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又称鸡传染性腔上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传染性疾病,以法氏囊发炎、坏死、萎缩和法氏囊内淋巴细胞严重受损为特征。病鸡和带毒鸡是本病的传染源,鸡感染IBDV后粪便排毒的时间为两周。粪便污染的饲料、饮水、工具以及鸡场的工作人员可以机械带毒,成为本病的传播媒介。本病主要经水平传播,但病毒也可经种蛋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2.
<正>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致病性病毒主要损害鸡的法氏囊组织,破坏B淋巴细胞,使鸡出现免疫抑制。本病的特点是发病率高、病程长,并可诱发多种疾病或使多种疫苗免疫失败。笔者在近两年的临床诊疗实践中,深入不同鸡场诊治10余起,采取对症治疗、支持疗法等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1流行病学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在2~15周龄鸡群中发病,3~6周龄鸡易发。主要感染途径是消化道,而经由空气和直接接触也可传播。  相似文献   

3.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除能引起机体发生原发感染、发病甚至死亡外,更严重的是致使被感染鸡的免疫功能受到损害,产生免疫抑制,结果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致使鸡并发或继发多种疾病后,造成更大的损失。现将我县某鸡场发生的一起肉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并发鸡卡氏白细胞原虫病的诊治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1发病情况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主要危害雏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2011年3月,武威市凉州区某鸡场饲养的8 000只21日龄鸡群突然大批发病,6 d内死亡260只。发病后3~4 d死亡达到高峰,平均每天死亡60多只。发病1周后,病死鸡数明显减少,迅速康复。根据临床经验和症状,怀疑是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相似文献   

5.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又称为鸡传染性腔上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引起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传染性疾病。由于该病传播地区广泛,且发病时间连续不断,给养鸡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2013年4月市某养鸡场20日龄鸡发生疑似传染性法氏囊病病症的传染病,造成1 000多只鸡发病,已经死亡鸡200多只。对剩余800只感染发病鸡进行治疗,获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又称传染性腔上囊炎、甘博罗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各种鸡均能感染,发病时间不分季节,以3~6周龄的鸡发病率最高,1~14日龄和成年鸡常呈隐性感染.本病病程短,一般6~10天,传播快,常常突然暴发.  相似文献   

7.
正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又称甘布罗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幼鸡发生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性疾病。该病以突然发病、传播迅速、发病率高、法氏囊水肿和肌胃、腺胃交界处条状出血等为主要特征。该病主要危害2~15周龄的鸡,但以3~6周龄的鸡最易感。该病无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只要有易感鸡存在并暴露在污染的区域或环境内,任何时候均可被感染。近期,根据  相似文献   

8.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主要危害雏鸡的免疫抑制性传染病。本病发病率高,发生本病的鸡场,常常出现新城疫、马立克氏病等疫苗接种的免疫失败,这种免疫抑制现象常使发病率和死亡率急剧上升。因此快速准确地检测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对正确诊断、预防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降低养殖户的经济损失十分重要。本文将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常用的检测技术进行分类介绍。  相似文献   

9.
<正>传染性法氏囊病也称传染性囊病或腔上囊炎。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幼鸡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本病由呼肠弧病毒引起发病,只感染鸡,多侵害3-6周龄的雏鸡,小鸡在0-6周龄时,主要靠法氏囊对疫苗病毒产生免疫抗体,如果鸡感染了法氏囊病毒,那么就使鸡失去了免疫的一道屏障,从而会引起一系列疾病的感染。1病史某肉鸡养殖户,饲养肉鸡7000只,38日龄就诊时值7月  相似文献   

10.
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地高辛标记的cDNA探针组织印迹杂交试验,从某鸡场爆发新城疫的病鸡脾及法氏囊组织中检测到了IBDV,证明该ND病鸡存在IBDV的亚临床鸡鸡感染。进而分析了该疫情的爆发原因,并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亚临床感染和免疫程序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以破坏雏鸡的法氏囊为主要发病机制的病毒性传染病。该病引起鸡死亡、淘汰率增加,影响增重,同时该病毒可损伤法氏囊而导致免疫抑制,使病鸡对大肠杆菌等病原更易感。笔者临床遇到一例典型的法氏囊病毒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病例,现将发病及诊治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感染引发的一种高度接触性的病毒传染性疾病和免疫抑制性疾病,临床上发病鸡主要表现为头部下垂,呈现昏迷状态,出现严重的腹泻,排出灰白色的稀便为主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发生流行不受季节影响,一年四季均可以传播,但以3—6月份的发生流行率最高。目前传染性法氏囊病已经成为威胁家禽养殖行业比较常见的一种病毒性传染性疾病,该种疾病的发生流行经常会造成整个鸡群出现严重的免疫抑制,身体的抵抗能力逐渐加强,抗体水平不达标,经常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例如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新城疫病毒、禽流感病毒、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混合感染并发感染,表现出复杂的临床症状,疾病的诊断难度相对较大。本文结合一个养殖场的发病现状,探讨了鸡传染性发生囊病的诊断与防治过程,希望对广大同行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鸡毒枝原体(Mycoplasmagallisepticum,MG)和滑液枝原体(MycoplasmaSymoviae,MS)为主要病原的鸡枝原体病又称慢性呼吸道病(CRD),是鸡呼吸道病的一种。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东欧相当普遍,我国大部分鸡场和专业户的鸡群存在此病。本病的特点是感染率高,发病率低,发病缓慢而病程长。引起轻度呼吸道症状、气囊炎和窦炎,有时引起滑膜炎,有时发生其他病毒或细菌混合感染,有的呈隐性感染。病原传播还可以经蛋垂直传给后裔,使本病在鸡场绵延不断。但由于该病病死率低,人们不如对新城疫、马立克氏病和传染性法氏囊病那样重视,也不如对鸡传染性…  相似文献   

14.
<正>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又称鸡传染性腔上囊病,是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疾病。由于该病发病突然、病程短、发病率高,强毒感染时死亡率高,还可引起鸡体免疫抑制,从而导致免疫失败,容易造成其它疫病的继发,是目前养鸡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目前认为有两个血清型,即1型、2型,两型之间没有交叉保护,1型属于强毒,致病力强。该病毒对环境的抵抗力较强,能在自然环境中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15.
<正>肉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是由于感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而导致。该病特点是急性发病,病程持续时间短,且具有很高的发病率。病鸡主要表现出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发生腹泻,且由于损伤法氏囊内B淋巴细胞而导致机体免疫能力降低,给肉鸡养殖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1流行特点肉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于感染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而引起,且只有雏鸡和火鸡是该病毒的自然宿主。从病鸡或者带毒鸡体内分离的病毒只  相似文献   

16.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主要是指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发的一种疾病,往往发病迅速,且危害很大。在通常情况下,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会与大肠杆菌、鸡支原体以及鸡新城疫等混合感染,从而在影响鸡的正常生长发育的同时,损害了养殖户的经济利益。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危害十分严重。鉴于此,本文将首先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以及病理变化进行简单说明,然后重点分析其诊断方法、治疗技术以及预防措施,为日后更好地防治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提供一些建议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雏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疾病。主要症状为腹泻、极度虚弱。该病可导致免疫抑制,常伴有并发症(鸡新城疫、鸡大肠杆菌病等)。虽各品种鸡均可感染发病,但白色轻型品种反应严重,尤以3~5周龄鸡最易感;成年鸡对该病有一定抵抗力。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5~9月为高发期。鸡场卫生环境差的还可反复发生,有的鸡群感染率可达100%,死亡率一般为5%~20%,有的达70%或者更高。该病主要通过接触或经污染饲料、饮水、垫料、用具等传播,昆虫、老鼠、饲养人员都可成为传播媒介。以下为河南省南乐县某集约化养殖场发生该病后的诊断和治疗经过。  相似文献   

18.
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雏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疾病.主要症状为腹泻、极度虚弱.该病可导致免疫抑制,常伴有并发症(鸡新城疫、鸡大肠杆菌病等) 虽各品种鸡均可感染发病,但白色轻型品种反应严重,尤以3~5周龄鸡最易感;成年鸡对该病仃一定抵抗力.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5~9月为高发期.鸡场卫生环境差的还可反复发生,有的鸡群感染率可达100%,死亡率一般为5%~2()%,有的达70%或者更高 该病主要通过接触或经污染饲料、饮水、垫料、用具等传播,昆虫、老鼠、饲养人员都可成为传播媒介.以下为河南省南乐县某集约化养殖场发生该病后的诊断和治疗经过.  相似文献   

19.
麻雀自然感染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流行的鸡场捕杀麻雀54只,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单克隆抗体夹心阻断ELISA检测抗体,阳性检出率为7.4%(4/54);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病毒核酸,阳性检出率为11.1%(6/54);RT-PCR阳性样本病毒分离亦为阳性。结果表明,IBD流行的鸡场里的麻雀能够发生IBDV自然感染,麻雀可能是IBDV的贮存宿主或二次传染源之一。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粤北地区鸡传染性病毒性腺胃炎(Transmissible viral proventriculitis,TVP)的病原学特征,于粤北地区8个有生长停滞、羽毛生长不良和消瘦等症状,疑似传染性病毒性腺胃炎的肉鸡场共采集样品420份,根据发病鸡场每10份样品混为1个样本,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检测,8种TVP相关病毒的总检出率为80.95%(34/42),除呼肠孤病毒和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未检测到阳性外,鸡传染性贫血病毒和马立克氏病病毒感染率分别为57.14%、4.76%,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网状内皮增生症病毒、鸡腺胃坏死病毒和圆圈病毒3型均为2.38%,其中鸡传染性贫血病毒和马立克氏病病毒、马立克氏病病毒和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等混合感染的检出率均为4.76%,马立克氏病病毒和鸡腺胃坏死病毒、马立克氏病病毒和圆圈病毒3型等混合感染的检出率为2.38%;发病鸡主要集中于25~80日龄,不同日龄的TVP相关病原学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粤北地区肉鸡TVP发病率较高,需进一步完善相关疾病免疫策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了解TVP发病规律和有效防控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