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0年温州稻瘟病发生和危害严重主要原因是,没有选用好抗病性品种,易感期天气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农户栽培管理不到位,病害发生后防治不当。在防治对策上,一是要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二是要健身栽培,加强管理,三是要做好测报和防治指导,四是要做好科学用药,才能有效防止稻瘟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正> 小麦根部病害主要有根腐病、全蚀病、纹枯病,近几年来为害较重,农民普遍采用春季喷药防治,但效果不理想。针对小麦根部病害发生特点,我们进行了大量的试验,通过协调栽培、施肥、田管等技术措施,提高小麦自身的抗病性,优化种子处理技术,有重点地抓好春季防治,能够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 1 农业措施 1.1 选用抗耐病品种。目前生产上还没有发现抗根病品种,但品种间抗性存在差异。因此,生产上因地制宜地选种抗耐病品种,对防根病可起到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保护地甜瓜生产发展很快,不论是温室还是春棚生产,经济效益比较显著。但因其易感病害,栽培难度大,特别是在保护设施中栽培,温湿条件好,更易诱发病虫害,必须加大病害的预防和防治力度。1品种选择要选抗逆性、抗病性强,品质优,高产稳产,商品性好的品种,尽量从无病区调运种子。2选地甜瓜是喜暖怕冷、喜光怕阴、喜旱怕涝的作物,所以应选择岗地或砂壤土质,以阳坡生茬地为好。要求土壤pH值  相似文献   

4.
大麦条纹病发生特征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麦条纹病是大麦上的一种主要病害,在我区青稞条纹病,严重影响青稞稳产高产.一个优良的青稞品种必须抗病性和丰产性兼备,两者缺一不可获得高产稳产,因此必须研究鉴定已育成品种和引进品种的抗性反应型,筛选出抗病性持久、稳定、抗病铺广的抗原亲本,为育种提供稳定优良的抗原亲本.本文主要介绍条纹病病害发生症状以及通过病原物的生物学特征、发病条件来进行病害防治研究措施,为以后青稞抗病育种提供系统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不同小麦品种的产量损失预测,根据损失的程度,将感病品种分为比较耐病品种、一般感病品种及特别敏感型品种。研制了用普遍率转换病情指数的Inc-Ind模型,认为二者的关系用Weibull模型拟合较好。研究结果表明,病害防治指标的确定,以小麦扬花期普遍率低于30%、旗叶始见期在4%时较为适宜。并且根据田间实查的病情推算出病害防治指标的方法,编排了实用的计算机程序。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2010年合阳县玉米矮花叶病发生特点,分析了病害严重发生的原因,认为气候条件适合是该病严重发生的主要原因,其次,传毒介体蚜虫数量大、农田环境的变化、玉米长势弱、品种抗病性差异大、农民防治意识差等是造成病害严重发生的次要因素。根据病害发生特点和原因,提出了该病防治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保护地甜瓜生产发展很快,不论是温室还是春棚生产,经济效益比较显著。但因其易感病害,栽培难度大,特别是在保护设施中栽培,温湿条件好,更易诱发病虫害,必须加大病害的预防和防治力度。1品种选择要选抗逆性、抗病性强,品质优,高产稳产,商品性好的品种,尽量从无病区调运种子。2选地甜瓜是喜暖怕冷、喜光怕阴、喜旱怕涝的作物,所以应选择岗地或砂壤土质,以阳坡生茬地为好。要求土壤p H值7~8、有水  相似文献   

8.
条锈病是严重威胁小麦安全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其流行常常造成显著的小麦减产,是小麦安全生产的重要影响因素。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条锈病最经济有效且环保的措施。但是品种抗病性"丧失"常常导致抗病品种成为感病品种,继而导致病害流行成灾。收集小麦种质资源,鉴定其抗病性,为抗病育种者提供新的抗病信息用于培育抗病育种,以应用于生产防治病害,具有实际的重要的生产意义。本文对小麦品种西农628和西抗A11分别进行了室内苗期抗条锈病鉴定和田间抗条锈病鉴定。苗期鉴定结果表明,西农628和西抗A11对小麦条锈菌小种CYR23、CYR31、Su11-4和Su11-7表现抗病,对CYR32表现感病。田间鉴定结果表明,西农628和西抗A11对小麦条锈病均表现抗病。表明西农628和西抗A11对小麦条锈菌小种CYR32有成株抗条锈性,对其余小种具有全生育期抗病性。同时,西农628和西抗A11兼抗白粉病与叶锈病,是良好的多抗性小麦材料。  相似文献   

9.
一、小麦赤霉病防控技术1.关键技术(1)种植耐病品种。因地制宜种植扬麦、宁麦、镇麦等耐病品种,压缩高感品种种植。(2)化学防治。坚持"预防为主、主动出击、药肥混喷"的防治策略。一是适期用药。病害中等及以下流行年份,把握在小麦抽穗扬花初期用药;病害偏重以上流行年份,高感品种防治适期提早至破口期。  相似文献   

10.
锈病和白粉病是小麦的重要病害.进行小麦抗病性变异调查,为小麦品种合理布局、抗源利用和病害监测以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非化学防治措施防治蔬菜病虫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农业防治 (一)抗病品种的利用 利用蔬菜品种的抗病性来控制病害发生与发展。即利用蔬菜品种的抗病性来控制病害发生与发展的一项技术。由于不需要另外投资,是最为经济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小麦根部病害的综合防控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根部病害主要有根腐病、全蚀病、纹枯病。近几年来,一直危害较重,病田率几乎达100%,严重地块病株率达30%~50%。。在韩店、孙镇等地,纹枯病病株率达50%~60%,减产20%以上。农民普遍采用春季药剂喷雾防治,但效果不理想。几年来,我们进行了大量的试验、调查、研究,针对小麦根部病害发生特点,协调应用栽培、施肥、田管等技术措施,提高小麦自身的抗病性,忧化种子处理技术,有重点地抓好春季防治,能够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1.农业措施1.1选用抗耐病品种目前生产上还没有发现抗根病品种,但品种间抗性存在差异,据调查:昌乐5号、运辐早、豫麦14、…  相似文献   

13.
以玉米大斑病、灰斑病为主的玉米病害已经成为影响普洱市玉米生产的重要因素。玉米病害发生危害受到气候条件、品种抗病性、栽培管理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为了保障玉米生产,要开展调查研究,鉴定监测、推广应用高产抗病玉米品种,建立高产控病栽培技术体系,监测玉米病害发生动态,开展药剂防治技术,广泛培训农民,逐步建立普洱市玉米病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4.
七十年代以来,水稻细菌性褐条病已在我省局部地区严重发生。病菌以伤口侵入为主。病株残体、病田土壤和病株种子均可带菌越冬而成为初侵染来源。淹水、高湿和偏低的温度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同一品种不同生育期之间的抗病性不同,苗期和孕穗末期易于感病。28个品种抗病性测定的结果显示,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显著。本文还提出了有关病害防治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5.
王丽  袁伟 《河南农业》2020,(13):30-31
小麦赤霉病是由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引起的气候型病害,具有暴发流行的特点,发生迅速,损失严重,防治适期短,防治农药品种较少。在当前品种抗病性普遍较差的情况下,药剂防治依然是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关键措施。但由于长期单一施用多菌灵等药剂,已导致赤霉病菌对其产生了抗药性,并使得抗药性菌株产毒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16.
对8个小麦品种(系)白粉病(Erysiphe graminis f.sp.tritici)的感病性及病害流行动态的研究表明,K-569最抗病,近于免疫;81253、86-2和88-135抗病性较强;绵阳11和87-44中度感病;8347-3-2及856最感病,各品种上的病害流行可分为两种类型:K-569、8343-3-2、86-2和绵阳11的病害持续增长直至小麦生长末期,病害曲线可用指数函数拟合;其它4个品种上病害前列增长较快,齐穗期后不再继续发展,其变化宜以Gompertz模型拟合,本文还讨论了用传统的“单点”病害指标表示作物田间抗病性的片面性,并建议用“病害进展曲线下的面积”值作为小麦田间抗病性鉴定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小麦条锈病已成为小麦生产上的主要病害.其综合防治技术如下. 一、选用抗病品种 据小麦品种抗性试验结果,推荐使用绵阳29、渝麦7号等抗病品种,有计划地扩大面积,以减轻条锈病的侵染.减少感病的品种如绵阳系列、西农335、川麦28等的种植面积,逐步淘汰;面包麦不宜在病发区推广.  相似文献   

18.
草莓灰霉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草莓易感灰霉病,是真菌性病害,在保护地栽培中发病率很高,影响产量与收益,严重的减产30%左右。灰霉病发病迅速,应以防为主,可以通过品种选择、棚室消毒、土壤消毒及农艺措施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9.
水稻和小麦作物生产中病虫害种类繁多,症状多变,但多数农民对各种病害尤其是疑难病害很难准确诊断,导致防治时一次施用多种药剂,引起农药残留增大及病虫害抗性增加,不利于无公害水稻和小麦的生产。文章介绍水稻的各类病虫害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0.
芒果细菌性黑斑病的发生与防治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芒果性细菌性黑斑病在广东省的发生情况和发病规律,对病原细菌的生理生化特性进行了并进行了药剂防治试验。明确罹病秋梢为翌年病害的主要侵染来源,梢期嫩叶紫色至淡绿色时为感病的最敏感期,新梢期台风雨为病害发生流行的最重要的诱因。目前广东栽培的主要芒果品种的抗病性有一定的差异,生物农药BGS与波尔多液等铜剂交替使用,可有效地防治芒果细菌性黑斑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