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探索平原湖区渍害低产稻田的合理排灌模式,我们从1988~1990年连续三年采用了以明(沟)暗(沟、管)结合的排水方式和浅湿灌溉控制供水的灌溉方式进行治渍试验。本文对平原湖区渍害的低产田,田间排水系统的不同方式进行了比较,并在试区内推行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取得了明显的治渍效果。  相似文献   

2.
四湖地区渍害低产田排水改良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江汉平原的四湖地区有耕地面积580万亩,渍害低产田占34.5%,成为发展农业生产的一大障碍。本文在研究渍害田分布,特征和成因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稻田治渍排水标准,提出适宜的垂直渗漏量是稻田治渍的重要指标;渍害稻田麦作期的地下水位控制;以及田间工程要求和田面水分管理的措施。为平原湖区渍害低产田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1984年初拟在武汉市汉阳县进行农田地下排水工程,计划先选择一个村作为治渍试点。经过几次踏勘与比较,试点定在新农乡三官村。试区北临汉江,南连什湖,属平原湖区耕地面积约2500亩,主要种植棉花,于1973年兴建了什湖电排站,同年完成了田间排灌沟渠及配套工程,水利建设已基本达到汉江洪水挡得住,十年一遇暴雨排得出,百日无雨灌得上的水平,具备了治理渍害的条  相似文献   

4.
论三江平原地区涝渍灾害与地上地下排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地区易涝易渍(包括盐渍)耕地较多。涝渍是个连续过程,其对作物产量影响是与受淹时间和受渍时间呈密切二元一次方程相关关系。渍害严重影响了耕作(尤其机械化耕作)和农田生态。该区耕地雨后地表残存积水多(比3—5年一遇日降雨径流量还大,既呈涝灾又加重渍害),而不能地上排水。为此,根据三江平原地区地上排水导致渍害得不到治理和涝灾依然严重存在的现状,应特别重视地下排水(包括井灌井排)与地上排水相结合,加强地表残存积水及其治理研究,才能根治涝渍,并尽快把地下排水提到涝渍统一治理的日程上。  相似文献   

5.
暗管改造渍害型低产田的方法与效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平原湖区渍害低产田产生的原因,提出埋暗管改造的治理措施,并对治理前后土壤水分,温度状况,主要作物产量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6.
淮北平原地处我国南北过渡带,是我国涝渍灾害严重的典型区域之一。针对涝渍灾害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随性和连续性的特点,在本区进行的综合防御涝渍灾害的组合排水技术采用了统筹防御,连续控制的综合措施,实行涝渍兼治。经过二年的试验研究,提出了明沟与暗管、沟井洞、地下排灌、工程与生物措施等适宜于本区的组合排水形式,可因地制宜选择。  相似文献   

7.
受气候、土壤和灌排条件等因素影响,安徽淮北平原是典型的旱涝交替发生区。排水干沟是淮北平原农田主要排水工程,通过对排水干沟的合理控制,适当抬高沟水位和地下水位,有助于实现旱涝综合治理。结合MIKE模型,以淮北平原区干沟控制区域为单元,研究小流域尺度的排蓄控制对农田水资源的调控效应以及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淮北平原区利用干沟节制闸进行排水、蓄水控制可有效抬升沟水位和地下水位,但抬升的幅度应根据降雨及作物种植结构进行合理控制,以节制闸为控制工程的干沟,汛期(6-9月)沟水位控制应以除涝降渍为主,沟水位应低于地面平均高程1.2 m以上,最高蓄水位按设计蓄水位控制,闸前水位低于设计蓄水位1.5 m时可关闸蓄水;非汛期(10-5月)沟水位控制以蓄水为主,最高蓄水位可超过设计蓄水位0.5 m,闸前水位低于设计蓄水位0.5 m时即可关闸蓄水。  相似文献   

8.
冲垅渍害低产田与平原渍害低产田的成因不同,改造、治理的措施也有差异。本文根据湖北省蕲春县四个典型冲垅渍害低产田治理中的观测试验及实际调查成果,论述了这类低产田的类型、特点及其水利方面的治理措施(明沟排水、暗管除渍),并对冲垅渍害低产田的治理效益进行了具体分析。根据这些典型经验,治理的投资为141元/亩,年增产效益为87元/亩,还本年限不到2年,效益显著,有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9.
温季  聂宪江 《灌溉排水》1998,17(4):47-49
淮北平原地处我国南北过渡带,是我国涝渍灾害严重的典型区域之一。针对游渍灾害在时间和窨上的相随性和连续性的特点,在本区进行的综合防御涝渍灾害的组合排水技术采用了统筹防御,连续控制的综合措施,实行涝渍兼治。经过二年的试验研究,提出了明沟与暗管、沟井洞、地下排灌、工程与生物措施等适宜于本区的组合排水形式,可因地制宜选择。  相似文献   

10.
在长江中下游平原湖区,棉花生长期间适逢雨季,常受多过程涝渍胁迫。通过测坑试验发现棉花受多过程涝渍胁迫后减产严重,涝渍程度可用涝渍因子(SFW、SEW50、SFEW50)来描述,棉花相对产量(Ry)与涝渍因子(SFW、SEW50、SFEW50) 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1.
平原湖区一部分渍害农田,地势特别低洼不仅地下水位高,而且还长期积水.种植农作物产量低,投入大、收益少.但对这类低湖田进行分期改造成精养鱼塘(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2.
1灌区简况东西湖属汉北平原湖区,湖区内四周修有环江大堤(即东西湖大堤),堤内西高东低,中间为残近小岭,分湖区为东、西两湖,形若“盆碟”,西南沿堤一线较高(吴漱口高程26.00m),西湖平原最低(在高程19.5~20.5m之间),湖底最深处高程为15.50m,全区最高点为睡虎山,其高程为69.00m。湖区大堤内已经开挖的于支沟渠共计73条,它们与灌区内天然的河港组成了3条完整的灌排系统,区内有小型湖泊4个,共计水面用ibm’,正常湖水位20.00m,最低控制水位19.5m,最高湖水位ZI.5~22.0m。全区原有一级大、中型排涝泵站4处,总装…  相似文献   

13.
湖北省垦区多属低洼平原湖区,灌排矛盾相当突出,灌溉建设亦呈现多样化趋势,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各农场作了长时间的探索。随着近十年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的项目实施,从砖砌预制块,混凝土衬砌,发展到低压涵管灌渠,这种低压涵管灌渠越来越显出现其优越性。为此,对湖北垦区这种灌溉输水方式进行了实例分析计算。  相似文献   

14.
江汉平原的渍害低产水稻田,冬春季节的地下水位埋深一般不到0.5米,耕作层土壤含水量接近田间最大持水量,种植小麦因土壤渍湿而颗粒无收。为了探讨满足小麦正常生长发育的田间地下水位埋深与降雨后的排渍要求(允许滞水天数),我们在荆州地区四湖工程管理局丫角排灌试验站开展了测坑模拟试验,同时还在潜江县田湖大垸进行了暗管排水小区试验。  相似文献   

15.
最近,我们用数理统计回归分析法,借助PC—1500型袖珍电子计算机,对淮北平原中部砂姜黑土区的大面积田间防渍试验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其目的是探明这个地区明沟防渍的效果,合理地确定与田间防渍效果有直接关系的末级固定明沟(简称田间沟或小沟见图1布置)的沟深和沟距。由于在  相似文献   

16.
根据2年的田间排水试验,分析了不同排水设施的降渍效果,提出了小麦高产优质的圩区麦田降渍标准为雨后4天地下水位埋深大于80cm。证明了地下排水是消除渍害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根据2年的田间排水试验,分析了不同排水设施的降渍效果,提出了小麦高产优质的圩区麦田降渍标准为雨后4天地下水位埋深大于80cm。证明了地下排水是消除渍害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8.
针对五四农场新围垦区存在的渍害问题,进行了两年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控制内河水位,实施暗管排水具有明显的降渍脱盐,增产效果,将大麦受渍时间缩短为3天,1m土体含盐量由试验前的0.235%降到0.15%以下,大麦增产20%以上。  相似文献   

19.
在平原湖区,灌溉水源丰富,灌溉用水中实行计量收费是否也象缺水地区一样地具有很多好处,最初我们认识不清。但是,湖北省四湖工程局在江陵县观音寺、颜家台两个平原湖区的灌区实行计量收费的实践表明,计量收费仍然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该两灌区在1985年春夏四个月里实行了计量收费,扭转了“上游淹死、下游干死”,用水秩序混乱,效益逐年减退的状况,做到了节  相似文献   

20.
针对五四农场新围垦区存在的渍害问题,进行了两年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控制内河水位,实施暗管排水具有明显的降渍脱盐,增产效果,将大麦受渍时间缩短为3天,1m土体含盐量由试验前的0.235%降到0.15%以下,大麦增产2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