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耕地资源日益紧缺,人地矛盾突出,全面揭示耕地资源生态服务价值,开展耕地生态补偿量化,有利于正确认识耕地利用中造成的环境问题,协调各区县经济与生态发展。本研究以长沙市为例,采用瑞典碳税法、工业制氧成本法、替代成本法等方法,充分考虑耕地资源生态服务惠益价值和环境污染治理成本,构建耕地生态服务价值核算体系,并量化生态补偿额。结果表明,2011-2017年长沙市耕地资源提供的生态服务惠益价值由1.079 5×10~(10)元增长到2017年的1.116 6×10~(10)元,而环境污染治理成本由6.226×10~9元减少到5.881×10~9元,耕地资源的生态服务惠益价值远远大于其环境污染治理成本;2011-2017年长沙市耕地生态补偿额均值为4.396×10~9元。各区县的生态补偿额存在较大的差异,宁乡市、浏阳市及长沙县为整个长沙市提供了良好的生态服务,是生态补偿的核心。  相似文献   

2.
在对耕地资源实物量核算的基础上,从耕地资源的价值内涵出发,从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角度构 建耕地资源的资产价值量核算体系,并对1998年到2008年我国耕地资源的资产存量和流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 明,我国耕地资源的资产价值总量潜力巨大,现有耕地资源价值在市场上被大大低估.耕地资源的实物量和价值量 呈逆向变化.研究结果有助于摸清我国耕地资源的资产量,丰富资源性资产的评估理论和方法,为农村土地资源的 资产化运营和管理,探索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增加途径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山西农业科学》2015,(9):1215-1218
我国耕地资源价值核算的研究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人们对其认识经历了由无价到单一的经济价值核算,再到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等综合价值核算的发展过程。运用文献资料法,在研究耕地非农化无序发展背景的基础上,从耕地资源的价值内涵出发,从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角度构建了耕地资源价值核算体系,为有效保护耕地资源与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基于虚拟土理念的“三西”地区耕地价值核算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资源、生态经济学及区域地理学理论,运用收益还原法、替代法等方法,对"三西"地区2009-2012年的虚拟耕地价值进行核算。结果显示:1)因各区地理资本不同,各区各类型的虚拟土价值总量与单位价值量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性。2)研究期间,"三西"地区耕地年供约497.96×1010元的服务价值是显化的产能虚拟土价值(均值84.54×1010元)的5.89倍。若将耕地的非市场价值纳入耕地利用决策体系,将会有效抑制耕地的过度非农化。3)"三西"地区耕地价值以资源虚拟土价值(社会价值)为主,占总价值的比重在64%-68%之间,且呈上升态势。4)研究期间,"三西"各区的各虚拟土价值总量与单位价值量整体不稳定,耕地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用不高,承担的社会保障压力大。5)河西区与定西干旱区2012年的单位耕地总价值是各区补偿标准的4.03倍和3.70倍。现行征地统一年产值补偿标准(2009年)偏低,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5.
耕地资源总价值由市场价值以及非市场价值组成。长期以来,耕地资源的市场价值是耕地价值评估的主要对象,而非市场价值很少被研究人员纳入耕地资源评估体系。本文以北京市大兴区礼贤镇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分解求和法以及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别测算2010年及2016年耕地资源在社会稳定、生态功能、娱乐休闲等其他非市场功能方面的价值,最终将各项价值求和并进行对比,得到礼贤镇的耕地资源非市场总价值由1433万元锐减至1388万元的结论,表明礼贤镇需要全面的重视耕地非市场价值,加强耕地保护。同时也从侧面体现出耕地资源的非市场价值纳入耕地价值评估体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重庆市北碚区耕地多功能评价及时空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耕地多功能理论出发,构建耕地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层次法的模糊优选模型对北碚区2009-2016年耕地功能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新时期背景下,耕地的内涵不断丰富,从基本的生产功能逐渐衍生到社会功能、生态维持功能及城镇阻隔功能等集为一体的复合功能. 2)北碚区耕地多功能时空演变特征差异明显,生产功能、生态维持功能、社会功能及城镇阻隔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生产功能和生态维持功能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N"型趋势,社会功能变化呈现缓和下降趋势,城镇阻隔功能则逐年增强. 3)总体上,北碚区耕地综合功能偏弱,可根据该区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发展.  相似文献   

7.
耕地征用价格构成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耕地功能价值为依据,运用社会成本和私人成本理论,揭示现行耕地征用补偿偏低及其引发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以耕地功能价值为确定征用价格的理论依据,并给出耕地总价值的量化标准.  相似文献   

8.
耕地资源系统认知的演进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耕地是人类改造和利用地表而形成的最古老和最广泛的人地系统,耕地质量是耕地系统诸要素耦合状态的表达,耕地资源是在一定时间、技术和经济条件下耕地开发利用价值的体现。本文厘清了耕地系统、耕地质量、耕地资源认知内涵与演进过程,解析了耕地资源的“自然-人文”构成要素与耦合关系、“水平-垂直”结构特征与形成机理、“生产-生态-生活”功能协同与转换关系、“物质-能量-信息”交换过程与响应机制,以及“经济-生态-社会”服务价值与演变规律,构建了“二维要素-三重功能-多元价值”的耕地资源认知系统,提出了系统认知耕地资源的新思路,解构了耕地资源内部机制与外部价值,以期为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及自然资源资产“两统一”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耕地保护与资源利用新格局构建。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区域耕地生态价值的时空变化,构建了抚州市耕地生态价值评估体系,在利用物价指数修正法对相关价格进行修正的基础上,运用替代工程、市场价格和系数修正等方法对2009—2017年抚州市的耕地生态价值进行了综合评估与测算。结果表明,2009—2017年抚州市耕地生态总价值总体呈现缓慢上升但中间略有波动趋势,其中2009年最低为370.05×10~7元,2017年最高为413.21×10~7元,2017年较2009年净增43.16×10~7元;2009—2017年抚州市各个区县的耕地生态总价值整体上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中间略有波动,耕地生态总价值呈现出从西北向东南方向递减趋势;2009—2017年抚州市各区县耕地负向价值呈现出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农业发达的区县带来的耕地负向价值相对较高。研究结果为抚州市耕地生态环境保护以及耕地补偿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河南省18个地市为研究对象,选取能直接或间接表征耕地生产功能、生态功能及生活功能的指标因子,构建了耕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权重,对河南省耕地利用效益进行了时空分析,利用耦合模型对耕地系统功能进行了协调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6年17年间河南省耕地利用综合效益呈波动状态,总体呈小幅度上升趋势,空间演化上表现为"北高南低"向"北低南高"逐渐变化的发展态势;(2)从表征耕地功能的3个维度看,2000~2016年间生产功能总体呈小幅度下降、生态功能急速下降、生活功能处于上升趋势,总体来看,生态功能加大的幅度远低于生产、生活功能增加的幅度;(3)2000~2016年间河南省耕地系统协调度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发展趋势较为相似,说明今后应注意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进而提升耕地利用效益,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助推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11.
为揭示耕地多功能演变特征和功能之间权衡、协同关系,以1995~2015年沧州市耕地资源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耕地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动态耦合模型,分析了耕地多功能变化特征和功能之间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沧州市耕地综合功能呈现增长趋势,耕地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的演变出现分异,其中,生产功能保持着平稳快速的增长趋势,生活保障功能值呈先波动性下降后上升态势,生态功能值呈现先持续下降后波动性小幅提升趋势;耕地功能多样性先波动性增加后下降,功能之间的多样化协同效应尚未充分发挥,总体上多功能协调状态以生态功能滞后型为主,并向生态-生产功能滞后型转化;耕地生产-生活功能经历了协调发展和低级协调共生的阶段,生产-生态功能由低级协调共生阶段向协调发展状态演变,生活-生态功能一直处于低级协调共生阶段。  相似文献   

12.
简论耕地生态外溢效益的经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娟  刁承泰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9):5091-5092,5094
耕地既具有生产功能,又具有生态环境功能,而后者由于具有一定的公共物品的属性,市场往往不能准确反映甚至是完全忽略其价值,导致农民对保护耕地失去积极性,加速了耕地的农转非。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耕地保护与工业化、城市化用地的矛盾日益突出。为把耕地外部性问题内部化,有必要对耕地生态外溢效益进行评价。通过直接和间接的评价方法,试图以货币形式对耕地生态外溢效益进行测度。  相似文献   

13.
土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正确核算可以有效地规范和引导人类正确的土地利用行为,进而促进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以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为例,应用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和生态服务价值核算模型,结合武都区1996年、2006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数据库以及其他相关的社会经济数据,分析了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状况.结果表明:该区1996~2006年10a间土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增加了6.7×103万元,林地对生态服务价值的贡献率最高,达73%;土地生态服务价值和GDP增长率之间差异明显,表明该区目前GDP的增长模式对生态环境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陇南市武都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耕地是我国重要的基础性资源,耕地保护具有战略意义。本文以广西1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用收益还原法测算耕地保护经济价值;用粮食安全的重要程度对粮食供需差的修正值来测算耕地保护社会稳定价值,用替代法测算耕地社会保障价值,两者相加得到广西各地级市的社会价值;用社会发展阶段系数测算耕地保护生态价值;用耕地面积与单位耕地文化价值的乘积测算耕地保护文化价值,最后得出各地级市耕地保护价值。在对广西耕地保护总价值测算中,经济价值明显高于其他价值,除了文化价值呈现负增长之外,其他价值都处于一直增长的趋势。耕地保护的总价值由经济价值来决定;且其保护价值存在差异,其原因是农作物产量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耕地保护生态补偿在确保耕地生态功能持续供应、内化耕地保护外部性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本研究基于耕地“三位一体”保护逻辑,通过引入景观格局指数,充分考虑耕地景观空间配置差异,建立流域多尺度耕地生态价值核算体系。结合耕地生态可承载能力,制定流域差异化耕地保护生态补偿额度及财政转移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吉林省辽河流域耕地生态价值逐渐凸显,且空间异质性显著,整体北部高于南部,中下游区域是耕地生态价值的主要贡献区域。2)截止2020年,流域内耕地整体处于生态盈余状态,盈余量为48.45万hm^(2)。各区县耕地供需呈现出“县(市)盈余、区赤字”的特点。3)流域耕地保护生态补偿额度和方式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和尺度依赖效应。其中流域耕地保护受偿总额度为13.50亿元,各区县耕地保护补偿额度为-0.03亿~6.57亿元。因此,耕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应充分考虑耕地生态服务价值、可承载能力、区域差异及尺度依赖特征等相关因素,提高补偿的精度与有效性。同时,可以通过设立中介平台等方式实现耕地生态补偿的横、纵向财政转移。  相似文献   

16.
基于1989和2005年建三江垦区两期TM影像,在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特点基础上,应用Costanza等对全球生态系统服务单位价值的计算方法,估算了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所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89-2005年建三江垦区土地利用变化呈现耕地、林地、建设用地、水域增加,沼泽湿地和草地大幅度减少的"4增2减"趋势.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变化降低了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使其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从586亿元/a下降到467亿元/a.评估垦区生态价值,并将其纳入区域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对加快生态垦区的建设和完善垦区新农村建设规划,推进黑龙江垦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甘肃省耕地可持续利用的时间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异特征,为甘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利用2005-2011年甘肃省及县(区)土地利用变更资料和社会经济资料,采用能值分析方法,在构建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对2005-2010年甘肃省以及2010年甘肃省各县(区)的耕地生态经济系统进行可持续利用评价;在Geoda和Arcgis软件支持下,对甘肃省各县(区)耕地可持续利用综合指数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对耕地利用分区,探讨耕地可持续利用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2005-2010年甘肃省耕地可持续利用呈波动性发展,其中生产稳定性指数、经济可行性指数、社会接受性指数总体提高,但生态合理性指数总体降低。2010年甘肃省各县(区)耕地可持续利用综合指数总体较低,且县(区)耕地可持续利用综合指数差异明显,将甘肃省划分为河西区、陇东区、陇南区、甘南区、陇西区5个耕地利用区,耕地可持续利用综合指数依次降低。【结论】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都说明甘肃省耕地的可持续利用主要受生态合理性限制,为提高耕地可持续利用,必须提高耕地自身质量等级,改善耕地外部环境,促进耕地生态经济系统由能值密集型向能值安全高效型转变。  相似文献   

18.
首先从农民和社会两个视角分析耕地资源的效用,依据价值源于效用的经济学观点,对耕地资源的价值进行了分析归纳,得出耕地资源的综合价值应该包括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接着分别采用收益还原法、替代法和比较分析法量化了耕地资源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最后,以南京市栖霞区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栖霞区耕地资源的综合价值为3 244 663.38元/hm2,其中,社会和生态价值达2 912 216.57元/hm2,占总价值的89.75%。可见,由于人们主观认识和农地市场客观缺陷,当前近90%的耕地价值没能显化。  相似文献   

19.
以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当量因子法估算了2008—2017年甘肃省农业生态服务静态价值构成和不同类型生态服务功能静态价值,在此基础上,考虑到农业生态服务的空间动态性,根据聚类分层分析不同服务功能的权重比赋加优先指数估算了各项生态服务功能的动态价值构成,并对其时空变化与时空分布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2008—2017年,甘肃省农业生态服务功能动态价值逐年增长,不同功能动态价值贡献差异较大,食物生产与其他服务功能动态价值相关性最低;在此期间,甘肃省农业生态服务静态总价值达21 873.4亿元,而动态总价值为18 345.8亿元,相比于静态价值,各项动态功能价值均降低。对其动态价值变化趋势进行冷热点预测发现,甘肃省农业生态环境变化不稳定,各服务功能构成不均衡,且弹性较差,恢复力较弱。甘肃省亟需开展农业生态服务功能建设,大力发展农业经济,积极建设生态农业,以保持农业生态平衡,推动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  相似文献   

20.
在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基于耕地多功能理论,构建耕地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选取2000—2018年面板数据,运用改进的CRITIC-熵权法组合权重模型与TOPSIS模型,定量评价和分析广州市耕地多功能水平及时空变化。结果表明:高度城市化地区耕地内涵不断丰富,从传统农业生产功能逐渐衍生出农地价值显化后的经济贡献功能、三权分置后对农户仍重要的社会保障功能、与全体国民休戚相关的生态安全维持功能、促进城乡融合的景观游憩功能及后疫情时代的社会安定维护功能。总体变化上,2000—2018年广州市耕地综合功能小幅波动但总体平稳趋势,功能水平稳定在0.442左右。农业生产功能、经济贡献功能保持在较弱等级,社会保障功能呈下降趋势,生态安全维持功能逐步上升并稳定为较强等级,社会安定维护功能呈现“一般-较弱-一般”特征,景观游憩功能呈先小幅下降后大幅上升趋势。总体结构上,生态安全维持、社会安定维护和景观游憩功能为广州市占比较高的三类功能。区域层面上,荔湾区经济贡献、生态安全维持及景观游憩功能为其主导功能,海珠区、天河区、黄埔区和番禺区的主导功能为生态安全维持功能,白云区和增城区的主导功能为农业生产功能,南沙区的主导功能为社会保障、生态安全维持、社会安定维护及景观游憩功能,花都区、从化区的主导功能为生态安全维持功能。子功能时空演变上,2000—2018年广州市农业生产功能空间分布情况较为稳定,经济贡献、社会保障、社会安定维护和景观游憩功能表现出中心老城区地带向外围呈近似圈层结构逐渐递增特征,生态安全维持功能在中心城区、近郊及远郊呈现“低-低-高”分布特点。未来各区可根据耕地主导功能的不同因地制宜地利用耕地,以提高耕地利用多功能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