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提高普氏原羚粪便DNA提取效果,在总结传统提取粪便DNA方法的基础上,设计了新的提取方法.该方法以NaCl替代TE溶解粪便样品.增加溶茵酶用量以减少蛋白酶K用量.经琼脂糖凝肢电泳和PCR扩增12SrRNA片段对改进方法与传统提取粪便DNA方法进行比较,发现用改进方法提取的DNA质和量均比传统方法好,且可满足一般分子生物学实验的需要.扩增的普氏原羚12SrRNA片段已经测序.并递交GenBank,登录号为EU247756.新方法不仅克服了传统提取法中DNA降解严重的问题.而且有效地解除了粪便DNA对Taq酶的抑制作用.为普氏原羚遗传多样性保护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以圈养林麝为研究对象,采集发情期雄麝粪便,通过比较和评价高效液相色谱(HLPC)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林麝粪便睾酮检出效率;选择检测结果较好的方法对空气中放置不同时间的粪便睾酮水平、发情期睾酮水平、林麝交配质量和麝香分泌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评价。结果表明,所有样本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均为林麝样本;对睾酮标准品进行检测,HPLC最低检测限为74ng/mL,ELISA试剂盒检测最低限度为10pg/mL。两种方法检测粪便样本,发现HPLC没有睾酮信号峰,而ELISA检测样本浓度为2.408ng/mL。ELISA检测粪便在空气中暴露0、2、4d睾酮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0d相比,6d的睾酮水平显著下降(P<0.05)。交配能力弱组与交配能力强组麝香产量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证明,HPLC适用于林麝粪便睾酮水平高于74ng/mL的检测;粪便于室温空气暴露6d,会显著影响粪便检测的睾酮水平(P<0.05)。因此,采集4d前的林麝粪便均可用于睾酮检测;林麝睾酮水平与交配能力相关。  相似文献   

3.
《经济动物学报》2021,25(2):95-101,107
奶牛妊娠的早期诊断,对奶牛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未妊娠母牛失误诊断,会错失下一个情期配种任务的安排,造成产犊间隔延长、繁殖率降低等问题。对早期妊娠的检测有多种方法,临床上通常把血、奶中孕酮的含量作为判断反刍动物怀孕与否的可靠依据。以甾体类激素孕酮为研究对象,利用琥珀酸酐法将11α-羟孕酮活化,运用碳二亚胺法选择BSA为免疫抗原载体,OVA为检测抗原载体与孕酮进行偶联反应,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表明偶联成功。P-BSA乳化后皮下免疫小鼠,3次免疫后血液效价最大达到1∶(243#10~3)。通过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获得针对孕酮的3株单克隆抗体细胞株2H3、2C3、C3H11。3株单抗诱生的腹水经纯化柱纯化,均未与雌二醇发生反应,特异性较好,为尽早检测出未妊娠牛,以适时治疗不孕牛、尽早淘汰劣质牛提供简便迅速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一种改进的方法提取白头鹤粪便D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艳丽  周立志 《野生动物》2011,32(4):203-207,223
现有的粪便DNA提取方法通用性不好,DNA纯度不高不适用于白头鹤等水鸟,本研究探索一种改进的硫氰酸胍裂解法。通过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控制区基因和微卫星DNA的PCR扩增及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的测定,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以及测定序列显示,提取的DNA模板纯度高,效果很好,证实改进方法的可靠性、有效性。为其他濒危水鸟的非损伤取样提供了新的材料和方法,为其保护遗传学的研究提供一定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5.
本文总结了固相RIA,液相RIA和ELISA测定血浆孕酮的效果,通过比较认为,上述三种测定方法均能用于测定黄牛血浆孕酮水平,但就方法的简单程序和在生产中的实用性,固相RIA和ELISA更具优点。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的目的是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人工养殖成年林麝粪便中古菌的结构和组成,并对比不同性别之间的差异。选取12只3岁健康的林麝依据性别分为雄性组(M组)和雌性组(F组),每组各6只。采集其新鲜粪便,提取DNA,用古菌通用引物PCR扩增古菌16S rRNA的V4~V5区,用M i Seq 300 PE测序平台对扩增产物进行高通量测序,用QIIM E等软件对测序序列进行分析统计。结果表明:在从门到属的各级分类水平上,F组与M组古菌的相对丰度差异均不显著(P0.05)。M组和F组的组内遗传距离分别为0.16±0.03和0.27±0.06,组间为0.24±0.07,样品的相似度很高。林麝粪便中的古菌可以分为3个门,优势门为阔古细菌门(Euryarchaeota);在属水平上可以分为7个已知属,优势属为甲烷短杆菌属(Methanobrevibacter),其次为热裸单胞菌属(Thermogymnomonas)。结果提示,雄性和雌性林麝粪便中古菌的结构和组成都没有显著差异,Methanobrevibacter是林麝粪便中的优势古菌属  相似文献   

7.
本文概述了化隆县林麝人工养殖现状,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和产业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8.
林麝全身骨骼的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工人养殖的3岁龄死亡的雄性林麝作全身骨骼系统观察测定,共拍摄照片11幅,查明林麝全身共有225块骨头,另有4块喉软骨、13对肋软骨、牙齿32枚,其中1对上犬齿长达6.5cm,发现林麝善于奔跑弹跳,运动灵活的骨骼特征:1眼框特大;2、颈椎、胸椎、腰椎发达、3胸骨的前端未完全愈合;4前肢短,每肢有两对细长的侧蹄,而后肢长,胫骨发达,腓骨细短,在胫骨近端1/3处消失,每肢两对侧蹄较前肢的侧蹄粗短;5、尾椎细短,仅有5.25cm。  相似文献   

9.
肠毒血症是由于产气荚膜梭菌在动物肠道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引起死亡的一种疾病。牛、羊、鹿等反刍动物易发生此病,林麝尚未见报道。1989年7~8月某林麝饲养场哺乳期仔麝发生肠毒血症,造成重大损失,现报导如下。 1.发病情况 某林麝饲养场9个大圈中各单圈饲养的哺乳仔麝发生急性死亡疾病,其特点是散在发生,发病仔麝均生长发育良好,有些双仔麝中一头发病死亡,另一头不发病。全群仔麝68头,死于肠毒血症的仔麝7头,死亡率10.29%;1月后全群仔麝56头死于肠毒血症的仔麝8头,死亡率14.28%。  相似文献   

10.
家养林麝大肠杆菌病的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1.
麝(Moschus)是亚洲东部特有的小型反刍动物,是珍稀濒危资源动物。因麝机警灵敏,胆怯性急,耐受力差,传统的取样方法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不利于保护野生种群和可持续利用麝资源。收集粪便和毛发样品是在不触及动物或低干扰动物正常活动的情况下进行的,有助于麝资源的保护。文章系统总结了麝科动物粪便和毛发的取样方法及其在麝科动物遗传多样性、疾病、应激反应、生殖生理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并对粪便和毛发取样法在麝科动物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2.
利用病毒宏基因组学(viral metagenomics)方法,本研究从95份林麝粪便样品中检测到1株新型圆环病毒样(Circovirus-like)病毒,经过拼接获得其全基因组序列,该毒株命名为ls-cyc.其基因组全长约3552 nt,GC含量39.00%,含有2个开放阅读框(ORF),即ORF1和ORF2.其中O...  相似文献   

13.
网门笼捕麝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介绍了徒手、网捕、暗室、麻醉捕麝技术、网门笼捕麝技术的具体操作过程和应用徒手、网捕、暗室、麻醉捕麝技术对麝造成的不良影响以及网门笼捕麝技术的优缺点。实践证明,网门笼捕麝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快捷安全、省时省力、一笼多用、轻便耐用、便于推广等诸多优点,在麝的养殖中具有很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疾病是制约人工养麝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进一步开展圈养麝的疾病研究与防治工作,笔者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危害圈养麝群发性疾病(化脓、肺炎、胃肠炎、异食症、尿结石和寄生虫病)的病原与病因、发病情况与防治研究进展等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并对圈养麝疾病研究工作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5.
麝养殖场选择和圈舍建设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给麝养殖场提出科学规范的选场、圈舍建设方案,通过多年对麝养殖圈舍布局和结构的研究,结果表明:海拔、纬度、气温、植被等是选场的重要因素。场址及圈舍结构与养殖效果关系密切,建在海拔2600m以上的养麝场养殖效果差;建在海拔1200~1500m的养殖效果好,成体麝成活率达95%以上,比前者提高约20%,幼麝成活率达93%,比前者提高约23%。  相似文献   

16.
人工养殖林麝活体取香是有效保护林麝野生资源的重要途径。陕西凤县有着悠久的林麝人工养殖历史,在实践经验基础上,就人工养殖林麝活体取香的时间、工具、取香技术与操作方法步骤等方面进行了总结与阐述。  相似文献   

17.
为了保障麝在春、夏、秋季节采食不酸败,冬季不冻结的精饲料问题,需开发麝适口性强而质优的颗粒饲料。选择在同等养殖条件下体况正常的雄性林麝28头(3-10岁),随机分为试验组(投喂颗粒饲料)与对照组(投食原有饲料)两组,通过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林麝对颗粒饲料一般在13 d内就能适应,且随颗粒饲料品种的适口性好坏而有所变化。试验期内,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林麝体重、产香麝平均产香量和麝产香发生率的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麝发病、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18.
麝类动物(Moschus spp.)雄性个体可分泌麝香,是濒危珍稀资源动物,驯养是濒危麝类动物的迁地保护(ex situ protection)和麝香生产的重要方式。我国从1958年开始麝类驯养,初期的主要驯养麝种为林麝(M.berezovskii),从1990年开始马麝(M.sifanicus)驯养。论文总结了濒危马麝的分群驯养,归纳了麝场选址、麝场修建、圈舍设计、分圈分群及日常驯养管理等方法体系,对我国麝类驯养、资源保育及麝香生产等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