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45份臂形草种质材料进行20个指标的形态学分析。结果表明:臂形草属材料的形态指标间差异极显著,且主成分分析说明最长茎伸展长度、节间长、叶长、叶宽等植株的数量性状均为第一影响因素,其形态变异明显,遗传表达多样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试材料可分为3类,本地材料明显为1类,引进材料分为2类。  相似文献   

2.
云南不同种源余甘子植物形态变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云南不同种源余甘子植物形态变异的特征规律,采用聚类、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14份不同来源地余甘子的18个数量性状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云南不同种源余甘子在一年生结果母枝上雄花数变异范围最大(14.25~2 010.5朵),变异幅度最小的为雌花萼片数(6~6.2个);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种源余甘子叶片形态、雌花和雄花性状的特点均是造成余甘子形态变异的因素,其中以叶宽、叶柄长、雌花萼片长对第1主成分影响最大,贡献率达24.17%;第2主成分主要由雄花性状构成,以涉及雄花花梗长的成分最多,其次是雄花花朵长度,对各变量的方差贡献率达18.84%,累积贡献率达43.01%;以17个性状为基础的聚类分析将14份余甘子种质分为3类。  相似文献   

3.
针对不同地理种源麻疯树植物学形态变异特征规律,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60份不同来源地麻疯树的22个数量性状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理种源麻疯树在种植3 a的植株主干高度变异范围最大(3.0~37.3 cm),变异系数为55.03%,其次是叶厚、花序柄长、雌雄开花比例、结果数、二级分枝数和雌花数,变异系数都大于27%,变异幅度最小的为果横径(2.02~3.07 cm),变异系数为7.21%;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7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73.77%,其中第1主成分主要由冠幅(东西、南北)、叶宽、叶长、植株高度、叶柄长5个数量性状构成,第2主成分主要由雌花数、雄花数、结果数、花序长4个数量性状构成,第3主成分主要由种子横径、种子纵径、花序柄长3个数量性状构成,第4主成分主要由果横径和果纵径构成,第5主成分主要由一级分枝数和二级分枝数构成,第6主成分主要由雌雄开花比例构成,第7主成分主要由主干高度构成,方差贡献率依次为24.35%、13.89%、9.73%、8.52%、7.52%、5.02%、4.73%;以此19个数量性状为基础的聚类分析将60份麻疯树种质分为6类。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了解辣木油中脂肪酸的组分和含量,更好地了解其用途和价值。[方法]以新鲜辣木果荚提取的辣木油脂为研究对象,对辣木油中脂肪酸和挥发性成分应用GC-MS技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辣木油中检测出含有13种脂肪酸成分和16种挥发性成分,并且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到82.76%,还包括亚油酸、亚麻酸和DHA 3种人体不能合成的必需脂肪酸,这些都是单独使用辣木籽提油所没有的成分,但是其挥发性成分中检查出含有28.38%的硫化物,即十字花科植物主要的刺激性成分,如要对此油加以利用,需要将此成分除去。[结论]为辣木果荚和辣木籽混合提取的辣木油今后的深入研究和产业化开发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基于苎麻属野生近缘种形态变异类型的系统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变异性分析、相关分析和构建系统聚类树方面系统地研究了苎麻属野生近缘种5组26种(变种)的基本形态生物学特征。结果表明:1)苎麻、大叶苎麻、序叶苎麻、细野麻这4个野生种形态的丰富变化主要集中在叶色、叶脉色、托叶色、叶缘锯齿这几种表型。2)苎麻属各野生种表型之间叶形与叶基特性的关系非常紧密,其余的形态表型之间没有发现显著的相关。3)苎麻组组内演化关系为微绿苎麻→青叶苎麻→苎麻、贴毛苎麻。苎麻和贴毛苎麻都起源于青叶苎麻。4)苎麻属野生种种间的系统聚类树显示,处在最低位置的苎麻属组群是帚序苎麻组和腋球苎麻组,序叶苎麻组位于中间位置,苎麻组和大叶苎麻组则是位于最高位置的苎麻属组群,苎麻组和大叶苎麻组的亲缘关系更加紧密。该研究结果对进一步研究苎麻属野生近缘种分类及系统演化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红花种质资源形态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促进红花品种改良及种质资源的高效利用,以筛选出的68份优异种质为材料,对19个形态性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其遗传多样性。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国内外不同地理来源红花资源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丰富,数量性状上存在较大变异。主成分分析以5个主成分因子反映了13个数量性状的全部信息。累计贡献率达85.08%,各主成分包含的信息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表明主成分分析结果与参试资源和性状指标的选择均有关系。将主要农艺性状归纳为产量构成因子,生长势因子和子粒因子。采用DPS 7.0软件,进行系统聚类分析,根据19个性状在红花种质资源间的不同表现,在遗传距离13.29处将68份供试材料聚为7大类群。聚类结果表明,不同地理来源的种质资源多样性较丰富,聚类分析中部分地理来源相同或遗传背景相似的资源能够聚在同一类群,但也有一些地理来源及遗传背景不一致的种质资源也聚在同一类群,少部分资源品种表现差异大,表明品种类群间的性状分化与地理分布既有一定的联系又不绝对相关,即不同地区的材料聚类呈现一定的地理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的红花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中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分枝总数为15.779 2,其次为单株有效果球数、单株产量和分枝长度,依次为15.673 9、10.617 5和10.415 5,多样性指数越高,表明遗传多样性越丰富。实践证明在杂交或其他方法育种中,选配亲本材料应依据主成分的排序,具体分析与全面评价每个亲本材料综合指标的优劣,依据红花育种目标,结合聚类分析,合理地选配组合。对于红花品种改良及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7年生和15年生林下参地上植株的形态变异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其茎高、茎粗、茎色、叶长、叶宽、叶色、叶柄长、小叶柄长、叶柄颜色、花轴长的地上植株形状均存在显著变异。由于环境的影响,同一年生林下参变异幅度很大,15年生林下参与7年生相比较,变异幅度更大。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以福鼎大白茶与云南大叶种的杂交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对其花器的主要形态性状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并对其多样性和变异进行探讨,了解品种(系)间的差异.结果表明,这些福云天然杂交种的花器性状变异幅度较大,多样性丰富.  相似文献   

9.
根据不同季节、采用不同浸种时间下进行辣木播种育苗试验,观测辣木播种后7天、15天、20天后的出苗情况,结合同期气象观测资料,进行辣木播种育苗的气象条件分析,得出漳州地区冬季比较不适宜播种育苗;春季和秋季平均气温在25℃左右,比较有利于辣木种子播种出苗,浸种时间以12 h和24 h比较适宜,浸种时间更长,反而出苗率会明显下降;夏季高温天气对辣木种子播种育苗有所影响,出苗率明显降低,且高温天气下浸种时间不宜长,以12 h的浸种时间为宜。  相似文献   

10.
不同辣木种质资源叶片营养元素含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引进的32份辣木种质资源叶片的N、P、K、Ca等营养元素的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辣木叶片中N元素含量最高,其含量在3 600.53~5 093.73 mg/hg之间,其次是K元素含量,其含量在583.01~1 034.83 mg/hg之间。辣木种质资源成熟叶粉营养元素含量总体呈现N>K>P>Mg>Ca>Mn>Zn>Fe>Cu的趋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Fe元素含量与N元素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达0.526,此外,Fe元素含量与除了P元素之外的其他元素含量均显著相关,而P元素含量与其他任何元素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均不显著。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利用N元素含量的差异,32份辣木种质资源被分成来自于非洲的A类群和来自于亚洲国家或地区的B类群。   相似文献   

11.
为确定辣木籽仁的化学成分,采用无水乙醇和乙酸乙酯萃取辣木籽仁以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其化学成分,并用总离子流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无水乙醇萃取率为3.566 7 %,乙酸乙酯萃取率为16.433 %;无水乙醇和乙酸乙酯萃取辣木籽仁共鉴定出41种化学组分,这2种方法萃取辣木籽仁提取物中最主要的化学成分是油酸、异油酸、反油酸、甘油单油酸酯和棕榈酸。  相似文献   

12.
辣木作为一种新兴的多功能经济树种。近年来,因市场需求旺盛,资源短缺,促使辣木组织培养技术发展迅速。本文综述了辣木组培外植体的选择、增殖培养、瓶内生根以及炼苗移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以期为辣木的组培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辣木所含营养丰富,是一种功能神奇的热带保健植物,有着潜在的药用价值和悠久的利用历史。综述近年来辣木营养价值、医疗功效,以及所含功能活性物质的研究成果及辣木药用价值的研究进展,展望辣木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辣木多糖的酶促提取工艺和辣木不同部位的多糖含量,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多糖提取率为指标,选择纤维素酶用量、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液料比为试验因素,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对纤维素酶辅助提取辣木多糖的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并在此基础上研究辣木不同部位的多糖含量差异。4种因素对辣木多糖提取率的影响顺序依次为:纤维素酶用量>提取温度>液料比>提取时间。建立辣木多糖提取率(Y)与纤维素酶用量(X1)、提取温度(X2)、提取时间(X3)、液料比(X4)的二次正交回归模型:Y=18.6602+0.8134X1+0.7572X2–0.4312X3+0.6909X4–0.5181X12–0.4935X22–0.6277X42,该模型拟合度好,4个因素均对多糖提取率有显著影响(p<0.05)。通过回归模型获得优化的提取工艺为:纤维素酶用量1.60%,提取温度53℃,提取时间68 min,液料比52∶1,在此条件下辣木多糖提取率为19.83%,实际值与预测值一致。辣木不同部位的多糖含量结果表明,辣木根、花、嫩叶、茎中均含有丰富的多糖,其中根中含量最高且极显著高于其他部位(p<0.01),可进一步开发利用。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优化得到的辣木多糖酶促提取工艺条件准确可靠,可有效提高辣木多糖提取率并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种苗繁育是规范化种植的基础环节,为进一步规范辣木种苗繁育技术,于2013~2015年对辣木种苗繁育过程中的种子采收、种苗繁育、田间管理、采收运输及分级标准进行了总结,并制定了辣木种苗繁育技术操作规程(SOP),以期为辣木标准化的种苗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试验拟探讨添加不同比例辣木屑作为培养原料栽培秀珍菇对其菌丝生长、子实体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辣木屑可促进秀珍菇菌丝的生长,但添加60%以上时,秀珍菇产量会显著降低;添加40%或50%时秀珍菇产量无明显降低。添加50%辣木屑时,秀珍菇子实体的总氨基酸含量显著增加,而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无氮浸出物和灰分均无显著差异;子实体的重金属镉、砷、铅和汞含量均无显著差异,且均未超出污染标准;子实体硒含量显著升高,并达到富硒食用菌标准。说明辣木屑完全可用于栽培秀珍菇,其适宜使用量为40%~50%;适量的辣木屑可保证秀珍菇产量的同时,提高秀珍菇的品质,特别是可提高秀珍菇的硒含量,是生产富硒秀珍菇产品的良好原料。  相似文献   

17.
以辣木叶为研究对象,考察热风干燥、真空微波干燥及真空冷冻干燥等脱水方式对辣木叶营养活性成分、抗 氧化活性及色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干燥方法均会引起辣木叶酚类物质、维生素 C、异硫氰酸酯、多糖类物质等 营养活性成分的损失,以及色泽的劣变和叶绿素的降解,并造成美拉德反应产物 5-羟甲基糠醛(5-hmf)的累积。然而, 通过真空微波干燥和冷冻干燥能有效避免辣木叶氧自由基清除能力的下降。不同的干燥方式各有利弊。其中冷冻干燥 能较好地保持辣木叶中的维生素 C、叶绿素,真空微波干燥能较好地减少酚类物质、多糖类物质等活性成分和抗氧化 活性的损失并减少 5-hmf 的累积。对于热风干燥,热风温度对辣木叶品质的影响显著,适宜的温度有助于γ-氨基丁酸、 异硫氰酸酯、多糖类物质等活性成分的保留。综合考虑干燥方式对辣木叶品质的影响及干燥效率,选择真空微波干燥 作为最适宜的辣木叶干燥方式。  相似文献   

18.
水分胁迫对辣木生物量分配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云南干热河谷辣木(Moringa olerfera)为对象,采用盆栽人工控制土壤含水量的方法,研究了水分胁迫对辣木生长、生物量分配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90%和75%田间持水量控制下,辣木株高和地径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增长,但70%田间持水量明显受到抑制;60%、45%和30%田间持水量处理下的株高和地径生长处于停滞状态;辣木复叶数、主根长和主根粗随水分胁迫加剧而降低,而根数无显著差异。利用标准化主轴法对株高-地径异速生长关系进行模拟,结果显示,随着干旱胁迫加剧,异速生长指数从1.273持续下降至0.947,即辣木将更多的同化物从株高生长转移到其他器官;不同土壤水分的生物量整体表现为根>茎>叶,且随着田间持水量的降低,辣木将更多的生物量由地上转移至地下,而水分利用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9.
辣木的染色体制片优化及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辣木分生组织为材料,采用酶解去壁低渗法制片,探讨不同取材部位、预处理方式和酶解时间对辣木染色体制片的影响,并对其进行核型分析,以期为辣木的起源、演化及遗传育种提供一定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以辣木新枝茎尖为最佳取材部位,用饱和对二氯苯预处理2 h,再用4%纤维素酶和5%果胶酶混合物酶解4 h,制片所得染色体效果最佳。核型分析表明,辣木染色体属于小染色体,有28条,核型公式为2n=2x=2n=28m,属于1B类型,核型不对称系数60.29%,核型对称程度较高,这表明辣木在进化中可能处于比较原始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