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近53a宁夏地区热量资源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宁夏12个国家基本气象站1960―2012年气象数据,在划分区域的基础上,运用倾向估计和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宁夏热量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53 a来,宁夏地区稳定通过0℃和10℃的积温存在明显的增加趋势。宁夏北部地区的增加趋势显著大于中部和南部地区;(2)宁夏积温空间分布总体态势是由南向北逐渐增大。该地区稳定通过0℃积温的变化范围在2 700~3 980℃/a,最大值出现在中宁、中卫一带。稳定通过10℃积温的变化范围在2 200~3 500℃/a,最大值出现在宁夏地区最北部的银川、陶乐、惠农地区;(3)宁夏地区稳定通过界限温度(0℃、10℃)的持续天数均有显著增加趋势。这种增加趋势是由积温起始日期提前和终止日期推后共同导致的;并且宁夏地区积温终止日期推后的速率要大于起始日期的提前速率;(4)近53 a,宁夏稳定通过0℃和10℃积温存在长短不同的周期,有45 a左右的长周期,15 a的中长周期,还存在5~7 a的小尺度短周期,其中以15 a为主周期。  相似文献   

2.
认清发展现状,提出有效发展对策,为宁夏葡萄生产机械化发展提供决策支持.本研究采用文献法、调查法对当前宁夏葡萄生产机械化的现状进行深入研讨.分析可知当前宁夏葡萄生产机械化发展存在3方面问题,对症下药提出3条发展对策.宁夏各地葡萄生产机械化发展进程不同,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存在的问题各异,因此各地应因时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发展对策,以促进地区葡萄生产机械化更好更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宁夏大部分地区,农村用电计费电能表采用集表箱方式,安装在低压砼杆上端(全国其他地区也很常见).这是宁夏自1986年成立乡(镇)电管站之后,对农户装表用电收费到户逐步形成的一种计量  相似文献   

4.
水资源作为战略性经济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宁夏位于我国西北地区,人均水资源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是全世界平均水平的4.2%,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基本上是仰赖于黄河的过境水,而这水也是十分有限的。由此可见,水资源的严重匮乏,严重制约了宁夏地区经济的发展。对此,积极在宁夏地区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对促进这一地区经济的发展、缓解水资源供求矛盾,具有极为重大且现实的意义。鉴于此,本文对节水农业的概念及其途径进行说明,阐述宁夏地区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必要性,指出宁夏地区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有效对策,以推动宁夏地区节水农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桃树整形修剪的特点,阐述了整形修剪对于桃树生长的影响以及宁夏地区桃树整形修剪的相关技术,分析了目前宁夏地区整形修剪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宁夏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发展状况,以宁夏整体和北部引黄灌区、中部干旱带、南部山区为研究对象,采用主成分分析、模糊层次分析、GM(1,1)和不同情景模式法,分析了2004-2016年水资源承载力的动态变化、驱动因子和未来(2020、2025、2030年)不同情景下的发展。结果表明:北部引黄灌区和宁夏整体变化趋势相近,在2004-2016年呈现稳定增加趋势;中部干旱带虽然也呈上升趋势,但变化幅度不大;南部山区波动较大,虽然也表现为一定增加,但效果很小。水资源承载力的良性发展是以牺牲部分生态环境为代价,不同因素的驱动影响大小排序为森林覆盖率生态用水率农业依赖度年降水量人均GDP恩格尔系数。未来4种情景假设下的宁夏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状态发展良好,排序为情景3现状情景2情景1。  相似文献   

7.
针对宁夏地区地下苦咸水资源量大、水化学类型复杂、矿化度范围广,采用单一的淡化技术难以满足要求,通过对宁夏地区地下苦咸水不同范围矿化度所对应的水化学类型进行分析,并对常用的反渗透法(RO)、纳滤法(NF)和膜蒸馏法(MD)等苦咸水淡化方法进行技术经济计较,探讨出矿化度、水化学类型与淡化方法之间的对应关系,最终确定不同矿化度、不同水化学类型所对应的淡化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宁夏地区小于1 g/L的地下水以Ca~(2+)、Mg~(2+)、SO_4~2为主,可通过纳滤进行处理;1~3 g/L的微咸水以Na~+和Cl~-为主,可利用反渗透技术进行处理;3~6 g/L的苦咸水Ca~(2+)、Mg~(2+)、SO_4~2、Na~+和Cl~-含量较高,可采用纳滤+反渗透的工艺流程;大于6 g/L的苦咸水,可采用膜蒸馏法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8.
宁夏引黄灌区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少、蒸发大,长期的发展演变形成了以农作物、人工生态和自然生态并存的农业一生态系统.长期的灌排模式造成该区域地下水埋深浅,土壤盐渍化严重,同时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了该区域天然植被的生存依赖于灌溉入渗补给的地下水,因而需保证一定的地下水埋深以保证农业生产安全和天然植被正常生长.从分析宁夏引黄灌区适宜地下水埋深入手,采用地下水均衡方程模拟方法,通过对方程各参数概化分析,以适宜地下水埋深作控制,得出宁夏引黄灌区实施节水改造后的适宜引黄水量,进而分析计算宁夏引黄灌区的适宜节水潜力,为宁夏引黄灌区实施节水改造及水权转换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正宁夏某110kV变电站(假设为甲110kV变电站)位于宁夏东部,110kV线路111、112、114为三条电源线,由其上一级宁夏某330kV变电站(假设为乙330kV变电站)供电;110kV线路115、116带陕西定边地区负荷,为跨地区110kV线路。2015年3月2日甲110kV变电站110kV线路115、110kV线路111、110kV线路112跳闸,  相似文献   

10.
《农村电气化》2014,(9):53-53
<正>8月8日,国网宁夏电力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获悉,宁东至浙江±800 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正式获得文件核准,这标志着继银东至山东±660 kV直流输变电工程后,宁夏第二条电力外送通道将步入开工建设阶段,这不仅是宁夏电力外送取得的新突破,也实现了宁夏转变能源发展方式的新突破。该工程建成后对于缓解浙江地区能源供需矛盾,满足浙江地区电力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该工程  相似文献   

11.
宁夏引黄灌区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及其气候影响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根据1998年FAO修正彭曼蒙特斯公式,利用宁夏引黄灌区8个气象站近50多年的气象资料,计算了各气象站逐月的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ET0、各气象因子的长期变化趋势和各气象因子与ET0的相关系数。分析了ET0空间分布特征、年内分布特征和年际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以东各站的ET0值均大于黄河以西各站的ET0值;除石嘴山站外,各站5~7月份的ET0占全年比例在20世纪80年代后比80年代前有所下降;除石嘴山站外,各站的ET0均表现为逐年增加的趋势,尤其在1990年后更为明显;气温呈递增趋势、相对湿度呈减少趋势、温差在逐渐减小;相对湿度和最高/最低气温以及平均风速对ET0的影响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12.
准确评估粮食主产区气象因子变化特征及对参考作物蒸散量(reference crop evapotranspiration,ET0)的影响,对农田水文循环、区域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等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中国粮食主产区258个气象站点1961―2013年的逐日气象资料,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ET0,通过M-K趋势检验法、偏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计算贡献率等方法,分析了1961—2013年中国粮食主产区主要气象因子时空演变及其对ET0变化的贡献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3年中国粮食主产区相对湿度、温度、降水在空间上由南至北呈降低趋势,而日照时间和风速则由南至北呈增高趋势;1961—2013年中国粮食主产区全区、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I区)、温带干旱半干旱地区(II区)、亚热带湿润地区(III区)及暖温带半湿润地区(IV区)多年平均气温均呈增大趋势,平均风速、相对湿度、降水与日照时间均呈减小趋势;1961—2013年中国粮食主产区年内ET0均呈锯齿状下降,且ET0在四季呈现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的特征;多年平均风速、气温、日照时间与ET0在全区及各分区总体均显著正相关(P0.05),而相对湿度与ET0在全区及各分区均极显著负相关(P0.01);1961—2013年中国粮食主产区全区及I~IV区气温、风速、相对湿度对ET0变化均具有较大贡献,其中相对湿度为I区、III区及IV区的主要气象驱动因子,其次为平均气温和风速;而II区ET0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为风速,其平均贡献率WII(风速)为0.37;综上所述,中国粮食主产区主要气象因子变化特征与ET0的响应,均呈现出区域性、季节性差异。  相似文献   

13.
基于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了我国大理河流域3个气象站1963―2012年的ET0,对大理河流域ET0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并使用Mann-Kendall法对ET0变化趋势的显著性及突变点进行了探讨;最后,通过Peasron相关系数分析了导致流域ET0变化的主要气象因素。结果表明,1963―2012年大理河流域的ET0总体呈波动性递增,但变化趋势并不显著,突变点为1970、1975、1993年。大理河流域的气候在1963—2012年出现暖干化;ET0在年内分布不均,其最大值在6月,达到了173.8 mm;在流域空间上ET0分布基本呈现出自东北向西南递减的趋势;ET0与平均温度、平均日照时间、平均风速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α=0.01),与平均相对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参考作物蒸散量的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参考作物蒸散量是水分循环和能量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可以为该地区合理利用水资源,高效水分管理及农业生产布局提供参考。【方法】利用1961-2018年江苏省60个站点的风速、温度、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等逐日数据计算了逐日蒸散量(ET0),并采用气候倾向率、敏感性分析、通径分析、贡献率分析等方法对江苏省ET0的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①江苏省1961-2018年平均ET0为976.8 mm,区域整体ET0的变化幅度为-0.44 mm/10 a,共有28个站点ET0呈增加趋势(47%),主要分布在无锡以及苏州等苏南区域,共有11个站点ET0增加趋势显著(p<0.05),其中无锡、太仓、靖江地区ET0气候倾向率较大,分别为18.6、19.0、30.0 mm/10 a。共有32个站点ET0呈减小趋势(53%),主要分布在连云港、徐州、宿迁等苏北地区,共有16个站点ET0减小趋势显著(p<0.05),其中新沂、泗洪、灌南地区ET0减小趋势较大,分别为-19.2、-23.1、-23.2 mm/10a;②丰县(1 007.4 mm)、徐州(1 041.1 mm)以及西连岛(1 130.3 mm)区域为ET0的高值中心;③ET0对平均温度、日照时间、风速为正敏感,对相对湿度为负敏感,且ET0对相对湿度最敏感。平均温度、日照时间、风速、相对湿度与ET0决策系数分别为0.09、0.33、-0.02、0.29。敏感系数空间分布上,ST与SWS纬向分布特征都较明显;④贡献率分析表明,主要影响因素为风速的有22个站点,均分布在苏北地区,其中沛县、泗阳、新沂站风速对ET0变化贡献较大,分别为-13.44%、-12.52%、-12.49%,主要影响因素为相对湿度的有38个站点,主要分布在苏南地区,其中丹阳、靖江、昆山站相对湿度对ET0变化贡献较大,分别为18.47%、18.57%、20.87%,全区平均温度和日照时间不对ET0变化产生主要影响。【结论】苏北地区ET0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风速,且风速贡献率为负,苏南地区ET0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相对湿度,相对湿度贡献率为正。  相似文献   

15.
引用高含沙地表水作为滴灌水源是解决干旱地区滴灌工程水源的主要途径之一,滴灌用高含沙水净化处理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以宁夏中南部地区设施农业滴灌用黄河水净化技术为对象,开展试验研究,主要结论有:扬黄水经2次沉沙池除沙后泥沙含量降至0.04~0.08kg/m3,悬浮物含量0.98~1.40 mg/L,COD平均含量1.2...  相似文献   

16.
艾比湖绿洲参考作物蒸散量的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艾比湖绿洲参考作物蒸散量对不同气象因子的敏感性。【方法】利用Penman-Monteith公式,基于艾比湖绿洲1962—2016年4个气象站的逐月气象资料计算ET0。通过敏感性分析,计算最高温度、最低温度、相对湿度、日照时间和风速的敏感系数,并运用MK趋势检验分析其变化趋势,最后分析了敏感系数在各个站点的变化特征。【结果】通过MK趋势检验,发现参考作物蒸散量、日照时间和风速呈下降趋势;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相对湿度呈上升趋势。通过敏感性分析,发现最高温度、风速在研究区呈下降趋势,最低温度、相对湿度、日照时间为上升趋势。艾比湖绿洲中,各气象因子对ET0的敏感程度为相对湿度>最高温度>风速>最低温度>日照时间。ET0对不同气象因子的敏感系数在空间上存在差异,最高温度、最低温度、风速、相对湿度在艾比湖北部的阿拉山口较高,在温泉站较低;日照时间则在温泉较高,在阿拉山口较低。【结论】相对湿度对艾比湖绿洲ET0的敏感性最高,日照时间的敏感性最低。  相似文献   

17.
新疆地处西部极为干旱内陆区,鉴于干旱区地理环境特征,基于各灌区1952--2008年57年积累长系列相关气象数据,采用最新修正彭曼-蒙特斯(Penman-Monteith)方法,应用非线性和多元线性模型以及时间序列指数平滑法,研究作物耗水量E丁。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异规律及发展趋势。结果显示,各灌区ET0峰期均发生在春、夏...  相似文献   

18.
参考作物腾发量长期年际变化规律及其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Penman-Monteith方法,对北京昌平、开封惠北及湖北团林3个灌排试验站的近几十年参考作物腾发量(ET0)进行计算,结果显示,惠北及团林站年均ET0在近几十年呈现随时间而下降的趋势,而昌平站年均ET0则随时间而上升。ET0与同步气象资料变化分析表明,ET0的上述变化是由于气象环境变化所引起,其中相对湿度是最主要原因,其次为温度及日照时数。对昌平站,由于相对湿度的降低和风速的增加,ET0表现出上升的趋势;对惠北及团林站,由于相对湿度的增加和日照时数的减少,ET0表现出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民勤地区作物需水量的主要影响因子。【方法】基于民勤地区1968―2018年气象数据,利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了不同时间尺度的平均参考作物需水量ET0,分析ET0变化趋势,并与气象因子变化趋势进行相关性拟合。【结果】1968―2018年民勤地区年平均参考作物需水量呈波动上升趋势,最低值为1968年的3.15mm/d,最高值为2013年的3.72 mm/d,且参考作物需水量的上升趋势是从2003年开始最为明显;参考作物需水量与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年平均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平均日照时间以及年平均风速的相关性比较显著,与降雨量和净辐射相关关系不显著。【结论】民勤地区的干旱状况目前处于平稳期,年平均最高气温和年平均相对湿度是导致民勤地区参考作物需水量年际变化的最主要的气象因子。  相似文献   

20.
近58年来宁夏可利用降水量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宁夏1951—2008年月降水及气温资料,计算了可利用降水序列。运用地统计方法、小波分析法及气候趋势系数等方法分析了宁夏近58年来可利用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及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宁夏多年平均可利用降水量68.5mm,自北向南依次增大;7—9月占全年的69.14%~77.48%;夏季可利用降水量占年值57.81%~67.44%,秋季次之(19.87%~27.27%),冬季最小;存在3年、6年与10年振荡周期;未来,宁夏大部分地区陆面蒸发呈增加趋势,增幅0.516~6.796mm/10a,且自北向南依次增大;各地年、夏季及秋季可利用降水量均呈减少趋势,中部干旱带减幅最大(9.839~15.779mm/10a),北部引黄灌区以5.784~8.477mm/10a幅度减少,南部山区则以6.741~8.229mm/10a的幅度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