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腹泻在犊牛中发病率极高,是犊牛死亡的最常见病因之一,但良好的饲养管理可防止腹泻.大多数致命的腹泻病多发生在出生后的前2周.随着犊牛的生长发育,犊牛对传染性疾病的抵抗力迅速提高,但3~4周龄的犊牛对传染性疾病仍具有较高的易感性.对犊牛腹泻病的病因和类型、防治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腹泻在犊牛中发病率极高,是犊牛死亡的最常见病因之一,但良好的饲养管理可防止腹泻。大多数致命的腹泻病多发生在出生后的前2周。随着犊牛的生长发育,犊牛对传染性疾病的抵抗力迅速提高,但3~4周龄的犊牛对传染性疾病仍具有较高的易感性。对犊牛腹泻病的病因和类型、防治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正>当前山西、内蒙古和河北周边地区部分奶牛养殖场和农户反应,犊牛腹泻病比较严重,而且有些疾病因为细菌和病毒混合感染(尤其大肠杆菌病、沙门氏杆菌病混合冠状病毒、轮状病毒,黏膜病等)引起的腹泻,死亡率高且很难治愈,造成不小的损 相似文献
4.
5.
腹泻病多发生于10日龄的犊牛,高发期多发生于换季阶段,感染腹泻病的犊牛,主要症状表现为消化不良,同时,易引发多种并发症,甚至死亡.本文分析新生犊牛腹泻病病因,探究新生犊牛腹泻病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6.
新生犊牛腹泻病及其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犊牛腹泻在犊牛阶段是发病率极高的常见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牛的一种以黏膜发炎、糜烂、坏死和腹泻为特征的传染病,也是小牛死亡的最常见病因,大多数腹泻病发生在出生后的头两个星期。随着小牛的生长,小牛对传染性疾病 相似文献
7.
8.
10日龄犊牛是腹泻疾病高发期,特别是在季节交替阶段,该种疾病发病率更高。当犊牛出现该种疾病后通常会有消化不良及腹泻等表现,若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则会加大其他疾病感染风险,甚至还会导致犊牛出现严重脱水,从而发生死亡。在新生犊牛中,腹泻发病概率超过80%,不仅严重影响犊牛的成活率,还会给养殖户带来经济损失。基于此,主要介绍了新生犊牛生理特点及腹泻病因,分析了新生犊牛腹泻症状,并提出了新生犊牛腹泻病的防治策略,希望可以为养殖人员防控新生犊牛腹泻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10.
犊牛发病的主要原因有饲养管理不当,环境因素,应激因素,细菌性腹泻,病毒性腹泻,寄生虫引起腹泻,微量元素缺乏等。犊牛腹泻分为营养腹泻和传染性腹泻两种,常见的多是细菌引起的。对已发病的犊牛提供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如加强饲养管理,对奶牛舍及周围环境进行消毒,做好定期检查和免疫预防工作等。但无论是哪种病因引起的腹泻,只有在提高奶牛机体自身免疫力的情况下,才能有效地防制该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1犊牛大肠杆菌病,犊牛大肠杆菌病又称犊牛白痢,是由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发病较急,主要症状是腹泻和虚脱。多发生于生后1~3日龄的犊牛。 相似文献
12.
犊牛腹泻病的诊断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几年在我县汪清镇(包括东镇、东光和新兴)附近先后发现了61例犊牛腹泻症,其发病率为64%,死亡率为8%.经过治疗,治愈率达92%,其中剖检5头. 相似文献
13.
14.
<正>新生犊牛腹泻在新生犊牛疾病中占有很大比例,对犊牛的发育、生长、成活等有很大影响,在经济上也造成很大损失。2006年以来笔者共收治病例61例,治愈56例,死亡5例,死亡率占8.2%。1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5.
16.
根据笔者多年的兽医临床诊断经验,犊牛往往在出生后5 ~10 d内发生腹泻,尤其是在冬末春初和夏季发病率高.犊牛腹泻粪便呈暗红色或白色.若不及时医治,有的导致犊牛严重脱水、肠黏膜脱落死亡;有的继发犊牛慢性胃肠炎,消化不良,营养吸收功能差,导致犊牛营养不良,生长缓慢,被毛粗乱无光泽. 相似文献
18.
犊牛腹泻是在畜牧生产中最常见的疾病,它不仅影响畜牧业的健康发展,而且病愈后的犊牛生长发育迟缓、瘦弱、饲草料的回报率低,在生产中造成极大的损失.犊牛的死亡原因主要是犊牛腹泻,特别是由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占死亡总数的绝大部分,成为犊牛死亡的首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祁连县默勒镇牦牛群中,相继发生一种以牦牛漏、咳嗽、消瘦、腹泻为主要特征的疫病。从2000年开始发病数量迅速增加,流行范围不断扩大,波及到各村,仅2001年发病达865头,发病率达17.65%,当地牧民称为"牦牛拉稀病"。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查明了流行规律、临床症状、剖检及病理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地域性。 相似文献
20.
犊牛腹泻是指哺乳期犊牛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腹泻为特征的一种疾病.患病犊牛出现脱水、酸中毒等严重病理反应,是造成犊牛生长发育不良和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给养牛业造成严重损失.引起犊牛腹泻的因素众多,与病毒有关者占70%,与大肠杆菌有关的占29%.笔者认为治疗该病应在明确诊断的情况下,选用适宜的抗菌素,并应使用合理的剂量、疗程和给药途径,还要采取相应措施,以防各种副作用的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