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林农是南方集体林区最基本的林业经营微观主体,其经营意愿的高低必将影响林业经济的发展。对私有林进行补贴是激励林农提高其经营意愿,促进私有林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为降低制度供求矛盾,提高补贴制度实施效果,私有林补贴制度的设计必须立足于制度受益者林农的真实政策需求。基于此,设计问卷调查南方9省集体林区林农对补贴制度的偏好,并运用Logistic模型分析林农补贴偏好的影响因素,以求制度设计的合理性。分析得出,由于林农所处环境迥异,对补贴方式的偏好有较大的差异,但偏好的不同折射出林农在经营中的瓶颈,也为补贴制度设计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2.
不同种植年限对菜地土壤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万毅林  高明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3):236-243
为了探究不同种植年限对菜地土壤结构的影响情况,为土壤培肥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采用萨维诺夫法分析了重庆市九龙坡区白市驿镇蔬菜基地种植1年、5年、10年的菜地土壤团聚体的组成情况及其差异。结果表明: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以及稳定性在不同种植年限土壤间存在较大差异。对于0~20 cm土层土壤,1~0.25 mm、>3 mm和>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均表现为1年>5年>10年,20~40 cm土层也存在类似变化。表明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各土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逐渐降低。对于0~20 cm土层,1年土壤>0.25 mm团聚体平均破坏率为27.78%,5年和10年土壤>0.25 mm团聚体平均破坏率分别高达49.86%、58.74%;对于各种植年限土壤20~40 cm土层也存在相同的趋势。说明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团聚体破坏率增高,土壤结构稳定性降低。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与种植年限、平均破坏率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80*、-0.897*、n=6),与>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3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3~1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1~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97*、0.868*、0.859*、0.835*、0.829*、n=6),土壤团聚体MWD与>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之间达到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85**,n=6)。说明随着种植年限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增加,平均破坏率逐渐增加。>0.25 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越多,土壤平均重量直径(MWD)值越大,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越强。有机质含量是影响研究区紫色土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及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用不同浓度盐(NaCl)胁迫(CK、0.1%、0.3%、0.5%、0.7%、1.0%)处理盆土,以探究NaCl胁迫对土壤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盐胁迫处理浓度的升高,土壤氮(N)、有机质含量总体变化不明显;土壤磷(P)、有机磷、交换性钙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土壤钾(K)、电导率呈上升趋势;土壤pH值、水解氮等则呈先降后升再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不同种植模式对稻田土壤重金属含量及晚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了寻求消减土壤重金属的种植模式,确保食物安全,以6年定位试验,研究了5种不同种植模式对稻田土壤重金属Cd、Pb、Hg、As含量、晚稻植株重金属的积累与分配、稻米品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冬闲-双季稻(CK)相比,黑麦草-双季稻(T1)、紫云英-双季稻(T2)、油菜-双季稻(T3)和马铃薯-双季稻(T4) 4种冬种模式对土壤重金属含量表现出明显差异,其中T1土壤As,T2土壤Cd、Hg、As,T3土壤Cd、Hg,T4土壤Pb、Hg含量均显著低于CK,但T1土壤Hg,T3土壤As,T4土壤Cd、As含量显著高于CK。不同种植模式晚稻植株重金属含量均为根>茎叶>糙米,冬种模式根重金属含量均低于CK,茎叶Cd含量均高于CK,茎叶Pb、Hg、As含量表现不稳定,糙米Cd、Pb含量除T4 Cd外,其余均显著低于CK。冬种模式均增加了稻米出糙率、整精米率、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降低了垩白米率和垩白大小。冬种模式增加了晚稻产量,其中T4比CK显著增产17.52%。上述结果说明,冬种模式有促进消减土壤部分重金属污染趋势,但其作用有限,并能一定程度降低糙米Cd、Pb含量,改善稻米品质和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5.
黄淮及北部冬麦区是中国小麦主产区,现有的栽培模式下产量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本研究分析了地膜覆盖对地温、水分利用率、根系活力以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覆盖栽培模式相对于露地栽培种植冬小麦在不同时期及不同深度土层的地温均有明显的提高,而出苗期及分蘖期差距较拔节期和抽穗期明显;在对0~20、20~40、40~60 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研究表明地膜覆盖栽培模式在冬小麦生长前期及上层土壤的保墒效果更明显;地膜覆盖栽培冬小麦在测定的3个时期的根系活力均明显高于露地栽培,随着植株生长,差值逐渐减小,但依旧有较大优势;地膜覆盖栽培对冬小麦产量性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结实小穗数增加22%,穗粒数增加37%,穗数增加9.9%,千粒重增加3.4%,产量增加32.2%,产量增加的主要因素是穗粒数,其次是穗数和粒重。地膜覆盖成本低、使用方便、增产幅度大,是提髙作物产量的一项重要措施。建议加大地膜覆盖栽培方式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选取了大田中的3种代表性种植模式进行密度对比的试验,以探索蓖麻最佳的种植密度,结果表明,蓖麻种植密度为1 900株左右的产量最高,产量不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7.
种植密度对高粱群体生理指标及产量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种植密度与高粱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以及群体光合生理指标的关系,以极早熟高粱杂交种‘通早2’为试验作物,采用大田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高粱生长、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及群体光合生理指标的影响。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试验设15万株/hm2、18万株/hm2、21万株/hm2、24万株/hm2和27万株/hm25个种植密度,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株高增高,茎粗变细。单株干物质量、群体净同化率、群体生长率显著下降。叶面积指数、叶片光合势及总光合势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显著上升;种植密度在15万~21万株/hm2时,籽粒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种植密度持续增加,籽粒产量呈下降趋势,且各处理之间籽粒产量差异显著。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单位面积穗数相应增加,单株穗粒重、千粒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且各处理之间达到显著水平。本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通早2’种植密度为21万株/hm2,株行距9.5 cm×60 cm时,能更好地协调群体结构,使籽粒产量达到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8.
谷物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其加工方法多种多样,发芽是其中的一种方法,具有绿色、环保、健康等特点,它是提高谷物营养成分的重要途径.对发芽过程中谷物的淀粉、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等主要营养成分的变化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当前发芽谷物存在的问题,旨在为发芽谷物深加工及谷物产品开发提供理论参考,进而促进我国谷物类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9.
产地及籽粒外观品质对芝麻木酚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产地及籽粒外观对芝麻木酚素含量的影响,为芝麻品质遗传改良及高木酚素芝麻商品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从3 800余份芝麻种质资源中选取212份代表性资源,分别在4个不同生态区种植,测定各样品芝麻素和芝麻林素含量;探讨芝麻不同产地、千粒质量及种皮颜色与芝麻素和芝麻林素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芝麻素和芝麻林素各试点含量均值分别为3.52,3.61,3.11,2.43,1.94,1.93,1.78,1.62 mg/g;芝麻木酚素含量存在随纬度升高而增加的趋势;芝麻籽粒颜色L值与芝麻素含量极显著正相关(r=0.296 6,ɑ=0.01),与芝麻林素含量相关不显著;千粒质量与芝麻素含量极显著负相关(r=-0.260 3,ɑ=0.01),与芝麻林素含量极显著正相关(r=0.227 9,ɑ=0.01)。芝麻素和芝麻林素含量随产地纬度的升高而增加;随着种皮颜色变深,芝麻素含量逐渐降低;随着千粒质量增加,芝麻素含量逐渐降低,芝麻林素含量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10.
本地种植甜叶菊,利用冬闲空茬或早春腾茬,于3月中旬到4月中下旬采用地膜覆盖进行栽培,一般在7月中下旬到8月中下旬收获头茬(头刀)甜菊叶,亩效益可达3 000~4 000元。在头茬甜叶菊收割后,通过收获二茬甜叶菊,或者直接利用甜叶菊茬口套种或复种各类秋冬蔬菜作物,可增加收入。因此,对甜叶菊  相似文献   

11.
利用金钱草多糖为还原剂和稳定剂,经前驱体还原法绿色合成了银纳米粒子,考查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前驱体浓度及pH值对银纳米生成的影响,采用紫外光谱和透射电镜对银纳米分散液进行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中性环境下温度升高至70℃时,多糖呈现出一定的还原能力,随反应时间和前驱体比例的增加,体系中银纳米浓度增强;pH值是影响多糖还原性和银纳米生成速率的关键因素,碱性环境下有利于小粒径、单分散性银纳米的生成,金钱草多糖包覆的银纳米具有优良的储存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为适应目前农村劳动力缺乏,探讨南方麦区种植方式和氮肥施用水平对优质高筋‘西科麦6号’小麦品种产量和效益的影响,为广大农户选择适宜种植方式及施肥技术,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南方麦区常用的开沟条播、撬窝点播以及人工撒播3种种植模式和不同氮素水平的产量效应和增收效益。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方式、不同氮素水平以及种植模式和氮素的互作都会对‘西科麦6号’叶片的SPAD值、净光合速率Pn、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和增产收益产生不同影响。3种种植方式的最大SPAD值都出现在开花期,开沟条播出现在氮处理N3水平,SPAD值为60.1;撬窝点播氮处理N2水平时最大,SPAD值62.3;人工撒播氮处理在N4时,SPAD值62.8最大。净光合速率最大值为开沟条播,氮素水平N4处理时的灌浆前期为高,达19.5 μmol/(m2·s);以撬窝点播高光合速率持续时间较长。3种种植方式在试验中,以撬窝点播和氮素水平N3结合产量最高,达到8962.07 kg/hm2;其次为开沟条播和N3结合,产量为8791.39 kg/hm2;人工撒播产量较低,和氮处理N4的结合仅为8594.76 kg/hm2。而扣除投入成本后,净增收益为:人工撒播>开沟条播>撬窝点播。研究认为,广大农户在种植‘西科麦6号’时,为提高小麦产量可采用撬窝点播种植模式;而要以较少投入获得较高收益则可采用人工撒播种植小麦。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黄淮海地区存在传统"贴茬"的播种习惯和缺乏专用大豆播种机械的困难,所造成的产量低、田间管理难等问题,探讨了黄淮海地区大豆最佳种植方式。在河南省周口市农科院试验地,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3次重复,对4个品种‘周豆21’、‘周豆22’、‘周豆23’、‘中黄13’在同一密度、5种行距配置方式(ABCDE)下产量及农艺性状的数量差异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周豆21’、‘周豆22’和‘周豆23’均在C处理时产量最高分别为4172.40、3823.65、4088.25 kg/hm2;对于4个品种,ABCD各处理与E处理之间产量差异均达到显著性水平,C与E两处理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性水平。4个品种在宽行0.4 m、窄行0.2 m种植方式(C处理)时分枝荚数、总荚数、百粒重各项指标为最优。因此,‘周豆21’、‘周豆22’、‘周豆23’3个品种在密度为18.75万株/hm2下,宽行0.4 m、窄行0.2 m的种植方式更能发挥群体优势,可获得较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袁有美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31):242-246
为了考察免耕种植水土保持用苎麻农艺性状,本试验以免耕种植的水土保持用苎麻为研究对象,取幼嫩期、快速生长期、成熟期、成熟后期等4 个时期的材料,测定株高、茎粗和含水率,并通过差减法测定木质部、韧皮部和叶的果胶、半纤维素、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结果表明:成熟后期的苎麻植株高达135 cm,茎粗达12 mm,含水率高达70%~90%,明显优于野生种;在不同生长时期各部位的化学成分含量呈动态变化。综合分析表明,免耕方式种植的苎麻在保持水土的同时还可以收获木质纤维,可供进一步加工利用,从而获得相应的收益。  相似文献   

15.
Soybean [Glycine max (L.) Merr.] plant density for maximum yield in Japan is usually from 16 to 25 plants m−2.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yield and yield components, especially node number between square- and zigzag- (an equilateral triangle-planting pattern or plants in the row offset from each other) planting patterns within a range of plant populations (16, 20 and 25 plants m−2).
Field experiments with cultivar Enrei (Maturity Group VII) were conducted in the field at Niigata University on a loamy sand soil in 1991, 1992 and 1993.
Yield increased as density decreased in 1991 and as density increased in 1992 and 1993. This result seemed to be due to adverse weather conditions during seed filling in 1991. Yield tended to be higher in zigzag- than in square-planting patterns except at 20 plants m−2. Seed number m−2 due to increased yield was highly correlated with branch node number. The yield increase was caused by an increase in total node number, especially branch node number m−2 (about 60 % contribution at 16 plants m−2 and about 40 % contribution at 25 plants m−2).  相似文献   

16.
以直播、小苗移栽和大苗移栽3种栽植方式为主处理,接种和不接种稗草为裂区处理,17份不同株型和化感特性水稻材料为再裂区处理,设计了对无芒稗干扰控制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直播和小苗移栽对无芒稗株高、分蘖和干重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优势株型和化感特性水稻对无芒稗具有较好的干扰控制作用。在30株 m-2无芒稗的竞争干扰下,3种栽植方式间水稻产量差异不显著,杂草竞争干扰使水稻减产21.73%,化感作用水稻吓一跳、IR644-1-63-1-1、谷梅2号对稗草竞争力强,仍具一定产量水平。无芒稗竞争干扰对直播水稻株高、分蘖和植株干重影响大,与移栽水稻的差异显著。杂草干扰对供试水稻材料的农艺性状产生不同影响,水稻化感种质吓一跳中期分蘖强、植株高、干重大。无芒稗竞争干扰对成熟水稻株高无影响,但对分蘖、植株茎秆和穗干重差异显著。杂草竞争对3种种植方式的水稻千粒重无显著影响,但单株谷粒重以大苗移栽显著大于直播,移栽水稻的穗型较大,每穗总颖花数、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显著大于直播水稻。化感作用水稻谷梅2号、IR644-1-63-1-1、TN1和PI312777每穗颖花数不高、每穗实粒数少,化感作用水稻吓一跳每穗颖花数不高,但结实率高。水稻材料中早27、早籼浙207、早籼浙101、中早22等拥有较高的千粒重,化感作用水稻谷梅2号的千粒重显著高于IR644-1-63-1-1、TN1和PI312777。早籼浙101、早籼浙207和中早22等拥有较高的单株谷粒重,化感作用水稻中156的单株谷粒重显著高于谷梅2号、吓一跳、IR644-1-63-1-1、TN1和PI312777。  相似文献   

17.
刘探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4):171-180
以美国强化感稻‘PI312777’为对照,比较不同化感杂交稻组合和新品系抑制稗草能力的田间表现,探索利用水稻化感作用的有效方法。采用移栽和直播2种水稻种植方式,对水稻封行前抑草率、竞争抑草率、灌浆期抑草率、伴生稗草平均株高和稗草单株干物重进行调查分析。化感稻移栽条件下对于稗草株高和干物重的抑制效果优于直播条件;直播条件下化感稻的化感抑草率大于移栽条件下,且变异系数较小,可见直播方式更利于化感稻种植;环境条件是化感稻抑草作用发挥的重要影响因子,其中竞争抑草率受环境的影响较大,化感作用表现相对稳定;相关分析表明化感稻的抑草作用并未对存活稗草的地上部分生长量有明显影响,增强化感稻的化感作用,能有效抑制田间稗草的萌发。实验结果显示了化感稻是更适于直播种植的材料,在生产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种植方式对盐碱地花生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中度盐碱地上进行大田试验,选用3个耐盐能力不同的花生品种(系),采用垄作覆膜和沟作覆膜2种种植方式,探讨盐碱地花生种植方式对不同品种(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提高盐碱地花生产量。结果表明,不同耐盐能力花生品种(系)主茎高和侧枝长自花针期至成熟期均表现为垄作覆膜种植方式高于沟作覆膜方式;叶片、茎(叶柄)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均可用Logistic生长曲线很好的拟合,各相关系数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最大R2为0.9976。垄作覆膜方式可使耐盐品种(系)叶片和茎(叶柄)的最大生长速率(Vm)分别提高27.54%~41.04%和12.2%~40.06%,叶片最大生长速率出现的时间(Tm)延长2.3~3.3天,茎和叶柄最大生长速率出现的时间(Tm)提前1天左右;使盐敏感品种叶片Vm降低25.71%,叶片Tm提前1.4天,茎和叶柄Tm推迟1.2天。各品种(系)在2种种植方式下的叶面积指数(LAI)高峰均出现在结荚期,耐盐品种‘白沙1016’在垄作覆膜方式下LAI最高达5.52,盐敏感品系HZ17最低仅为3.35。垄作覆膜方式下耐盐品种‘白沙1016’产量最高达3925.65kg/hm2,沟作覆膜方式下盐敏感品系HZ17最低,仅2486.7kg/hm2。耐盐品种‘白沙1016’更适合于盐碱地种植,并采取垄作覆膜的种植方式为佳。但品种自身耐盐能力较种植方式更显重要。  相似文献   

19.
高良姜种子超低温保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解决高良姜种子长期保存的问题,以高良姜的成熟种子为材料,研究含水量和玻璃化处理对其活力的影响,以及快速冷冻法和玻璃化冷冻法对种子超低温保存的影响。结果表明:(1)种子含水量在10.77%~27.25%时,其活力仍保持在60%以上,当含水量由10.77%降至7.86%时,其活力降至40%以下;(2)玻璃化处理后的种子活力低于未玻璃化处理的种子活力;(3)经液氮超低温保存后,含水量为21.10%~27.25%的种子活力降至50%以下甚至为0%;含水量为10.77%~15.61%的种子活力仍保持在60%以上;其中含水量13.58%的种子活力最高,并且玻璃化冷冻处理的种子活力(72.67%)高于快速冷冻处理的种子活力(65.81%)。据此认为,液氮超低温长期保存高良姜种子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为了筛选出牧草最优种植模式,为退化农田地力提升和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以敖汉苜蓿和老芒麦为材料,设置3种不同种植模式:单播敖汉苜蓿(Ms)、单播老芒麦(Es)和混播牧草(敖汉苜蓿+老芒麦,In),以休闲处理为对照(CK)。结果表明:随种植年限增加,土壤速效磷含量先降后升;有机质、速效钾、全氮、全钾含量上升。与CK比较,第1年,各种植模式均提高了土壤有机质、速效钾、碱解氮和全氮含量;Ms和In提高了土壤全磷、全钾含量。第2年,Ms、Es和In土壤碱解氮含量在10~20 cm土层显著降低20.91%~40.05%,速效磷含量在20~40 cm土层显著降低32.19%~39.65%;土壤有机质、全钾含量总体呈升高趋势,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呈下降趋势,全磷含量在20~40 cm土层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