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鉴别与利用澳洲坚果种质资源,以湛江地区栽培的25份澳洲坚果种质为试验材料,调查研究叶片的14个表型性状,并对部分性状进行遗传变异与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澳洲坚果资源的叶片表型性状(叶序、嫩叶颜色、叶片形状、叶尖形状、叶基形状、叶缘形状、叶缘刺多少、叶面状态、嫩叶黄化、叶面积、叶长、叶宽、叶形指数、叶柄长度)具有明显的变异性。其中,叶片5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3.47%~25.19%,变异幅度以叶面积最大、叶片长度最小;各数量性状数据分布均为偏正态分布,偏度大小范围为-0.20~1.33。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叶面积与叶形指数均与叶片长度及其宽度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而叶柄长度与叶面积、叶片长度、叶片宽度及叶形指数之间的相关性均不显著。因此,澳洲坚果种质资源的叶片表型性状显示出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部分数量性状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并且,运用石蜡切片法,对澳洲坚果叶片的解剖结构特征进行了初步观测。  相似文献   

2.
以86份澳洲坚果种质资源为试材,分析澳洲坚果种质叶片表型多样性,并根据其多样性进行数量分类。结果表明:8个描述性状平均变异类型3.8个,嫩叶颜色和叶片形状的变异类型最为丰富,各为5个;4个数量性状中,叶柄长度的变异系数最大为23.33%,叶片宽度的变异系数最小为13.59%;Q型聚类分析将86份种质资源在欧氏距离为6.85时分为光壳种及光壳种与粗壳种的杂交种2个组群;R型聚类分析将12个表型性状在相关系数1.16处聚为4组,多数性状表现两两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将12个表型性状简化为5个主成分,解释的总变异为71.120 9%,更为直观展现了叶片表型特点,其结果与聚类分析基本一致。因此,澳洲坚果种质资源的叶片表型存在丰富的多样性,叶序、嫩叶颜色、叶尖形状、叶缘形状、叶缘刺、叶柄长度、叶形指数对数量分类起重要作用,基于叶片表型多样性的数量分类为构建澳洲坚果种质分类体系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中国南方地区夏季高温是限制绣球在该地区引种栽植与园林应用的重要因素之一,探讨绣球在高温胁迫下生理生化的响应机理,对绣球在特殊立地条件下的应用有重要参考意义.试验以8个绣球品种为材料,利用人工气候箱模拟高温胁迫44℃/33℃(昼/夜)下9项指标的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结果表明,高温胁迫下,8个绣球品种的热害指数呈上升趋势,且...  相似文献   

4.
澳洲坚果果仁加工工艺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建云  郭刚军 《热带作物学报》2013,34(11):2295-2300
以澳洲坚果带皮鲜果为主要原料,采用脱果皮、筛选分级、干燥、脱壳、果仁分选、果仁干燥、焙炒等工序,加工澳洲坚果果仁,研究澳洲坚果果仁加工过程的各项技术参数。结果表明:澳洲坚果带壳果前期干燥条件为:温度40 ℃下干燥96 h;脱壳的澳洲坚果带壳果出仁率和整仁率的顺序为:二级果>一级果>三级果;水浮选果仁的时间为2 min,果仁后期干燥的适宜条件为:40 ℃、2 h→50 ℃、2 h→60 ℃、2 h→70 ℃、2 h,最佳焙炒条件为:焙炒温度为135 ℃,时间为10 min;产品包装方式选择充氮包装。加工的澳洲坚果果仁产品色泽淡黄,香味浓郁,酥脆可口。  相似文献   

5.
澳洲坚果原产于澳大利亚亚热带雨林,是我国新兴的重要经济作物,其种质资源丰富,但遗传背景复杂,亲缘关系混乱。开展澳洲坚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可拓展澳洲坚果种质资源创新利用途径,有效加快澳洲坚果育种进程。形态表型分析是最早用于种质鉴定和管理的标记之一,但易受环境因素影响。DNA分子标记技术在种质资源鉴定、遗传多样性分析中克服了传统表型分析易受环境影响的缺点。本研究采用9对高多态性SSR引物对91份国外引进以及自主选育品种(品系)澳洲坚果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共扩增出73个等位基因位点,平均等位基因8个,平均基因多样性为0.689,平均杂合度为0.578,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453~0.792,平均值为0.659,表明91份澳洲坚果具有较高的多态性。UPGMA聚类分析表明,在遗传距离为0.33处,将91份澳洲坚果分为2大类,且其亲缘关系与地理来源无显著相关性,与主成分分析、Structure分析结果一致。本研究供试澳洲坚果材料群体内遗传变异显著高于群体间变异,且遗传成分来源单一,遗传结构较为简单。本研究为澳洲坚果种质的有效利用以及核心种质构建提供理论基础,为进一步加速澳洲坚果种质遗传改良以及分子辅助育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澳洲坚果原产于澳大利亚亚热带雨林,是我国新兴的重要经济作物,其种质资源丰富,但遗传背景复杂,亲缘关系混乱。开展澳洲坚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可拓展澳洲坚果种质资源创新利用途径,有效加快澳洲坚果育种进程。形态表型分析是最早用于种质鉴定和管理的标记之一,但易受环境因素影响。DNA分子标记技术在种质资源鉴定、遗传多样性分析中克服了传统表型分析易受环境影响的缺点。本研究采用9对高多态性SSR引物对91份国外引进以及自主选育品种(品系)澳洲坚果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共扩增出73个等位基因位点,平均等位基因8个,平均基因多样性为0.689,平均杂合度为0.578,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453~0.792,平均值为0.659,表明91份澳洲坚果具有较高的多态性。UPGMA聚类分析表明,在遗传距离为0.33处,将91份澳洲坚果分为2大类,且其亲缘关系与地理来源无显著相关性,与主成分分析、Structure分析结果一致。本研究供试澳洲坚果材料群体内遗传变异显著高于群体间变异,且遗传成分来源单一,遗传结构较为简单。本研究为澳洲坚果种质的有效利用以及核心种质构建提供理论基础,为进一步加速澳洲坚果种质遗传改良以及分子辅助育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以新鲜澳洲坚果青皮为对照组,研究60℃热风干燥、微波干燥及真空冷冻干燥对澳洲坚果青皮总酚、总黄酮提取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不同干燥处理对澳洲坚果青皮总酚、总黄酮提取量及抗氧化活性均有影响,真空冷冻干燥处理对其影响最小,总酚提取量、总黄酮提取量分别为935.61、995.75 mg/hg,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半数清除率IC50分别为6.83、63.84 mg/L,总抗氧化能力约为Trolox的1.74倍;不同干燥处理后,澳洲坚果青皮总酚、总黄酮提取量及抗氧化活性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干燥处理后抗氧化活性与总酚、总黄酮提取量显著相关(p<0.05)。因此,与60℃热风干燥、微波干燥相比,真空冷冻干燥能较好的保留澳洲坚果青皮中酚类物质,并具有较强抗氧化活性,适于澳洲坚果青皮干燥处理。  相似文献   

8.
西双版纳地区引种的澳洲坚果抗寒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3年生无性繁殖澳洲坚果10个品种的幼苗为材料.采用电导法和全株冰冻测试法测定西双版纳引种的10个澳洲坚果品种叶片的抗寒力变化.结果表明:10个澳洲坚果品种抗寒力(半致死温度)介于-0.72~2.36℃之间,H2和HY属于低温敏感性相对较弱的L类型,抗寒力较强;HAES900、A16和Special抗寒力较弱,属于低温敏感性较强的H类型;D4、OC、HAES816、A4和D等品种属于抗寒力中等的M类型.  相似文献   

9.
调味开口带壳澳洲坚果加工工艺条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带壳澳洲坚果为主要原料,采用筛选分级、水洗、开口、浸泡、淋洗、干燥、焙烤、冷却等工序,加工调味开口带壳澳洲坚果。通过单因素实验与正交实验对调味开口带壳澳洲坚果加工工艺参数与配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调味开口带壳澳洲坚果加工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开口含水量为15.11%,浸泡时间为4.0 h,浸泡3次后适量补盐;浸泡液的最佳配方为:食盐浓度为20%,白砂糖浓度为12%,味精浓度0.4%;最佳干燥参数为:50℃干燥2 h,60℃干燥2 h,70℃干燥3 h,80℃干燥2 h,烘焙条件130℃焙烤8 min。加工的调味开口带壳澳洲坚果产品开口均匀、口感酥脆可口,香味浓郁。  相似文献   

10.
澳洲坚果种质资源果实性状的评价指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澳洲坚果(Macadamia integrifolia)的21份种质资源果实的平均鲜果单重、果仁干重、出仁率、可溶性总糖含量、粗蛋白、含油率等6项指标进行测定和统计分析,提出我国澳洲坚果种质资源评价系统中这些性状的数值分级指标和参照品种,为我国澳洲坚果种质资源描述系统数量化、规范化的建立奠定基础。同时也为澳洲坚果优种选育及发展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干旱胁迫下热带和温带玉米种质的生理及转录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热带和温带玉米自交系干旱胁迫下的苗期生理和转录组数据,阐明不同玉米种质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和分子响应机制.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4个自交系的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上升,叶绿素含量和4个叶绿素荧光参数值(Fv/Fo、Fv/m、ΦPSII和QP)...  相似文献   

12.
外源抗坏血酸对水稻抗铝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外源抗坏血酸(AsA)对水稻的抗铝性能的影响,以'滇优35号'(杂交稻,粳稻)为试验材料,采用溶液培养法研究外源AsA对铝胁迫下水稻根尖H2O2、内源AsA、GSH、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铝胁迫导致水稻根尖可溶性蛋白和内源AsA含量减少,而MDA和H2O2...  相似文献   

13.
【目的】叶片是水稻进行光合作用最重要的器官。叶色突变体是研究光合作用、叶绿素合成代谢和叶绿体发育的重要材料。【方法】利用60Co辐射诱变中籼恢复系自选1号,获得黄叶早衰突变体osyes1。幼苗期对突变体和野生型进行外源H2O2处理。抽穗期对突变体和野生型叶片进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活性氧含量、丙二醛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测定以及透射电镜观察。成熟期考查突变体和野生型的主要农艺性状。以osyes1/02428的F2群体中的隐性单株为作图群体,利用图位克隆方法定位OsYES1基因。【结果】osyes1的突变性状始于3~4叶期,水稻抽穗后,所有叶片均表现为黄叶衰老症状,致使突变体株高、穗长、每穗粒数及结实率极显著低于野生型对照。与野生型对照相比,突变体幼苗对外源H2O2更敏感。生理分析表明,孕穗期野生型倒3叶的叶绿素含量、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极显著低于倒2叶和剑叶,而突变体的含量则极显著低于野生型且依次极显著降低;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剑叶、倒2叶和倒3叶的丙二醛、H2O2和O2-含量极显著增加,而可溶性蛋白含量则相反。遗传分析表明,osyes1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图位克隆技术将OsYES1基因定位于第7染色体短臂的RM21353与RM21384之间,物理距离为708 kb。【结论】由于osyes1叶片过早黄化衰老导致与产量相关的重要农艺性状显著下降。OsYES1基因定位在第7染色体两个SSR标记(RM21353和RM21384)之间的708 kb的物理区间内。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诺丽抗寒生理特性,比较其抗寒能力,以4个诺丽(Morinda citrifolia L.)种质幼苗为试材,研究不同低温(25、12、9、6、3、0℃)及不同时间(1、3、5 d)胁迫对各种质幼苗叶片光合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等指标的影响,利用隶属函数法对4个诺丽种质耐寒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相同时间下随着胁迫温...  相似文献   

15.
以白鸡冠F1代新品系(0306I、0306F、0306D)及黄旦的扦插苗为试验材料,测定低温(0℃)胁迫下茶树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温下各品种(系)叶片电导率、过氧化氢及丙二醛含量都显著增加,其中0306F与0306D增加幅度明显大于黄旦与0306I;谷胱甘肽还原酶(GR)、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过氧化物酶(POD)与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都显著增加,其中黄旦与0306I低温下GR、APX、POD、SOD增加幅度远大于品系0306D与0306F。低温下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DAR)、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ASC)与谷胱甘肽(GSH)活性显著下降,其中0306F与0306D品系叶片的MDAR与CAT低温下下降幅度远大于黄旦与0306I。回归分析发现,叶片双氧水含量与APX(y=601.8-59.1x)及CAT(y=5.45-0.77x)活性呈负相关,电导率与ASC(y=7.45-10.35x)也呈负线性相关。以上结果表明,茶树品种(系)0306F与0306D抗寒性弱于0306I与黄旦。  相似文献   

16.
以基因型TF291柱花草为供试材料,分析低磷处理(5 μmol/L)对柱花草生长、抗氧化物质及抗氧化保护酶的影响,探索柱花草抗氧化系统在低磷胁迫下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1)与对照磷处理(250 μmol/L)相比,低磷处理抑制了柱花草生长,其叶绿素浓度、最大光化学效率、地上部和根部生物量均显著降低(P<0.05)。(2)随着低磷处理时间的增加,15 d时叶片CAT、POD、SOD、ASP、PAL活性和类黄酮含量显著提升(P<0.05);30 d时叶片CAT、SOD、ASP、PPO活性和MDA、H2O2含量显著提高(P<0.05)。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探索低磷胁迫下柱花草抗氧化系统的分子响应机制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研究沉香叶黄酮稳定性及对H2O2诱导HepG2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通过测定溶液吸光值,探讨温度、光照、金属离子、pH值对沉香叶黄酮稳定性的影响.建立H2O2诱导HepG2细胞氧化损伤模型,将细胞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以及沉香叶黄酮低、中、高剂量组,采用水溶性四唑盐法检测细胞增殖率,2′,7′-二氢二氯荧光黄双乙酸钠法(...  相似文献   

18.
探讨低温胁迫下不同品种油棕幼苗ABA合成酶基因NCED3表达特性及不同浓度ABA对其幼苗生长和生理的影响,为提高不同品种油棕幼苗抗寒能力提供理论依据。以油棕新品种Ni、C×N、B×E、D×N为材料,对其进行低温胁迫处理(15、10、5 ℃,5 d),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4种油棕幼苗的NCED3基因表达特性;然后,10 ℃低温胁迫下对4种油棕幼苗外施不同浓度ABA(50~300 μmol/L ABA),测定其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等生理指标。结果表明,低温胁迫可触发4种油棕幼苗ABA合成酶基因NCED3的过量表达,外施50~300 μmol/L ABA均降低幼苗质膜透性和SOD酶活性,抑制MDA和H2O2含量上升,缓解低温胁迫引起的膜脂过氧化,提高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和POD活性,进而提高油棕幼苗抗寒性。4个品种中,B×E材料的耐寒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9.
为鉴定筛选耐低温花生品种,建立花生耐低温评价方法,构建花生耐低温综合数学评价模型,以11个花 生品种为材料,5℃低温胁迫72 h,通过测定胁迫前后花生幼苗叶绿素(SPAD)、叶绿素荧光参数、光合参数、相对电 导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丙二醛含量以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等15个生理生化 指标,利用各单项指标的耐低温系数作为评价依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隶属函数分析法以及聚类分析法进行花生 耐低温综合评价,并利用逐步回归法筛选与花生耐低温关系密切的生理指标。本实验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有5个主 成分入选,可将15个单项生理生化指标转换为5个互相独立的综合指标,通过隶属函数法和聚类分析法将11个花 生品种划分为:耐低温型(山花8号、吉花1954Z和吉花1955Z)、中间型(吉花1953Z、狮头企、冀油6、粤油92和中花 8)及敏感型(伏花生、开农53和吉花11)3类;利用逐步回归方程建立花生幼苗耐低温评价数学模型,精度大于 99.00%,筛选出净光合速率、实际光化学效率、最大光化学效率、光化学淬灭系数、可溶性蛋白、过氧化物酶和过氧 化氢酶7个耐低温鉴定指标。耐低温的花生品种(系)低温胁迫后,反应中心的开放程度较大,光系统受到的伤害较 低,能维持较高的净光合速率,能更好地清除花生体内细胞的活性氧和自由基类物质,膜脂质过氧化损伤较低。在 相同低温处理时可以通过测定7个指标对花生品种耐低温能力进行快速鉴定和预测,为东北花生耐低温品种选育 及大规模品种耐低温评价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褪黑素(melatonine,MT)对盐胁迫下金盏菊幼苗生理机制的影响,采用盆栽砂培法研究不同浓度外源褪黑素(0、50、100、200 μmol/L MT)对不同程度盐胁迫(0、100、200 mmol/L NaCl)下金盏菊幼苗生长、光合作用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00、200 mmol/L NaCl胁迫严重限制了金盏菊幼苗的生长,叶绿素含量、光化学荧光效率及光合作用强度降低,MDA、H2O2含量升高加剧了脂质过氧化程度,诱导POD酶活性升高的氧化应激反应及脯氨酸含量增加。经外源褪黑素处理能有效缓解盐胁迫对金盏菊幼苗的伤害,其中100 μmol/L MT处理下株高、茎围、地上部和根系干重较对照分别平均提高了17.35%、17.64%、32.14%和19.83%;叶绿素含量和Fv/Fm增幅分别达71.96%和4.13%,光合作用参数PnGsTr平均分别提高了88.74%、97.21%和58.88%,而Ci降幅达18.07%;MDA和H2O2含量降幅达33.77%和64.29%,POD、CAT酶活性及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含量平均分别提高了118.02%、67.29%、55.47%和56.30%。盐胁迫条件下,MT处理能有效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及降低脂质过氧化水平,促进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积累,改善光合荧光特性,最终表现为促进金盏菊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