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为枣树生长发育调控提供新途径。【方法】以冬枣为试材,设置30、60、90 mg/L莽草酸(ShA)处理,及60 mg/L ShA+5 g/L复合肥、5 g/L复合肥、60 mg/L ShA+5 mmol/L水杨酸(SA)、5 mmol/L SA、60 mg/L ShA+50 mg/L生长素(IAA)、50 mg/L IAA等9个处理,分别编号T1~T9,以清水为对照,分别于枣树展叶后和幼果期进行叶面喷施各2次,每次间隔10 d。观测枣树枝叶生长状况,并测定半红期果实的主要品质指标。【结果】与对照相比,T2、T5和T6处理均可以促进枣树叶片和枣吊的生长。其中,T6处理的冬枣叶长、叶宽、叶面积、枣吊长、叶绿素含量及光合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表明莽草酸及其组合处理可显著促进枣树枝叶生长和提高光合速率。各处理的叶片光合速率为8.04~13.28μmol/(m2·s),其中T1、T2、T4、T6、T7、T8和T9处理的叶片光合速率显著高于对照,T5处理显著低于对照,T3处理与对照无显著差异,T6处理促进冬枣叶片叶绿素积累和提高光合速率的效果最为显著。在果实外观品质上,T1处理显著提高了单果...  相似文献   

2.
通过不同的栽培基质和激素对竹节树(Carallia brachiata)幼苗进行处理,结果表明:不同基质间竹节树幼苗地径、叶片叶绿素b含量和质膜透性有显著差异(P<0.05);不同激素间竹节树幼苗地径、叶片质膜透性有极显著差异(P<0.01),而苗高、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差异不显著;传统基质60%黄心土+40%塘泥有利于竹节树幼苗苗高、地径生长,改良基质30%黄心土+30%菇渣+40%塘泥则对其生理生化指标有促进作用;使用激素可以提高竹节树幼苗地径、苗高生长,降低其质膜透性,100 mg/LIBA溶液可促进其苗高生长,IBA100mg/L+NAA 50mg/L可提高地径生长、降低叶片质膜透性。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猴樟和香樟幼苗的耐盐碱能力,以一年生猴樟和香樟幼苗为材料,采用0、50mmoL/L、100mmoL/L、300mmoL/L的Na_2CO_3和NaHCO_3(物质的量比为1︰1)混合溶液进行处理,测定幼苗叶片的SPAD值、MDA含量、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结果表明:在50mmoL/L盐碱胁迫处理条件下,香樟幼苗叶片SPAD值和MDA含量均高于对照,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P0.05);在100mmoL/L盐碱胁迫处理条件下,猴樟幼苗叶片SPAD值和MDA含量均高于对照,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P0.05);在300mmoL/L盐碱胁迫处理条件下,猴樟和香樟幼苗叶片的SPAD值、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5),其MDA值显著提高(P0.05);随着盐碱胁迫程度的增加,猴樟和香樟的耐盐碱性综合评价值D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猴樟幼苗的综合评价值D在100mmoL/L盐碱胁迫处理条件下达最大值,而香樟的在50mmoL/L盐碱胁迫处理条件下达最大值;在同一盐碱胁迫处理条件下,猴樟的综合评价值D均高于香樟。实验结果表明,猴樟和香樟幼苗均能耐低浓度盐碱胁迫,猴樟幼苗的耐盐碱能力优于香樟。  相似文献   

4.
外源调节物质对铅胁迫下格木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业科学》2021,57(2)
【目的】研究外源调节物质对格木幼苗响应铅胁迫的生理特性和抗逆能力,探讨格木对铅胁迫的响应机制,为格木的栽培、引种及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1年生格木幼苗为试材,通过不同浓度甜菜碱(BT)、水杨酸(SA)、茉莉酸甲酯(MeJA)和氯化钙(CaCl_2)的处理,研究其对铅(10 mmol·L~(-1))胁迫下格木幼苗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PRO)、可溶性糖(SS)、可溶性蛋白质(SP)]含量,叶片细胞膜透性[丙二醛(MDA)、相对电导率(RC)]以及叶绿素含量(SPAD值)的影响。【结果】铅胁迫明显抑制格木幼苗生长,致使其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显著减少、MDA含量及RC明显增加、光合色素合成受抑。而SOD、POD和CAT活性较无胁迫对照(CK1)提高7.0%、1 221.6%和121.0%,格木幼苗具有一定的抗铅胁迫能力。外源调节物质对格木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激活、PRO和SP含量的增加、MDA的降解、RC的降低和叶绿素的合成有显著作用,对SS含量无促进作用。与铅胁迫对照(CK2)相比,施加MeJA 0.1 mmol·L~(-1),SOD活性提升13.2%; 100 mg·L~(-1)的BT,CAT活性增强17.7%; 25 mg·L~(-1)的SA,POD活性提高36.2%; 1 mmol·L~(-1)的MeJA,PRO含量提高157.3%; 1 000 mg·L~(-1)的BT,SP含量增加71.9%; 5 mmol·L~(-1)的CaCl_2,SPAD值增大22.9%; 100 mg·L~(-1)的BT,MDA含量降低58.9%,BT一定程度降低RC。相关性分析显示,各生理指标之间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内在关联性,彼此促进或拮抗,对铅胁迫损伤进行动态修复调节。【结论】外源调节物质可有效缓解铅对格木幼苗的伤害,与格木幼苗产生适应性诱导以抵抗铅胁迫的外源调节物质表现为:1 mmol·L~(-1)MeJA20 mmol·L~(-1)CaCl_2100 mg·L~(-1)BT5 mmol·L~(-1)CaCl_20.1 mmol·L~(-1)MeJA500 mg·L~(-1)BTCK2。  相似文献   

5.
生长调节剂对低温胁迫下酸橙幼苗抗逆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不同浓度BRs、BT和SA对低温胁迫下酸橙幼苗抗逆生理指标的影响,寻找缓解酸橙幼苗低温伤害的可行方法,为酸橙的推广种植提供技术参考。【方法】以盆栽酸橙幼苗为材料,叶面分别喷施不同浓度油菜素内酯(BRs)、甜菜碱(BT)和水杨酸(SA)溶液后,置于4℃/0℃(昼/夜)、光照600μmol·m~(-2)s~(-1)的人工气候箱内,进行低温胁迫处理。以常温(温度25℃/23℃(昼/夜),光照600μmol·m~(-2)s~(-1))下喷施蒸馏水为CK_1,以低温胁迫(4℃/0℃(昼/夜),光照600μmol·m~(-2)s~(-1))下喷施蒸馏水为CK_2。低温胁迫处理3天后,测定酸橙幼苗叶片细胞膜透性、丙二醛、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叶绿素含量,以及SOD、POD、CAT抗氧化酶活性。【结果】与CK_1相比,低温显著抑制CK_2酸橙幼苗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加重低温对细胞膜的伤害,致使细胞膜结构被破坏,不能正常行使其功能,进而引起酸橙幼苗叶片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显著上升。低温处理也会导致叶绿体结构被破坏,引起光合色素的分解,致使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下降,不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与CK_2相比,叶面喷施生长调节剂可以显著提高酸橙幼苗叶片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减轻酸橙幼苗叶片因低温而导致的细胞失水;提高SOD、POD、CAT抗氧化酶活性,有效清除细胞内过多的活性氧,避免膜脂过氧化的发生,显著降低叶片丙二醛含量和相对电导率,使细胞膜系统代谢正常,减轻低温胁迫对酸橙幼苗叶片造成的伤害。同时,叶面喷施生长调节剂显著提高叶片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含量,减弱低温对光合作用的抑制影响。随着浓度的升高,生长调节剂对酸橙幼苗低温伤害的缓解作用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其中以叶面喷施0.15 mg·L~(-1)BRs、10 mmol·L~(-1)BT、1 mmol·L~(-1)SA溶液的效果最为明显。【结论】叶面喷施浓度为0.15 mg·L~(-1)BRs、10 mmol·L~(-1)BT、1 mmol·L~(-1)SA溶液可明显减轻低温胁迫对酸橙幼苗叶片的伤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不同pH值及处理方式的酸雨对秃瓣杜英幼苗的生物量和生理指标的影响,为酸雨胁迫下秃瓣杜英幼苗的响应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盆栽受控试验,设置2个酸雨梯度(pH2.5和pH5.6)、3种酸雨处理方式(地上处理:仅对幼苗地上部分进行酸雨喷淋,酸雨不进入土壤;地下处理:仅对幼苗土壤进行酸雨喷淋,地上部分不接触酸雨;全淋处理:酸雨喷淋全株后进入土壤)以及p H7.0蒸馏水为对照处理,测定幼苗生物量积累和叶、茎、根生物量分配,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特性,丙二醛含量和膜透性,以及抗氧化酶活性等指标。【结果】1)在pH2.5酸雨浓度梯度下,3种处理方式对秃瓣杜英幼苗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差异显著,与对照相比,地上处理的总生物量、株高增长量、地径增长量分别降低了16.7%,28.1%和25.7%,地下处理分别降低了10.9%,4.7%和17.5%,全淋处理分别降低了18.5%,5.2%和27.5%;同时,地下处理提高了幼苗叶片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降低了茎和根生物量的比例;3种处理的叶绿素a含量、总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b均显著低于对照;地上处理的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_v/F_m)和PSⅡ潜在活性(F_v/ F_o)显著低于对照,全淋处理的F_v/ F_o和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P_(SⅡ))显著低于对照,而地下处理的F_v/F_m,F_v/ F_o和ΦP_(SⅡ)值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3种处理的膜透性、丙二醛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其中地下处理高于其他2种酸雨处理。2)在p H5.6的酸雨浓度作用下,与对照相比,3种处理对秃瓣杜英幼苗生物量没有显著影响,而叶绿素a含量、总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a/b均显著降低,膜透性、丙二醛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显著增加,但低于pH2.5酸雨浓度的影响;地上和全淋处理的F_v/ F_o和ΦP_(SⅡ)值显著降低。【结论】地下酸雨处理对秃瓣杜英幼苗的抑制和促进作用并存,抑制作用主要体现在总生物量的降低,膜透性和丙二醛含量、抗氧化酶活性的升高等方面,而促进作用体现在叶片生物量的增加和PSⅡ反应中心的修复方面;同时,地下处理还改变了幼苗叶、茎和根生物量的分配。地上酸雨处理对秃瓣杜英幼苗主要表现抑制作用。全淋处理也抑制幼苗生长,抑制作用大于地上和地下处理,但是对生物量分配影响不大。pH5.6的酸雨浓度对幼苗作用效果显著小于pH2.5的酸雨浓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林地除草导致的草甘膦残留问题,通过杉木盆栽探究杉木对土壤残存草甘膦的形态学和生理学响应,分析土壤残存草甘膦对杉木养分吸收的影响机制,为林业生产中草甘膦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为杉木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参考土壤残存草甘膦含量在培养基质中添加不同浓度草甘膦(0、2、5、10、20、50 mg·kg~(-1)),通过盆栽试验,测定杉木对草甘膦的形态学和生理学响应,分析草甘膦对杉木养分吸收的影响机制。【结果】草甘膦对杉木幼苗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在高浓度草甘膦处理下,杉木幼苗生物量增量显著低于对照,同时叶片出现黄化现象。不同浓度草甘膦处理下杉木幼苗叶片生理学指标表现为:随着草甘膦浓度增加,叶片相对电导率、MDA含量、SOD活性、POD活性、脯氨酸含量总体均呈上升趋势,可溶性蛋白呈下降趋势,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总量均先升后降,而莽草酸含量无显著变化。草甘膦对杉木根系和叶片元素的吸收和利用影响显著,随着草甘膦浓度增加,杉木幼苗根系Cu、Mg和Ca含量均呈上升趋势。杉木叶片Cu含量增加,Mn含量先上升后下降,Zn含量则呈先降后增。【结论】高浓度草甘膦对杉木生长有负面作用,造成杉木幼苗生理紊乱,引起其养分吸收失衡,最终导致杉木幼苗生长量和成活率降低,因此在林业除草过程中应合理控制草甘膦用量,且在抚育过程中喷施草甘膦应远离杉木根系,以减少根系对草甘膦的吸收,降低其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重金属铅(Pb^2+)和镉(Cd^2+)对火炬树Rhus typhina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探索火炬树对重金属铅、镉胁迫的耐受程度及机理。【方法】采用培养皿滤纸发芽法,分别用不同浓度Pb^2+(300、600、900、1200、1500 mmol/L)、Cd^2+(140、280、420、560、700 mmol/L)溶液处理火炬树种子,测定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幼苗胚根长和茎长、硫代巴比妥酸(TBARS)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结果】与对照相比,不同浓度Pb^2+、Cd^2+均对火炬树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和幼苗生长有抑制作用,但低浓度Pb^2+可促进根长和芽长的伸长。随着Pb^2+和Cd^2+溶液浓度的增加,幼苗叶片中S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POD活性和TBARS含量均逐渐升高。其中,Cd^2+浓度为700 mmol/L时,发芽率、发芽指数、芽长和SOD活性达到最低值,而TBARS含量最高;Pb^2+浓度为1500 mmol/L时,根长达到最低值,POD活性达到最高值;Pb^2+浓度为600 mmol/L时,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结论】Pb^2+浓度为300 mmol/L时会抑制火炬树种子萌发,但会促进幼苗生长,其余浓度Pb^2+、Cd^2+胁迫下,火炬树种子与幼苗受到一定影响,但是均较好完成了萌发与幼苗生长,并表现出多种积极的适应性特征,未出现无根苗现象,火炬树较其他木本植物对铅、镉2种重金属表现出更强的耐性。本试验结果可为今后选用火炬树作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材料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植物激素对薄壳山核桃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给薄壳山核桃育苗技术及苗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以薄壳山核桃种子为试材,GA3、IBA、IAA、NAA和6-BA分别设50、100、150、200、250 mg/L的5个质量浓度水平浸种7 d后播种于沙床中,50 d后对发芽数、虫害数、霉烂数和90 d后对地径、苗高、根径、根长、须根数、叶数进行调查和综合比较分析。5种外源植物激素处理中,发芽率最高的是IAA100 mg/L(98%),其次是IBA250 mg/L(93.3%),NAA250 mg/L、6-BA100 mg/L和GA3250 mg/L处理的发芽率均为90%。NAA 150 mg/L处理的幼苗最高,达15.1 cm;地径生长值最大的处理是GA350 mg/L,达0.31 cm;GA3150 mg/L根径最大,达0.49 cm;NAA 100 mg/L处理主根最长,达25.5 cm;6-BA 50 mg/L处理须根数最多,为53根;IAA 250 mg/L、6-BA 50 mg/L叶片数最多,有6片。薄壳山核桃种子经外源植物激素浸泡后出芽率有明显的提高,各处理发芽率均高于对照。GA3影响幼苗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粗生长,中低质量浓度的NAA有利于主根的长生长,6-BA有利于侧根的分生。IBA对幼苗苗高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银杏叶片分别喷施不同的外源激素,探索促进银杏叶片黄酮类化合物积累的方法,并确定不同外源激素适宜的施用浓度和施用时间。【方法】以10年生实生银杏为试验材料,选用赤霉素(GA)、α-萘乙酸(NAA)、6-苄氨基嘌呤(6-BA)和多效唑(PP333)4种激素,每种激素设置3个浓度梯度,以乙醇溶液为对照,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在营养生长旺盛期(2019年5月9日)进行叶片喷施处理。每种处理9株,每隔5 d采集样叶,共采集4次。测定样叶的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含量。【结果】不同处理间银杏叶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存在显著差异。6-BA、GA、NAA和PP333对提高银杏叶槲皮素含量较适宜的溶液质量浓度分别为20、50、80和100 mg/L,对提高银杏叶山奈酚含量较适宜的溶液质量浓度分别为50、50、80和50 mg/L,对提高银杏叶异鼠李素含量较适宜的溶液质量浓度分别为20、80、50和100 mg/L溶液,对提高银杏叶总黄酮含量较适宜的溶液质量浓度分别为20、50、20和100 mg/L溶液。喷施激素6-BA、GA、NAA和PP333后,总黄酮浓度最高时期分别为喷施后15、20、15和20 d时,与对照相比,叶中总黄酮含量分别增加了26.2%、29.8%、48.5%和20.9%。【结论】在本试验中环境下,6-BA、GA、NAA和PP333提高银杏叶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最适宜质量浓度分别是20、50、20和100 mg/L。  相似文献   

11.
以"甘农3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外源SA对Cr6+胁迫下紫花苜蓿幼苗叶片中抗氧化酶SOD、POD及CAT的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丙二醛及叶绿素含量等逆境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5mmol/L和1.0mmol/L的Cr~(6+)组合处理能显著提高幼苗中叶绿素的含量和SOD、POD及CAT的活性,而降低丙二醛和脯氨酸的含量。暗示一定浓度的外源SA可能通过激活抗氧化酶SOD、POD及CAT的活性,加快活性氧物质的清除速度,缓解重金属胁迫对幼苗叶片造成的氧化损伤,进而提高紫花苜蓿的抗逆性。  相似文献   

12.
水淹胁迫对尖叶杜英和水蒲桃幼苗生理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尖叶杜英和水蒲桃幼苗为试验材料,人工模拟水淹胁迫环境,共设置水位在土壤表面和土表上5 cm处2种水淹强度,分别水淹7、14、21、28、35天以及水淹35天后恢复正常生长7天,测定幼苗叶片的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结果表明:随着水淹深度的增加,尖叶杜英幼苗的叶绿素含量多显著低于对照,水蒲桃幼苗的叶绿素含量一般大于对照;2种幼苗的可溶性糖含量一般都高于对照,水蒲桃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增幅大于尖叶杜英。2种幼苗在水淹深度为5 cm时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显著小于对照。除了水淹35天外,2种幼苗其他水淹处理的SOD活性均显著大于对照;尖叶杜英幼苗的MDA含量比对照显著增加,而水蒲桃幼苗的MDA含量保持稳定。由叶绿素、可溶性糖和丙二醛的变化来判断,水蒲桃的抗水淹能力强于尖叶杜英。  相似文献   

13.
化学试剂处理对麻疯树幼苗抗寒性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3种化学试剂处理对麻疯树幼苗低温前后抗氧化酶活性及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温胁迫前对麻疯树幼苗分别喷施不同浓度的NaCl、SA和PP。溶液,POD和SOD活性及相对电导率均发生变化。低温胁迫前,喷施0.1mmol/LSA和0.1mmol/LPP。溶液的麻疯树幼苗叶片POD和SOD活性均高于对照,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亦高于对照;低温胁迫后,两处理相对电导率和MDA值上升幅度低于对照和其他处理,且落叶时间推迟。表明对麻疯树幼苗喷施0.1mmol/LSA和0.1mmol/LPP。溶液能减缓低温胁迫下细胞膜的损伤;试验还发现,喷施NaCl溶液后植株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升高,不同化学试剂处理效果存在较大差异,而喷施化学试剂的抗寒效果优于对照。  相似文献   

14.
通过研究浇水频率对木棉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及外源氯化钙(CaCl_2)和水杨酸(SA)处理对其抗旱性的影响的结果表明:不同浇水频率间(2天浇1次,4天浇1次,6天浇1次)木棉的叶绿素相对含量、气孔导度和光系统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无显著差异。在处理第6天时,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在2天浇1次和4天浇1次的处理中显著高于6天浇1次的处理,但到处理第60天时,各处理间的差异不再显著。可见,以上3种浇水频率对木棉的生理生化影响差异较小。停止浇水持续干旱7天时,10 mg/L SA处理的叶绿素相对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干旱14天时,10 mg/L CaCl_2,40 mg/L CaCl_2和10 mg/L SA处理的Fv/Fm显著高于对照;干旱21天时,10 mg/L CaCl_2处理的Fv/Fm显著高于对照。可见,10 mg/L和40 mg/L CaCl_2及低浓度(10 mg/L)的SA在干旱程度较轻时都可以提高木棉的抗旱性,但是在干旱程度较重时,10 mg/L CaCl_2提高木棉抗旱性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硝普钠(SNP)、亚精胺(Spd)和水杨酸(SA)对盐胁迫下麻黄幼苗根系生长和氧化损伤的影响。采用营养液水培的方式,分析3种外源物质处理对麻黄根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0 mmol/L的NaCL胁迫下,麻黄幼苗中质膜过氧化指标丙二醛(MDA)含量增加,代谢产物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脯氨酸的含量降低,根系活力也呈下降趋势。经不同浓度的SNP、Spd、SA处理后,一定浓度的硝普钠(SNP)、亚精胺(Spd)和水杨酸(SA)能够提高麻黄幼苗的抗盐能力。3种外源物质缓解效果为:SA(50 mg/L)SNP(0.1 mmol/L)Spd(0.25 mmol/L)。施用水杨酸(SA)50 mg/L后,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14.30%,可溶性糖含量增加35.58%,脯氨酸含量增加65.5%,MDA含量降低42.11%,根系活力增加18.17%。  相似文献   

16.
【目的】筛选出控冠效果最佳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及浓度,为探究无花果设施栽培控冠技术及果实品质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金傲芬’无花果为材料,分别喷施多效唑500、1 000、1 500 mg/L、缩节胺500、1 000、1 500 mg/L、矮壮素500、1 000、1 500 mg/L的水溶液,以清水为对照(CK),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无花果的生长及品质的影响。【结果】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无花果生长均有一定影响,其中多效唑1 500 mg/L、矮壮素500 mg/L及缩节胺1 500 mg/L显著抑制了株高、节间长、茎粗、叶长、叶宽、柄长和柄宽,且多效唑的控冠效果最佳,多效唑处理的叶绿素含量均有所增加,多效唑1 000 mg/L的叶绿素含量最高(61.16),缩节胺和矮壮素各浓度处理后的叶绿素含量均低于对照。在果实品质方面,多效唑明显缩短了果柄长度,减小了果实纵径、果形指数、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均高于对照,1 000 mg/L处理下的果实硬度、单果质量最大,且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最高;矮壮素1 500 mg/L的单果质量和果柄长都减小,使果实纵径、果...  相似文献   

17.
微量元素硒在猴头菇栽培中的应用研究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不同浓度的亚硒酸钠溶液对培养料进行处理,以探讨其对猴头菇的菌丝生长、子实体产量及其多糖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采用1mg/L和10mg/L的处理对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并可显著提高子实体产量;不同浓度的亚硒酸钠溶液处理对猴头菇子实体多糖含量都有增加,以10mg/L和100mg/L的处理表现较好,分别比对照提高12.53%和11.41%;采用亚硒酸钠溶液对猴头菇的培养料进行处理时浓度以10mg/L为佳。  相似文献   

18.
通过根施和叶面喷施水杨酸(SA)的2种预处理方式,研究水培条件下水杨酸对喜树幼苗铝毒害的缓解效应.结果表明:1 000 mg/L的AlCl3处理降低了喜树幼苗的单株鲜质量、主根长和侧根数量,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也显著下降,细胞膜透性增加,说明喜树幼苗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铝胁迫.铝处理下经2种不同方式水杨酸预处理的喜树幼苗在铝处理8d和16 d后,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喜树幼苗的鲜质量、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降低了相对电导率,提高了喜树碱的含量,说明水杨酸能够有效缓解铝对喜树幼苗的伤害.从处理效果上看,50 mg/L SA叶面喷洒处理效果最好,25 mg/L SA的根施处理抑制了茎的伸长,但促进了侧根的形成及喜树碱的合成.  相似文献   

19.
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细叶云南松幼苗抗逆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NAA、IBA、GA3)对细叶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 var.tenuifolia)幼苗抗逆性生理的影响,通过测定相关生理生化指标,选出有效促进细叶云南松幼苗生理特性的生长调节剂种类和浓度。结果表明:随NAA、IBA、GA3浓度的增加细叶云南松针叶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呈上升趋势,且显著大于对照。而丙二醛(MDA)含量出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脯氨酸(Pro)含量为先上升后下降趋势;NAA-30 mg/L对MDA含量抑制能力最强,而对脯氨酸含量促进效果最好,与对照呈现极显著差异。综合分析显示,浓度为30 mg/L的NAA对增强细叶云南松综合抗逆生理特性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0.
冰冻条件下外源SA对水曲柳幼苗叶片内抗氧化酶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吴楚  王政权 《林业科学》2002,38(5):54-59
分析了冰冻胁迫下外源水杨酸 (SA ,5mmol·L- 1 和 10mmol·L- 1 )对水曲柳幼苗叶片内抗氧化酶的影响。SOD活性受到SA抑制 ,且随外源SA的浓度增加而下降 ,导致超氧自由基上升。SA也能抑制CAT和APX活性 ,CAT活性随SA浓度增加而降低 ,APX活性也有这种趋势。尽管SA提高了POD活性 ,但由于CAT和APX活性受到抑制 ,H2 O2 含量上升。GR活性也受到SA抑制 ,呈现随SA浓度增加而降低的趋势。经 5mmol·L- 1 SA处理的叶片内MDA含量下降 ,平均比对照低 35 19% ,表明低浓度SA能降低冰冻引起的伤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