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氨挥发和氮淋洗是氮肥损失的重要途径,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有关橡胶林氮肥穴施后的氨挥发和氮淋洗损失问题的研究鲜见报道。本研究设置0 kg/hm2(对照)、100 kg/hm2(低氮)、230 kg/hm2(中氮)、400 kg/hm2(高氮)的施氮水平,分别采用通气法和渗漏盘法研究橡胶林尿素穴施后的氨挥发和氮淋洗损失特征。结果表明,旱季氨挥发损失过程大致在14~20 d内完成,雨季基本在7~10 d完成;氨挥发峰值在旱季较雨季延迟,旱季大概施肥后6~13 d达到峰值,而雨季1~3 d即达到峰值;与对照相比,低氮、中氮和高氮处理的氨挥发损失大致为9.32~21.54 kg/hm2。氮淋洗损失主要发生在雨季(5—11月),且以硝态氮淋洗为主;橡胶林氮肥穴施条件下的氮淋洗损失约为2.36~9.00 kg/hm2;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氨挥发和氮淋洗损失均呈增加趋势。综上,橡胶林氮肥穴施后的氨挥发和氮淋洗损失并不高,其施氮量不宜超过230 kg/hm2。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优质高产软米粳稻的产量和品质对氮肥的响应特征。【方法】在前期品种筛选的基础上,选择2个优质食味高产型软米品种为研究对象,设置60 kg/hm2(N1)、120 kg/hm2(N2)、180 kg/hm2(N3)、240 kg/hm2(N4)、300 kg/hm2(N5)与360 kg/hm2(N6) 6个氮肥(以纯氮计)水平,对其产量性状和品质指标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依赖于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和群体颖花量的协同增加,软米产量在N5下最高,但与N4间无显著差异。随施氮量增加,米粒的外观、黏度、平衡度和食味值呈先增后减,而硬度则先减后增,并在N4或N5下出现峰值;出糙率、出精率和整精米率均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但垩白米率和垩白度呈先降后增,并在N5水平下最低。随施氮量的增加,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下降,蛋白质含量升高。米粉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和最终黏度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在N4或N5下最高。【结论】因此,优质食味软米在240 kg/hm2和300 kg/hm2条件下取得产量和品质的协调,240 kg/hm2是品质、产量和效益兼顾的最佳施氮量。  相似文献   

3.
采用小区对比方法,在施氮量0~270 kg/hm2范围内,探讨水稻新品种盐粳219产量及品质对施氮量的响应,明确适宜的施氮量,为其优质高产施肥提供指导依据。结果表明,施氮处理中,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盐粳219的株高、净光合速率、结实率、纹枯病的染病程度以及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呈增加趋势,成穗率、穗粒数、千粒重表现出降低趋势。施氮180 kg/hm2、210 kg/hm2、240 kg/hm2、270 kg/hm2处理分别比0 kg/hm2处理增产48.03%、52.91%、58.86%、63.71%,但稻米食味值分别较0 kg/hm2处理降低1.0、1.6、4.3、6.6分。兼顾产量与品质并结合大面积示范结果,建议滨海稻区水稻新品种盐粳219优质稳产栽培的适宜氮肥(N)量为180~210 kg/hm2,高产优质栽培的适宜施氮(N)量可增至240~270 kg/hm2<...  相似文献   

4.
针对我国甘蔗生产中氮肥用量高和氮肥利用率低的问题,为提高氮肥利用率,本研究以‘桂糖42号’为试验材料,研究对比5种施氮量(N150:150 kg/hm2、N225:225 kg/hm2、N300:300 kg/hm2、N375:375 kg/hm2、N450:450 kg/hm2)和2种施氮次数(R1:3次施入,30%氮肥作基肥、30%作分蘖肥和40%作攻茎肥;R2:2次施入,30%氮肥作基肥和70%作攻茎肥)下宿根蔗生长、产量、含糖量以及氮素利用。结果表明:(1)蔗茎产量受施氮量影响显著,随施氮量增加,2种施氮次数的蔗茎产量均呈现递增趋势。相同施氮量下,不同施氮次数的蔗茎产量差异不显著,R1N375、R1N450、R2N375和R2N450处理甘蔗产量较高,分别为106.4、112.2、106.4和109.1 t/hm2。(2)随施氮量增加,蔗糖分先增加后减少。N375和N450下,R1的蔗糖分显著高于R2。随施氮量增加,R1的产糖量呈先增加后无显著变化的趋势,R2的产糖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N375和N450下,R1的产糖量显著高于R2,R1N375和R1N450处理甘蔗含糖量较高,分别为14.95和14.58 t/hm2。(3)R1和R2的当季氮肥利用率分别为22%~36%和20%~32%。因此,当施氮量为375 kg/hm2,以30%基肥、30%分蘖肥和40%攻茎肥是蔗叶还田下宿根蔗的最优施氮模式。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机采种植模式下不同水平减施氮肥后增施叶面肥对棉花花铃期冠层光分布、叶面积指数及与产量的影响,旱碱地条件下,设置0(CK)、60(N1)、90(N2)、120(N3)、150(N4)、180(N5,当地常规施氮量)、225 kg·hm-2 (N6)7个施氮水平,其中N1~N4喷施叶面肥4次,测定花铃期群体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 LAI)、冠层光分布和籽棉产量。结果表明:与当地常规施氮量相比,减施(60~150 kg·hm-2)氮肥后,棉花花铃期叶面积指数降低0.7%~5.5%,冠层光总截获率降低0.2~1.7百分点,冠层光透射率升高0.2~0.8百分点;各减施氮肥处理群体叶面积指数与冠层上层叶片的光截获率均呈显著正相关,与下层叶片的光截获率则呈负相关;籽棉产量随施氮量的减少而降低,二者有较高的相关性(R2=0.990 5)。减氮(90~150 kg·hm-2)增施叶面肥处理的LAI、冠层光总截获率、光透射率、冠层上下层叶片光截获率以及籽棉产量与当地常规施氮量180 kg·hm-2处理差异均不显著。综上,旱碱地机采模式棉田增施叶面肥,对减施氮肥棉花花铃期冠层光分布、叶面积指数及籽棉产量有一定补偿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机采种植模式下不同水平减施氮肥后增施叶面肥对棉花花铃期冠层光分布、叶面积指数及与产量的影响,旱碱地条件下,设置0(CK)、60(N1)、90(N2)、120(N3)、150(N4)、180(N5,当地常规施氮量)、225 kg·hm-2 (N6)7个施氮水平,其中N1~N4喷施叶面肥4次,测定花铃期群体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 LAI)、冠层光分布和籽棉产量。结果表明:与当地常规施氮量相比,减施(60~150 kg·hm-2)氮肥后,棉花花铃期叶面积指数降低0.7%~5.5%,冠层光总截获率降低0.2~1.7百分点,冠层光透射率升高0.2~0.8百分点;各减施氮肥处理群体叶面积指数与冠层上层叶片的光截获率均呈显著正相关,与下层叶片的光截获率则呈负相关;籽棉产量随施氮量的减少而降低,二者有较高的相关性(R2=0.990 5)。减氮(90~150 kg·hm-2)增施叶面肥处理的LAI、冠层光总截获率、光透射率、冠层上下层叶片光截获率以及籽棉产量与当地常规施氮量180 kg·hm-2处理差异均不显著。综上,旱碱地机采模式棉田增施叶面肥,对减施氮肥棉花花铃期冠层光分布、叶面积指数及籽棉产量有一定补偿作用。  相似文献   

7.
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氮肥为主区,设置氮肥不同量级与生物炭配施;品种为副区,设氮高效和氮低效品种,分别为郑单958(ZD958)和先玉508(XY508),于大喇叭口期、吐丝期、灌浆期、乳熟期、腊熟期取样测定各器官鲜干重,测定氮含量用以计算氮素积累量、吸收效率、利用效率和氮效率。生物炭3000 kg/hm2与纯N 165 kg/hm2配施干物质积累、氮积累能力及氮效率均表现突出,生物炭3000 kg/hm2与纯N 210 kg/hm2配施产量表现最高,且显著高于生物炭3000 kg/hm2+纯N 165 kg/hm2处理。生物炭3000 kg/hm2与纯N 165 kg/hm2配合施用时,氮高效品种郑单958的干物质积累能力、氮积累能力、氮效率及产量均优于氮低效品种先玉508,且达到显著差异。在内蒙古平原灌区,生物炭与氮肥减量条件下,生物炭3000 kg/hm2与纯N 165~210 kg/hm2配施,可实现节氮30%~45%,氮高效玉米品种氮效率提升52.78%~93.33%,更能发挥氮高效品种较强的氮吸收能力和氮利用能力,利于实现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8.
长期定位氮肥减施对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农业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肥料用量持续下降,提前实现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零增长”的目标。但长期降低肥料用量后,是否会对作物产量造成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基于8年的田间定位试验,以水稻为研究对象,设置N0(不施氮)、N160(氮肥用量160 kg/hm2)、N210(氮肥用量210 kg/hm2)、N260(氮肥用量260 kg/hm2,农民习惯施肥)、N315(氮肥用量315 kg/hm2)等5个施氮水平,研究长期氮肥减施对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N260处理相比,N160处理产量逐年下降,且差异达显著水平;N210处理减产0.69%~1.34%,N315处理增产0.23%~0.26%或减产0.05%~1.92%,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可见,氮肥过量或不足,水稻产量均存在下降的风险。相关分析表明,施氮量为237.39 kg/hm2时,籽粒吸氮量最高;施氮量低于232.64 kg/hm2时,氮素收获指数保持在70.31%;施氮量...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旨在为陕南地区科学施肥提供依据,于2019-2020年进行了田间试验,以明确该地区甘蓝型冬油菜绿色高效生产的氮肥适宜用量。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选用当地栽培的早熟品种大地199和常规熟期品种秦优28,副处理是5种施氮量(N0、N90、N180、N270、N360)。结果发现:常规熟期品种秦优28在越冬期的氮素营养状况强于早熟品种大地199,收获时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累积量也均高于后者。线性+平台模型分析发现,常规熟期品种秦优28和早熟品种大地199达到最大产量的氮肥投入阈值分别是188.9 kg/hm2和238.1 kg/hm2,获得最高产量分别是3774.4 kg/hm2和3678.2 kg/hm2。此外,两种不同熟期的品种产油量均在氮肥投入量为180 kg/hm2时达到最大,分别为1823.4 kg/hm2和1735.1 kg/hm2,且两个品种间差异不显著。油菜籽粒中硫苷含量有随着施氮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在两种施氮条件下,含量均小于国标规定的45.00 μmol/g。对于早熟品种大地199和常规成熟品种秦优28来说,当理论上施氮量分别不超过183.6 kg/hm2和188.5 kg/hm2时,与播前土壤根层持有的硝态氮储量(65.4 kg/hm2)相比,油菜收获后的土壤根层(0~100 cm)硝态氮储量没有额外的累积。而土壤非根层(100~200 cm)如果没有硝态氮的额外累积,两个品种要求的施氮量分别不超过263.5 kg/hm2(秦优28)和379.7 kg/hm2(大地199)。综上,在陕南地区综合考虑品种、产量、产油量、品质和土壤剖面中残留硝态氮储量等因素,该地区冬油菜绿色高效生产的氮肥适宜用量为180 kg/hm2。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夏玉米减氮增效科学生产模式,研究滴灌水肥一体化条件下氮肥减施对夏玉米形态生长指标、子粒产量、水氮利用效率及土壤硝态氮残留量的影响。以传统畦灌施氮模式(CK,施氮量300 kg/hm2)为对照,滴灌水肥一体化处理依据0~20 cm土层含水率进行补灌,设4个施氮水平(DN120:120 kg/hm2、DN180:180 kg/hm2、DN240:240kg/hm2、DN300:300 kg/hm2)。结果表明,滴灌条件下各处理夏玉米生育期灌水量差异不大,滴灌水肥一体化夏玉米的株高、叶面积指数和地上部干质量随施氮量增加均呈增大趋势,当施氮量超过180 kg/hm2时,处理间各项指标差异不显著。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多,滴灌夏玉米子粒产量和土壤硝态氮残留量逐渐增大,水分利用效率(WUE)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氮肥偏生产力(NPFP)逐渐降低。与CK和DN300处理相比,DN180处理玉米子粒产量无显著差异,施氮量减少40%,耗水量减少10.10%~19.99%,WU...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华南区甘蔗间作花生的经济效益,研究不同氮磷钾配施对花生养分吸收及产量效益的影响。田间试验设置氮磷钾肥各4个水平梯度,比较氮磷钾不同配比的施肥对花生养分吸收和产量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肥施用量增加促进间作花生对氮磷养分的吸收,而钾肥施用过量会抑制花生对钾养分的吸收。开花下针期到荚果膨大期是间作花生干物质积累、吸收养分的关键时期。间作花生干物质累积量随氮磷钾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每形成1000 g的干物质,就需要吸收同化17.7 g N、1.7 g P2O5和11.3 g K2O,吸收比列为10.4∶1∶6.6(N∶P2O5∶K2O)。间作花生生产百千克荚果需吸收氮、磷、钾养分量分别在6.83~7.98 kg N、0.65~0.80 kg P2O5、4.10~5.32 kg K2O之间。综上,华南区种植与甘蔗间作的花生,较优氮磷钾施肥配比为80 kg/hm2 N,70 kg/hm2 P2O5,80~90 kg/hm2 K2O,可提高花生产量和经济效益,以及养分吸收利用率。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旨在探讨单粒精播花生生理性状和产量性状对密度和氮肥的响应。选择山东省烟台市招远鲁东丘陵地,作物两年三熟。2018和2019年,以出口大花生品种花育22为试验材料进行大田试验,设置了3个种植密度(12万、20万、28万株/hm2,分别表示为D1、D2和D3)和4个施氮量(0、50、115、180 kg/hm2,分别表示为N0、N50、N115、N180),于不同生育时期调查分析花生SPAD值、植株和产量性状。研究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均显著影响花生叶绿素含量、干物质量、植株性状和产量性状,且两者互作效应显著。在D2密度条件下,花生荚果产量较D1密度和D3密度分别高24.31%~45.04%和10.57%~15.13%,成熟期叶绿素含量分别高3.70%~27.82%和6.10%~18.94%,成熟期干物质量分别高7.31%~32.34%和10.65%~34.59%,且差异性均达到了显著水平。在D2密度下,施氮量在50~180 kg/hm2范围内,花生荚果产量、叶绿素含量和干物质量均显著高于无氮处理,各施氮处理表现为N115 > N180 > N50 > N0,以施氮量为115 kg/hm2时花生荚果产量最大,较N50和N180处理分别提高了6.83%和3.90%,叶绿素含量、干物质量和植株性状也协同提高。综合考虑生理性状、产量性状等因素,在本试验条件下,单粒精播花生栽培在低密度12万株/hm2下,花生主要产量性状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以种植密度为20万株/hm2,施氮量为115 kg/hm2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3.
[目的]阐明紫云英种植利用后减施化肥对早稻品质、养分吸收及土壤肥力的相互影响,为红壤稻田施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红壤稻田为研究对象,2015年开始在江西高安大田定位研究种植利用紫云英对早稻生长发育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设置6个试验处理:1)不施肥对照处理(CK);2)绿肥处理(G),即紫云英量22500 kg/hm...  相似文献   

14.
以甘蔗品种‘粤糖03-393’(‘粤糖60号’)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通过4 a(造)钾肥水平(0、225、450、675、900 kg/hm2)定位试验,研究长期施用钾肥对甘蔗产量、农学效应、植株吸钾量、钾肥利用率、土壤钾素含量、土壤钾素平衡和钾肥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钾肥施用量的增加,甘蔗农学效应、产量、钾肥利用率呈先增后降的趋势,产投比逐渐减小,450 kg/hm2 处理的产量和钾肥利用率最高,225 kg/hm2处理的农学效应和产投比最高;甘蔗植株的吸钾量、土壤钾素含量、钾素平衡系数呈升高的趋势,出现植株奢侈吸收、土壤钾素含量过高、表观盈余过多、钾素资源浪费现象。合理施用钾肥能增加农学效应和产量,而过量施钾会降低农学效应和钾肥利用率,还造成资源浪费和养分流失。考虑农学效应、肥料利用率、土壤钾素表观平衡、综合效益等因素,甘蔗钾肥施用量建议为225~450 kg/hm2K2O。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目前冬季北运苦瓜生产上肥料过量施用问题,探讨氮、钾不同施用量对嫁接苦瓜养分吸收分配及产量的影响,以苦瓜嫁接苗为试材,以6个不同的N、K施肥量为处理,对嫁接苦瓜产量和各生育期不同器官干物质累积量及氮、磷、钾养分累积吸收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嫁接苦瓜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均随生育期的延伸有不同程度增加,在幼苗期和初瓜期同等施钾条件下,茎、叶、果干物质积累量与供氮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在盛果期,在同等施氮条件下,茎、叶、果干物质积累量随供钾水平提高而显著增加;其中T2处理在不同生育期各器官的干物质积累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且在盛果期干物质积累总量和果实干物质分配率均达到最大,分别为590.76 g/株、43%。不同处理嫁接苦瓜各器官氮、磷、钾养分累积量变化随生育期的延伸呈上升趋势,嫁接苦瓜对钾需求量较高,其次是氮,磷最少;T2处理在各生育期氮、磷、钾累积量持续呈较高水平,成熟期累积量达到最高分别为每株20.9、3.5、27.3 g,较其他处理分别平均增加52.7%、43.2%、38.5%;与其他处理相比,T2处理明显增强叶片(源)向 果实(库)的养分供应能力,氮、磷、钾果实干物质分配率在成熟期分别为59%、48%、48%,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不同处理对嫁接苦瓜产量均有差异,同等施钾条件嫁接苦瓜产量与供氮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其中T2处理嫁接苦瓜单瓜重、产量均显著较其他处理分别平均增加37.1%、46.4%。综合研究嫁接苦瓜生长量及氮、磷、钾养分的有效利用性,T2处理(N 260 kg/hm2、K2O 430 kg/hm2)对嫁接苦瓜增产的促进作用最显著,可根据具体情况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实现农业绿色“加减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