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枇杷是我国南方特有的珍稀水果,因其形似琵琶而得名;秋日养蕾,冬季开花,春来结子,夏初成熟,承四时之雨露,为"果中独备四时之气者";果肉柔软多汁、酸甜适度、味道鲜美,被誉为"果中之皇"。现代医学证明,枇杷果实中含有丰富的"中国枇杷之乡"四川维生素、苦杏仁甙和白芦梨醇等防癌、抗癌物质,备受消费者青睐。但是,枇杷成熟于初夏高温多雨季节,采后在常温下极易失水皱缩、变质腐烂,且易受机械伤害和病菌侵染,常温条件下难以贮藏和长途运输,一  相似文献   

2.
枇杷是我国南方特有的水果,秋养蕾,冬开花,春结子,夏成熟,承四时之雨露,为“果中独备四时之气者”。在秋季甚至整个冬季,枇杷星状的白色小花外裹锈色绒毛簇生在枝条顶端,走在树下,便有一阵阵清香向你飘来。不仅如此,枇杷的果实还为广大果农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相似文献   

3.
在概述目前枇杷采后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方法的基础上.综述了采后枇杷复合处理保鲜技术的研究进展,并进一步提出采后枇杷贮藏保鲜技术研究的发展方向,为采后枇杷贮藏技术的推广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枇杷采后生理生化特性、采后易腐烂变质、果肉硬化、风味变淡等原因进行分析,找出制约枇杷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改进上述问题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大五星’(红肉)和‘川农159’(白肉)枇杷不同发育阶段的果皮、果肉为试验材料,采用同源克隆法从枇杷中分离PAP基因后采用qRT-PCR对两种材料不同时期的皮和肉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如下:该基因的CDS区具有一个长744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247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析表明,枇杷PAP蛋白与白梨(Pyrus bretschneideri)相似性高达97%。进化树也进一步说明,枇杷与白梨的进化关系最近。定量分析表明:白肉枇杷果肉中PAP基因的表达量平均水平较低,成熟的果皮果肉中PAP基因的表达量都表现为红肉枇杷显著高于白肉枇杷,表明PAP影响枇杷色素形成。本试验结果更清晰地呈现出了EjPAP基因的序列结构以及PAPs蛋白在枇杷果实呈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对红肉枇杷和白肉枇杷在果实转色到成熟间的4个时期(授粉后第171天,第175天,第180天,第185天)样本进行转录组测序。除去低质量数据后共得到约9.5 Gb的Clean reads,组装出61 587条Unigenes。在阈值为|log2 Ratio|≥1和Probability0.8时,共检测到28 216个Unigenes(13 676个上调和14 540个下调)差异表达。Gene Ontology(GO)和KEGG分析表明有40个GO类别和121代谢通路显著富集,涉及次级代谢物合成、植物激素信号传导、氧化磷酸化、糖酵解、淀粉与蔗糖代谢、氨基糖与核糖代谢等。此外从中鉴定出21个与类胡萝卜素代谢相关的基因,大部分基因在授粉后171 d时在红肉枇杷果肉中的表达量要显著高于白肉枇杷。研究结果为枇杷果肉颜色形成机制的阐明和枇杷遗传改良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正枇杷为蔷薇科枇杷属常绿乔木,树形整齐,叶大荫浓,常绿而有光泽。冬季白花盛开,夏季黄果累累,为优良绿化树种,宜种植于庭院中,或孤植、丛植于庭园一隅,观叶、观果俱佳。笔者先后培育枇杷幼苗10多万株,定植后长势良好。枇杷小叶、叶背及花序均密被绒毛。叶片革质,互生、长倒卵形至椭圆形。圆锥花序顶生,花白色,有芳  相似文献   

8.
研究低温胁迫下2个枇杷幼果种胚生理指标变化及抗寒相关EjICE1基因的表达规律,为枇杷抗寒新材料的筛选及枇杷抗寒分子机理的解析提供理论依据。以洞庭枇杷(黄肉,DT)及洞庭枇杷突变型(白肉,DTM)挂果容器苗为材料,研究人工模拟低温对枇杷相对电导率(REC)、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EjICE1基因的表达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2个枇杷幼果种胚相对电导率REC均呈“S”型曲线变化,Logistic方程显示,洞庭枇杷和突变型(DTM)半致死温度LT50分别为-4.759、-2.811℃,突变型(白肉,DTM)幼果的抗寒能力强于洞庭枇杷;2个枇杷的SOD、POD及CAT活性及洞庭枇杷(DT)的MDA含量均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但达到最大阈值的时间点不同,而突变型(DTM)MDA含量则呈现缓慢上升趋势,洞庭枇杷SOD在1℃达到最大阈值,丙二醛(MDA)含量、POD及CAT活性在-1℃达到最大阈值;突变型(DTM)SOD、POD及CAT活性在-3℃达到最大阈值,丙二醛(MDA)含量则在-5℃达到最大阈值。...  相似文献   

9.
枇杷采收后及时促发好夏梢,是克服枇杷隔年结果现象和获得高产的一项重要措施。6月下旬至8月上旬是枇杷抽生夏梢的最适时期,如何适时促发好夏梢,笔者总结出如下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10.
以枇杷为研究对象,研究加工过程中的工艺条件对枇杷罐头中枇杷质构的影响。采用质构仪对不同工艺条件下的枇杷进行测定,结果发现护色处理、杀菌条件、灌汤条件和冷却温度对枇杷罐头中枇杷的硬度有影响。  相似文献   

11.
<正>枇杷叶斑病是近年来危害贵州省贵阳市枇杷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为筛选出防治该病害的有效控制药剂,保证枇杷质量安全,贵州省贵阳市植保植检站科研人员于2011年在开阳县南江乡龙广村枇杷基地用25%丙环唑乳油1500倍液、25%吡唑醚菌酯乳油1000倍液、43%戊唑醇水分散粒剂25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咪鲜胺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对枇杷叶斑病进行了防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第2次施药后10天,以25%吡  相似文献   

12.
综述了枇杷野生资源、地方品种资源和引自国外的种质资源等枇杷种质资源类型,介绍了枇杷主要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特点,以及枇杷远缘杂交育种和传统杂交育种取得的进展,并对枇杷杂交育种中需要重点开展的工作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枇杷科研工作者推动我国枇杷杂交育种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自发气调包装对白玉枇杷保鲜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筛选适于枇杷采后贮藏保鲜的自发气调保鲜包装材料,研究6℃冷藏条件下打孔袋和不同孔数微孔袋包装对枇杷采后生理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孔袋对枇杷具有较好的自发气调保鲜效果,6孔微孔袋内O_2体积分数平衡值为17.5%~18.5%,CO_2体积分数平衡值为3.0%~4.0%,12孔和18孔微孔袋内O_2体积分数平衡值为19.0%~20.0%,CO_2体积分数平衡值为1.8%~2.3%。12孔和18孔微孔袋在维持枇杷硬度、延缓可溶性固形物(TSS)和VC含量的降低以及抑制酶活力、延缓果实衰老等方面均具有较好的效果。因此,可选用12孔及18孔微孔袋保鲜枇杷。  相似文献   

14.
<正>枇杷为蔷薇科枇杷属植物,树形整齐,常绿而有光泽。冬季白花盛开,夏季黄果累累,为优良绿化树种,宜植于庭院之中,或孤植、丛植于庭园一隅,观叶、观果俱佳。笔者先后培育枇杷幼苗10多万株,定植后长势良好。枇杷为常绿乔木,小叶、叶背及花序均密被绒毛。叶片革质,互生。圆锥花序顶生。花白色,有芳香。果球形或矩圆形,黄色或橘黄色。花期10月至  相似文献   

15.
枇杷花粉干冻法超低温保存研究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采用花粉干冻法对枇杷花粉超低温保存进行了研究。将枇杷盛花期的花粉干燥后直接液氮超低温保存,取出后观察其萌发率。结果表明:花粉的含水量是决定枇杷花粉超低温保存成败的关键因素。脱水至30%左右的含水量能够保证超低温保存花粉的生活力;解冻温度及方式对超低温保存后花粉的生活力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枇杷作为一种具有药用价值的水果,既可鲜食也可用于加工。总结了以枇杷果肉为原料的枇杷饮料、枇杷果酒及枇杷罐头等目前现有的枇杷食品的加工,以及以枇杷果核为原料的功能性成分的加工,阐述了枇杷果实的加工研究进展,并且对未来的加工方向提出了几点建议,为枇杷加工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枇杷无公害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福建省云霄县种植有枇杷十多万亩,被誉为枇杷之乡,枇杷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枇杷果实大,果肉软、多汁、味甜,有润肺、止咳等功效。为进一步提高种植效益,近几年笔者在云霄县东崎、高田和大坑等村,进行枇杷无公害高产栽培试验,取得了明显成效,既实现枇杷增产,又提高了果实的品质和售价,每亩约增收1 500元。现将总结出的枇杷无公害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介绍  相似文献   

18.
枇杷是生长于我国南方的珍稀水果之一,主要生长于亚热带地区。生产无公害水果、提高种植效益是广大果农关注的焦点。为了进一步提高枇杷种植效益,为人们提供高品质枇杷,阐述了重庆市大足地区枇杷无公害栽培技术要点,以期与广大同业者共同探讨枇杷无公害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以‘大五星’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Lindl.)为材料,采用RT-PCR与RACE法从枇杷中分离了EjICE1基因。该基因cDNA序列全长2 134 bp,具有一个1 623 bp长的开放阅读框,编码540个氨基酸,含MYC型bHLH结构域。同源性分析表明,枇杷ICE1蛋白与其他植物ICE1蛋白具有很高的相似性,与苹果(Malus domestica)相似性高达97%。进化树分析表明,枇杷与苹果聚在一起,与苹果进化关系最近。低温胁迫处理枇杷幼果,丙二醛含量呈上升趋势,游离脯氨酸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表明枇杷幼果膜脂过氧化程度加剧,其抵御能力存在最大阈值。qRT-PCR分析发现,低温胁迫下EjICE1基因表达量明显增加,表明低温胁迫影响枇杷EjICE1基因表达,本研究为培育抗逆性强的优质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冷冻干燥联合微波干燥对枇杷花茶品质的影响,采用真空冷冻干燥(VFD)、微波干燥(MVD)和真空冷冻联合微波干燥(VFMVD)对枇杷花进行干燥,测定不同干燥工艺下枇杷花茶的复水比、总黄酮含量、总三萜含量和感官品质。结果表明:采用VFMVD干燥的产品,其复水比高于MVD,低于VFD;VFMVD干燥后总黄酮、总三萜含量高于MVD,低于VFD,但感官评价得分高于VFD。该研究表明,VFMVD是一种有效结合MVD和VFD优点的干燥技术,在枇杷花干燥上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