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鸨人工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静  慕德俊  刘畅  卢小琴  姚启远 《野生动物》2011,32(6):329-331,335
大鸨对生存环境要求很高,并且容易受惊,外来干扰、环境不适等都会对大鸨的成功交配、受精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影响其繁殖效果。大鸨的应激反应相当强烈,有时候是致命的。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给大鸨创造安静的饲养环境,配合科学的饲料是繁殖成功的关键因素。另外,大鸨雏鸟出雏后很难饲喂成功,常常是在雏鸟1~15日龄时死亡率较高。笔者通过17 a(1992~2009年)的饲养繁殖,从大鸨育雏期、育成期和繁殖期的饲料配制、孵化、育雏期温湿度控制以及孵化期凉卵时间等方面探讨提高大鸨成活率的方法。通过不断试验得出孵化温度早、中期为37.5~37.8℃,相对湿度45%~50%;末期为37.2~37.5℃,相对湿度为50%~55%;出雏温度为36.8~37.2℃,相对湿度55%~60%。  相似文献   

2.
鸨科鸟类全世界有8个属,23个种,47个亚种。大鸨共有5个种,即阿拉伯鸨、科里鸨、大鸨、印度大鸨和澳洲大鸨。前两种分布在非洲热带干旱草原;大鸨Otis tarda分布于欧洲、亚洲和非洲的平原上;后两种分布在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目前我国已发现有三种鸨;它们是大鸨,小鸨Otistetrax(现国际上常用tetrax tetrax),波斑鸨Chlamydotis undulata(国内原用Otisundulata),其中大鸨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北西部和内蒙草原上。大鸨为我国一级保护鸟类,俗称地鵏、  相似文献   

3.
大鸨越冬栖息地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2006年的1~2月在吉林省镇赉县和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接合部的草原地带,对大鸨越冬栖息地的选择进行了考察研究,并将栖息区域人为地划分为3种类型.一是农田荒地和周边草甸,二是平均低于40 cm的矮针茅草原,三是平均高于40 cm的高针茅草原.结果表明,大鸨对这3种栖息地类型选择明显.农田生境植物性食物丰富,草原生境动物性食物较多.  相似文献   

4.
大鸨属大型草原鸟类,过去曾广泛分布于黑龙江省西部及内蒙古的东部,目前,已经处于濒危状态。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大鸨的主要栖息地,繁殖数量约200多只。1998年开始记录到越冬大鸨个体,2003年冬季越冬数量达到165只,近几年由于环境变化,大鸨数量有所减少,但均保持在100只左右。本文对图牧吉自然保护区大鸨数量变化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大鸨保护和恢复保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大鸨研究进展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统计1959-2005年关于大鸨的研究文献,分别从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有关大鸨的研究虽从1959年开始,但直到80年代才逐渐形成系统,其中,就地保护研究数量(67.2%)多于迁地保护的研究数量(32.8%)。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都存在研究内容比较基础的问题。在大鸨的就地保护中,保护区没有真正发挥其功效;大鸨迁地保护工作虽取得一定成就,能够保持人工饲养种群数量的基本稳定,但人工繁育技术只在部分地区取得成功,另外,应激和疾病仍是影响大鸨迁地保护工作的主要因素。本文针对目前中国大鸨现状提出保护对策,着重强调环境保护和科研合作。  相似文献   

6.
笼养大鸨在夏秋季节行为活动的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瞬时扫描法观察记录笼养大鸨在夏秋两季的行为日节律,利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双因素方差分析法探讨季节对大鸨行为的影响,并分析不同年龄组间大鸨行为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大鸨行为分配以休息为主(夏70.02%,秋69.52%),其次为游走和理羽。夏秋大鸨行为日节律在静站(F=44.44)和趴卧(F=64.62)两行为存在明显差异,不同年龄组间休息行为(F=315)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7.
2010年大鸨的全球种群数量估计为44100-57000只,其中57-70%分布于西班牙,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占15-25%,中国、蒙古及俄罗斯东南部共占4-10%,葡萄牙占3-4%,匈牙利占3%,土耳其占1-2%,其余零星分布于其他10个国家.在这次估算和调查结果中,大部分统计数据(占全球种群数量的67-75%)的可靠性很高,其余25-33%(分布于俄罗斯、蒙古国、中国、土耳其、乌克兰、伊朗、哈萨克斯坦等国家)或因调查不完善或因数据陈旧导致可靠性较低.虽然有报道称部分国家(如土耳其、伊朗和中国)的大鸨种群数量持续下降,但本次调查表明,在过去的10年里,全球种群数量并没有明显减少,与目前有关全球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的预测恰恰相反.这是由于近些年在大鸨主要分布区(如西班牙、葡萄牙)开展了全面、稳定的调查,使结果更准确;且在这些国家制定禁捕令后的几十年里,大鸨数量有明显恢复.仅在生活着全球大鸨总数的6-10%的地区,种群数量仍存在明显下降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农业活动加剧以及栖息地退化、非法捕猎、触碰高压线等原因造成的.只有极少部分(占全球种群数量的3-4%)因管理和保护措施得当,种群数量有明显的(德国、奥地利)或显著的(匈牙利)增加.占全球总数的19-22%因当前或过去的调查不准确,现状和种群发展趋势不明确.因此,我们建议:1)继续保护该物种以及对全球现状的关注;2)为更准确地估算大鸨全球数量和趋势,应在种群资料相对缺乏的国家尽快展开全国性的调查.  相似文献   

8.
大鸨野外生活点滴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姚静  刘永利 《野生动物》1997,18(4):20-21
大鸨野外生活点滴姚静,刘永利,王玉荣,刘秀英大鸨(Otistarda)属于鹤形目、鸨科,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为挽救这一濒危物种,北京、上海、沈阳和长春等的大鸨的巢很简单,只是在地面上扒成的渔四形坑穴,筑于干燥\土质较软的半坡上。巢周围多见一些散生的低...  相似文献   

9.
大鸨(Otis tarda)隶属鹤形目鸨科鸟类,分为两个亚种,即指名亚种(Otistarda tarda)和东方亚种(也称普通亚种)(Otis tarda dybowskii),其中指名亚种主要分布于欧洲、中亚和中国新疆,东方亚种主要分布俄罗斯东南部、蒙古草原和我国东北、华北及黄河和长江流域。 据统计截止2001年,国内有关大鸨研究报导近40篇,多见于野外生态、人工饲养及解剖、生理、生化等方面的研究。大鸨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繁殖,迄令尚未见有报导。2001年,哈尔滨动物园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首次获得了笼…  相似文献   

10.
尚丽元  刘蕾  高雪霏 《兽医导刊》2016,(16):208-208
本文通过对丹顶鹤和大鸨的病例剖检,病毒、细菌的分离和培养、染色镜检、生化鉴定和16SrRNAPCR测定,实验检测结果表明该死亡的丹顶鹤和大鸨因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经过药敏试验筛选得到了复方新诺明为最佳治疗药物,通过三天的饮水给药,大群症状明显得到控制。药敏试验结果表明人工养殖的丹顶鹤比半散养的大鸨体内分离的大肠杆菌耐药普广。  相似文献   

11.
濒危动物——大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鸨科鸟类共有8个属,22个种及47个亚种,它们栖息在欧洲、亚洲、非洲和澳洲的平原上。尽管这些鸟的大部分并不生活在人类活动濒繁的地区,但它们的数量却日趋下降。有些种已达濒于灭绝的边缘,其中包括大鸨(Otis tarda Linneaus)。一、形态大鸨,又叫地鵏、老鵏、羊须鵏,1981年被列入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是我国鸟类中体重最大的一种,一只成年雄鸨体重可达18—20公斤。大鸨体态健美,为大型走禽。通常体长为75—  相似文献   

12.
2010和2016年分别通过扫描法和目标取样法对比了长春动植物园笼养和图牧吉保护区半散放大鸨发情期的行为,结果表明:两种环境下雌鸨静站,觅食、游走、理羽、趴卧、警戒行为都表现出极显著的差异(P≤0.01);雄鸨静站、游走、理羽、觅食、求偶炫耀和警戒行为都表现出了极显著差异(P≤0.01),趴卧行为表现为差异不显著(P≥0.05)。通过测量取样比对,笼养大鸨单只平均活动区域面积明显小于半散放大鸨,笼养笼舍中的天然植物和昆虫的种类数量明显较半散放区域单一。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东北西部,有种叫地鵏(亦称大鸨)的候鸟,雄鸟一般重达10至16公斤,是世界上最重的飞鸟。 大鸨比雁略大,颈部羽毛呈淡灰色,背部有灰褐色和黄色斑纹,腹部近白色,脚暗绿色,只有3个趾头。常群栖于草原,双足强健有力,善奔走,遇危险,先以奔走逃开,万一不行,才飞向空中,危险消失后,便又落于地上。  相似文献   

14.
大鸨生殖系统形态结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7只不同年龄♂♀体大鸨生殖系统的形态结构解剖发现:大鸨雄性生殖系统由睾丸、附睾、输精管和交配器组成,无真正的阴茎,而具有阴茎体。睾丸一对,黑色、长形、豆状,右侧在前,左侧睾丸略大于右侧。大鸨睾丸从孵化出壳到性成熟无颜色变化,只是体积和重量增长。附睾在幼年时不明显,而在成体发情期时显著,呈前端较大的纺锤形。输精管外观为半透明、黑色弯曲的线状,沿输尿管向后延伸至泄殖腔壁形成突起,即输精管乳头;雌性生殖系统由卵巢和输卵管组成。卵巢和输卵管仅左侧正常发育,右侧输卵管退化为—短白色盲管。左卵巢因卵泡发育而呈葡萄串状。左输卵管在性未成熟时为一直形细管,性发育成熟后有较多弯曲,管径也增大,可分为漏斗部、壶腹部、峡部、子宫和阴道5部分。  相似文献   

15.
2009年5月末,青藏高原野生动物园送检病死大鸨1只。大鸨学名为Otis tarda,属于鸨科,又称野雁,俗名独豹、套道格,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通过问询饲养员了解其临床症状为:病程约有1个月,最初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下降、被毛粗乱、持续拉黄绿色稀粪,病初曾用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最后衰竭死亡。解剖观察其病理变化见心冠脂肪出血,  相似文献   

16.
呼伦贝尔草原上的大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力吉 《野生动物》1999,20(6):11-11
大鸨(Otis tarda)在中国有两个亚种,指名亚种(o.t.tarda)只分布在新疆西部的天山及中部吐鲁番,为留鸟;普遍亚种(o.t.dybowskii)分布区比较广,西起新疆塔城盆地北部,向东至黑龙江明水肇东,但其繁殖区已呈岛屿状。越冬地主要在江苏、安徽省北部、江西省鄱阳湖地区和贵州省草海地区。  相似文献   

17.
牛出血性肠炎,中兽医称为肠癀,在兽医临床上为常见病、多发病。主要发生于犊牛和1~3岁青年  相似文献   

18.
应用免疫荧光技术以生物素化的荆豆素-I(UEA-I)为探针,检测其结合位点a-L岩藻糖在小鼠妊振1~8d、假孕1~6d及发情周期子宫中的表达情况,并以摘除卵巢的小鼠为模型观察雌激素、孕酮对小鼠子宫a-L-岩藻糖表达的影响。结果,UEA-I的结合位点主要位于妊娠1~4d的子宫腔上及腺上皮中。在假孕小鼠,UEA-I的结合位点主要位于假孕1~2d的子宫腔上皮及腺上皮中,假孕3~4d时在这些部位的结合逐渐减少或消失。另外,在发情周期各期的子宫腔上皮和腺上皮中也发现很多UEA-I的结合部位,在发情期明显增多,当用雌激素处理时在这些部位的结合明显增加,这些表明,UEA-I在子宫腔上皮和腺上皮上的结合位点可能与胚胎的存在与否无关,而是受母体雌激素的调节。但胚胎着床后UEA-I的结合位点消失,以后又在初级蜕膜中出现,表明UEA-I的结合位点可能与胚胎着床后的蜕膜化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9.
大鸨的越冬生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鸨(Otis tarda)又名地鵏,属鹤形目、鸨科。它的头部和上颈为深灰色,上体棕色而杂以黑斑,下体自胸部为白色。尾呈扇状。雄鸟喉部具胡须般的细长纤羽。体形较大,通体高达60cm,体重约为10公斤左右。只有3个强健的脚趾,善于奔走,是典型的草原鸟类。  相似文献   

20.
用 MC-Ⅰ药骟注射液睾丸内注射,在陕西、青海、甘肃、内蒙古等省区药骟公牛714头,其中黄牛437头,牦牛277头。注射药量主要取决于睾丸体积的大小,体重75~100kg 的1岁公牦牛,睾丸长3~6cm,每睾注射药量1~3.5ml;体重在100~120kg 的2~3岁公牦牛,睾丸长6~8cm,每睾注射药量3~5ml;体重在100~150kg 半岁以内的公黄牛,睾丸长约7cm,每睾注射药量5~6ml。试验结果表明,1岁以内的公牦牛去势有效率为100%; 2~3岁的公牦牛去势有效率为90%。437头公黄牛中去势成功392头,成功率为89.7%,无效11头,有效34头,去势有效率达97.5%。3月龄以内的黄牛,去势有效率达100%,随着年龄和体重的增大,有效率有所降低。本法具有安全、有效、价廉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