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探究覆膜对日光温室中垄嵌与沟嵌基质栽培根区温度和甜椒幼苗生长的影响,以土垄栽培(SR)为对照,设置4个垄嵌及沟嵌基质处理进行田间试验.其中处理1为起垄内嵌基质栽培(SSC),其下底宽40 cm,高度10 cm,内嵌槽深10 cm;处理2为不覆膜起垄内嵌基质栽培(SSC-WF);处理3为内嵌槽全嵌入(10 cm)地表...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垄嵌和沟嵌基质栽培以及覆膜方式对日光温室番茄根区温度和植株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梯形土垄栽培处理(SR),下底宽40 cm、高10 cm;起垄内嵌式基质栽培处理(SSC),下底宽40 cm、高10 cm,内嵌槽深20 cm(嵌入水平地面以下10 cm);内嵌槽全嵌入(20 cm)水平地面的土壤沟嵌栽培处理(S...  相似文献   

3.
袁梦魂  邓伟  肖朝锋 《农技服务》2014,31(7):239-240
为探索不同种植方式与花生产量及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以黔花生一号为试验材料,采取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覆膜栽培三个密度(覆膜1:40cm×15cm、覆膜2:50cm×15cm、覆膜3:66cm×15cm)与露地栽培不同种植方式对花生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覆膜栽培比露地栽培可增加产量和产值,覆膜1、覆膜2和覆膜3处理分别比露地栽培(ck)增产18.34%、7.66%和0.85%,增效37.15%、5.55%和5.55%。  相似文献   

4.
多种栽培模式下旱地小麦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旱地小麦采用不同栽培模式,通过对各生育阶段不同层次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垄沟栽培、平覆膜、覆草、常规4种模式处理,全生育期各层土壤水分均呈降低趋势,尤以0~80 cm土层水分变化最为明显,降低幅度最大;4种栽培模式主要影响小麦生长前期0~80 cm土层水分变化,其中垄沟栽培和覆草栽培贮水效果明显高于平覆膜和常规栽培;小麦生长后期各种栽培模式难以控制上层土壤水分的大量损失,而各种模式在全生育期均对120 cm以下土层水分影响不明显。120 cm以下土层水分贮量在生育后期明显高于上层土壤水分。因此,进一步研究如何控制小麦生长后期上层土壤水分损失和怎样利用深层土壤水分,在旱原地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土壤含盐量对大葱生长状况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葱栽培方式独特--深土栽种,根系一般在30~50 cm的地下土层生长,可回避含盐量高且变化大的地表土层,而10 cm以下土层含盐量较低且相对稳定,这样在盐碱地种植大葱具有可行性.大葱耐盐性试验尚未见报导.研究土壤含盐量对大葱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可为盐碱地开发种植大葱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覆盖旱作水稻的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田间试验对覆膜旱作、覆秸旱作和传统淹水3种水稻栽培模式下土壤温度、水稻生长状况、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进行详细分析,探讨水稻不同覆盖栽培模式的节水增产机理。结果表明:覆膜旱作栽培水稻产量(6511.5 kg.hm-2)高于传统淹水(5609.1 kg.hm-2)和覆秸旱作(4798.5 kg.hm-2),覆盖栽培(覆膜或覆秸)模式能明显降低水稻耗水量,节水率达63%。由于水稻覆膜栽培能增温保墒,移栽后具有生长恢复快、返青早、无效分蘖少的特点;其株高、穗长、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高于传统淹水和覆秸旱作栽培,使覆膜旱作水稻有较高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7.
垄作覆膜对旱地春玉米生长前期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旱作地区具有降雨少、分布不均等特点,导致春玉米生长前期易受干旱影响造成减产,通过垄作覆膜可以改善旱作地区春玉米水分利用状况,增强期抗旱能力。本试验设置垄作覆膜、起垄覆膜(未播种)、露地平作及撂荒4个种植模式处理,分别测定各处理在播种前、苗期、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0~20 cm,20~40 cm,40~60 cm土壤含水量和储水量,分析春玉米地上干物质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研究垄作覆膜栽培对春玉米生长及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垄作覆膜可以改善春玉米生育前期(苗期—大喇叭口期)根系水分状况,其中覆膜处理苗期和拔节期0~40 cm及大喇叭口期20~40 cm土壤含水量和储水量均显著高于未覆膜处理(P0.05),且垄作覆膜处理在大喇叭口期40~60 cm土壤含水量和储水量亦显著高于露地平作处理(P0.05);与露地平作比较,播前—大喇叭口期,垄作覆膜水分利用率提高69.48%,干物质量提高27.52%。综合说明垄作覆膜栽培模式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起到保墒作用,缓解旱作地区春玉米早期干旱现象,同时也可以提高春玉米地上部干物质量积累,为后期增产打下基础,适宜在旱作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适宜的棉花超宽膜降密度播种模式.[方法]试验设置3个棉花播种模式,探讨超宽膜降密度模式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为创新小海子垦区棉花的栽培模式提供理论依据.[结果] (66+ 10 +66 cm)、理论密度130 725株/hm2播种模式过低的密度导致最终的收获株数偏低,虽能获得较高的单株成铃,但必然导致公顷总铃数有所下降,最终影响籽棉的增产空间;(10 +66+10+66+10 cm)、理论密度196 088株/hm2播种模式既能发挥棉花的单株优势,又能获得较为合理的收获株数和单株成铃,综合优势较(10 +66+ 10 cm)、理论密度238 107株/hm2常规播种模式明显,具有推广价值.[结论](10 +66 +10 +66 +10 cm)、理论密度196 088株/hm2播种模式对于小海子垦区棉花栽培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9.
比较高畦壤土行株距15 cm×10 cm(模式1)、高畦沙壤行株距15 cm×10 cm(模式2)、平畦沙壤行株距15 cm×10 cm(模式3)、平畦壤土行株距10 cm×7 cm(模式4)、平畦壤土行株距15 cm×10 cm(模式5)共5种栽培模式对不同品种东方百合子球生长和膨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模式1下索邦和西伯利亚子球膨大后周径和重量最好,模式4下索邦和西伯利亚子球膨大后周径和重量最差。栽培模式1有利于东方百合子球膨大,可以在辽宁繁球地区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0.
黄芪是康乐县近年来新兴种植的中药材,黄芪的地膜覆盖栽培发展较快,特别是采用幅宽120 cm地膜覆盖栽培模式增产效果好,深受种植户欢迎。为探讨适宜覆膜黄芪的最佳种植密度,设置不同种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在康乐县黄芪全膜覆盖栽培技术条件下,种植黄芪密度以株距19 cm(栽种密度219 405株/hm~2)产量较高,产值最高,收益最好。  相似文献   

11.
该文以无患子种子为试验材料,设置6种育苗密度D_1(5cm×25cm)、D_2(20cm×20cm)、D_3(20cm×15cm)、D_4(20cm×10cm)、D_5(15cm×10cm)、D_6(10cm×10cm),研究不同育苗密度对无患子幼苗生长和生物量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幼苗苗高在生长前期随育苗密度变化不明显,生长中期随密度增加而减少,后期受密度影响不明显;幼苗地径、幼苗根系及茎生物量在生长中期随育苗密度增加而减少,生长后期密度对地径生长影响不大;育苗密度对幼苗叶生物量的影响在各个时期则表现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2.
册亨县水稻覆膜密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积极应对干旱天气对册亨县农业生产的影响,稳定粮食总产,保证粮食安全,特开展水稻覆膜密度试验。结果表明:覆膜栽培密度为18万穴/hm2时产量最高,达10 064.85 kg/hm2,常规栽培(CK)密度为16.5万穴/hm2时产量最低,为6 685.65 kg/hm2,在册亨县覆膜栽培密度以18.0万穴/hm2和19.5万穴/hm2最佳。  相似文献   

13.
不同栽培模式对马铃薯生育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不同栽培模式对马铃薯生育期的影响。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马铃薯在不同种植密度、施肥方式及覆膜下的出苗期、现蕾期、开花期与成熟期的异同。结果:覆膜能够使出苗期、现蕾期、开花期与成熟期提前,同时,覆膜使生育期缩短,而露地较覆膜模式使植株生长的出苗期、现蕾期、开花期与成熟期延迟,使生育期延长。由此分析,由于覆膜能够提高地温,较高的地温可以促使植株迅速生长,提早进入生殖生长期,加快完成其生命周期。而密度与施肥方式对植株的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结论:在早春干旱,温度较低的山区可以用覆膜的栽培方式解决出苗率低,生长缓慢的实际问题,这在指导大田生产上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栽培密度对黄常山生长特性的影响,确定其适宜的栽植密度。[方法]通过人工栽培试验研究不同栽培密度(50 cm×50 cm、40 cm×40 cm、25 cm×25 cm)对黄常山各项生长指标的影响。[结果]不同栽培密度下黄常山株高、分枝数、叶面积、叶片SPAD值、地上部分干重、地下部分干重和总干重等生长指标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栽培密度为50 cm×50 cm时,黄常山叶片形态指标最优,适合作为观叶观花地被植株栽植;栽培密度为40 cm×40 cm时,黄常山单位面积内生物量产出最大,适合作为药用植物栽植。[结论]试验结果为黄常山的高效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是首批入选联合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global important agriculture heritage system, GIAHS)保护的试点项目,该系统中最适水稻密度的选择关系到其更好地应用推广。对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水稻栽培密度开展了优化研究,分析3种水稻栽培密度(高、中、低密度株行距分别为20 cm×30 cm、30 cm×30 cm和40 cm×30 cm)下水稻的生长和产量构成,记录3种水稻密度青田田鱼(Cyprinus carpio var.color)的存活和生长情况。结果表明:低密度(40 cm×30 cm)条件下的水稻分蘖数和生物量在拔节期后均显著高于高密度;在3种密度中,低密度(40 cm×30 cm)下的水稻茎秆构成性状优势明显;栽培密度对水稻产量影响不显著。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与水稻产量关联度最大的茎秆构成因子是穗长、关联度最大的产量构成因子是千粒重。水稻中密度(30 cm×30 cm)栽培时青田田鱼的特定生长率(specific growth rate, SGR)达到最高值4.54%±0.03%,极显著高于高密度(20 cm×30 cm)时的3.62%±0.04%。各水稻密度下的青田田鱼的存活率(survival rate, SR)无显著差异。基于水稻生长和综合效益考虑,青田稻-鱼共生系统采用中密度(30 cm×30 cm)栽培方式可以在保证水稻不减产的同时获得更快的田鱼生长速率。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春播芝麻高产的最佳栽培模式,以芝麻品种冀航芝2号和冀9014为试材,栽培模式设一穴双株宽窄行(宽行行距80 cm、窄行行距60 cm,密度16.7万株/hm~2)、一穴双株等行距(行距80 cm,密度16.7万株/hm~2)和一穴单株等行距(CK,行距60 cm,密度13.5万株/hm~2) 3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栽培模式对芝麻植株生长、根系发育、病害发生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一穴双株栽培模式在株高、主茎始蒴高度、叶面积和根系发育上具有优势,病害发生种类和程度变化不大,茎粗、千粒重和单株生产力有所降低,但产量较高。在密度为16.7万株/hm~2的一穴双株栽培条件下,冀航芝2号和冀9014采用宽窄行种植的株高、叶面积、始蒴高度、根系发育、千粒重、产量等均优于等行种植,其中千粒重分别增加了8.3%和3.2%,产量分别增加了7.9%和5.6%。一穴双株宽窄行(80 cm-60 cm)栽培模式更适宜在春播芝麻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不同栽培模式对马铃薯农艺性状指标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马铃薯在不同种植密度、施肥方式及覆膜下的株高、主茎粗、株幅以及分枝数。结果表明,覆膜和全施基肥能提高株高、主茎粗、株幅以及分枝数,在覆膜和施用基肥的情况下,合理的密度能使植株的营养生长大幅度提高,增加光合产物,为地下部分的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即在密度为50 000株/hm2、覆膜和施用基肥的条件下,马铃薯生长最为旺盛,营养器官达到最大,光合作用的产能也达到最大,可为地下块茎的生长提供最大的营养保证。  相似文献   

18.
对日光温室冬茬黄瓜采用不同的栽培方式及密度试验,结果表明:株距20cm配上垄栽覆膜产量最高,极显著其它处理组合,株距25cm高畦覆膜显著于株距30cm垄裁不覆膜,其它处理组合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不同栽培密度对滇重楼生长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不同栽培密度对滇重楼根茎增重倍数、存活率及产量的影响,为确定合理的栽培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比较了7个不同栽培密度条件下滇重楼生长情况。结果:优选出最适宜的栽培密度。结论:10 g左右的种苗,最适宜的种植密度为10 cm×20 cm。  相似文献   

20.
不同栽培方式对半夏总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研究了密度、肥料、遮荫和覆膜4个因素对半夏总生物碱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栽培密度水平下半夏总生物碱含量差异显著,以12cm×3cm密度水平下含量最高;施加一定量的生物钾肥后,半夏总生物碱含量较对照提高31.55%(P<0.05),利用种植玉米遮荫和覆膜对半夏总生物碱含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