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吕纪增 《农村科技》2004,(12):38-38
一、忌地温低 西瓜胚根伸长及侧根新生的最低温度条件为13℃,一般正常发根则需要18℃的地温。早春移栽瓜苗经常会遇到地下10厘米的地温达不到15℃而不能发根的情况,应该在事先采用扣膜、唢施生根粉等措施提高地温或采取促根措施后再进行移栽。  相似文献   

2.
<正> (二)移栽技术1.适期移栽我省棉花育苗移栽,是在春季温度较低和不稳定的情况下进行的.据河南农学院观察,当5厘米地温低于15℃时,棉苗发根十分缓慢;地温为17℃时,一般移栽后需要三、四天才能发出新根;地温达19℃以上时,只要一、二天即可发出新根.若移栽后温度降低到12℃以下时,不仅新根增长停滞,甚至还会造成棉苗落叶,茎秆变红,缓  相似文献   

3.
<正>苗圃灌溉是保证扦插成活和苗木生长的关键措施之一。每次灌水都要灌透,然后松土保墒。当地温能够稳定在15℃以上后,即可定期灌溉。插穗扦插入土后,为促进插条发根需立即灌透水一次,这样可提高地温,应适当控制灌水次数。夏季苗木生长高峰期中,也要及时灌水,这样保证了充分发挥苗木的生长潜力。在苗木转入越冬准备阶段时,要控制供水,便于促进苗木的木质化。冬季留床越冬的苗木进入休眠期后,要浇一次封冻水。  相似文献   

4.
利用旅顺口区观测站2004—2016年13年的逐月浅层地温观测数据,分析了旅顺口区浅层地温年、季和月变化特征及其规律。结果表明,2004—2016年近13年各浅层(5、10、15、20 cm)地温年变化呈现先降低再上升的趋势;各浅层地温的月变化总体呈现抛物线类型变化,即从1月的0℃以下逐月上升到7—8月的25℃左右,然后再逐月降低至0℃左右,且4个浅层地温月变化特征相似;各浅层地温四季变化基本一致,差别不超过1℃。春季平均地温为11、12℃;夏季平均地温为24℃;秋季平均地温为15℃;冬季平均地温为0、1℃。各浅层地温总体是冬季最低,夏季最高,春季和秋季在中间,且春季比秋季平均低5℃,这也符合旅顺口区的海洋性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5.
利用2004—2017年瓦房店观测站月浅层地温的观测数据,分析了瓦房店浅层地温年、季和月变化特征及其规律。结果表明,2004—2017年各浅层(5、10、15、20 cm)地温年变化呈现先降低再上升的过程,且2010年是寒冬,浅层地温历史最低。从月变化来看,各浅层地温的月变化总体呈现抛物线形变化,1月的0℃以下逐月上升到7月、8月25℃左右,然后再逐月降低到12月0℃以下,且4个浅层地温月变化一致。从各浅层地温四季变化来看,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春季平均地温均10.9℃;夏季平均地温约24.5℃;秋季平均地温约13.7℃;冬季平均地温约-2.3℃。各浅层地温总体就是冬季最低,夏季最高,且春季和秋季相差不超过3℃,这也符合瓦房店的海洋性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6.
<正>1苗期管理1.1温度管理。定植后至缓苗期间,要尽力使温室内的空气湿度保持在90%以上,以降低蒸腾作用。为促进发根,要掌握地温在25℃左右,气温白天控制在28℃~30℃,夜间16℃~18℃,防止温度过高。缓苗后,白天24℃~30℃,夜间15℃~18℃。缓苗至根瓜采收前是黄瓜苗期的后期,此期是以营养生长为主转向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的阶段,管理重点是既促进营养生长,又要防止其徒长。在管理上主要调节温度,白天22℃~29℃,阴雨天18℃~24℃,夜间  相似文献   

7.
利用丰顺县自动站异常地温资料,来判断地温故障所在,得出地温故障一般表现为地温数据异常、地温缺测、多层地温数据同时异常、地温数据长时间为-24.6℃左右、深层地温为+42.0℃以上、深层地温显示为-13.0℃以下的错值、地温间歇性的不正常、地温值偏小,从计算机审核、人工审核、数据对比、硬件检测等方面入手,对异常的地温资料进行检查,结合工作实践,提出判断自动气象站地温故障的有效方法和步骤,以便于基层台站观测人员高速准确地判断自动站地温故障、及时处理,确保上传地温资料的准确性和代表性。  相似文献   

8.
利用瓦房店观测站2004-2017年14年完成的月浅层地温的观测数据,分析了瓦房店浅层地温年、季和月变化特征及其规律。结果表明:2004-2017年近14a各浅层(5cm 、10cm、15cm、20cm)地温各浅层地温年变化呈现先降低再上升的一个过程;各浅层地温的月变化总体呈现抛物线类型变化,且2010年是寒冬,浅层地温历史最低。月变化来看,1月的零下逐月上升到7、8月份25℃左右,然后再逐月降低到12月0℃以下,且4个浅层地温月变化一致;各浅层地温四季变化来看,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春季平均地温在10.9℃;夏季平均地温在24.5℃;秋季平均地温在13.7℃;冬季平均地温在-2.3℃。各浅层地温总体就是冬季最低,夏季最高,春季和秋季在中间,且春季和秋季相差不超过3℃,这也符合瓦房店的海洋性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9.
研究生根粉浓度、扦插床温度对毛花猕猴桃新品种华特硬枝扦插生根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扦插时使用生根粉4 g.kg-1浸泡插条3~5 min效果最好;扦插床温度(地温)与气温差值对扦插效果影响较大,地温以20℃为好;扦插后7 d形成愈伤组织,10 d有不定根发生,40 d不定根最高生根率达98.3%,发根点达3~4个,单株平均根数为15.6条。毛花猕猴桃硬枝扦插可以结合冬季修剪进行,密度可达80~100株.m-2,操作简单,成活率高,节约土地,生产成本低,适合大面积繁殖。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61~2019 年柴达木盆地南缘气温、降水及浅层(0cm、10cm、20cm)地温的数据,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气温、降水及浅层地温变化特征,并分析了浅层地温对气温、降水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961~2019 年柴达木盆地南缘年平均气温呈升高趋势,升高倾向率为0.4℃/10a;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增加倾向率为8.0mm/10a。0cm、10cm、20cm年平均地温均呈增加趋势,变化趋势大体趋于一致,增加倾向率分别为0.43℃/10a 、0.32℃/10a、0.33℃/10a;各浅层地温四季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冬季增温趋势较小,春、夏、秋季增温较显著,但随深度不同增温幅度各有差异;各浅层地温每年3月上旬至8月下旬平均地温随深度增加而降低,9月中旬至翌年2月下旬平均地温随深度的增加而升高,各层地温月平均最大值均出现在7月份,最小值出现在1月份。各浅层平均地温与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均呈正相关关系,年平均气温升高1℃, 0cm、10cm、20cm地温分别增加0.98℃、0.74℃、0.75℃;年降水量增加100mm,0cm、10cm、20cm地温分别增加0.89℃、0.67℃、0.77℃,年平均气温对地温的影响较年降水量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05~2017年辽西6个国家气象观测站春季(3~5月)逐日的气象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朝阳地区浅层地温空间和时间变化特征及影响其变化的主要气象因子。结果表明:浅层地温随土壤深度增加与气温的差值逐渐降低,春季浅层地温平均排次叶柏寿11.7℃朝阳11.6℃喀左11.5℃凌源11.3℃北票10.5℃建平8.5℃,浅层地温呈缓慢长升趋势;5站地温稳定通过8℃日期接近,建平站晚于其它5站。分月逐日建立春季各站5 cm地温预报模型,通过检验可用于春季气象业务决策服务。  相似文献   

12.
对野生蔬菜地笋的温度生物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播种后土壤中地笋根状茎萌发的最低地温为4.3℃;空气中地笋根状茎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0℃,并且播后第1d就观察到萌发现象,萌发的天数仅为3d;10cm地温对地笋出苗影响最大且出苗最适10cm地温范围为13.3℃~22.7℃;除株展外,株高、茎粗、叶数和叶面积均与10cm和15cm地温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幼苗生长最适10cm地温范围为17.7℃~27.7℃,最适的气温范围为17.0℃ ~24.7℃;地笋幼苗的地上部分致死温度是-12℃;地笋根状茎的致死气温是-24℃.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76—2017年晋城市辖区内5个气象站的气温和0~20 cm地温资料,采用累积距平、信躁比、气候倾向率等统计方法,对地温和气温的年、季、月气候空间特征和突变及异常特征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年、季平均气温和地温均呈升高趋势,增幅为0.018~0.056℃/年,地温增幅小于气温,气温在冬季增幅最大,地温在春季增幅最大。气温与年平均地温呈显著正相关性,全年各层相关系数均≥0.89,其中0 cm气温与地温相关系数达到0.95,5 cm最小,为0.89,春季最大,冬季最小(10 cm土层除外)。年平均气温和5 cm平均地温在1994年发生了突变,其他各层地温在1998年发生了突变,气温较历年平均值偏低0.8℃,地温偏低0.4~0.5℃,属于冷期;突变后气温较历年平均值偏高0.5℃,地温偏高0.4~0.6℃,属于暖期。四季中,气温的异常年份与秋季地温关联性较高,与其他季节关联性较低。晋城市各层地温的空间分布均表现为东低西高。以上研究表明,地温和气温相关性极强,对当地农业生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河西内陆灌区膜上灌春小麦苗期在不同宽度的地膜覆盖下土壤温度观测得出:裸地对照的地温比膜上灌处理的日平均地温低1.8℃;0.75m窄膜覆盖的地温比1.25m宽膜覆盖的日均地温低0.92℃.在8:00、14:00和18:00,膜上灌各处理在0~25cm内的地温高于裸地,并且1.25 m宽膜覆盖的高于0.75 m窄膜覆盖的地温.随着土层深度的递增,早上8:00土壤表层和25 cm处的土壤温度,裸地分别为1.9和5.0℃,膜上灌处理的分别为3.3和5.3℃;中午14:00,表层至20 cm处的升温较快,裸地变幅在14~1℃,膜上灌处理的变幅在15.6~2.1℃;据18:00的观测结果,10 cm以上较午间降低,裸地温度降低3.6℃,膜上灌处理地温降低4.0℃;10 cm以下较午间升高,膜上灌处理的平均地温比裸地高0.5℃.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温度变化的影响,利用肥料长期定位试验,对10 cm土层的土壤温度进行连续监测,结果表明:10 cm地温的日变化规律呈正弦曲线,不同施肥条件下地温在15:00—17:00达到最大值,7:00—9:00最低。施肥对土壤地温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土壤水分和作物生长产生的间接作用,与对照相比,施肥处理下的地温日平均值及≥10℃的积温均较低,不同处理间的地温日平均值差异在马铃薯块茎增长期最大,NPKM、NPK和M的地温平均值分别比CK低1.7℃、1.3℃和1.1℃;整个生育期内的积温,NPKM、NPK和M分别比CK低86℃、83℃和68℃。  相似文献   

16.
气温与地温对蔬菜幼苗质量影响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39天的日平均气温13.0~19.2℃、日平均地温14.0~23.8℃的范围内研究了温度对辣椒、茄子、黄瓜、甘兰幼苗质量的影响。地温对蔬菜种子发芽出土起庆定作用,辣椒、茄子、黄瓜的适宜地温为24~25℃,甘兰为20~22℃。出苗后气温对幼苗生长发育起着主导的作用。气温低提高地温对加快幼苗生长起补偿作用,但远不能补足因气温低而影响幼苗生长的部分,气温升高地温补偿作用减弱。育苗时控制适当气温并使地温在适温中下限,幼苗生长快又比较节能。从培青壮苗和节能综合考滤,当地温达到适温下限后,辣椒幼苗生长在日均18~19℃、茄子17~18℃、黄瓜16—17℃、甘兰15~16℃较适宜。  相似文献   

17.
第一,加强缓苗期的管理。这一时期对苗齐苗壮至关重要,也直接关系到茄子的产量与质量。要在定植半个月之内,使大棚室内的温度达到30~32℃,以利于提高棚内的地温,促进发根缓苗,提高成活率。并要中耕松土,以便增温、保墒,在一般情况下不要浇水。还要注意做好夜间的保温工作,气温不得低于12℃。第二,加强结果前期的管理。这一时期是指茄子从开花到坐果的这一段时间。1、保持棚温。白天的温度要保持在28~30℃,夜间棚内的温度要维持在16~20℃,最低也不能低于12℃。2、调节植株。进行双杆整枝,还要及时打掉多余的侧芽。在门茄核桃大之前,要少浇…  相似文献   

18.
覆盖地膜 草莓是喜冷凉且耐寒植物,地温2℃时根系开始活动;气温5℃时地上部开始生长.据气象资料表明:2月份土层5~10厘米,平均地温在2℃左右,3月份平均气温在8℃左右.此时虽说草莓已开始生长活动,但地温、气温偏低,草莓生长缓慢,如果在2月份给露地栽培的草莓盖一层地膜,则能大大提高地温和气温,促进草莓植株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9.
1 覆盖地膜 草莓是喜冷凉且耐寒的植物,地温2℃时根系开始活动,气温5℃时地上部开始生长。据气象资料表明:2月份土层5~10厘米,平均地温在2℃左右,3月份平均气温在8℃左右。此时虽说草莓已开始生长活动,但地温、气温偏低,草莓生长缓慢,如果在2月份给露地栽培的草莓覆盖一层地膜,则能大大提高地温和气温,促进草莓植  相似文献   

20.
以西瓜品种郑杂5号为试材,研究了28.O℃、26.O℃、23.2℃和20.7℃四种地温处理对西瓜育苗期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培育西瓜壮苗的适宜地温为26.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