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塑料大棚茶园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茶园施肥技术的更新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洵 《中国茶叶》1989,11(4):7-8
一、施肥概念的更新茶树生长发育需要从土壤中吸收营养物质,而吸收的营养物质最后多随采收的鲜叶所吸带,茶树生长越好,产量越高,茶树对土壤营养物质的吸带量也就越多,因此,需要及时补充土壤的养分消耗,也就是需要施肥。在人们以往的概念中,施肥的目的就是提  相似文献   

3.
浅议测土配方施肥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刘艳  安景文  华利民 《杂粮作物》2007,27(6):426-427
我们所说的测土配方施肥就是国际上通称的平衡施肥,这项技术是联合国在全世界推行的先进农业技术,也是精准农业的一项重要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是根据土壤测试结果、田间试验、作物需肥规律、农业生产要求等,在合理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中微量元素等肥料施用量和施用比例,并在适宜时间,采用适宜方法施用的科学施肥方法。近年来这项技术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注和重视,也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普遍欢迎和称赞。  相似文献   

4.
1 有机茶园肥料使用要求由于有机茶是纯天然、无污染的茶叶,所以  相似文献   

5.
浅谈茶园施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树从种植开始就不断从土壤中吸收养份,以维持自身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需要。土壤肥力的高低与土壤原始营养状况以及后天的土壤施肥管理有很大的关系。土壤原始营养状况是由土壤母质决定的,我们无法改变,而后天的土壤肥培管理则可弥补原始营养状况的不足。合理施肥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促进茶树的正常生理生化代谢,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而施肥不当可能降低茶叶产量,  相似文献   

6.
夏季茶园病虫害防治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殷坤山 《中国茶叶》2006,28(3):20-21
夏季一般是指6~8月份。多数茶树病虫在一年中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一般情况下,早春,越冬病虫开始陆续苏醒并开始生长发育,但春季(春茶期间)气温低,病虫的发展缓慢,发生量也较少,一般不需采用化学防治。到了初夏,病虫已积累了一定数量,加上气温适宜,虫口发展很快,常出现发生高峰期或大发生现象。一年发生一代的害虫,防治期也多半在夏季。因此必须做好夏季茶园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夏季发生的病虫种类很多,近年来需要采取防治措施的主要有茶小绿叶蝉、茶叶螨类、茶丽纹象甲、部分鳞翅目害虫、部分介壳虫、茶云纹叶枯病等。  相似文献   

7.
江苏青山茶场茶园施肥技术经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青 《茶叶通讯》2003,(2):28-30
运用边际分析法分析了江苏青山茶场10户茶园承包者1的1年施肥效益。结果表明茶园鲜叶产量随施用纯氮量增加呈上升——最高——下降趋势,其施肥效应处于报酬递减阶段,并根据施肥数学模型得出了获最高鲜叶产量的施纯氮量和经济最佳纯氮施用量。  相似文献   

8.
广东茶区茶园施肥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肥料是茶树生长的主要营养来源,也是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的物质基础。茶园施肥是茶树提供矿质营养元素和改良土壤、提高肥力的手段。因此,茶园施肥是茶园管理最重要的常规栽培技术之一。本文针对广东省茶园施肥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并根据我省茶树种植生产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茶园新型肥料开发与施肥技术发展等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朱洪国 《杂粮作物》2006,26(3):242-243
目前,在农业生产中肥料施用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肥料利用率低。据许多田间试验统计,我国氮肥当季利用率仅为33.3%,比发达国家低10%~15%;二是施肥方式复杂。传统的氮肥施用一般以基础和多次追施,虽能提高肥效,但施用成本增加,经济效益降低。面对上述现象,缓释肥料应运而生。缓释  相似文献   

10.
云南亚麻高产栽培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研究了亚麻品种阿里安在秋播条件下的密度、氮、磷、钾肥施用量及氮肥施用时期五个主要可控栽培因子与原茎产量之间的效应关系及其数学模型。获取相应的农艺措施;优选出最佳农艺措施:密度2008株/666.7m^2、尿素24.05kg/666.7m^2、普钙39.3kg/666.7m^2、硫酸钾2.7kg/666.7m^2、尿素施用适期是底肥5%、枞形前期25%、枞形末期70%。  相似文献   

11.
遮荫对暑季乌龙茶生产影响试验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安溪县是乌龙茶的主产区,现有茶同面积2万hm^2,年产乌龙茶总量30万t,其中夏暑季乌龙茶产量约占全年乌龙茶总量的30%。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茶园旱害热害不断发生,茶叶的经济效益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2004年,在我所开展了本试验.  相似文献   

12.
根据测算,夏暑茶约占年茶叶总量的35-40%,大多是低档茶,经济效益极低,有的甚至连采工成本都不能相抵。因此,夏暑茶生产是茶区极感头痛的问题,采则可能是亏本买卖,不采又影响秋茶的生产,犹如遇到鸡肋,弃之可惜,拾之又无利可图.因此若能利用好夏暑茶,对提高茶叶生产的经济效益具有现实意义。 一、采取适宜的栽培技术措施 种植栽培上采取一些措施,少采或不采夏暑茶,提高春茶的年产比例,提高年经济效益。 1、品种:品种选择春茶萌发早的优质品种,增加春茶的产量比例,使夏暑茶产量的相对比例减少,如种植品种可多选择─…  相似文献   

13.
2008年,我国茶叶虽然遭受了年初罕见的冰雪气候,但是在全行业共同努力下,茶叶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全年茶叶生产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根据国家发布的最新统计公告,2008年我国茶叶产量达到124万t,比上年增长6.4%,再创历史新高。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最近几年新增茶园较多,以及冻害后各地重视茶园的肥培管理,抵消了冻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江北茶区夏秋茶提质增效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省自1966年“南茶北引”获得基本成功后,经过试种探索、大面积引种、面积效益稳步提高、结构性调整、产业化发展等5个时期,以及1976、1979、1983、2002、2007年5次较大冻害的考验,已成为江北茶区最北部的集中分布区.茶园主要分布了:日照、青岛、临沂3个市十几个县(市),现有茶园23万亩,投产茶园19万亩,茶叶总产量721.5万kg,总产值6.6亿元。  相似文献   

15.
刘祖生  赵东 《茶叶》2015,41(1):4-7
本文首先概述改革开放30多年来,浙江省茶园无性系良种化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及其对茶产业发展的重大作用。其次,针对当前在无性系良种化进程中出现的某些似是而非的观点进行了讨论。最后,针对浙江茶产业发展现状,就如何更好地推进茶园无性系良种化提出了几点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研究名优茶成形机制的基础上,提出名优茶固形理论,将名优茶成形过程分为做形和固形两个阶段,并就固形的要求作了说明。固形理论的提出为名优茶成形机械的研制与开发提供了新思路。以研制出的6CBG-60型扁形茶回形机为对象,就固形前茶叶含水量、温度和投叶量进行正交试验,得出6CBG-60型扁形茶固形机的工艺参数为:固形叶含水量15%左右,固形锅温110~140℃,投叶量1.5-2.0kg。  相似文献   

17.
夏秋茶期间茶树主要害虫与无公害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茶期间,气温低、病虫害发生少,而夏秋茶气温高、湿度大,有利于害虫的生长发育,因此常出现害虫大暴发现象。为了有利做好夏秋茶期间(5-10月份)的害虫防治工作,确保夏秋茶经济效益和次年茶树高产高效,笔者进行多年的摸索、探讨,初步了解这一期间发生的,容易造成经济损失的常见害虫发生规律及无公害防治方法,现归纳如下:一、吸汁害虫(一)茶小绿叶蝉:1、发生规律与危害:以成虫和若虫刺吸茶树嫩芽梢的汁液危害,被害芽叶卷曲、硬化、叶尖叶缘红褐焦枯对茶叶产量、品质影响很大,在低山茶区,该虫年发生12-13代,为害盛期有二次高…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新垦茶园面积不断扩大,绿肥以其具有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肥力、遏制水土流失、调节茶园小气候等方面的特点,尤其适合在幼龄茶园中栽种。为探讨不同绿肥品种在幼龄茶园种植中成活率及其对幼龄茶园遮荫度、刈青量及幼龄茶园茶树生长的影响,选取狼尾草、茶肥1号、花生、印尼大绿豆四种绿肥品种,设5个处理9组重复进行实验。结果表明,种植50天后,花生和印尼大绿豆成活率较高,而长势则是狼尾草最好,遮荫度方面狼尾草表现最好,花生、绿豆遮阴效果较差,刈青产量由高到低分别为狼尾草、茶肥1号、印尼大绿豆和花生。茶树茎粗四种绿肥处理没有显著差异,而幼龄茶园茶树株高狼尾草处理显著高于茶肥1号处理和花生处理。综合比较,推荐采用狼尾草和茶肥1号作为幼龄茶园适植绿肥进行推广。同时,花生作为经济作物,在刈割后仍能提供一定的副产品花生,产量达到19155 kg/公顷(带土重量),可以有选择性的在茶园中栽种。  相似文献   

19.
骆耀平  刘祖生 《茶叶》2000,26(1):38-40
[编者按] 自本刊21卷4期(1995)发表周汉忠等"老茶园换种新途径--短穗嫁接改种成园技术"一文之后,已引起人们关注.1999年9月本刊报道了浙江省茶叶学会和浙江大学茶学系联合举办"茶园良种化与无性繁殖新技术培训班"的信息后,更受到茶区广大专业户的欢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