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两项国家发明专利产品"灭狼毒"、"灭棘豆",对狼毒、棘豆占优势的那曲退化草原进行有毒杂草防除试验,以探求防除最佳时间、最佳浓度,确定"灭狼毒"、"灭棘豆"使用的技术规范。并通过比较有毒杂草密度、多度、盖度、生物量等指标以及其他伴生种的群落学特征在药物喷洒前后的变化,得到如下结果:(1)喷洒1年后狼毒、棘豆的密度和生物量显著下降;(2)在最佳时间和最佳药量喷洒的情况下,有毒杂草的死亡率至少在80%以上;(3)喷药前后物种组成和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不大,但主要物种的相对多度或相对数量显著降低,同时有毒杂草的植株矮化。根据试验结果得到技术规程如下:"灭狼毒"的最佳喷药时间为6月下旬—7月上旬,即在狼毒的盛花期。"灭棘豆"的最佳喷药时间在7月上旬—7月中旬,即棘豆的盛花期。最佳药物使用量:"灭狼毒"的用量为1 050 mL/hm2,"灭棘豆"的用量为1 200 mL/hm2。喷药时应选择晴朗、小风(风力2~3级)的天气,使用原药直接超低量喷洒,不用加水稀释。  相似文献   

2.
以若尔盖花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逆向演替为研究对象,结合草地利用现状及微地形分布,遴选5个高寒退化草地区域进行植被概况、害鼠密度、土壤理化性状和三种水解酶活性、微生物群落数量调查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表层(0~10 cm)土壤脲酶、土壤转化酶及土壤磷酸酶活性的变化范围分别是0.89~1.60mg·g~(-1)·d~(-1)、89.86~134.31mg·g~(-1)·d~(-1)、3.43~4.63mg·g~(-1)·d~(-1),且平地区显著大于坡地区(P<0.01);土壤微生物群落中细菌数量占绝对优势,显著高于放线菌和真菌数量(P<0.01),样地间表现为样地Ⅱ(阴坡)>样地Ⅰ(山顶)>样地Ⅴ(临近湿地)>样地Ⅳ(平地)>样地Ⅲ(阳坡)的趋势,且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均随土壤剖面加深而递减,且各土层间差异明显(P<0.05)。若尔盖花湖退化草地土壤脲酶、转化酶、酸性磷酸酶均保持较高的活性;土壤酶活性、微生物及理化性质在平地区与坡地区差异明显,随土层剖面变化显著;土壤养分与土壤放线菌、土壤酶活性关系密切,鼠类洞穴密度、土壤含水量和磷酸酶活性与土壤微生物关系密切。研究结果将为本地区草地营养循环、退化草地修复及草原旅游承载力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花椒是循化县主要经济林支柱产业之一.但是,花椒根腐病在本县发生严重,一直是生产上难以解决的问题.据调查.花椒根腐病常年发生面积占本县种植面积533 hm2的30%以上.且为害程度逐年上升.发病严重时全株枯死.为害轻的减产25%左右,重的减产达40%~60%,椒农损失巨大.为此,笔者对该病的发生特点、发生条件及综合防治技术进行了观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蚕豆象的田间发生特点和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蚕豆象(BruchusrufimanusBoheman)是影响蚕豆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害虫。对该虫的防治,传统上主要采用磷化铝熏蒸。近年来,因出口创汇的需要,蚕豆已从原来收摘干豆做粮食为主转变为以收摘鲜荚做蔬菜保鲜出口为主。但因蚕豆象幼虫蛀入孔形成的小黑点,影响了豆粒的外观品质,造成产品出口合格率低。据有关资料统计,由于蚕豆象的为害,一般大田收购的鲜荚蚕豆,符合出口标准要求的豆粒仅3~4成,从而提高了加工厂家的成本,也降低了农民的种植效益。为此,我们对蚕豆象的田间发生和防治技术进行了观察研究。1蚕豆象田间发生特点1.1生活习性经田间及室内…  相似文献   

5.
In order to restore a degraded alkaline grassland, the local government implemented a large restoration project using fences in Changling county, Jilin province, China, in 2000. Grazing was excluded from the protected area, whereas the grazed area was continuously grazed at 8.5 dry sheep equivalent(DSE)/hm2. In the current research, soil and plant samples were taken from grazed and fenced areas to examine changes in vegetation and soil properties in 2005, 2006 and 2008. Results showed that veget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soil propertie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in the fenced area compared with the grazed area. In the protected area the vegetation cover, height and above- and belowground biomas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Soil pH,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and bulk density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but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total nitrogen concentration increased greatly in the protected area. By comparing the vegetation and soil characteristics with pre-degraded grassland, we found that vegetation can recover 6 years after fencing, and soil pH can be restored 8 years after fencing. However, the restoration of soil organic carbon, total nitrogen and total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s needed 16, 30 and 19 years, respectively. It is recommended that the stocking rate should be reduced to 1/3 of the current carrying capacity, or that a grazing regime of 1-year of grazing followed by a 2-year rest is adopted to sustain the current status of vegetation and soil resources. However, if N fertilizer is applied, the rest period could be shortened, depending on the rate of application.  相似文献   

6.
为了揭示还田玉米秸秆在不同施氮水平下的腐解及养分释放特征,在马铃薯田间定位试验中,设置了6个不同施氮水平(T1:0 kg·hm-2;T2:75 kg·hm-2;T3:150 kg·hm-2;T4:225 kg·hm-2;T5:300 kg·hm-2; T6:375 kg·hm-2),研究其对还田玉米秸秆腐解及养分释放特征的影响。研究表明:还田玉米秸秆的腐解主要发生在前90 d,在此期间玉米秸秆腐解较快,T1~T6处理的玉米秸秆腐解率分别为37.3%、40.3%、44.8%、45.0%、50.8%、48.4%,以T5处理为最高,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同时,T1~T6处理的玉米秸秆碳、氮释放率分别为48.2%~56.6%、33.8%~44.4%,T5处理下秸秆的碳、氮释放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而秸秆磷、钾的释放率分别为43.1%~49.2%、90.5%~93.0%,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还田150 d后,玉米秸秆的腐解率为5...  相似文献   

7.
张诺  陈立  谢广林 《农药学学报》2021,23(6):1055-1062
硝酸银-硅胶分离属络合层析技术,多用于含双键化合物的分离纯化。与常规硅胶柱层析分离法相比,硝酸银-硅胶技术在分离烯烃、不饱和醇、醛和酯类昆虫信息素等领域具有明显优势。本文介绍了硝酸银-硅胶分离技术的特点、操作方法及影响分离效果的因素,总结了硝酸银-硅胶分离技术在昆虫信息素研究中的应用,以及适用此分离技术的昆虫信息素的结构特点,可为更高效、更简便地分离昆虫信息素成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陕西省周至县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人工栽培猕猴桃,目前栽培面积已发展到8667hm2,成为全国最大的猕猴桃生产基地县。自《植保技术与推广》2001年6期报道陕西省猕猴桃发生新病害——猕猴桃溃疡病以来,此病已成为本县生产中的常发病害。据本县植保站调查,2000年全县平均病园率45%,平均病株率16.65%,病指4.76;2001年平均病园率70%,平均病株率49.2%,病指20.3;2002年平均病园率65.6%,平均病株率11.3%,病指3.52。其中尤以2001年发病最为严重,全县发病面积约为6000hm2,重病园病株率达40%,最重者发病1~2a即可毁园。产量损失10%~15%,严重者达50%以…  相似文献   

9.
大豆斜纹夜蛾幼虫空间格局参数特征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斜纹夜蛾犤Spodopteralitura(Fabricius)犦分布极广,寄主广泛,可为害豆类、茄果类、十字花科蔬菜及玉米等多种农作物。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尤其是蔬菜面积的逐步扩大,该虫为害逐年加重,暴发频率增高。为进一步明确斜纹夜蛾幼虫在大豆上的分布规律,提高测报和防治水平,我们于2003年8月上、中旬夏大豆初花期,在淳安县威坪镇五丰村、汾口镇下坞村,对该虫在大豆田中的空间格局进行了测定,获得了一些初步结果。1研究方法于大豆初花期,斜纹夜蛾幼虫盛发阶段,选择早、中、晚熟各种类型田14块,品种为当地农家种大青豆,每块田调查100~300穴,以1…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土壤蒸发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蒸发作为水量平衡和能量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物圈-水圈-大气圈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其变化对于农业、生态水文具有重要的影响。青藏高原作为气候变暖的先兆区,冻土活动层厚度增加,改变大气和土壤的水热交换过程,为明确青藏高原冻土区蒸发在气候变暖大背景下的变化趋势,本研究选取典型冻土区色林错流域,于2017年8-9月、2018年7-9月利用小型蒸渗仪对植被覆盖度15%、30%和60%高寒草原土壤水分分布特征以及蒸发变化进行了定量研究,并探讨了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植被覆盖度为15%,日均蒸发量最大,为2.25mm;植被覆盖度为60%的日均蒸发量最小,为1.88mm;在日蒸发过程上,12:00-16:00蒸发量最大,16:00-20:00蒸发量最小。(2)3种植被覆盖度条件下土壤水分最大值位于20-30cm层;最小值在土壤表层(0-10cm)。随植被覆盖度增加,土壤含水量增大,尤其是浅层土壤(20cm)表现的十分明显。(3)通过对地上生物量和蒸发量的相关性研究,生物量越大,蒸发量越低。(4)在高寒草原蒸发与气象要素关系研究中发现,蒸发主要受水汽压和净辐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师杨  乔琳  李成伟 《植物保护》2017,43(1):24-27
白粉寄生孢Ampelomyces quisqualis是寄生在白粉菌上的一种重寄生菌,作为白粉菌的生防因子,一直受到人们普遍关注。本文从白粉寄生孢的生物学形态、分类、寄主范围、最佳生长条件、分离鉴定以及生防效果和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论述,提出了目前白粉寄生孢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今后的研究重点,并对白粉寄生孢的生防效果及应用前景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2.
为定量探讨沙柳方格沙障对沙粒粒度组成与特征的影响,以流动沙丘(LS)、设障2a沙丘(TS)和设障6a沙丘(SS)为研究对象,在沙丘不同部位、不同土层和障格内不同位置进行取样,分析样品的粒度组成与特征。结果表明:1)随着设障年限的增加,粘粒和粉粒含量增加,细砂含量下降,SS粘粒和粉粒含量与TS和LS的含量差异显著,而TS和LS二者间差异不明显;LS、TS各粒级含量在三个层次间差异均不明显,而SS 0-5cm的粘粒、粉粒以及极细砂粒体积含量较其他2层差异显著。2)SS的频率分布曲线变化幅度小于TS和LS的频率分布曲线变化幅度。各沙丘的平均粒径MZ、分选系数δ、偏度SK、峰度KG的大小顺序均表现为SS相似文献   

13.
花生新珠蚧生物学特性观察及防治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生新珠蚧是近年在花生产区新发生的一种地下害虫。在大荔县1a发生1代。以二龄幼虫在15~25cm深的土壤中越冬。6月上、中旬为成虫羽化盛期,6月中、下旬为产卵盛期,7月初为卵孵化盛期,7月份和8月初是该虫的为害盛期。防治应重点抓好与非豆科作物轮作等农业防治措施,以及在成虫盛发和初孵幼虫在地表游走期的药剂防治。  相似文献   

14.
冬小麦冠层温度及其生物学性状对施氮量的反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大田试验下研究了0 kg/hm2(N0)、120 kg/hm2(N120)、240 kg/hm2(N240)、360 kg/hm2(N360)四个氮肥处理对冷型小麦陕229、暖型小麦NR9405、不稳定型小麦小偃22三个品种拔节至成熟期间的冠层温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灌浆结实期蒸腾速率的影响及关系。结果表明:各个生育期N0冠层温度皆高于氮肥处理,随着生育期后延差异有上升趋势,在灌浆结实后期达最大。拔节期各施氮量间差异不显著;孕穗-开花期总体表现为N240处理冠层温度最低,N120和N360差异不显著;灌浆结实前期为:N360N120N240,差异在0.1~0.6℃之间,中、后期总体为N120N240N360,差异在0.1~1.5℃之间。三品种间差异也在灌浆结实后期达最大,但小麦冷暖型不随着施氮肥的增加而发生根本变化。灌浆结实各个时期蒸腾速率与冠层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拔节至灌浆结实期的冠层温度同理论产量皆呈极显著负相关,在灌浆结实后期相关性达最大;产量构成因素中,穗粒数、成穗数与各个时期的冠层温度均呈显著负相关,分别在拔节期和灌浆结实后期相关性达最大,千粒重与拔节期冠层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孕穗期和开花期冠层温度呈显著正相关。灌浆结实中后期的冠层温度在评价小麦产量上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可作为指导田间施氮肥的一个指标应用。  相似文献   

15.
我国西北地区气温较低,秸秆直接还田腐解慢、养分循环慢、当季利用率低、影响作物出苗,导致秸秆还田率不高。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以小麦秸秆为原料,以硫磺粉(养分活化剂)和麦秸生物炭(养分吸附剂)为外源添加材料,制成秸秆颗粒。硫磺粉的添加质量比为3%(WS3)、5%(WS5)、10%(WS10),生物质炭的添加质量比为5%(WC5)、10%(WC10)、15%(WC15),以秸秆颗粒(WK)、剪碎秸秆(W,W6)及无秸秆(CK)为对照,通过盆栽试验探究了秸秆颗粒对土壤速效养分及小麦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颗粒较剪碎秸秆处理相比,能显著提高土壤速效养分及小麦生物量和植株全量氮、磷、钾含量,添加硫磺或生物炭的秸秆颗粒提升效果更明显。各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以WS3处理最高,较W处理提高14.44%;铵态氮含量以WC5处理最高,较W处理提高40.93%;速效磷含量以WS10处理最高,较W处理提高23.42%;速效钾含量以WC5处理最高,较W处理提高9.05%;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小麦生物量以WS5处理最高,较WK处理提高29.61%;全氮含量以WS10最高,较WK处理提高11.44%;全磷含量以WS10处理最高,较WK处理提高21.82%;全钾含量以WC15最高,较WK处理提高12.53%;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综上可知,秸秆颗粒在西北地区实现秸秆还田和养分循环,维持土壤肥力等方面具有很大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在甘肃河西绿洲灌区,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免耕、传统耕作)与覆盖方式(全膜覆盖、70%地膜覆盖+30%捆状玉米秸秆覆盖、70%地膜覆盖+30%不覆盖、50%地膜覆盖+50%捆状玉米秸秆覆盖、50%地膜覆盖+50%不覆盖)对土壤耗水特性、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地膜秸秆交替覆盖(NTP7S3、N...  相似文献   

17.
秸秆还田条件下,采用多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N肥减量施用对作物产量、养分吸收利用以及土壤表观N平衡的影响,旨在为关中小麦/玉米一年二熟轮作区合理施用N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与常规施N处理(玉米季施氮187.5 kg·hm-2,小麦季施氮150 kg·hm-2)相比,2008—2011年三年中,15%减N、30%减N两个处理均未显著降低作物籽粒与秸秆产量;2010—2011年生长季中,15%减N处理降低了作物秸秆N、P、K周年总吸收量,增加了籽粒N、P、K周年总吸收量,其中籽粒P周年总吸收量增加达显著性水平;30%减N处理显著降低了籽粒N和秸秆N、K周年总吸收量,降幅分别为12.9%、41.9%、18.5%,在小麦收获后,30%减N处理的N素盈余量只有11.3 kg·hm-2,有潜在缺N危险。综合考虑产量、养分吸收利用及土壤表观N平衡,在秸秆还田条件下,15%减N处理的施N量(即玉米季施氮159 kg·hm-2,小麦季施氮127.5 kg·hm-2)为本地区最佳N肥用量。  相似文献   

18.
不同秸秆覆盖量对旱地小麦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阐明秸秆覆盖对小麦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筛选出适宜豫西旱地小麦高产栽培的秸秆覆盖量,以豫麦49-198为材料,采用大田试验,设置5个秸秆覆盖量水平(不覆盖为对照(Ⅰ)、2 000 kg·hm-2(Ⅱ)、4 000 kg·hm-2(Ⅲ)、6 000 kg·hm-2(Ⅳ)、8 000 kg·hm-2(Ⅴ)),研究了小麦抽穗期后旗叶SPAD值和光合速率,可溶性糖、脯氨酸、可溶性蛋白质、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等生理生化特性和产量特征。结果表明:小麦抽穗后,在一定秸秆覆盖量范围内随覆盖量的增加,各处理总体表现为小麦旗叶SPAD值升高,净光合速率增强,可溶性糖、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升高,MDA含量降低,SOD、CAT和POD活性增强,小麦产量增加;且秸秆覆盖处理,除MDA含量减少外,其余各指标均较对照有所增加,但覆盖量超过一定水平后,各指标增幅(降幅)不明显。处理Ⅳ的各指标均优于其它覆盖处理并与对照有显著差异。综合分析可知,在豫西旱地生态条件下,6 000 kg·hm-2为最佳秸秆覆盖量。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 Linn.)已成为高寒草甸上主要毒杂草之一,严重影响了草地畜牧业的发展。为了有效防除狼毒,在高寒草甸上喷施750 mL/ hm2剂量的狼毒净,结果表明:该药剂对狼毒的防治效果明显,施药后第2年防效达97.4%,施药后续5年内防效都保持在90%以上,短期内不会成灾;施药后单子叶牧草增产明显,施药后第2年增产率达17.5%,第3年到第5年增产率分别为19.6%、18.1%和16.0%,增产幅度稳定。双子叶牧草在施药当年和第2年无明显增产效果,施药后的第3年、第4年和第5年分别增产15.1%、17.2%和14.2%,增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0.
大蒜在苏北盐城市栽培历史已久,每亩经济收入约2 500元,已成为蒜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全市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0.3万hm2.大蒜叶枯病(Stemphyliun botryosum Wallroth)是苏北沿海大蒜上的最主要病害,正常年份均达中等以上发生水平,产量损失10%~40%,重发年(如2002年)减产约60%,损失十分严重,直接制约着大蒜产量和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