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发展过程,都是围绕当前、当地影响产量的关键技术问题,针对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稻株与环境条件,水稻的群体和个体及个体内部各器官间的3对矛盾,重点协调好个体内部穗数与穗重的矛盾开展多层次、多内容的技术改革,促使水稻生长发育过程达到苗壮、株健、穗齐、粒多、粒饱实现高产、高效、优质、低耗的目的;其发展过程可分为5个阶段:1)改革稻田耕作制度,扩大双季稻,应用传统技术经验;2)推广矮杆品种及  相似文献   

2.
超级稻Ⅱ优航2号超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通过设计基蘖肥与穗肥的不同施氮比例,对超级稻Ⅱ优航2号的超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超高产栽培水稻总颖花数的增加主要在于每穗粒数的增多,超高产栽培水稻产量的显著提高主要是库容量的显著扩大。(2)超高产栽培水稻群体无效分蘖和无效叶面积少,群体源库协调。(3)超高产栽培水稻根系活力、光合能力在孕穗期、齐穗期均高于普通高产栽培水稻,超高产栽培有利于水稻生育中后期有机物的积累。因此超级稻超高产栽培的主要技术途径是:(1)在一定穗数基础上,通过主攻大穗扩大库容;(2)培养健壮个体,减少无效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和粒叶比,协调源库关系;(3)提高根系活力和净光合速率。  相似文献   

3.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发展过程,都是围绕当前、当地影响产量的关键技术问题,针对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稻株与环境条件,水稻的群体和个体及个体内部各器官间的3对矛盾,重点协调好个体内部穗数与穗重的矛盾开展多层次、多内容的技术改革,促使水稻生长发育过程达到苗壮、株健、穗齐、粒多、粒饱,实现高产、高效、优质、低耗的目的.其发展过程可分为5个阶段:1)改革稻田耕作制度,扩大双季稻,应用传统技术经验;2)推广矮秆品种及相应的高产栽培措施;3)推广杂交水稻及稀播、少本插等配套栽培技术;4)总结推广高产栽培模式及中低产田配套增产技术;5)开展吨粮田工程的农业技术及杂交水稻规范化栽培.研究立足水稻高产,关键技术主要是调节水稻与环境相适应,以实现高产.而高产必须正确处理产量因素关系,群体个体关系,生理生态关系以及技术措施的关系.促进水稻生产,改革技术主要抓3条措施:1)改革育秧技术,提高秧苗素质;2)推广合理密植,协调苗、株、穗粒;3)改进施肥方法,注意灌溉技术  相似文献   

4.
张凤梅 《农业与技术》2006,26(2):118-119
采用水稻大棚旱育稀植综合配套栽培技术,选中晚熟优质品种,通过合理稀植培育形成健壮个体为基础的高产群体,以促进穗大粒多和增加粒重,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5.
水稻分蘖成穗与产量组成关系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水稻分蘖成穗与产量组成数量关系的分析表明:(1)提高成穗率即可提高产量及其组成因子;(2)群体穗数与产量多呈负相关,单株穗数与产量多呈正相关;(3)群体的苗、茎(蘖)、穗与成穗率多呈负相关,单株的茎(蘖)、穗与成穗率多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近年我省水稻在大面积上亩产千斤已是多见。如何进一步提高单产,也已积累了不少经验。在贯彻各种联产责任制之后,我省水稻进一步高产所遇到的理论问题很多。兹分五个方面讨论如下: 一、水稻的个体和群体都是一个高度的自动调节系统水稻的个体是具有自动调节的性能。例如秧田播种最大了,秧田的分蘖就少;田里水少了,根就往下扎;每穴秧苗插的多发的就慢,插少一点发的就快;穗少就穗大,穗多就穗小。这些都是人们容易观察到的。但水稻的产量是群体的产量。各地水稻高产实践证明:只有健壮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才是高产的群体。高产之所以必须早播稀播和早插稀插,道理就在这里。肥多肥少,水多水少以及过密和徒长都不利,道理也在此。这是因为水稻群体也是一个高度的自动调节系统。最常见的现象是在源、库、流不协调之下,植株  相似文献   

7.
提出并论述了适合于中国南方双季稻区推广应用的旺壮重栽培法的理论与技术,指出中秆大穗品种比矮秆多穗品种更具有高产潜力,对于中秆大穗水稻的栽培以提高个体质量比增加群体数量更具有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8.
提出并论述了适合于中国南方双季稻区推广应用的旺壮重栽培法的理论与技术,指出中秆大穗品种比矮秆多穗品种更具有高产潜力,对于中秆大穗水稻的栽培以提高个体质量比增加群体数量更具有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9.
水稻分蘖成穗与产量组成关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水稻分蘖成穗与产量组成数量关系的分析表明,提高成穗率即可提高产量及其组成因子:群体穗数与产量多呈负相关,单株穗数与产量多呈正相关,群体的苗,茎(蘖)穗与成穗率多呈负相关,单株的茎(蘖)、穗与成穗率多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研究表明,滇中盆地和金沙江谷地高产水稻(10.5-15t.hm^-2)的产量形成特点为:(1)产量结构上具有单位面积穗数多和每穗粒数多的优势,在大数体条件下仍保持高的结实率和大穗优势;(2)水稻的生育期长和高原独特的光温条件有利于植株的稳健生长和产量器官的协调发展;(3)光合速率高,干物质积累量大,库源关系协调,这些特点的形成与高原独特的气候生态条件和栽培管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不同行向对不同穗型水稻品种群体光能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对于不同穗型水稻品种不同行向对水稻群体光化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直立穗型群体内各高度处向光行测光照强度均高于弯曲穗型群体。直立穗型行距对行内的光照强度影响大,弯曲穗型株距对行内的光照强度影响大。弯曲穗型比直立穗型更适于东西行向种植。  相似文献   

12.
水稻“三高一稳”栽培法是一项夺取水稻高产更高产的综合栽培技术新体系.通过两年研究,已明确该项技术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均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其中多穗型和兼顾型品种的增产效果均较大穗型品种为大.水稻“三高一稳”栽培法比常规栽培法能取得显著增产,其机理主“要有:①水稻群体发展水平得到有效控制,成穗率大幅度提高;②能塑造水稻群体良好的冠层结构,光合效率高;③水稻个体生产潜力得到进一步开发,穗形明显增大;④物质生产和积累多,灌浆速度快,经济系数高.本文最后对该项技术的品种选用以及灌深水控蘖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利用三因素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探索水稻旱种的施氮量、基肥施氮比例及点播密度对水稻抽穗期群体的有效穗、单茎重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施氮量、基肥施氮比例及点播密度将形成抽穗期群体适宜的有效穗、较高的单茎重和茎鞘重/叶重比值。通过改进旱作技术,可使旱作水稻群体形成适宜的有效穗,个体充分生长,并促进抽穗前群体合成的净光合物质由叶流向茎,形成壮蘖、大穗,并控制叶的生长而实现高产。  相似文献   

14.
群体结构对杂交水稻产量和垩白粒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杂交水稻新组合Q优7号为材料,通过改变密度和窝植苗数来构建不同的群体结构,研究群体结构对个体优势、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和垩白粒率的影响。增强个体优势可增加穗着粒数和千粒重,但会降低有效穗。群体优势的发挥体现在有效穗的增加,群体结构对有效穗和穗着粒数的影响较大,但二者的变化趋势相反;片面强调个体或群体都不利于群体产量提高和垩白粒率降低。  相似文献   

15.
在实地机插田间小区试验(非人工模拟)条件下,比较研究了3种施氮水平组合2种穗肥比例共6种氮肥运筹对杂交中籼水稻机插群体主要群体质量指标以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210千克/公顷的施氮量,配合基蘖肥:穗肥=6:4的运筹方式有利于群体茎蘖平缓消长,减少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协调群个体矛盾,提高中、后期的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优化群体质量;同时有利于培育大穗,并稳定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协调产量构成因素而高产,  相似文献   

16.
运用多元相关、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法对一些大穗小麦的产量构成因素等农艺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单位面积冬季总茎数、穗数和群体平均单穗粒重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92*,0.464*和0.730*,3个性状均被选入最优方程;②各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直接贡献是:单位面积穗数(Py=1.356)>群体平均单穗粒重(Py=1.218)>每穗粒数(Py=0.907)>千粒重(Py=0.395)>每穗小穗数(Py=-0.377);③提出将群体平均单穗粒重作为衡量大穗小麦的综合量化指标,将“穗足、穗大、穗匀”作为大穗小麦产量结构选育目标  相似文献   

17.
水稻稀长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7,他引:4  
水稻稀长大栽培是通过稀播、化学调节、培育长秧龄多蘖壮秧,发挥低位蘖大穗优势和促颖花分化量而获得大穗型群体的一套高产高效栽培新体系。根据水稻生长发育规律,按排幼穗在移栽后10~20d开始分化,靠生育转换自身抑制无效分蘖,群体发展稳健平缓,成穗率高,穗大粒多,不仅高产稳产,且能节省水、种、工、药、肥等生产成本,同时具有适应范围广、实用性强、操作简单、农民易掌握应用等优点。笔者分析了稀长大栽培的增产机理,并详细介绍了相应的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18.
杂交水稻机械化插秧的生育表现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交水稻机械化插秧栽培,能协调个体生长和群体发育之间的矛盾,充分发挥根系发达、分蘖力强、穗大粒多、抗病抗倒等生育优势,省工节本,增产增效,推广潜力大.栽培要点是培育好规格化健壮秧苗,提高机插质量,科学肥水管理和病虫草害防治.  相似文献   

19.
钵苗机插水稻群体动态特征及高产形成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旨在阐明钵苗机插水稻产量构成特征和群体动态特征以及高产形成机制。【方法】2010年选用24个不同单穗重粳稻品种统一高产栽培,以成熟期平均单穗重聚类分析划分3种穗型,并每种穗型筛选2个具有代表性品种。2011-2012年采用大穗型品种甬优8号和甬优2640,中穗型品种武运粳24号和宁粳3号,小穗型品种淮稻5号和淮稻10号为试验材料,在江苏省兴化市钓鱼镇进行大田试验,以毯苗机插水稻为对照,系统研究钵苗机插水稻产量及其产量构成、群体茎蘖动态、叶面积指数动态和干物质积累动态特征,并从秧苗素质、栽后物质积累、阶段光合物质生产、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净同化率、株型特征、茎鞘物质输出与转运、根系活力等方面深入探讨钵苗机插水稻高产形成机制。【结果】钵苗机插水稻产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大穗型品种增产8.71%-11.11%,中穗型品种增产6.85%-7.89%,小穗型品种增产5.30%-6.34%。钵苗机插水稻产量的提高主要原因是在足够穗数的基础上,显著或极显著增加每穗粒数,进而提高群体颖花量,同时保持稳定的结实率和千粒重。与对照相比,钵苗机插水稻群体茎蘖数栽后增长快,高峰苗适宜,拔节后群体茎蘖数消减缓慢,最终有效穗数足,成穗率高;群体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钵苗机插水稻显著高于对照,拔节期两者相当,孕穗后钵苗机插水稻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成熟期叶面积指数钵苗机插水稻较对照高出5.17%-11.00%,干物质积累量钵苗机插水稻较对照高出5.36%-9.20%。钵苗机插水稻高产形成机制为带土带蘖栽插,秧苗素质高,群体起点质量优,活棵早,分蘖快,低位分蘖多,栽后地上和地下部物质积累多,为争足穗、促壮秆和攻大穗奠定生物学基础;抽穗期株型紧凑,叶系配置优,叶面积大,比叶重高,基部茎秆粗壮,粒叶比高,形成高光效高质量群体;生育后期根系活力强,叶面积衰减慢,光合势大,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高,干物质积累多,灌浆充实量大,茎鞘物质输出与转运合理。【结论】钵苗机插水稻群体起点质量高,栽后分蘖早生发快,群体生长优势明显,特别是生育中后期光合生产能力强,物质积累多。钵苗机插水稻产量构成特征表现为“穗数足、穗型大、粒数多”。  相似文献   

20.
有机-无机复混肥料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结果表明:水稻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较常规施肥:(1)每穴增加分蘖1-2个,熟期提前2-3d;(2)增强了水稻抗倒伏性和田间光能利用率,有利于形成高产群体;(3)增加水稻穗长、谷草比和单位面积穗数,施量40kg/667m^2比常规施肥增产8.9%;(4)改善了稻米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和理化性状,是生产优质稻米的理想肥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