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2 毫秒
1.
通过2001-2012年定位试验研究水稻覆膜旱作、常规水作、裸地旱作3种栽培方式稻草还田与否对土壤重金属含量及其有效态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方式和稻草还田与否土壤重金属砷、铜、铬、镉含量差异均不显著.与常规水作、裸地旱作相比,无论稻草还田与否,覆膜旱作都能提高土壤中铁、锰的总量和有效态含量,覆膜旱作>常规水作>裸地旱作.3种栽培方式下,稻草还田和不还田处理的土壤有效态铁、锰的含量无显著差异.覆膜旱作栽培方式下稻草还田与否,土壤有效铜和有效锌含量无显著差异,而在常规水作栽培方式下,稻草还田显著高于不还田.试验区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0.7,按土壤内梅罗污染指数评价标准,土壤污染等级为安全,污染水平达到清洁.3种栽培方式下,稻草还田未对耕层土壤造成输入性重金属污染.覆膜旱作和稻草还田对维护稻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长期试验1992年基础土样以及1996,2001,2006,2011,2016年各施肥处理的0~40 cm土样和2018年0~100 cm土样有效Cu、有效Zn含量的分析测定,研究长期施肥对褐土土壤有效Cu、有效Zn含量时空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1992年基础土样相比,2018年不施肥及氮磷化肥配施处理0~20 cm土层有效Cu含量有所降低,有机无机肥配施及单施高量有机肥处理随着有机肥施入量的增加0~20 cm土层有效Cu含量由降低转变为升高;与不施肥处理相比,氮磷化肥配施对0~20 cm土壤有效Cu含量影响较小,有机无机肥配施及单施高量有机肥可提高0~20 cm土壤有效Cu含量;与1992年基础土样相比,2018年不施肥及氮磷化肥配施处理0~20 cm土层有效Zn含量变化幅度较小,有机无机肥配施及单施高量有机肥处理0~20 cm土层有效Zn含量均有较大幅度提升;氮磷化肥配施处理0~20 cm土层有效Zn含量与不施肥处理相比差异性较小,有机无机肥配施及单施高量有机肥可提高0~20 cm土层有效Zn含量。在2018年0~100 cm土层剖面上,长期施肥对0~60 cm土层有效Cu含量影响较大,对60~100 cm土层影响不明显;氮磷化肥配施有效Cu含量的剖面分布规律与不施肥处理相似;有机无机肥配施及单施高量有机肥处理有效Cu含量在0~60 cm土层有较大幅度提升。在2018年0~100 cm土层剖面上,长期施肥对0~20 cm土层有效Zn含量影响较大,对20~100 cm深层土壤影响较小;与不施肥处理相比,氮磷化肥配施0~20 cm有效Zn含量有降低的趋势;有机无机肥配施及单施高量有机肥处理0~20 cm土层有效Zn含量上升幅度较大,且随着有机肥施入量的增加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3.
江西毛竹主产区土壤有效Cu、Zn、Fe和Mn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江西6个毛竹主产县8个林地的土壤有效Cu、Zn、Fe和Mn含量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其含量差异变化均较大.0~10,10~30和30~50 cm平均有效Cu含量分别为0.70,0.51和0.39 mg/kg,排埠、双峰和官山林地有效Cu含量主要分布在0.5~1.0 mg/kg,分别占全部样地的77.8%,100%和88.9%;除太平山庄外,10~30 cm和30~50 cm土层有效Cu含量均低于0.5 mg/kg.有效Z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00,1.34,0.86 mg/kg.有效Fe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9.41,15.93和13.56 mg/kg,三爪仑样地0~10 cm土壤有效Fe含量在20~25 mg/kg,占全部样地的88.9%;10~30 cm在15~20 mg/kg,占全部样地的55.6%.土壤有效Mn平均含量分别为16.37,12.13和9.20 mg/kg,太平山庄样地0~10 cm和10~30 cm土壤有效Mn含量为15~20 mg/kg,均占全部样地的66.7%.方差分析表明,不同样地土壤有效Cu、Zn、Fe和Mn含量均达极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和有效Fe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与Cu呈负相关,与10~30 cm和30~50 cm土壤有效Zn和0~10 cm有效Mn呈负相关但不显著.除0~10 cm的土壤有效Fe和Zn含量之间不显著外,其它微量元素之间均达显著差异或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通过测定武夷山风景区茶园0~10、10~20、20~40、40~60 cm不同深度土壤中Ca、Mg、Fe、Cu、Mn、Zn、Ni、Pb、Cr、Cd等10种元素含量,研究岩茶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剖面分异特征及岩茶种类和利用年限对岩茶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不同元素含量在0~60 cm内不同土层之间垂直分异不明显,并呈不同的变化规律,Ca、Mg含量呈现下层富集的趋势,Cr、Ni、Cu含量在40 cm以下土层逐渐升高,Mn、Zn含量在40 cm以下土层逐渐降低,Cd、Pb有表层富集现象。②不同元素含量之间呈现出一定的线性相关关系,除Mn以外,其他9类元素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00。③种植年限相同而岩茶种类不同,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基本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元素含量随岩茶利用年限的增加而增大,且达显著水平(P0.05),与8年相比,22年岩茶土壤中Fe和Mn含量增加幅度不大,Ca、Mg、Cu、Zn、Ni、Cd和Cr含量增加幅度中等,而Pb含量增加幅度较大。施肥是岩茶土壤中、微量元素增加的主要原因,但目前尚未对岩茶土壤构成污染;岩茶土壤存在一定程度的缺Mn,在施肥中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旱地马铃薯覆膜免耕对土壤典型理化性状的影响,对该模式下农田土壤水分、温度、容重及养分的变化进行探究。结果表明,随覆膜免耕年限的延长,0~4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逐步增加,且以0~1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增幅最大;0~100 cm土层内土壤含水量也随免耕年限的延长而增加;覆膜免耕有效增加土壤表层有机质和全氮含量,而速效钾含量在15~30 cm土层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6.
对水稻覆膜旱作条件下稻田地下水水质变化作了动态检测。结果表明 ,与常规淹水栽培区相比 ,覆膜旱作区水稻不仅极显著增产 ,而且稻田地下水总氮含量 ,包括NH4 -N、NO3--N、特别是NO2- -N含量明显降低 ,氯根 (Cl-)含量也较低 ,地下水总磷含量、水溶性磷含量有所降低 ,但总体上相差不大。水稻覆膜旱作栽培方式能对施肥造成的稻田地下水水质非点源污染起到良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7.
在上海市奉贤示范区10年生‘翠冠’梨种植园行间生黑麦草、白花三叶草、紫花三叶草,研究梨园生草对土壤层次(0—60 cm)微量元素(铁、锰、铜和锌)有效含量的影响并评价其有效性。结果表明:与清耕(CK)相比,梨园行间生黑麦草显著提高了各土层有效铁和有效铜含量;生白花三叶草仅0—20 cm土层有效铜含量显著高于清耕土壤,而生紫花三叶草各土层铁、锰、铜和锌有效含量均无显著增加。随着土壤深度增加,无论是生黑麦草还是生三叶草,梨园土壤铁、锰、铜和锌有效含量均降低。微量元素有效性综合比较分析表明:在示范区梨园生黑麦草对土壤微量元素有效含量具有较显著的调节作用,特别是0—20 cm表层土壤。  相似文献   

8.
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测定,研究了湖南省几种主要成土母质发育的旱地土壤和稻田土壤的全锰、有效锰的化学形态及其剖面分布.结果表明:旱地改水田后.土壤全锰和有效锰含量在土壤剖面的分布上发生了很大变化.稻田土壤由于长期淹水加剧了锰的淋溶,使土壤锰在剖面中发生明显的垂直移动,锰在土壤剖面下层富集,而耕层锰含量下降,其剖面分布模式为:旱地土壤:底土层(40~75 era)>表土层(0-20 cm)>心土层(20~40cm);稻田土壤:心土层(20~40 cm)>底土层(40~75 cm)>表土层(0~20 cm).  相似文献   

9.
覆草旱作对稻田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研究覆草旱作和免耕覆草旱作稻田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的特征.[方法]在江西省余江县水稻原种场的双季稻田,设置常规水作、裸地旱作、覆草旱作、免耕裸地旱作和免耕覆草旱作5个处理.于第5年晚稻收获期,采集以上处理的耕层土壤样品,测定了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结果]与常规水作相比,覆草旱作和...  相似文献   

10.
李洪立  何云  申志斌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1921-11922
[目的]研究林下种植巴西铁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方法]2004和2005年两次采集土壤样品,经过室内分析,研究琼中县百花岭林场种植巴西铁前后林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情况。[结果]试验区土壤多为石质中壤土。2005年较2004年土壤样本的有机质含量明显减少,速效钾含量变化不明显。0~20cm土层的pH值极显著降低,土壤的酸性极显著增强。20~40cm土层的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变化都不显著,pH值极显著降低。土壤样品的速效磷含量为痕量。0~20cm土层的有机质含量明显比20~40cm土层的高,但速效钾和pH值的变化不大。[结论]林下种植巴西铁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及pH值有显著的影响,有机质和速效钾的含量明显减少,同时降低土壤pH值,增加土壤保肥性能。  相似文献   

11.
烟草种植对土壤养分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研究2种不同土地利用模式下的土壤养分特征,分析了烟草种植后土壤养分特征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烟草种植增加了土壤缓效K、速效K、速效P、有效Cu和有效Fe的含量,分别增加28.7%、14.3%、44.8%、6.1%、25.8%;降低了土壤有机质、速效N、有效Mn、有效Zn含量,分别降低了26.6%、25.8%、17....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中国黄土高原旱地小麦籽粒锌含量普遍偏低,但存在较大的变异现象。揭示小麦籽粒锌含量变异的原因,从而调控作物锌营养,提高小麦籽粒锌含量。【方法】在2014—2015和2015—2016年,对地处黄土高原的山西、陕西、甘肃旱地冬小麦主产区的379个农户麦田土壤(0—100 cm土层)和小麦植株进行取样分析,研究旱地冬小麦籽粒锌含量差异及其与主要土壤理化性状的关系。【结果】该区域小麦籽粒锌含量介于12.2—50.7mg·kg~(-1)。相关分析表明,0—100 cm各土层水分含量和有效铁、多数土层的pH和有效磷、表土层的有效锰和有效铜均与小麦籽粒锌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表层土壤(0—20 cm)硝态氮、速效钾、有效锌与籽粒锌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各土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多数土层的铵态氮含量均与籽粒锌含量无显著相关关系。当籽粒锌含量达到高锌组水平(平均39.2 mg·kg~(-1))时,收获期0—100 cm土层水分含量为8.2%,比低锌组低23%;0—20 cm土层pH为8.3,比低锌组低1.4%;硝态氮、速效钾和有效锌含量分别为23、150和0.54 mg·kg~(-1),比低锌组高246%、27%和35%;有效磷、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铜含量分别为12.1、3.2、10.6和1.0 mg·kg~(-1),比低锌组低21%、37%、6%和33%。【结论】黄土高原旱地田块间小麦籽粒锌含量存在较大的变异。土壤水分、pH、硝态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效态铁锰铜锌含量是引起籽粒锌含量差异的原因,其中以水分和有效铁影响最大。优化农田水分和养分管理措施,提高土壤水分、氮、钾、锌供应能力,在不影响作物产量的情况下适当调控土壤磷、铁、锰、铜供应能力,有利于提高黄土高原地区小麦籽粒锌含量。  相似文献   

13.
The Ca, Mg, Fe, Zn, Cu, and Mn concentration in the 0–20 cm and 20–40 cm soil layers of chestnut forest in the Yanshan mountainous area were determined by the available form and BCR three-step sequential chemical extraction methods. The bioabsorption coefficients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elements in chestnut leaves and their fractions in soils were analyzed. Results showed that chestnut’s bioabsorption coefficients of Ca and Mn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other elements. There wa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oncentrations of Fe, Mn, and Cu in chestnut leaves and each of their fractions in soils, except for the deoxidized fraction Fe, an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fractions of Zn in soils and in chestnut leaves. The element fractions in soils could better reveal the bio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nutrient elements in chestnut forest soils. The nutrient status of chestnut leaves could be estimated by the acetic acid extractable fractions of Mn in the 0–20 cm soil layer and Fe and Zn in the 20–40 cm soil layer.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不同地膜覆盖材料对旱区谷子的增产效果和机理,利用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地膜覆盖(白色聚乙烯地膜(WP)、白色可降解地膜(WD)和黑色可降解地膜(BD))对土壤水温、谷子叶片和群体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对照(CK,露地)相比,各覆膜处理均使0~20cm土层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显著提高,0~100cm土层的蓄水保墒能力有所增加。其中WP处理的地温日较差最大,增温效应最明显,WD、BD处理依次减弱。WP处理的0~20cm土层保水效果最好。各覆膜处理均使谷子生育前期0~100cm土层的蓄水保墒能力提高,为谷子的需水关键期提供了保障。2)各覆膜处理均较CK使谷子的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其中,BD处理的叶片和群体水分利用效率表现最佳,WD较WP处理水分利用表现略差。3)各覆膜处理较CK均使谷子产量显著提高。BD处理产量最高,WP与WD处理产量相当。4)各覆膜处理中,BD处理的杂草防除效果最优,WP与WD处理效果相当。综上,在谷子田间生产中,黑色、白色可降解地膜具有替代普通聚乙烯地膜的可行性,黑色可降解地膜在水分利用和杂草防除方面表现更优。  相似文献   

15.
16.
覆膜免耕对玉米间作豌豆农田土壤有机碳和氮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2013年在河西绿洲灌区建立的不同耕作措施长期定位试验,通过探究耕作措施与种植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和氮的变化特征,以期为构建试验区农田高效生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试验设置耕作方式和种植模式两个因素,包括传统覆膜耕作(CT)和覆膜免耕(NT)2种耕作方式;单作玉米(M)、玉米间作豌豆(M/P)、单作豌豆(P)3种种植模式,共6个处理;通过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0~20 cm、2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全氮、硝态氮、铵态氮和C/N,明确覆膜免耕对禾豆间作农田土壤碳氮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覆膜耕作相比,覆膜免耕显著增加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全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2 a平均分别增加4.8%、  5.3%、11.1%、17.8%,同时也增加20~40 cm土壤的有机碳、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但对全氮含量影响不显著。在覆膜免耕措施下,玉米间作豌豆较单作玉米显著提高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全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分别提高4.6%、7.0%、14.5%和21.6%,而20~40 cm土层中仅土壤全氮含量无显著差异。覆膜免耕较传统覆膜耕作降低0~20 cm土层的C/N,而种植模式之间土壤C/N表现为玉米间作豌豆小于单作玉米。相对于其他处理,覆膜免耕玉米间作豌豆体系能有效提高土壤有机碳、全氮及其组分。因此,在河西绿洲灌区玉米间作豌豆体系中,覆膜免耕玉米间作豌豆为该区域高效、可持续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7.
亚热带不同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该文通过对江西大岗山地区马尾松纯林、马褂木纯林、杉木纯林及马褂木 桤木混交林与对照次生林的土壤理化性质状况的比较,研究了不同人工林更新方式对土壤肥力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除马褂木纯林对土壤孔隙状况的改善表现出一定的作用外,其他林下土壤表现出表层土壤孔隙状况恶化的变化趋势;各人工林林下土壤养分指标均显著降低,4种人工林类型中,马褂木纯林土壤养分状况恶化程度最强烈;土壤有效铁、有效锌含量明显降低,但各层土壤有效铁含量仍高于土壤有效铁临界值,而土壤有效锌含量的降低导致土壤缺锌状态的加剧;杉木纯林有利于土壤有效铜积累,而其他3种人工林林下土壤表现出表层增加,下层降低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8.
邵阳县土地整理后烟田土壤的有效微量养分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集邵阳县金称市镇和塘田市镇2个土地整理项目区不同母质发育的植烟土壤样品,分析了项目区土壤有效微量养分含量、不同母质发育土壤的有效微量养分含量和土地整理对土壤有效微量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个项目区土壤有效铁、锰含量丰富,有效锌、硼含量缺乏;塘田市镇项目区有效铁、铜、锌、钼含量较金称市镇项目区丰富;第四纪红色粘土发育的土壤有效锌、硼、钼含量最高,有效铜含量最低,河流沉积物发育的土壤有效铁、锰含量最高,有效硼、钼含量最低,石灰岩风化物发育的土壤有效铁、锰、锌含量最低,有效铜含量最高;土地整理使耕作层土壤有效铁、铜、硼的变异性增大,有效铁、铜、锌含量下降,有效锰、硼、钼含量提高。因此,项目区应规范土地整理施工,加强锌、硼肥的投入。  相似文献   

19.
关中平原区土壤5种微量元素的空间变异及分布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揭示黄土高原地区农田土壤微量元素空间变异规律及分布特征,选择陕西省扶风县揉谷乡新集村为试验区,在219 hm2耕地上用网格法采集364个耕层(0~20 cm)土壤样品,对其5种微量元素B、Fe、Mn、Zn和Cu有效含量的空间变异进行地统计学分析,并结合Kriging插值结果对其不同级别含量的分布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土壤有效B、Fe、Mn、Zn和Cu的理论半方差模型分别符合线性、指数、球状、指数和线性模型,有效B和Mn具有中等的空间相关性,有效Cu、Fe和Zn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5种微量元素最大相关距离依次为:B、Cu>Zn>Mn>Fe,最大相关距离为648~1 855.1 m;5种微量元素表现出条带状和斑块状空间分布;有效Fe、Mn、Zn和Cu的含量分布与土壤水分有关,有效B的分布与土壤酸碱度有关。  相似文献   

20.
不同年龄早实核桃园土壤主要矿质元素含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指导早实核桃园科学施肥,研究了不同年龄时期早实薄皮核桃新品种‘绿岭’园地不同土层中主要矿质元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6年园地速效K、交换性Ca、交换性Mg、有效Zn、有效Mn等主要矿质元素含量中层土(21~40 cm)高于上层土(0~20 cm)和下层土(41~60 cm),全N、全P、速效K、交换性Ca、交换性Mg等主要矿质元素含量上层土高于下层土。在1~8年园地中,1年园地上层土全N量和中层土有效Zn含量最高,分别为0.532%和0.018 mg/kg;5年园地中层土速效K、交换性Mg、有效Mn含量最高,分别为149 mg/kg、0.068 mg/g和0.029 mg/kg;6年园地中层土全P量和下层土交换性Ca含量最低,分别为0.018%和0.862 mg/g;7年园地下层土速效K含量最低,为59 mg/kg;8年园地上层土交换性Ca含量最高,为0.969 mg/g,有效Mn含量最低,为0.011 mg/kg;中层土有效Zn含量和交换性Mg含量最低,为0.008 mg/kg和0.049 mg/g;下层土全P量最高,为0.070%,上层土全N量最低,为0.05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