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筛选出易栽培种植开花、耐高温且抗性强的大花蕙兰新种质,开展了‘紫岩素’大花蕙兰与墨兰品种‘金咀’、‘企剑白墨’和‘企剑黑墨’的杂交研究。结果表明:正交和反交的坐果率差异较大;以‘紫岩素’为母本、墨兰作父本杂交的坐果率高,授粉后第210天,与 ‘金咀’、‘企剑白墨’和‘企剑黑墨’的杂交坐果率分别为81.5%、89.8%和78.0%;以墨兰为母本、‘紫岩素’作父本杂交时落果严重,授粉后第210天,‘金咀’、‘企剑白墨’和‘企剑黑墨’的坐果率分别只有0.0%、0.0%和10.3%;‘紫岩素’与墨兰3个品种正交和反交的果荚,其果长及果宽的生长发育曲线均呈“S”型;以‘紫岩素’为母本的各杂交组合果长于授粉后100~210 d达到最大值(≈8.70 cm),果宽于授粉后180~210 d达到最大值(≈18.65 mm);以‘紫岩素’为父本的各杂交组合果长于授粉后120~210 d时达到最大值(≈4.20 cm),果宽于授粉后150~210 d时达到最大值(≈8.60 mm)。  相似文献   

2.
采用子房注射法对‘紫宝石’蝴蝶兰进行外源DNA导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时期注射和不同注射处理方式对‘紫宝石’蝴蝶兰的落果率影响不同,对胚座组织和种子的GUS染色率的影响也不同,在授粉后65 d时,以2%DMSO为缓冲液,注射400μg/mL浓度质粒,种子的GUS染色率最高达6.14%。选取各注射时期无菌播种后获得的1 000个原球茎,经系列浓度的潮霉素筛选,结果发现授粉后65 d注射时获得的抗性植株最多,为31株,转化率为3.1%。切取转化植株幼叶及幼根进行GUS检测,均为阳性;随机挑选7株幼苗进行PCR检测,均能扩增出GUS基因和HPT基因条带,说明外源基因已经整合到植株的基因组内。此研究为兰科植物育种提供了一种简单高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为保存和扩繁牡丹杂交系种质资源,提供牡丹组培苗的菌根化供试体系,本试验筛选牡丹杂交系‘Z1-10-3’和‘Z1-WM’的种子,取种胚进行胚培养,建立了牡丹胚培养无菌体系。结果表明:成熟种子经70%酒精2 min与0.1%HgCl 20 min表面消毒后去外种皮切开胚乳直接取胚接种,3 d时启动率达76.7%,比直接用种子和去外种皮的种子接种启动时间提前30~50 d。胚根苗直接培养的最佳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为:1/2MS+IBA 1.0 mg/L +AC 0.4 g/L+Sugar 30 g/L,在自然弱光照下培养。  相似文献   

4.
不同品种授粉对‘东刘1号’荔枝果实主要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6个荔枝品种与‘东刘1号’荔枝组成6个授粉组合,研究不同品种的花粉对‘东刘1号’荔枝果实主要性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果实纵径、横径、厚度、果形指数、单果重、肉厚、皮厚、可食率、可溶性固形物、总糖、总酸、糖酸比、维生素C、果肉的质地及风味、坐果率、裂果率、成熟期和种子纵径、横径、焦核率、种脐的大小等方面花粉直感效应表现明显,差异性达到显著水平;种子的厚度差异性不显著。在荔枝生产上存在花粉直感现象,可为‘东刘1号’荔枝授粉品种的选配和提高果实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新品种‘华南16号’(‘SC16’)(Manihot esculenta Crantz cv. SC No.16)是以木薯品种‘华南8号’(‘SC8’)为母本和引进品种‘Q10’(I93/0665)为父本进行人工杂交获得F1杂交种子,经实生苗试验、初级品比、高级品比、区域试验和生产性试验等选育而成。其鲜薯产量在区域试验和生产性试验分别为50.15 t/hm2和45.82 t/hm2,比我国主栽品种‘华南205’(‘SC205’)分别增产55.45%和35.85%;块根淀粉率分别为25.42%和26.10%,略低于‘SC205’(对照);鲜薯氰苷含量为29.70 μg/g,属于甜木薯品种。综合试验结果表明,‘华南16号’是1个株型优良、高产,且能够密植与机械化采收的工业用、食用兼饲用的新品种,适宜在我国广西、广东沿海、海南,以及东南亚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6.
对3个洋水仙品种:‘白雪公主’、‘多花水仙’、‘喇叭水仙’开展交配试验,结果发现,3个洋水仙品种自交或是杂交,结实率、平均单果结籽数、籽粒千粒质量均存在一定差异。‘白雪公主’为母本或是父本,杂交亲和性较低。‘喇叭水仙’与其他水仙品种杂交,结实率、平均单果结籽数较高,杂交亲和性较好。以‘多花水仙’为母本与其他两个水仙品种杂交,结实率、平均单果结籽数、籽粒千粒质量等均最高,表现出较好杂交亲和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究‘风味玫瑰’自然结果率偏低的原因,运用花部形态、花粉活力及柱头可授性测定、花粉-胚珠比(P/O)以及人工授粉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风味玫瑰’生殖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表明:(1)‘风味玫瑰’的花有两种类型,一种花柱高于雄蕊,另一种花柱萎缩,很短;(2)花粉活力持续3d,柱头可授性持续5d,主要访花昆虫为蜂类;(3)平均单花花粉量/单花胚珠数(P/O)值为(605.7±25.1);(4)人工异花授粉坐果率最高可达30.19%,自花授粉坐果率为7.8%,明显比异花授粉坐果率低,表明‘风味玫瑰’交配系统类型是兼性异交、需要传粉者.研究结果认为,传粉效率低是其自然结果率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白掌属植物杂交授粉和结实特性,建立杂交选育群体,对白掌属13个种或品种植物进行了组合授粉杂交试验,实施杂交组合24个,9个杂交组合和 S. floribundum开放自然授粉处理获得了果实和种子,培育了授粉后代群体;不同组合结果率为15.8%~100%,果实成熟需要50~108 d。各杂交组合每果实种子数为1~10.5个,种子具不同的大小、颜色和表面纹饰形态;不同组合的种子萌发率差异很大,从0.63%到84.67%,成苗率为0.63%~72.63%。结果表明,品种间容易杂交,而不同种间杂交结实率和正常发育种子率均较低。在泰勒×大花白掌和亮叶白掌×大花白掌两个组合中出现了黄化苗,比例分别为17.73%和16.1%。  相似文献   

9.
尤毅 《热带作物学报》2014,35(7):1302-1305
在西藏林芝地区,利用当地常见的腐熟牛粪和羊粪、柳树下采集的腐殖土、半腐熟的玉米和油菜秸秆以及碎石为材料,根据各种材料的特点设计出5个不同的基质配方,以单纯腐殖土作为对照,对杂交兰‘春蕙’品种进行盆栽试验。综合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干物质的积累量等指标来看,腐殖土∶碎石=3∶1是‘春蕙’品种更适宜的基质配方,可在西藏林芝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墨兰(Cymbiduim sinense)又称报岁兰,是兰科兰属植物,以其株型健壮、花期在春节深受国人喜爱。鉴于墨兰组培根状茎增殖率低、分化成芽困难,本研究以杂交墨兰根状茎为材料,通过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分裂素以及有机添加物的组合,以期找到适宜墨兰根状茎增殖和分化的培养基配方。结果表明,最适宜杂交墨兰根状茎增殖的培养基配方为MS+ 2 mg/L 6-BA+0.1 mg/L NAA+0.2 mg/L TDZ+1.5 g/L AC+35.0 g/L Su+6.0 g/L Ag,增殖系数达5.35,生长速度为3.44。在添加不同激素的情况下,最适宜叶芽分化的培养基为MS+10.0 mg/L 6-BA+0.7 mg/L NAA+0.2 mg/L TDZ+1.5 g/L AC+35.0 g/L Su+6.0 g/L Ag,叶芽分化率为52.5%。在添加其他添加物的情况下,墨兰叶芽分化最适宜的培养基为MS+8.0 mg/L 6-BA+0.1 mg/L NAA+7.0 g/L蛋白胨+100.0 mg/L CW+1.0 g/L AC,叶芽分化率为173.30%。本研究探讨了激素和添加物对根状茎增殖分化的影响,可实现杂交品种组培苗大量繁殖。  相似文献   

11.
韩国勇 《热带作物学报》2018,39(7):1311-1317
为了解茶梅品种间杂交亲和性并为其亲本选择选配提供理论依据,以 12 个茶梅品种为材料,采用不规则配组法共配对 72 个组合,开展了花粉活力比较及杂交亲和性试验。结果表明,有 66 个杂交组合能结实(91.7%),每个组合平均结实率为28.63%,其中 14 对组合杂交亲和性强(结实率在 50%以上),并以‘晚霞’ב银元’的杂交亲和性最好(结实率达 100%),43 对组合杂交亲和性较强(结实率在 10.0%~46.2%),9 对组合的杂交亲和性较差(结实率低于 10%);另有 6 对杂交组合无法获得杂交果实(8.3%);花粉活力对杂交亲和性有一定的影响,但杂交亲和性与花粉活力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供试茶梅品种中,‘有希’作为杂交父本或母本的亲和性均表现较强,‘乙女’、‘秋芍药’、‘昭和之荣’作为杂交母本的结实性较强,‘东红牡丹’、‘丹玉’、‘银元’、‘堪次郎’作杂交父本可增强母本结实性,‘晚霞’具有适合作杂交母本的单一偏向性。  相似文献   

12.
韩国勇 《热带作物学报》2018,39(12):2377-2382
为了解茶梅品种间杂交亲和性并为其亲本选择选配提供理论依据,以 12 个茶梅品种为材料,采用不规则配组 法共配对 72 个组合,开展了花粉活力比较及杂交亲和性试验。结果表明,有 66 个杂交组合能结实(91.7%),每个组 合平均结实率为 28.63%,其中 14 对组合杂交亲和性强(结实率在 50%以上),并以‘晚霞’ב银元’的杂交亲和性 最好(结实率达 100%),43 对组合杂交亲和性较强(结实率在 10.0%~46.2%),9 对组合的杂交亲和性较差(结实率 低于 10%);另有 6 对杂交组合无法获得杂交果实(8.3%);花粉活力对杂交亲和性有一定的影响,但杂交亲和性与 花粉活力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供试茶梅品种中,‘有希’作为杂交父本或母本的亲和性均表现较强,‘乙女’、‘秋 芍药’、‘昭和之荣’作为杂交母本的结实性较强,‘东红牡丹’、‘丹玉’、‘银元’、‘堪次郎’作杂交父本可 增强母本结实性,‘晚霞’具有适合作杂交母本的单一偏向性。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花粉活力对澳洲坚果初始坐果率的影响,以高产品种‘南亚2号’和低产品种‘B3/74’为材料,对2个品种的花粉活力及初始坐果率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南亚2号’花粉活力较强,其初始坐果率也较高。‘南亚2号’的花粉染色率和花粉萌发率分别达到89.0%和33.3%,显著高于‘B3/74’的56.7%和8.1%,其柱头上附着的花粉粒数量及花粉萌发量也显著多于‘B3/74’,‘南亚2号’的初始坐果率为10.9%,显著高于‘B3/74’的9.0%。   相似文献   

14.
茄子杂种一代制种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华南地区茄子单位面积制种产量,以"农夫长茄"和"新丰紫红茄"的父母本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栽培季节、种植密度、重复授粉对单位面积制种产量的影响,以及不同花龄母本花授精结实能力,种果成熟度和后熟时间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秋季为最适合的制种季节,早春大棚制种也可获较高的种子产量;适当密植可显著提高单位面积制种产量;母本开花当天授粉坐果率最高,次日重复授粉可显著增加种子产量;种果在授粉后55~60 d采收、后熟5~10 d取种,其种子发芽率可达到国家对茄子杂交种一级良种要求的发芽率标准。  相似文献   

15.
杏李杂交种‘风味玫瑰’花柱类型与花粉管的生长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杏李品种‘风味玫瑰’产量不高不稳的原因,对其花柱退化程度、不同花型花粉活力及花粉管生长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风味玫瑰’品种异花授粉亲和性大于自花授粉,其完成双受精的时间比自花授粉提前约24 h,且花粉管生长异常现象少;(2)不同类型枝条的花柱退化花比例存在差异,一年生枝条大于多年生枝条,不同的立地因素对花型比例存在较大的影响;(3)‘风味玫瑰’和‘恐龙蛋’品种花柱萎缩花的花粉活力分别为30.97%和32.02%,均大于长花柱花的花粉活力。研究认为,由于‘风味玫瑰’品种的花柱退化比例高,阻碍了其结实率的提高。虽然把‘恐龙蛋’品种作为授粉树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风味玫瑰’品种的结实率,但由于其花粉活力不是太高,不能作为理想的授粉树,需要寻找另外更为合适的授粉树。  相似文献   

16.
采用单株蚜量比值法室内鉴定与RAPD、SCAR标记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开展了西瓜品种‘黑皮’对瓜蚜的抗性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以‘黑皮’和‘花绿’为亲本的杂交F1代对瓜蚜表现为抗性,自交F2代植株表型出现抗感性分离,抗蚜与感蚜植株分离比经χ2测验符合3∶1分离规律,并用筛选获得的RAPD标记WO4600和SCAR标记WO4-S530验证了4个抗蚜品种、4个感蚜品种和10个F2抗蚜单株、10个F2感蚜植株。结果以‘黑皮’为亲本的西瓜抗蚜性由单显性核基因控制且能稳定遗传,‘黑皮’‘绿美人’‘黑美人’和‘惠兰’品种对瓜蚜具有良好抗性,‘花绿’‘凤光’‘蕙宝’和‘甜美人’品种则易感蚜虫。  相似文献   

17.
《中国马铃薯》2016,(1):63-64
‘昆薯2号’是从国际马铃薯中心(CIP)引进的育种群体B3C1杂交组合391585实生种子(‘387132.2’ב387170.9’)中选育出的一个中早熟马铃薯新品种。该品种生育期98 d。块茎椭圆形,红皮黄肉,薯皮光滑,芽眼浅,耐贮性好。淀粉含量18.41%,维生素C含量33.70 mg/100g鲜薯,蛋白质含量2.49%,还原糖含量0.08%。2011~2012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1 742 kg/667m2,较对照品种‘合作88’增产4.60%。2014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滇审马铃薯2014003)。该品种适宜云南省冬作区和海拔相对较高的高寒山区春季种植。  相似文献   

18.
以马铃薯品种‘并薯6号’无菌试管苗茎段作为外植体,通过对遗传转化过程中预培养时间、植物激素的种类及配比、筛选剂浓度和抗生素的种类及浓度进行研究,初步建立了马铃薯品种‘并薯6号’的愈伤再生转化体系。结果表明,预培养时间为2 d时,愈伤组织诱导率、出苗率及转化频率最高。最适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的培养基配方为MS+2.0 mg/L 6-苄氨基嘌呤(6-BA)+0.5 mg/L 2,4-二氯苯酚代乙酚(2,4-D)+0.4 mg/L激动素(KT),愈伤组织的诱导率为86.7%,愈伤组织形态较紧密,为深绿色,茎段两端膨大呈哑铃状,表面的白色须状物和毛状根较少。最适愈伤组织分化的培养基配方为MS+1 mg/L 6-苄氨基嘌呤(6-BA)+1 mg/L赤霉素(GA_3)+1 mg/L玉米素(ZT),幼苗比较粗壮,长势良好。最适的植株再生及生根筛选剂为10 mg/L的潮霉素(Hygromycin B,Hyg),转化频率较高,为20.3%。农杆菌抑制剂的最适浓度为200 mg/L的特美汀(Timentin,TMT),且在愈伤组织诱导、分化及生根阶段都需要加入TMT。综上所述,通过对农杆菌介导的愈伤再生转化过程中各个因素的研究,初步建立了‘并薯6号’的遗传转化体系,为马铃薯分子育种发展提供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茶树人工杂交结实习性的试验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阐述了茶树人工有性杂交7年来的试验结果.共组配了72个组合.授粉花朵7286朵,获得杂交F1代材料883份.平均结实率为12.12%。其中不结实的组合12个.占16.67%,结实率20%以上的组合41个.占59.94%.超过20%结实率的组合19个,占26.39%,最高结实率达63.16%;开展了13对正反交组合研究.结果存在差异,但未达到显水平;不同授粉方法试验以上午杂交和一次授粉为宜,下午杂交对授粉授精不利;对人工杂交幼果脱落特性的观察结果,平均落果率为90.24%.主要落果时期分布在四月份的春茶期间,9月份后趋向稳定;同时,对祁门6号自花授粉结实规律的观察表明:自花授粉结实率为0—2.1%,综合分析了茶树人工杂交结实率低的原因并根据试验结果对提高茶树人工杂交结实率提出三点措施。  相似文献   

20.
大豆杂交成活率与气象因子效应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李卫东 《大豆科学》1990,9(1):83-87
在大豆开花期内,同一杂交者于同一地点,用同一组合,在每天20时去雄,次晨8时授粉。用杂交成活率及气象因子进行逐步回归统计分析,证明8时授粉时温度,20时去雄后相对湿度及授粉之日日照时数是影响杂交成活率的主要气象因子。其最适指标是8时23.8℃温度,20时55%相对湿度及授粉之日3.18小时日照。本地区大豆开花期8时高温,20时高湿及日照过多是影响杂交成活率的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