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以镇稻11和扬麦13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收获期、播期对前茬水稻、后茬小麦籽粒产量及其结构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随着收割期的延迟,水稻千粒重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本试验条件下,最高千粒重出现在11月5日,理论产量最高。但实收产量以10月29日收割最高。(2)在试验条件下,本地水稻适宜收割期在10月29日,小麦适宜播期在11月5日,基本苗12万~16万,能够获得最高的稻麦周年产量。  相似文献   

2.
为比较稻茬小麦不同播种方式及适宜播期播量,明确大面积小麦生产关键种植技术,特进行了稻茬小麦不同播种方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4种播种方式均能获得较高产量,但不同基本苗对产量影响较大,其中水稻收获后立即机撒播、水稻收获后7d机撒播或机条播方式,均以每667m2基本苗16万左右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3.
于20142015年在稻茬小麦栽培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肥运筹对水稻秸秆腐解特征、小麦产量、氮肥利用率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氮(375 kg/hm2)投入能加速水稻秸秆的腐解速度;中氮(300 kg/hm2)施用有利于小麦形成协调的产量结构和较高的经济产量;水稻秸秆还田能够增加麦田土壤钾素及有机质含量。结论:在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在中氮水平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氮素的投入,更有利于水稻秸秆的腐解、小麦氮素利用率和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稻麦两熟系统产量对秸秆还田的响应:基于Meta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本文旨在明确稻麦两熟系统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方法]以稻麦两熟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搜集、整理近20年的文献数据,使用Meta分析方法,定量研究了长江流域稻麦产量对秸秆还田的响应变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秸秆还田能够显著增加稻麦产量,但是,水稻产量的响应程度要显著强于小麦。秸秆不同还田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不明显,但小麦秸秆还田量大于3 750 kg·hm~(-2)时显著增加水稻产量。在长江下游地区,水稻秸秆还田显著降低小麦产量,而在长江中、上游地区,水稻秸秆还田显著增加小麦产量。在长江流域,小麦秸秆还田均显著增加水稻产量。基肥N肥以尿素形态施用下水稻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小麦产量,但以复合肥形态施用下小麦产量对水稻秸秆还田的响应不显著。在稻秸还田条件下,全生育期N肥用量大于200 kg·hm~(-2)时,小麦产量显著降低;N肥用量不超过200 kg·hm~(-2)时,小麦产量显著增加。全生育期P肥最适用量为40~60 kg·hm~(-2),在此条件下,秸秆还田均能显著增加稻麦产量。土壤有机质含量为20~30 g·kg~(-1)时,秸秆还田能够显著提高稻麦产量;但是土壤有机质含量过高(如大于30 g·kg~(-1))时,水稻秸秆还田却降低了小麦产量。旋耕显著降低了稻秸还田下小麦产量,但其他耕作方式却能够显著增加秸秆还田对稻麦产量的正效应。此外,麦秸还田下,水稻产量在不同栽培方式间也存在差异。[结论]秸秆还田能够增加稻麦产量,但还田效益需要综合考虑区域资源特点、土壤本底条件、耕作栽培及水肥管理等因素。  相似文献   

5.
于2014~2015年在稻茬小麦栽培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肥运筹对水稻秸秆腐解特征、小麦产量、氮肥利用率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氮(375 kg/hm2)投入能加速水稻秸秆的腐解速度;中氮(300 kg/hm2)施用有利于小麦形成协调的产量结构和较高的经济产量;水稻秸秆还田能够增加麦田土壤钾素及有机质含量。结论:在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在中氮水平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氮素的投入,更有利于水稻秸秆的腐解、小麦氮素利用率和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分析在水稻-小麦轮作模式下,稻作季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及麦作季不同水稻秸秆还田量对下茬麦田土壤肥力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和缓解土壤氮流失,提高土壤供肥、 保肥水平.不同水稻秸秆还田量的效应对比分析明确,在水稻-小麦二熟制条件下,经过两年秸秆全量还田后,水稻秸秆还田1/3(即...  相似文献   

7.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豫南地区稻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秸秆还田有利于延长小麦生育期,增加有效分蘖数量和提高产量,其中以秸秆覆盖还田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富思德水稻专用缓释肥对水稻主要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等生产条件下,富思德水稻专用缓释肥处理比常规施肥的对照理论产量提高8.63%,实收产量提高5.82%。  相似文献   

9.
中国水稻生产地域分布广,生产环境与条件因素差异大,农户年度水稻生产规模、生产投入、生产环境与条件及国家的水稻政策也发生着不同的变化。2015年,对湖南、浙江、黑龙江三省的1 540农户进行了调研,比较了不同年度间各生产因素的变动差异,研究水稻生产环境与条件因子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更好地发现水稻生产内在的影响性质与影响程度。通过比较发现:水稻生产的主要因素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动特征;水稻产量与是否种植超级稻品种、水稻生产环境、水稻生产条件等各因素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在影响水稻产量因素中,在P0.01水平下,稻农对水稻品种的满意度、农民是否种植超级稻品种、农民对水稻政策与措施的满意度3因素与水稻产量呈现显著的相关关系,在P0.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已有水稻、小麦不同品种种植展示,分析不同小麦和水稻产量及产量的构成因素等性状,筛选出了增产潜力最大的品种组合"水稻品种连粳7号和小麦品种济麦22",为灌南县的稻麦周年生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在同样肥力的条件下,根据水稻不同的收获期和小麦不同的播种期与产量关系,寻找本地区最佳的收播期。结果证明:水稻10月28日收获、小麦10月29日播种,为最佳收播期。  相似文献   

12.
在灌水和非灌水条件下,研究了5个不同基因型小麦群体动态的变化及其与产量的相关性表现。 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小麦在灌水小区的群体指标明显高于非灌水小区;叶面积指数(LAI)变化呈“S”形曲线,且与 产量有很大的相关关系;在干旱条件下全生育期的LAI变化幅度较灌水条件下小,且拔节以后的LAI对产量影响 较大;不同处理下各基因型小麦群体变化对产量的贡献不同。因此,在旱作农业生产中,小麦除了选用大穗型品种 外,还要力求保持小麦生育后期有较高的绿叶面积,并使各因素协调发展,以获得较高的经济产量。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盐丰47不同插秧密度对比试验.研究了水稻不同插秧密度对其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秧苗在壮秧超稀植栽培30cm×15cm条件下。每穴基本苗3株为理想的插秧密度.水稻产量高。值得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不同灌水条件对小麦节水品种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目前生产上常用的8个小麦节水品种在不同灌水条件下进行了产量、水分生产效率、形态和产量构成因素等指标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整个生育期中灌3水处理与灌4水处理相比,8个小麦品种的灌溉水量平均减少1050m3/hm2,而产量均无任何下降,平均水分生产效率提高0.54kg/m3。影响小麦灌1水条件下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可能是小麦本身在水分胁迫后穗粒数是否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5.
寿县潴育型水稻土小麦施肥效果及肥料利用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进一步探讨在当前生产条件下氮、磷、钾配方施肥对潴育型水稻土小麦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在双庙集镇、安丰镇和堰口镇3个乡镇潴育型水稻土上开展小麦施肥效果及肥料利用率试验。结果表明,氮、磷、钾合理施用可显著提高小麦产量,氮、磷、钾对小麦产量的贡献率大小顺序为氮肥>磷肥>钾肥;合理配比施用氮、磷、钾可促进小麦百千克籽粒养分吸收量,且可显著提高肥料利用率。  相似文献   

16.
半直立耐密型水稻育种是近年来提出的新型寒地水稻株型育种理论,根据良种良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要求,研究半直立耐密型水稻栽培模式十分必要,试验以半直立耐密型水稻品种垦稻26为材料,研究不同栽培密度对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际生产中,垦稻26最适栽培密度为24cm×10cm,其理论产量为8 679.0kg·hm-2,此密度条件下,水稻群体各主要农艺性状最优,产量构成因素间相互协调配合。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长期秸秆覆盖还田配合不同施肥处理对成都平原稻-麦轮作下作物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及提出该种植模式下的作物最佳施肥方案和明确土壤培肥效果,2005-2011年,在成都平原灰色冲积水稻土壤上,采用秸秆覆盖还田配施不同用量氮磷钾肥连续免耕轮作种植水稻和小麦,研究不同处理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于2010年水稻收获后采取耕层(0~5,5~15和15~30cm)土样,分析不同处理对壤理化性状的影响。在相同化肥用量条件下,秸秆覆盖还田能显著增加水稻和小麦产量。在秸秆还田基础上增施氮肥和钾肥都能显著提高水稻和小麦产量,而磷肥只能增加小麦产量,对水稻产量没有影响。秸秆覆盖还田比单施化肥每季每公顷至少能节约60 kg N/hm2、60 kg P2O5/hm2和90 kg K2O/hm2。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处理分别比对照处理降低了0~5和5~15 cm的土层容重,提高了土壤总孔隙度、土壤团聚体数量、耕层土壤养分速效量以及有机质含量,特别是0~5 cm土层,说明连续秸秆覆盖加免耕促进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在表土层富集。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秸秆高留茬条件下不同秸秆覆盖量对稻田杂草及水稻产量的影响,选择合适的秸秆覆盖量。【方法】在小麦收割前1~2 d采用人工播撒苏秀867稻种12.5 kg,用Kubota G688机器在小麦秸秆高留茬(16~20 cm)条件下,将小麦秸秆粉粹成长度8~10 cm,采用人工分别将秸秆按照1.00、0.75、0.50、0.25、0 kg/m~2覆盖稻田,3 d后上水。【结果】不同时间调查发现,秸秆覆盖量≤0.25 kg/m~2的处理水稻7~45 d成苗率均无变化;当秸秆覆盖量≥0.50 kg/m~2,随着秸秆覆盖量的增加,15 d内水稻成苗率下降,15~45 d水稻成苗率不再变化;对杂草控制情况看,随着秸秆覆盖量增加,田间杂草防控效果明显增加,高留茬条件下秸秆覆盖量≥0.75 kg/m~2的2个处理30 d对杂草的防效均为100%,45 d对稗草的株防效≥89.25%,对阔叶杂草的防效均为100%;秸秆覆盖量为0.50 kg/m~2的处理45 d对稗草防效为84.95%,对阔叶草的防效为100%。对产量的影响来看,高留茬条件下,秸秆覆盖量≤0.25 kg/m~2条件下,随秸秆覆盖量增加,产量明显增加;秸秆覆盖量为0.25 kg/m~2,≤1.00 kg/m~2条件下,随秸秆覆盖量的增加,水稻产量显著下降。【结论】综合水稻出苗率、杂草防控效果以及水稻产量3个因素,高留茬条件下秸秆覆盖量在0.25~0.50 kg/m~2最佳,结合本地区秸秆可收集综合利用率,小麦理论产量在221~443 kg/667m~2最佳,适合在本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19.
通过旋转回归正交试验,研究探讨了不同肥量、密度条件下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建立了产量与种植密度、施肥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及6个子模型。初步揭示了密度、肥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程度及相互间变化规律,求出理论上供试小麦产量的最值。  相似文献   

20.
小麦、玉米、水稻是河北、山东两省的主要农作物,在不同的季节和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会有不同的病症产生,不同的病害又有不同的防治方案。这些主要病害的发生大大降低了农业产量。研究主要将这些农作物常见病害进行了分类鉴定,对小麦、玉米、水稻常见病害的主要症状、病原物、病害循环以及防治方案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探讨,要全面有效的控制疾病,确保丰产丰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