车尾气的排放、轮胎的磨损等;重金属污染存在明显的初期冲刷效应。颗粒吸附态重金属与悬浮物浓度的相关性分析表明,颗粒吸附态重金属与悬浮物浓度相关性较大,重金属多吸附在悬浮物上或以重金属颗粒的形态存在。  相似文献   

9.
北方城市雨洪径流水质和利用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北方城市水资源紧缺而雨水资源却未被充分利用这一情况,以河北省邯郸市为例,探讨了适合北方城市气候特点和经济发展的2种雨洪利用工程模式——道路雨水收集利用和屋顶雨水收集利用;同时针对城市道路降雨径流污染严重,以及初期雨水的污染程度通常超过城市污水的现状,分析了雨水中各种污染物的浓度,并与灌溉水质标准进行了对比;对路面径流的水质特性、次降雨产流过程中污染物浓度的变化规律也进行了分析研究,建立了污染物冲刷排放规律数学模型,以期为城市道路径流利用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0.
以宿迁市中心城区非点源污染为对象,基于SWMM模型,根据降雨径流实测数据并结合相关经验参数率定模型参数,构建了基于SWMM模型的研究区非点源污染负荷计算模型,共设计了7种不同降雨情景,分析了不同降雨条件下研究区非点源污染固体悬浮物(TSS)、COD、TN、TP的入河污染物总量和入河过程线。在设计的降雨情景下:(1)在一定的降雨强度范围内,入河污染物总量随降雨强度增加而增加,高强度降雨较低强度降雨可对受纳水体造成更大的污染;(2)污染物浓度峰值出现在降雨45~50min内;(3)入河TSS、COD体现了明显的初期效应,而TN、TP没有明显的初期效应,这与氮磷的再次堆积有关。  相似文献   

11.
选取南昌市"农村-郊区-城市"3块人工湿地松林典型样地作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土壤养分含量,分析了森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年均值和季节性变化。结果表明:土壤容重、全P、pH值表现为增加的趋势,有机C、全N呈下降的趋势;在不同的生态界面年均值都表现为放线菌数量〉细菌数量〉真菌数量,微生物总数为城市〉郊区〉农村,细菌与真菌数量为城市〉郊区〉农村,放线菌数量为郊区〉城市〉农村;生态界面、季节与微生物放线菌和真菌显著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在不同生态界面土壤中细菌具有显著作用,但季节对细菌无显著影响;生态界面和季节对放线菌、真菌具有极明显的交互作用(P〈0.001),而对细菌无显著交互作用(P〉0.05);生态界面与放线菌、真菌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1),但季节与微生物无显著相关。总体看来,城市化进程既引起了森林土壤理化特性的变化,又使土壤微生物数量受到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哈尔滨松北湿地位于松花江北岸,属于典型的农田与地表水体中间缓冲地带,通过选取有代表性的地点进行监测试验,运用SCS模型和溶解态氮磷污染负荷模型进行径流量和污染负荷估算,并进行相关数据的实验和分析,结果表明:(1)哈尔滨松北湿地地表径流中非点源污染负荷:TN的平均浓度11.56 mg/L、NO3--N平均浓度3.68 mg/L、NH4--N平均浓度2.02 mg/L、TP平均浓度0.99 mg/L;(2)降雨径流形成初期,TN、硝态氮、氨氮的浓度较高,1个小时后,浓度开始下降。TN峰值出现在径流形成后55 min,TP峰值出现在径流形成25 min,呈波浪型下降;(3)降雨两日后湿地水体中的TN、NO3--N、NH4+-N、TP浓度均有大幅度的下降,且浓度均低于农田径流中污染物的浓度,其中,TN减少了74.22%、NO3--N减少了50.38%、NH4+-N减少了77.94%、TP减少了17.91%。说明松北湿地对农业非点源污染物有很好的截留和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13.
采用田间径流池法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玉米地富磷钾矿物有机肥、过磷酸钙处理下地表径流中磷的流失特征。结果表明:地表径流中总磷流失量折合为,富磷钾矿物有机肥0.77kg.hm-2,过磷酸钙1.12kg·hm-2(7次采样,总降雨量415mm)。当降雨量较小(26~37mm)时,施用富磷钾矿物有机肥和过磷酸钙肥料的土壤径流液中,TP质量浓度分别为0.725~1.402mg·L-1和0.677—1.903mg·L-1,每小区平均总磷流失量分别为7.18~37.62mg和7.89—61.49mg,两处理间差异不明显;当降雨量较大(76—87mm)时,施用富磷钾矿物有机肥和过磷酸钙肥料的土壤径流液中,TP质量浓度分别为0.699—1.238mg·L-1和1.170~2.151mg·L-1,每小区平均总磷流失量分别为139.3—332.3mg和159.4~454.1mg,富磷钾矿物有机肥处理的均低于过磷酸钙处理的,且差异显著。富磷钾矿物有机肥处理的土壤径流液中活性磷浓度(0.091~0.359mg·L-1)大于过磷酸钙处理的(0.066—0.327mg·L-1),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模拟降雨条件下农田氮素径流流失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基于洱海流域农田径流总氮污染严重、入湖总氮负荷较高的特点,采用室外人工模拟降雨方法,研究了20、40、60 mm·h~(-1)三种雨强条件下农田径流产流过程和氮素流失特征。结果表明:农田径流的产生主要受降雨量控制,当雨量达到(20±2)mm时才会产生径流,雨强主要影响其产流后流量的增长速度以及稳流后流量的大小,雨强越大,产流增长速度越快,平稳后径流量也越大;径流中氮素流失量与降雨量呈极显著线性相关(P0.01),而且雨强越大,氮素流失速度越快,雨强60 mm·h~(-1)时线性拟合方程的斜率最大为1.28;三种雨强条件下均无明显的初期冲刷效应,不宜通过截留初期农田径流来控制农田径流氮污染;径流中氮素浓度随着降雨量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其浓度峰值受雨强影响较大,雨强大的浓度峰值高,且浓度峰值均出现在径流量趋于稳定时段附近;氮素浓度变化与悬浮物浓度变化呈极显著线性相关。建议通过加强水土流失管控及在湖周采取截蓄净化等措施有效控制洱海流域农田径流中的氮污染。  相似文献   

15.
上海临港新城地表沉积物与径流重金属污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上海临港新城主城区为研究区域,分析了交通区、商居混合区和文教区地表沉积物的粒径组成和重金属污染,监测了不同功能区的地表径流水质;同时估算了地表沉积物和地表径流中6种重金属(Cu、Cd、Pb、Cr、Hg和As)单位面积污染负荷和径流年污染负荷。结果表明:不同功能区地表沉积物样品粒径分布较为相似,65%~85%以上的颗粒质量集中在直径300μm以下的细沙中;不同功能区地表沉积物中,交通区Cu、Pb、Cr浓度较高,商居混合区和文教区的Hg和As的浓度较高,Cd在各功能区分布较为平均;不同功能区地表径流瞬时水样重金属浓度波动范围较大,文教区径流水质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文教区沉积物6种重金属单位面积污染负荷和地表径流年污染负荷均高于商居混合区和交通区,文教区Cu、Cd、Pb、Cr、Hg和As单位面积沉积物污染负荷分别为2.03、0.205、2.42、2.82、0.0171和1.63 mg/m2,地表径流年污染负荷分别为37.21、1.10、19.46、9.60、0.83和7.22 g/(hm2·a)。  相似文献   

16.
不同结构草皮缓冲带对农田径流氮磷去除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流过不同结构型式混播草皮缓冲带径流中污染物迁移影响的分析,研究其对农田径流氮磷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TN、TP进水平均浓度分别为17.89 mg/L和1.04 mg/L的试验条件下,混播草皮缓冲带结构对农田径流TN、TP的去除能力具有明显差异,含有生态草沟的混播草皮缓冲带对TN、TP的去除能力明显强于单一缓坡和缓坡-阶梯结构的混播草皮缓冲带,其对径流水TN和渗流水TN的质量浓度削减率分别为51.08%和58.75%,对径流水TP和渗流水TP的质量浓度削减率分别为51.31%和65.29%。  相似文献   

17.
滇池流域典型城郊降雨径流污染特征与排放过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选择滇池流域典型城郊代表性的两个功能区——居民生活区和居民生活-集市混合区进行降雨径流监测,分析降雨径流污染特征及排放过程。结果表明,降雨地表径流中总氮浓度在2.18~29.40mg·L-1,总磷浓度在0.18~3.90mg·L-1,氨态氮浓度在0.87~18.48mg·L-1,硝态氮浓度在0.02~3.64mg·L-1,CODCr浓度在22.51~362.92mg·L-1,TSS浓度在7.00~882.00mg·L-1之间。降雨地表径流污染物浓度高于地表水Ⅴ类水环境质量标准。降雨径流中氮的主要污染物是氨态氮、颗粒态氮和溶解有机态氮,磷的主要污染物以颗粒态磷和PO34--P为主。降雨径流污染物浓度随降雨时间发生变化,开始产生径流时污染物浓度较高,之后随着雨强的平衡而趋于下降。降雨径流各污染物浓度是居民生活-集市混合区大于居民生活区,居民生活区径流大于屋面径流;次降雨径流污染物平均浓度(EMC)为居民生活-集市混合区普遍高于居民生活区。居民生活-集市混合区降雨径流EMC变化表现出更大的随机性。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淮河流域农田非点源输出、区域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与管理,以河南淮河流域典型土壤(潮土)及其是否秸秆还田为对象,人工模拟0.5、1.0、1.5、2.0、2.5、3.0 mm·min-1降雨强度下的径流、泥沙和氮输出负荷。结果表明:降雨强度越大,相同时间段内的累积径流量、累积泥沙量、氮输出量以及三者的产出速率均越大;径流中氮元素的浓度在降雨初期的20 min内变化较大,具初期冲刷效应,随后波动并趋于相对稳定或略有降低,其平均浓度在未掺混秸秆时以2.0 mm·min-1降雨强度时最大,其次为3.0mm·min-1,掺混秸秆后以1.5 mm·min-1时最大;未掺混秸秆时氮元素泥沙输出量占总输出量的98.25%以上,但掺混秸秆后输出量有所降低(最低值为65.12%)。秸秆还田后,分别可在<1.0 mm·min-1与<1.5 mm·min-1的低降雨强度下减少径流与泥沙流失量,高降雨强度下则增加泥沙流失量;径流氮元素浓度比未掺混秸秆的高,增加了氮元素的累积输出量。累积径流量与累积泥沙量间及两者分别与氮元素输出量之间均存在良好的幂函数与对数函数关系,相关系数均在0.900以上。研究表明,降雨强度、秸秆还田均对径流、泥沙、氮输出等产生影响,引起氮输出明显变化的降雨强度在未掺混秸秆时为1.0 mm·min-1,在掺混秸秆时为1.5mm·min-1;减少农田非点源氮输出负荷的重要途径包括控制产流初期氮流失与泥沙流失。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橡胶幼龄林下间作菠萝不同种植和覆盖方式水土保持效应,为集成橡胶林间作菠萝种植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9~2010年,在西双版纳橡胶更新林下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以菠萝种植方式为主区,设顺坡种植、横坡种植两个水平;以不同覆盖材料为副区,设行间稻草覆盖、地膜覆盖两个水平,共4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土壤径流量和侵蚀量的影响。【结果】横坡种植可减少5~8月的径流量、5~10月的侵蚀量、雨季(4~10月)的总径流量和总侵蚀量;稻草覆盖可减少4~9月的径流量;地膜覆盖可减少5、7~10月的侵蚀量;地膜覆盖的总径流量大于稻草覆盖,总侵蚀量小于稻草覆盖。【结论】在橡胶幼龄林下,采用横坡种植可以起到较好的水土保持作用,地膜覆盖在减少降雨对林地的侵蚀方面优于稻草覆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