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民勤西沙窝生态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 1 3个指标的 1 45个统计项前 6个主成分最大载荷因子的多年变化特征是 :年日照时数 70— 80年代持续下降 ;年平均气温 60— 80年代下降 ,90年代以后显著增高 ;1 0月份平均风速 70年代中期至 80年代中期下降 ,之后增大 ;年大风日数波浪式上升 ;年最大风速有增无减 ;8月降水相对稳定。当地的气候环境在 80年代中期以前朝良性方向发展 ,80年代中期以来进一步恶化。 (2 )年沙尘暴日数的多年变化特征与年日照时数有较大的相似性 ;年平均最高温、年平均地温和 7月份极高温与年平均气温的多年分布有较大的相似性 ;年大风日数和 1 0月平均风速多年分布有较大相似性。 (3 )从 60年代到 80年代中期气候逐步改善 ,与当地 60、70年代大面积营造防风固沙林密切相关 ;80年代中期以来气候环境迅速恶化 ,与 80年代以来大面积开荒超采地下水 ,大面积人工固沙林衰败死亡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北京地区参考作物蒸散量变化趋势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1951~2007年北京气象站的气象资料,采用FAO56 Penman-Monteith公式(PM公式),计算了北京地区每日的参考作物蒸散量(ET0),分析了北京地区各气象要素和ET0的变化趋势,利用敏感性分析找出影响ET0变化的主要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在1951~2007年期间北京地区的平均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平均温度呈升高趋势,平均风速呈现先增加(1951~1972年)后下降的趋势(1973~2007年);饱和水汽压差升高造成的ET0值正变化不仅抵消了净辐射降低对ET0造成的负影响,还使得参考作物蒸散量表现为逐渐增加趋势;敏感性分析显示相对湿度和温度是影响北京地区年ET0变化的主要因子;在年内,夏季(6~8月份)对ET0影响最大的因素为日照时数,在其它时间段内,温度对ET0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3.
四子王旗生物气候资源及其变异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统计学的方法对四子王旗 1 961 - 2 0 0 0年近 40年的气象资料进行分析 ,研究了该区降水量、气温及日照时数的年、季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90年代年平均气温比 1 961 -1 990年平均值增加 1 .0℃ ,降水量增加 1 2 .5mm ,日照时数无明显变化。气候变化对农业和牧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并就此对作物生产、草场复壮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近53 a黑河流域水文气象要素时空演变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浏  刘丽丽  索滢 《干旱区研究》2017,34(3):465-478
基于黑河流域及周边17个气象站点和2个水文站点近50 a的观测资料,采用Pettitt、Mann-Kendall(MK)、Yamamoto和累积距平曲线等多种方法,探讨黑河流域水文气象要素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黑河流域各气象要素的空间分布随地势变化明显,平均气温、最低气温、最高气温、日照时数和平均风速由南至北呈逐渐增加趋势,降水和平均相对湿度则呈逐渐减少趋势;黑河流域降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莺落峡径流量呈显著上升趋势,平均风速和日照时数呈显著下降趋势,正义峡径流量下降趋势并不显著,平均相对湿度则没有检测到明显的变化趋势;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突变点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降水和莺落峡径流量交互验证,确定二者的突变点均为2004年。结合多种变点检测方法共同分析,可有效提高结果的可信度和确定性。  相似文献   

5.
陕西子午岭自然保护区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淑明 《干旱区研究》2004,21(4):466-469
陕西省子午岭自然保护区年平均日照时数2 510.4 h,年平均日照百分率为56%,全年太阳总辐射量勾1 074.064 kJ/cm2。区内年平均气温9.2℃,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上的是4-9月,气温年较差为25 9℃,春、秋季温度基本相同,≥10℃积温为3 200-3:300℃,雨季无酷热。保护区无霜期约180 d,年降水量588.7 mm,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集中于6-9月份,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0.4%。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4%,干燥度11。同时也常发生干旱、冰雹、霜冻、大风、洪涝等气象灾害。  相似文献   

6.
应用和田地区六个代表气象站1960-2008年逐月平均气温、降水量和相对湿度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累计距平、Morlet小波等方法分析了49a来和田地区气温、降水、相对湿度三要素年及四季的时空变化、突变及周期特性,结果表明:(1)自西向东呈现出气温下降、降水减少、湿度减小的分布规律;(2)气温、降水、相对湿度呈线性增暖、增多、增大的变化趋势,尤以冬季气温增暖、相对湿度增大,夏季降水增多较为明显;(3)气温、降水、相对湿度均表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和年际周期变化,年际周期尺度较年代际振荡复杂且时期性明显;(4)49a来气温、降水、相对湿度均有突变发生,各要素年、季突变点及突变性有差异;(5)三要素之间,气温与降水、气温与相对湿度成反相关关系,降水与相对湿度成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青海云杉无性系物候期对气象因子的响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张掖市龙渠青海云杉(Picea carassifolia)种子园内无性系7年的物候观测,运用ex-cel软件,对温度、相对湿度、日照时数三个关键气象因子与青海云杉无性系花芽开放期、花粉飞散盛期和叶芽开放期三个重要物候期进行相关及其回归分析。结果表明:1)青海云杉无性系花芽开放期,与四月上旬的平均温度、≥0℃积温极显著相关,与四月上中旬的平均相对湿度、日照时数显著相关,温度是影响青海云杉无性系萌芽的主要气象因子;2)青海云杉无性系花粉飞散盛期与四月下旬至五月上旬的平均温度、≥0℃积温、平均相对湿度、日照时数极显著相关。3)青海云杉无性系叶芽开放期与四月下旬至五月上旬的温度、≥0℃积温和四月下旬至五月上旬的平均相对湿度、日照时数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8.
应用气象观测资料和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地点、面积、发展趋势等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气候要素变化特征、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发展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域降水量年际变化呈下降趋势,气温年际变化呈显著上升趋势,大部分区域相对湿度略增、平均风速略减、日照时数减少。研究区域马铃薯晚疫病历年发病面积比例呈显著上升趋势,发病面积比例以每年3.55%的速度增加。马铃薯晚疫病发病面积比例与5~10月马铃薯生长季相对湿度、降水量、气温等呈正相关,而与日照时数、平均风速呈负相关。降水减少是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发展的不利因素,气温增高、相对湿度增加、平均风速减小、日照时数减少均是有利的因素。当可控条件一定时,气象条件是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发展的主导因素。气候变化导致马铃薯晚疫病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9.
小麦叶锈病是一种严重威胁小麦安全生产、依靠气流传播的真菌病害,近年来发生呈逐年加重趋势。为明确气象因子对小麦叶锈菌越夏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全国698个气象站点7月-8月最热10 d的日均温和平均日最高气温进行回归分析,对7月-8月0 cm平均地温、平均风速、平均降水量、平均日照时数和平均相对湿度进行空间插值,提取了93个小麦叶锈菌越夏调查点的气象数据,再与调查点小麦叶锈菌能否越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小麦叶锈菌越夏与7月-8月最热10 d日均温和最热10 d平均日最高气温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性(P<0.01),与其他气象因子相关性不显著(P> 0.05),结果为小麦叶锈病的越夏区划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新疆葡萄糖酸含量与气象条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用了 8个试验点两个葡萄品种 3年的观测资料 ,对葡萄浆果含糖量、含酸量及糖酸比与气象因子进行了相关和回归统计分析 ,得出葡萄糖酸含量与一个地区的热量、日照时数和空气相对湿度有密切的关系。 3个气象因子对无核白和马奶子葡萄含糖量的影响程度是 :相对湿度 >日照时数 >积温 ;对含酸量影响的关键因子是积温。气温日较差在干旱区的新疆不是影响葡萄糖酸含量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1.
西方盲走螨区域适应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1—1985年分别于气温较高、前期干旱、后期雨季明显和气候凉爽、干旱的苹果栽培区设置了20多个释放点,进行了西方盲走螨区域适应性试验。结果表明,释放西方盲走螨凡是取得控制叶螨成功的地区,均具有相对湿度较低、年降雨量少的共同特点。如我国西北部的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石河子、阿克苏等,此带年降雨量在400毫米以下,6、7、8三个月平均相对湿度在70%以下。而降雨量超过600毫米,6、7、8三个月平均相对湿度高于80%的地区,如江苏徐州、山东青岛、辽宁兴城、河北昌黎和北京等地,则不适宜西方盲走螨生存、发展。  相似文献   

12.
稻纹枯病预测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稻纹枯病16a流行资料的统计分析表明:稻纹枯病的流行强度,主要受发生前的1月上旬雨量,1月下旬、4月下旬相对湿度或发生期间的6月下旬温雨系数,7月中旬降雨积数以及8月中旬上候温湿系数所决定。根据这些因子进行列联表法和回归模型法预测稻纹枯病流行强度,回测符合率高,试报效果好。  相似文献   

13.
贵州烟区烟蚜发生规律及其预测模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2002-2008年对贵州代表性烟区烟蚜的系统调查,初步了解了有翅蚜迁飞规律、烟田蚜虫种群消长动态及其历史演变情况,分析了烟蚜发生期内气温、雨日雨量、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对烟蚜发生量的影响效应。在此基础上,结合以往的调查数据,应用DPS统计软件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初步建立了烟蚜发生程度短期预测模型Y=-24.87+1.27X1+0.13X2+1.54X4+2.70X6+4.06X11-3.85X13(其中,X1=移栽前期10 d内日诱蚜量;X2=上年12月日气温≥10℃的积温;X4=2月均温;X6=3月均温;X11=4月均温,X13=4月雨日数),经显著性检验和预报验证,回归方程达极显著水平,回测准确率平均达93.45%,实报验证误差率仅为1.80%~5.11%,说明入选预报因子比较切合贵州实际,预测模型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High temperature together with high rainfall favour inf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rwinia stalk rot of maize (Erwinia chrysanthemi pv. zeae Victoria, Arboleda and Munoz). An attempt was made to correlate temperature, relative humidity, total rainfall and duration of bright sunshine with disease incidence in six maize cultivars during six crop seasons. Temperature and relative humidity did not fluctuate much during the flowering period at the time of disease appearanc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otal rainfall and duration of bright sunshine were observed. Longer duration of bright sunshine (8.2 h/day) along with moderate rainfall (81.7 mm) were recorded in high disease incidence years. Using these weather conditions a linear equation was derived to predict disease incidence.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The timing of maturation of pseudothecia and discharge of ascospores of the blackleg fungus (Leptosphaeria maculans) is critical in relation to infection early in the cropping season of canola. During 1998 to 2000, development of pseudothecia was investigated on residues of the previous year's canola crop collected from four agroclimatically different locations: Mount Barker (southern high rainfall), Wongan Hills (central medium rainfall), Merredin (central low rainfall), and East Chapman (northern low rainfall) in Western Australia. The pseudothecia matured on residues at different times after harvest in various regions. In general, pseudothecia maturity occurred earlier in the high-rainfall areas than in medium- and low-rainfall areas. An ascospore discharge pattern was investigated from residues of crop from the previous year (6-month-old residues) at three locations-Mount Barker, Wongan Hills, and East Chapman in Western Australia-and from 18-month-old residues that were burnt and raked in the previous year at Mount Barker and East Chapman. Ascospore discharge commenced earlier in high-rainfall (>450 mm) areas (Mount Barker) and late in northern low-rainfall (<325 mm) areas (East Chapman). The major ascospore showers took place during May (late autumn) and June (early winter) at Mount Barker and during July and August (mid- to late winter) at East Chapman. The number of ascospores discharged was extremely low at East Chapman compared with Mount Barker. At both locations, the number of ascospores discharged from 18-month-old residues that were raked and burnt in the previous year were only approximately 10% of those discharged from previous year's residues left undisturbed. The discharge of ascospores on any given day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accumulated temperatures, maximum temperature, evaporation, minimum and maximum soil temperatures, and solar radiation and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minimum temperature, rain, and minimum relative humidity.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describing how pseudothecia mature on residues in different rainfall areas in Western Australia, and it potentially can be used in developing a forecasting system to avoid the synchronization of major ascospore showers with the maximum susceptibility period of canola seedlings.  相似文献   

16.
茶赤叶斑病的发生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1988-1994年对茶赤叶斑病的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室内培养表明,22,24,26,28℃等4个处理均适宜病原菌的生长发育,离体插枝接种显示,品种间有抗性差异,且以晚间接种发病率高。该病流行程度与5-7月3个月的平均RH(X1)呈正相关,与8月份雨日数(X2)呈负相关,其综合影响的二元回归式为Y=-37.3842+0.6471X1-0.7079X2,rY1.2=0.8274,rY2.1=-0.  相似文献   

17.
三江源区高寒草地牧草产量主要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高寒草地多年牧草产量和主要气象因子,运用主成分法分析了影响牧草产量的影响因子,并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了牧草产量回归统计模型,结果表明,影响牧草产量的因子顺序为:7月份温度x4>4月降水x8>8月日照x19>6月日照x17>生长期总降水量x13>7月降水x11.结合通径分析方法对影响因子进行分析,对牧草产量的直接作用...  相似文献   

18.
皇甫川流域地处我国北方半干旱区,作物生产对气候变化具有明显的脆弱性。利用该流域1961—2000年生长季(5~9月)的降水、气温数据、农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数据,深入分析作物生产对旬尺度降水、气温变异的响应。研究表明,排除社会经济因素影响,皇甫川流域农作物生产对旬尺度降水、气温变异有明显响应,但不同农作物的响应程度不同,同一种农作物对不同旬的响应亦不同;8月上旬降水量的丰缺对糜黍、玉米、薯类和谷子等农作物的气候产量有明显正效应,6月下旬和7月上旬降水量的多少对高粱的气候产量有决定性的影响;5月中旬最高气温和7、8月份各旬平均气温、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的升高,都可能使农作物的气候产量不同程度降低。因此,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特别是生长季(尤其是7、8月份)旱作区的田间管理,降低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相似文献   

19.
罗布泊地区红柳沙包落叶中TN、K+和Na+含量与6~8月平均气温呈正相关;δ13C、TOC含量与9~10月平均空气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K+、Ca2+、Mg2+含量与其呈显著正相关;所有气候代用指标与6~8月降水总量相关性都较差。依据选择的显著相关因子,重建了罗布泊地区近160多年来的6~8月平均气温序列,9~10月平均空气相对湿度序列。结果显示:6~8月平均气温变化经历了1841~1854年、1867~1912年、1937~1960年和1995~2005年的偏暖期以及1855~1866年、1913~1936年和1961~1994年的偏冷期;9~10月平均空气相对湿度变化经历了1841~1884年、1900~1910年和1954~1986年的偏干期以及1885~1899年、1911~1953年和1987~2005年的偏湿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