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1963年在湖南沅江及南县选择隣近的种植制不同的五个生产大队,調查对比、分析耕作栽培措施及其他生态因素,与三化螟种羣数量消长及为害程度的关系,探索最經济有效的稻螟防治策略和综合措施。各对比点結果一致証明,在同一地区相距不远的大队間,三化螟发生基数大小的悬殊差別,是决定当年发生数量及为害程度輕重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适当的面积(大队)上結合耕作栽培措施相当彻底地消灭三化螟越冬幼虫,不仅可控制第一、二代的为害,且对压低第三、四代的发生量和为害程度也有明显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如能进一步结合夏收灭茬連續压低虫源,更可加強对后期螟害的控制。螟害程度决定于水稻最易受害生育期与稻螟盛发期配合的程度和螟虫发生数量的綜合影响。因此,在农业防治方面,結合耕作栽培措施压低虫源及調节水稻生育期并恶化螟虫的生活条件,均应尽可能的利用。扩种双季稻对三化螟的发生为害有有利和不利的两面。在湘北滨湖稻区的情况下,可以結合双季稻的耕作栽培,連續压低虫源作为控制螟害的一項措施。在种植制复杂的稻区,中稻早栽既可避免第三代三化螟的为害,且可促使第二、三代三化螟更多地集中在小面积的迟中稻或单季晚稻上,有利于集中施药歼灭。稻螟的防治策略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結合重点药治。在种植制复杂的稻区建議采取結合耕作栽培連續压低虫源、調节水稻生育期及恶化螟虫生活条件的各項措施并药治二代桥梁田,对三、四代进行重点药治。  相似文献   

2.
杨奇华 《植物保护》1964,2(4):155-156
近年来防治稻螟采取农业防治与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不少地区由于抓住了影响稻螟种群数量变动及为害程度的基本因素,因地制宜,结合农作制和农业技术进行防治措施,对压低螟害起了显著的作用。各地推行的主要农业防治措施如下:  相似文献   

3.
二化螟是中稻上的一种常发性害虫.随着优质杂交稻的迅速推广以及机插秧和直播稻面积的扩大,螟害率也随之上升.二化螟已逐渐变成稻螟中的优势种群,每年发生3代,每代都在中稻上造成不同程度的为害.本文介绍了江陵县二化螟的发生特点和防治措施,以期能有效地避免和减轻该虫的发生与为害.  相似文献   

4.
江陵县二化螟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化螟是中稻上的一种常发性害虫.随着优质杂交稻的迅速推广以及机插秧和直播稻面积的扩大,螟害率也随之上升.二化螟已逐渐变成稻螟中的优势种群,每年发生3代,每代都在中稻上造成不同程度的为害.本文介绍了江陵县二化螟的发生特点和防治措施,以期能有效地避免和减轻该虫的发生与为害.  相似文献   

5.
90年代余干县稻螟(二化螟、三化螟)呈回升趋势,近几年尤为明显。分析认为冬后有效虫源增加、农药防效不理想是回升重要因素,其中近2年桥梁田大面积增加、气候适宜等致使稻螟大发生。针对目前现状,从植保服务、技术措施方面提出了治理对策。主要技术措施有:压低虫源基数,调整耕作制度及防治策略,筛选高效、长效、低毒农药等。  相似文献   

6.
中国水稻三化螟防治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中国为害水稻較重的螟虫已知有6种,以三化螟 Tryporyza incertulas (Wlk.)最为重要,分布于我国中南部稻区。本文阐述了气候、食料、水稻栽培制度和生物等因素对三化螟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并指出作为螟虫食料的水稻及其栽培制度的作用更为明显。研究証明,三化螟的产卵、侵入、成活、繁殖和为害都与水稻的生育期有密切关系,水稻的分蘖期及孕穗期,都是水稻最易受害的生育期,在这两个时期被害,会造成枯心或白穗;而秧田期、移植至回青期、圓稈期和成熟期都对螟虫不利。螟虫的发生基数和生活环境条件,密切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动,而这些都受水稻栽培制度的影响。发生基数决定于春季螟虫的有效虫源,其数量的大小对当年的螟虫,尤其对第一、二代的发生量有密切关系。螟害程度主要决定于:(1)种群数量和(2)水稻最易受害的生育期与螟虫盛发期配合程度的综合作用。为了加強防治,各地区必须因地制宜,利用耕作栽培措施,一方面尽可能消灭虫源、压低发生基数、控制以后各代螟虫的发生;另一方面力求改进栽培技术、調节水稻生育期,恶化螟虫的生活条件,避免或減輕螟害。化学防治也是治螟的一項重要措施。目前广泛应用的药剂是6%丙体六六六,每亩用量在防治枯心时为1.5斤,防治白穗为2斤。主要的施药方法为泼浇和撒毒土,两者对防治枯心的效果都很好;撒毒土防治白穗的效果虽稍差,但操作簡便易行。在螟虫发生期內,适值分蘖和孕穗的水稻田一般都要施药;但預测螟害低于1%的田块,可不防治。防治枯心的施药适期一般在孵化高峯前1—2天天开始,如虫量很大,要提前到盛孵始期用药。防治白穗的施药适期是:在蚁螟盛孵前孕穗的水稻,普通在盛孵始期开始施药;蚁螟盛孵后孕穗的水稻,在孕穗始期开始用药。稻螟是我国长期以来的一种严重害虫,解放前因螟害常年損失稻谷10%以上。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領导下,科学技术有了显著的进展,治螟工作貫彻了“防治并举、以防为主”的方針,“以农业防治为基础,重点使用药剂綜合防治”的策略;采用了准确的預测預报;开展了群众性的防治活动,基本上控制了螟虫的危害,1663年的螟害率已压低到2%左右,不少地区已降低到1%以下。这都是在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紅旗光輝照耀下,領导、技术人員、群众三結合所取得的成果的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稻区螟害日趋严重,过去不常发生的种类大量出现,原来被控制不成灾的种类又上升为主要威胁,如稻纵卷叶野螟,在各稻区普遍发生,为害严重;三化螟、二化螟的发生数量迅速回升;日本稻巢螟、台湾稻螟也都有上升趋势。稻螟是水稻螟虫的统称,除少数种类(如“大螟”、列星“大螟”、稻螟蛉等也称稻螟)属于夜蛾科外,多数种类均属螟蛾科害虫,在我国稻区就有二、三十种。为了避免混淆和误  相似文献   

8.
我区自1985年以来,三化螟为害面积逐年扩大,为害程度越来越重。全年发生三代,以第三代危害最重,损失产量最大。1987年第三代三化螟的螟害率一般田块达1.5—2.6%,严重田块高达15%以上。要控制三代三化螟的危害,重点是拆除三代的“桥梁田”,在连作稻地区,其主要虫源田是连晚秧田。据1988年统计,重螟地区的双林、南浔、织里、升山、常  相似文献   

9.
房县常年种植水稻面积903.5hm^2,二化螟在所有种植稻区均有分布。其中中部平坝稻区发生为害重,发生面积普遍,虫源田常大发生,二高山稻区发生为害较轻,呈现连续10年发生面积和发生程度都为基本稳定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苏清实  汪民干 《植物保护》1965,3(4):121-123
1964年湖北省新洲、黄冈、浠水、鄂城四县水稻三化螟大发生,发生数量和为害程度是近十余年来最大的一年。但是,由于各级党、政的大力领导,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坚持了领导、群众、技术干部三结合,依靠贫下中农,充分发动群众,开展了大规模的治螟运动,取得了很好效果,药剂治螟255万亩,占应治面积的90%,严重代螟害率压低到  相似文献   

11.
玉米螟与寄主植物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玉米螟在张家口地区一年发生两代,分布普遍,为害严重。虽经连年越冬防治,处理玉米秸杆比较彻底;玉米心叶末期防治一代也很普遍,但是两代螟害无明显减轻趋势,春玉米被害株率心叶期约30—50%,穗期可达50—90%。为此1977—1979年我们从寄主植物角度研究各代玉米螟发生的虫源,进一  相似文献   

12.
《植物保护学报》1966,5(1):27-33
水稻螟虫为重庆地区水稻生产上的重大害虫,常年螟害率5%左右。随着双季稻的发展,各代稻螟的种类組成有显著变化,第一、二代以二化螟为主;第三代以三化螟占绝对优势,为三代多发型。近年来由于春季气温比常年高,越冬死亡率低,发生期提早。越冬虫源多,耕作制改变,有利于发生量的积累,因此二化螟和大螟也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成为本地螟害的新問題。越冬基数和以后各代的数量关系,受各稻型的面积比例和防治等情况的影响。各代发育进度不整齐主要受越冬場所、小气候和水稻不同生育期的影响,这些都是防治次数和时期的依据。防治本地区稻螟,宜采用“压低越冬基数,調整水稻布局,栽培防螟和药剂治螟相結合”的策略。药剂防治应因地制宜,挑治一、二代,狠治三代,少治或不治第四代。  相似文献   

13.
波阳湖区(以下简称湖区)包括25个县市,稻田面积1046万亩,三化螟在湖区一年发生四代,一、三代为害造成枯心苗,二、四代造成白穗。解放后至1986年大发生的年份有19561959、1963—1965、1969—1974年,其中尤以1964年和1974年为特大发生年。1975年螟害开始下降,1980年后,连续七年螟害十分轻微,其根本原因是早、晚二季水稻品种早熟化;春耕灌田和夏耕灭茬进度的加快,以及稻区耕作栽培制度改革从根本上恶化了此虫乃以生存繁殖的环境条件,使各代三化螟处于逆境状态。此外,药剂治螟技术的提高亦对控制螟害起了一定的作用。预计今后五年乃至十年内,上述抑制三化螟种群数量增长的基本因素将会有进  相似文献   

14.
三化螟是融水县水稻生产的主要害虫之一,20世纪50年代以前在融水县各稻区就已普遍发生为害,并曾出现几起几落的状况。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由于种田科学技术水平与病虫害防治所采取的方法、措施不断提高,即使螟害大发生年份也得到有效控制,保证了作物的安全生长与粮食丰收。但有些年份三化螟在适宜的气候、虫源基数、食料等因素聚集合成下大发生,造成粮食严重损失。1历年三化螟发生时间及各代诱蛾量1·1根据融水县病虫测报站1970~2005年历史资料,三化螟1a发生4代。第1代螟蛾于4月中下旬盛发,幼虫在5月中旬盛孵为害;第2代螟蛾于6月上旬盛发,幼…  相似文献   

15.
水稻螟虫发生为害现状及控制对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水稻螟虫发生为害出现了一些新特点、新变化。其总的趋势是:2、3代螟交替发生,混合为害,二者主害代别增加,主害代发生时期拉长,全年为害时期延长,为害面积扩大,为害损失加重。其主要原因;一是冬季油菜面积扩大,有效虫源田增加;二是气候变暖;三是杂交稻及优质稻面积增加;四是抛秧技术的推广;五是杀螟药剂单一,防效不理想。主要治理对策:捡拾稻桩,灌水灭蛹,压缩混截面积,科学用药,加快治螟药剂品种的研究推广步伐。  相似文献   

16.
美洲斑潜蝇在棉花上发生严重的原因及防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宽林 《植物检疫》1999,13(1):27-29
本文从虫源,寄主,温湿度,天敌等方面详细分析了美洲斑潜蝇在棉花上发生严重的原因,提出了美洲斑潜蝇在北方保护地可以越冬,是翌年虫源充足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以压低虫源为基础,除治附近有瓜菜寄主的棉田为重点,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措施综合应用为对策。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从江县稻纵卷叶螟连续出现偏重发生,局部地区部分稻田大发生,发生面积大,分布广,为害重。迁入虫量大、迁入峰次多、气候条件适宜、为害高峰期持续时间长、抗药性增强及田间栽培管理条件有利,是造成稻纵卷叶螟重发生的主要原因,对此提出了综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8.
莫红星 《广西植保》2015,28(2):32-34
2008年资源县稻纵卷叶螟特大发生,为近10a来该虫发生最为严重的年份,第3代发生和为害面积超过水稻种植面积的90%,第4、5代连续重发。经分析认为:虫源基数大、气象条件利于迁入、田间小气候及水稻种植制度有利于其繁殖为害是2008年资源县稻纵卷叶螟重发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王德好 《植物保护》2001,27(1):23-25
稻象甲在我国危害有回升趋势 ,不少稻区已成为水稻前期重要害虫。研究表明 ,造成危害的主要原因是耕作制度的改变、栽培技术的更新和农药品种的换代 ,使本地虫源积累。根据发生特点 ,提出“合理耕作、诱杀成虫、治成虫控幼虫”的防治策略。关键性防治措施是压低虫源。  相似文献   

20.
为了明确广西大面积释放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的田间效果和经济效益,优化甘蔗螟虫田间调查方法,本次调查以虫孔和蛀道为主要为害症状,分别比较了放蜂区和对照区的螟害株率、螟蛀节率、平均每株虫孔或蛀道数、蔗糖糖分和产量。结果显示,放蜂区的螟害株率和平均每株虫孔、蛀道数显著低于对照区(P<0.05),甘蔗糖分提高1.89%,从而带来350万元/667公顷的经济效益。两种调查方法获得的螟害株率、螟蛀节率和平均每株虫孔或蛀道数具有较大差异。结果表明释放螟黄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的效果显著,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蛀道调查法是国内首次报道的甘蔗螟虫调查方法,优于虫孔调查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