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向日葵幼苗初生维管系统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子叶节区理论对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幼苗初生维管系统进行了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向日葵幼苗的子叶节区类型为顶枝伸长型。在子叶节区下部存在子叶节区—根过渡区;子叶节区上部存在子叶节区—茎连接区。这一结果与已报道的有关菊科植物幼苗的研究结果完全不同,为菊科植物幼苗初生维管系统的解剖结构增添了一份新资料。  相似文献   

2.
胡萝卜的幼苗分区及其肥大直根的定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子叶节区理论和方法对胡萝卜幼苗初生维管系统进行了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子叶节区类型属于枝间伸长型胡萝卜亚型,其肥大增粗部分是由下胚轴发育而来。  相似文献   

3.
蓝堇草属毛茛科蓝堇草属植物。其幼苗初生维管系统的解剖学研究表明,它与毛茛科其它属一样,存在一个以子叶节区为中心的两个过渡区。向上为子叶草-茎过渡区;向下其下胚轴为子叶节-根过渡区。  相似文献   

4.
苦瓜属葫芦科一年生攀缘草本植物。对其幼苗初生维管系统的解剖学研究表明,其维管组织结构不同于毛莨科植物,并且子叶节区特长。  相似文献   

5.
水培大豆幼苗,研究大豆子叶生理过程中,其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光合速率以及碳酸酐酶活性,进一步认识子叶在幼苗初期生长中的作用。试验结果表明,在大豆子叶中有大量的光合色素合成,大豆子叶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并能够测出子叶中碳酸酐酶活性,并且子叶净光合速率、碳酸酐酶活性大小与光合色素含量显著相关。大豆子叶中光合色素含量、碳酸酐酶活性和光合能力随着子叶的生理作用变化而变化,开始随着子叶的发育而增加,第7天达到最大值,然后随着子叶的凋零而不断下降。  相似文献   

6.
农杆菌介导大豆子叶节转化系统的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影响大豆(Glycine max L.)子叶节外植体遗传转化的因素。【方法】以农杆菌转化系统为平台,用直接筛选法和延迟筛选法确定卡那霉素的筛选方法和浓度,以GUS基因的瞬时表达计算子叶节区GUS阳性率。【结果】延迟7 d进行Km选择、筛选压力为75 mg•L-1时选择效果最好;菌株培养阶段和侵染浓度分别在OD600为0.6和0.5时子叶节区GUS阳性率最高;黑农35、绥农14和合丰35为易感的大豆基因型;农杆菌菌株EHA101对大豆的转化能力好于LBA4404和AGL1;共培养培养基中添加的硫醇类化合物对T-DNA的转移有极强的影响效应。【结论】本实验方法可以优化农杆菌介导的大豆子叶节转化系统。  相似文献   

7.
重金属对大豆种子萌芽及在幼苗中迁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索重金属对大豆发芽、幼苗生长的影响及在根、茎、子叶中的迁移积累规律,以大豆为材料,采用无土栽培法研究了重金属Cu2+、Zn2+、Pb2+单一及复合处理对大豆种子萌芽、幼苗生长的影响和各重金属离子在大豆幼苗中的迁移情况.结果表明:1) 单一处理重金属离子浓度Cu2+≤25.0 mg/L、Zn2+≤25.0 mg/L和Pb2+≤10.0 mg/L时,大豆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均高于空白试验,外源重金属低浓度对大豆发芽、幼苗的生长有利,高浓度有抑制作用.复合处理显示,Cu2+、Zn2+、Pb2+之间对大豆种子萌发和大豆幼苗的生长存在协同效应.2) 外源重金属单一处理时随浓度的增加积累量增大,迁移富集量表现为根>茎>子叶.复合处理时重金属离子在根、茎、子叶中的迁移富集量表现为根>茎>子叶,重金属离子对共存离子在幼苗根中的吸收和向茎、子叶迁移的量因共存离子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8.
苗龄与6-BA浓度对大豆子叶节丛生芽诱导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以4个栽培大豆品种的子叶节为外植体,进行了苗龄与6-BA浓度对大豆子叶节丛生芽诱导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大豆子叶节丛生芽率在不同大豆品种、无菌苗苗龄和6-BA浓度间都存在着极显著的差异。诱导子叶节丛生芽产生的适宜苗龄吉林30和黑农35为8d,吉林35和合丰25为12~16d;6-BA的适宜质量浓度为1.5ms/L。  相似文献   

9.
用波长为632.8 nm的He-Ne激光辐照大豆种子胚,研究辐照时间对发芽率、幼苗株高及幼苗子叶、叶片和茎中大豆异黄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种子胚经3.6 mW/mm2激光辐照1~7 min后,其发芽率、幼苗株高、幼苗苯丙氨酸转氨酶(PAL)活性、游离苯丙氨酸(Phe)和大豆异黄酮含量均高于对照组(ck)。其中以幼苗叶辐照5 min后和子叶辐照7 min后,大豆异黄酮含量的提高最为明显,分别为42.6%和36.7%。本研究还从大豆异黄酮合成代谢起始酶PAL活性、合成前体Phe含量两方面探讨了激光辐照大豆种子胚提高其幼苗大豆异黄酮含量的机理。  相似文献   

10.
以周豆12大豆子叶节为材料,研究了头孢呋辛钠、头孢曲松钠、头孢噻肟钠和头孢唑林钠4种抑菌抗生素对农杆菌的抑制作用和对大豆子叶节再生的影响,以及卡那霉素对大豆子叶节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卡那霉素浓度的增加,子叶节分化率逐渐降低,当浓度达到45 mg/L时,分化芽的生长几乎完全受到抑制,植株出现白化现象;4种抑菌抗生素中,头孢曲松钠对农杆菌的抑制作用最好,头孢呋辛钠和噻肟钠抑菌效果次之,结合抑菌抗生素对子叶节再生的影响作用,确定在大豆子叶节的遗传转化中,使用头孢曲松钠或头孢噻肟钠作为抑菌抗生素,临界浓度分别为200 mg/L和300 mg/L。而卡那霉素使用的临界浓度为45 mg/L。  相似文献   

11.
将生长到第十天的苎麻幼苗,自根毛区至子叶节作连续横切面镜检,观察苎麻根一茎过渡区初生维管组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中柱鞘以内,成熟区为二原型初生木质部,呈直线排列;在下胚轴中、下部,后生木质部侧向发展,韧皮部左右延伸;在下胚轴中、上部,髓部开始出现,初生木质部分化顺序为内始式;近子叶节横切面,髓扩展为圆形,分立维管束出现,已转变为典型茎的初生结构。这个转变过程与传统的先分割,后扭转、再靠合直至达到180°的模式图不完全一样。  相似文献   

12.
经镰形角果毛莨(Ceratocephalus falcatus)幼苗的初生维管系统研究后又一次证实被子植物的真中柱,既非来自管状中柱,也非来自原生中柱,而系来自子叶节区保留的单中柱;且在其子叶节区可看到自中始式单中柱向内始式真中柱和散生中柱变化之过程。  相似文献   

13.
利用微型注射器注射含发根性Ri质粒载体的发根农杆菌K599菌液于大豆幼苗子叶节部位,然后在光照培养箱中培养,发根率高达90%,PCR 检测阳性率高达100%;随后剪掉原有的根系,在营养液中培养成根部足够健壮的大豆"组合"植株;初步分析了大豆一个ERF 蛋白基因的抗、耐旱功能。本方法快速、简单、高效,为后续的大豆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体系。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大豆常常出现叶片发黄、植株矮缩的死苗现象,通过调查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现将结果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一、大豆叶片发黄、死苗的发生原因 1、大豆顶枯病造成死苗大豆苗期感染顶枯病,幼苗子叶上会产生褐色环斑,生长点坏死,严重的整株枯死;开花前期感病的植株,病株节间延长,顶芽变褐,弯曲成钩状,植株开始变脆、易折倒;开花后期至鼓粒期感病的植株,芽、叶易落,靠近分枝的茎节部和髓部变褐,结荚很小,发育不良,荚内子粒不饱满,常延期成熟,直至收获前一直保持绿色.  相似文献   

15.
不同种衣剂对大豆幼苗抗低温胁迫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以垦农4号为材料,采用人工低温处理,研究了化控种衣剂和常规种衣剂对大豆幼苗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应用化控种衣剂可以提高大豆根系、子叶和真叶中的可溶性糖含量,提高了大豆幼苗在低温胁迫下的适应能力,为大豆早播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品种对大豆再生体系的影响,试验选取山西省选育的10个大豆品种,对其子叶节再生体系和胚尖再生体系中不定芽诱导率、伸长率、生根率及再生苗成活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子叶节再生体系中,晋豆37号与中黄13号的各个参数值较其他品种高,且差异显著;而在胚尖再生体系中,晋豆36号各参数值均较高。同一大豆品种在不同的再生体系中表现也不同。邯豆5号、晋豆19号、晋豆36号在子叶节再生体系中的4个指标值均明显低于在胚尖再生体系中,而中黄13号与晋豆37号在子叶节再生体系中的各项数值均比在胚尖再生体系中高。初步认为,品种与大豆的再生能力有关,其中,邯豆5号、晋豆19号、晋豆36号较适合胚尖再生体系的研究,中黄13号与晋豆37号较适合子叶节再生体系的研究。这些结果可为进一步进行大豆遗传转化提供较好的受体材料作参考。  相似文献   

17.
大豆子叶节再生及农杆菌介导转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大豆早熟一号无菌苗不同外植体进行再生研究发现都能获得再生植株,但再生能力差异较大,以子叶节和顶芽的再生能力较强且以子叶节作为遗传转化的受体较好,宜用带少量子叶的子叶节作外植体,AS浓度160μmol/L、40min浸染时间、共培养2d进行农杆菌介导转化和Kan浓度120mg/L筛选获得的转化抗性苗率较高。  相似文献   

18.
利用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faciens)介导法将抗虫基因导入大豆子叶节。大豆无菌苗子叶节经过与根癌农杆菌共培养、卡那霉素抗性筛选获得96株抗性植株,经PCR和PCR—Southern鉴定,有4株为阳性株。  相似文献   

19.
一、夏大豆死苗原因及防治措施 近年来,夏大豆常常出现叶片发黄、植株矮缩的死苗现象,笔者通过调查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现将结果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1、大豆顶枯病造成死苗大豆苗期感染顶枯病,幼苗子叶上会产生褐色环斑,生长点坏死,严重的整株枯死;开花前期感病的植株,病株节间延长,顶芽变褐,弯曲成钩状,植株开始变脆、易折倒;开花后期至鼓粒期感病的植株,芽、叶易落,靠近分枝的茎节部和髓部变褐,结荚很小,发育不良,荚内子粒不饱满,常延期成熟,直至收获前一直保持绿色.  相似文献   

20.
张春涛  朱洪德  殷奎德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3):11584-11586
[目的]研究大豆子叶节对卡那霉素的敏感性,以期为大豆的遗传转化和抗性筛选提供试验依据。[方法]选用3个不同基因型大豆为试验材料,以黄化率和分化率为指标,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卡那霉素对大豆子叶节分化和丛生芽生根的影响。[结果]不同基因型大豆对卡那霉素的敏感性不同,子叶节分化的卡那霉素临界筛选浓度为:垦农18为40 mg/L、绥农14和垦农4为60 mg/L;丛生芽生根的卡那霉素临界筛选浓度为:垦农18为15 mg/L、绥农14和垦农4为20 mg/L。[结论]该研究结果为大豆的遗传转化和抗性筛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