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褐稻虱是东南亚、日本、印度次大陆等稻区的一种重要害虫。经常猖獗发生,严重威胁水稻生产,稍一放松警惕,就会遭受巨大损失。近年来,实践证明,栽培抗虫品种,影响褐稻虱的生存和繁殖,控制其发生为害,必要时施用部分药剂,是当前消灭褐稻虱危害较好的综合防治方法。例如: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栽培对褐稻虱高抗品种,可以不使用农药治虫(Patyek和Dyek,1973)。  相似文献   

2.
3.
水稻品种抗稻褐飞虱育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褐飞虱的生物学特性以及水稻品种抗褐飞虱机制的研究进展,讨论了抗褐飞虱育种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我国南方稻区稻褐飞虱危害严重。目前推广的杂交水稻及常规良种对稻褐飞虱的抗性参差不齐。1978—1981年我们对有代表性的诸品种,分高抗、中抗、不抗三种类型进行抗稻褐飞虱成份的探索性分析,结果发现抗性品种植株中游离氨基酸总量低,其中天冬酰胺最低,可溶性糖亦低,而γ—氮基丁酸和组胺的含量则较高,不抗品种则刚好相反。γ—氮基丁酸是抗生性的重要成份,系由植株谷氨酸脱羧酶催化生成。在目前推厂的杂交水稻组合中抗性强弱主要受恢复系的影响。上述诸项可作为抗性指标扩大范围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5.
我国南方稻区稻褐飞虱危害严重。目前推广的杂交水稻及常规良种对稻褐飞虱的抗性参差不齐。1978—1981年我们对有代表性的诸品种,分高抗、中抗、不抗三种类型进行抗稻褐飞虱成份的探索性分析,结果发现抗性品种植株中游离氨基酸总量低,其中天冬酰胺最低,可溶性糖亦低,而γ-氨基丁酸和组胺的含量则较高;不抗品种则刚好相反。γ-氨基丁酸是抗生性的重要成份,系由植株谷氨酸脱羧酶催化生成。在目前推广的杂交水稻组合中抗性强弱主要受恢复系的影响。上述诸项可作为抗性指标扩大范围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6.
褐稻虱是水稻穗期的暴发性害虫。我省近九年来,由于栽培制度的改革,复种指数的增加,气候条件的异常,大发生的频率很高,1968、1970、1972、1973、1975等五年均属大发生年,而且受害面积很广,长江南北稻区均受波及,可见褐稻虱已上升为影响我省多数稻区夺取水稻高产的主要害虫。  相似文献   

7.
在确立早熟大豆育种目标时,必须充分考虑推广地区的生态和自然因素,同时兼顾其他农艺性状。在早熟大豆育种的亲本选配上,应选择双亲生育日数差值小、花期短、鼓粒快、株体繁茂、耐低温的早熟种质资源作为杂交亲本;在杂交亲本组配方式上,以早熟、丰产、抗病品种间杂交为最佳组合方式;大豆生育期性状属于简单的数量性状,以基因累加效应为主,通过有性杂交获得早熟性基因累加的超亲遗传后代,进而创造出更早熟的杂交后代材料。  相似文献   

8.
褐稻虱在中抗水稻品种上的刺探频率低于抗级品种。虽然褐稻虱在中抗品种上能正常取食,但同化利用率较低。中抗品种受害后,无论是植株损害系数、光合作用强度降低程度或产量损失率均显著较感虫品种的少,说明了受害后较之感虫品种具有较强的补偿能力。另外,水稻品种受害后呼吸强度均较健株的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的常规粳稻育种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与成就。如何在现有基础上提高品种的增产潜力并改进其品质,以取得突破性进展?其育种的至关点仍然是亲本资源选配问题。具体应从5个方面入手:1.拓展范围,合理选用;2.注重中间材料的利用;3.特异种质资源的利用;4.加大亚种间材料的利用份量;5.选配方法的改进。同时,在杂交配组时,应结合育种目标,综合考虑品种形成的内外因素,育成高质量、高起点的新品种。  相似文献   

10.
11.
继1982年在云南稻中发现抗褐稻虱品种——科砂3号后,近两年来,经苗期多次人工接史鉴定和  相似文献   

12.
中抗褐稻虱稻种抗性鉴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改良苗期群体筛选法,可将对褐稻虱具中抗水平的栽培稻和野生稻与感虫稻种区分开来。但如接虫量过大,则中抗稻种会被评为感虫。此外,当采用植株损害系数评价耐害性时,可用植株生长速率来代替原公式中的植株干物质比率。本法可提高工效,并且不会伤害植株,有利于抗虫品种的后代选育。  相似文献   

13.
国内外大量的筛选、鉴定工作证明,抗褐稻虱基因仅存在于南亚的籼稻地方品种中,粳稻抗稻虱育种必须从籼稻导入抗虱基因。我们于1976年开始应用籼粳杂交转育抗虱基因的研究,1980年培育成功80079,80047后,利用推广品种南粳  相似文献   

14.
利用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相近的 6个粳稻品种 ,以 Griffing双列杂交方法 4配制 15个杂交组合 ,对亲本选配与 F2 、 F3籽粒直链淀粉含量的遗传变异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大部分组合的 F2 、 F3籽粒直链淀粉含量平均值与亲本平均值差异不大 ,中亲值与 F2 籽粒直链淀粉含量平均值间相关不显著 ,而与 F3籽粒直链淀粉含量平均值呈显著的正相关 ;F2 籽粒直链淀粉含量平均值与 F3籽粒直链淀粉含量平均值间以及 F2 籽粒直链淀粉含量方差与 F3籽粒直链淀粉含量方差之间相关均不显著 ;15个组合 F2 及 F3籽粒直链淀粉含量均呈单峰分布 ,并出现超亲变异 ,直链淀粉含量相近的低直链淀粉含量粳稻品种间无主效基因的差异 ,直链淀粉含量的遗传主要受微效多基因的控制  相似文献   

15.
根据近几年调查,我国广西桂南地区、福建龙溪和海南岛的琼海、陵水等地,冬春期间褐稻虱在再生稻苗上可以正常存活;而在其它地区虽冬前在再生稻和千金子、游草、菱白等杂草上找到一定数量的褐稻虱成虫、若虫或卵,但冬后则都死亡,尚未有足够资料证实能在当地安全过冬。  相似文献   

16.
根据1977年全国褐稻虱联合测报网获得的资料证明,褐稻虱不仅有向北迁移的规律,在秋季还有向南回迁的迹象。为进一步探明褐稻虱的回迁规律,为今后开展异地测报提供依据,1978年9月至10月,我们在凤阳县城西乡公社,在凤阳县植保站大力支持下,对褐稻虱的回迁问题,作了一些调查和卵巢解剖等分析工作。由于我们开展这项工作时间较短,加之水平有限,只能提出一些粗略的数据和看法。现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普通野生稻抗褐稻虱基因导入栽培稻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普通野生稻所具有的特异广谱高抗褐稻虱基因,其抗源基因是受2对隐性基因控制,用高产优质栽培稻与之杂交、复交和回交,成功地将抗性基因导入到栽培稻中,通过花药培养,获得一批具有抗性的合成育种中间材料和一个优质高产新品系。  相似文献   

18.
19.
镇江地区位于北纬30°09’~32°11’,东经118°44’~120°12’.全区地形复杂,有丘陵、平原和圩区三种类型,是一个单、双并存,早、中、晚混栽稻区,水稻品种布局十分适宜于褐稻虱的发生和为害.近年来,我们为了控制褐稻虱的为害,对褐稻虱在镇江地区的发生规律和防治问题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现将取得的主要结果整理于后.  相似文献   

20.
综述了水稻抗褐飞虱基因资源的鉴定、分布特点及遗传分析检测,分析了抗褐飞虱遗传的"基因对基因"关系,以及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的抗虫机制与褐飞虱对抗虫品种的适应,揭示了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育种利用现状及其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