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按NCⅡ交配设计,以4个强雌系与6个常规自交系配24个组合,在春、秋两季,分析10个亲本及24个组合主蔓前35节雌花率,运用加性-显性与环境互作的遗传模型,估算各遗传参数效应值。结果表明:苦瓜强雌性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同时存在等位基因间互作效应,基因型与环境间存在互作效应;各遗传方差分量的比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加性(48.63%)、显性与环境互作(21.73%)、显性(17.64%)、加性与环境互作(1.81%)。  相似文献   

2.
采用2组增广NCⅡ设计对玉米子粒长度进行了遗传研究。杂种优势分析表明:2组试验子粒长度的杂种优势平均值分别为26.54%、23.69%,变异幅度分别为14.95%~38.26%1、4.26%~32.61%。配合力和遗传模型分析表明:子粒长度的遗传以加性基因作用为主,显性和上位性效应不可忽视,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遗传模型。  相似文献   

3.
玉米温热杂交种光周期敏感相关性状的遗传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玉米温热杂交种的光周期敏感特性及相关性状的遗传模型。【方法】以9份北方温带选系和8份含热带、亚热带种质的南方选系,按NCⅡ设计组配72个温热杂交种,分别在北京和雅安进行田间试验。【结果】供试温热杂交种总体均表现出较强的光周期敏感性,ASI等10个性状为温热杂交种光周期敏感性相关性状。其遗传模型大多数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少数属于加性-显性-上位性遗传模型;多数性状以加性效应为主,非加性效应为辅,随着日照变长,加性效应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结论】将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利用于温带玉米遗传改良及育种时,应注重相关性状的加性基因效应。  相似文献   

4.
应用增广NCⅡ设计,对海岛棉9个品种(系)的F1代6个单铃产量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单铃籽棉重、衣分的遗传符合加住—显性—上位性模型;籽指、衣指符合加住一上位性模性;衣指的非加性作用比加性作用更重要,单铃籽棉重、皮棉重、衣分、单铃籽粒数、籽指的遗传以加性方差为主;单铃籽粒数的显性作用可能较重要,而单铃单铃皮棉重的遗传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5.
玉米穗粗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 4个自选系和 3个常用自交系为母本 ,Mo17等 4个骨干系为父本做 7× 4格子方杂交 ,采用增广NCⅡ设计 ,对玉米穗粗的遗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2 8个杂种F1均有不同程度正向优势 ,以Mo17作父本的优势最高 ;2种配合力显著存在 ,且一般配合力达到极显著水平。遗传模型测验结果表明 :穗粗的遗传符合加性 -显性模型 ;增效、减效基因在雌亲、雄亲间的分配无明显差异。穗粗的遗传为超显性遗传 ,且显性基因为增效基因  相似文献   

6.
玉米几个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增广NCⅡ设计,研究玉米的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粗、穗行数、粒长、百粒重和小区产量的遗传。结果表明,穗位高和百粒重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株高和穗行数除加性-显性效应外还有上位性效应,粒长和小区产量除加性效应外还有上位性效应,穗粗和穗长只有加性效应。显性性质:株高和穗位高平均为部分显性,百粒重和穗行数平均为超显性,显性方向株高、穗位高、百粒重和穗行数均为双向显性。  相似文献   

7.
棉花海陆杂交杂种优势的研究与利用是有效改善棉花纤维品质的新途径.以海陆杂交P1、P2、F1、F2、BC1、BC2六个世代为研究材料,采用莫惠栋改进的世代均值分析的加性-显性模型和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估计有关研究性状的遗传背景效应(m)、加性效应(a)、显性效应(d)、加性×加性上位性效应(i)、加性×显性上位性效应(j)和显性×显性上位性效应(l),并进一步探讨杂种优势产生的遗传机制.试验结果表明衣分的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单铃重的遗传比较复杂,不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和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株铃数和皮棉产量均存在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加性×加性上位性效应和显性×显性上位性效应,其遗传方式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绒长和马克隆值只存在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其遗传方式符合加性-显性模型;比强度、整齐度、伸长率都存在着加性、显性和上位性作用,其遗传方式均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  相似文献   

8.
玉米穗粒性状的遗传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采用增广NCⅡ设计,对玉米穗粒性状进行了杂种优势、配合力分析及遗传模型测验。结果表明:穗粒重的杂种优势最大,穗行数的优势最小。所研究的6个性状均以加性基因效应为主,对穗行数、行粒数和穗粒重可在早代进行选择;穗长、穗粗、百粒重不宜进行早代选择。6个穗粒性状均不符和加性一显性遗传模型,穗长存在着明显的加性效应,显性效应不显著;穗粒重、行粒数除存在显性效应外,还存在明显上位性效应;穗粗、穗行数、百粒重存在着显著的显性效应,上位性效应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赵刚  吴子恺  王兵伟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7):5096-5098,5134
以2个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组合的P1、F1、P2、B1、B2和F2 6个世代为材料,采用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法,研究了株高和穗位高的遗传。对2个不同组合的研究结果表明:组合I株高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穗位高的遗传符合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在B1、B2和F2分别为27.27%、37.36%和58.59%。组合II株高的遗传符合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在B1、B2和F2分别为18.41%、1.03%和12.61%;穗位高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  相似文献   

10.
玉米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与育种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自主育成的3个玉米自交系S1、S3和S7组配的2个组合(S1×S3和S3×S7)的P1、P2、F1、B1、B2、F2等6个世代,运用六世代主基因+多基因模型联合分析方法,进行穗总重、穗长、穗粗、轴粗性状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穗总重性状在2个组合中均表现为以主基因遗传为主,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穗长性状组合S1×S3表现为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S3×S7组合表现为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穗粗性状组合S1×S3表现为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S3×S7组合表现为1对完全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穗长、穗粗性状均表现为多基因遗传为主。轴粗性状组合S1×S3表现为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主基因遗传为主;S3×S7组合表现为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多基因遗传为主。研究结果显示轴粗、穗总重、穗粗多以加性遗传为主,有利等位基因聚合育种及早代选择较有效。而要选获非加性遗传为主控制的穗长性状的高表型个体,晚代选择才有效,且2性状的F1代由于超显性作用可出现高表型组合。  相似文献   

11.
为了对小黑麦饲草品质性状进行深入研究,利用Griffing完全双列杂交方法Ⅱ,采用加性-显性模型对6个小黑麦亲本的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粗纤维和无氮浸出物5个饲草品质性状的基因效应和遗传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粗蛋白的遗传受加性、显性和上位性及环境效应控制,粗纤维、粗脂肪和无氮浸出物的遗传主要受显性效应控制,粗灰分的遗传受加性和显性效应共同控制.饲草品质性状中除无氮浸出物外其它性状均表现出明显的自交衰退现象.  相似文献   

12.
豌豆数量性状的基因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2个豌豆组合的P_1、P_2、F_1、F_2、B_1、B_2和F_3七个世代群体的资料用加性-显性模型和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估算了12个数量性状的基因效应。结果表明;加性效应是所研究性状的一个重要遗传分量,对不同分析模型表现稳定。显性效应对性状遗传的控制组合间变化较大,对不同分析模型较不稳定。营养生长期日数、百粒重具显著的上位性效应。显性×显性互作比加性×加性和加性×显性互作更为显著。直接采用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分析性状世代平均数基因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3.
采用数量性状的加性-显性发育遗传模型,分析了按NCⅡ交配设计的两套籼型三系交水稻茎叶干物质重的发育遗传规律,结果表明,在不同发育阶段单茎叶干物质重以显性效应为主,控制单茎叶干物质重的加性效应基因是间断表达的,显性效应基因的表达呈连续性,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基因在单茎叶干物质重发育的全过程中是有选择地表达的,随着发育进程的推进,单茎叶干物质重杂种优势趋于减弱,不同发育阶段单茎叶干物质重与最终生物产量之间在生育前期加性相关趋于减弱,而显性相关逐渐增强,生育中期加性相关趋于稳定,而显性相关逐渐减弱,生育后期加性和显性相关均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4.
玉米穗长和穗粗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PH6WC/7873(组合Ⅰ)和MX002/MS001(组合Ⅱ)的6个世代P1、P2、F1、B1、B2、F2为材料,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研究玉米穗长和穗粗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规律.结果表明,两个组合穗长的遗传都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组合Ⅰ的穗粗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组合Ⅱ的穗粗符合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型.组合Ⅰ穗长的多基因3个分离世代的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47.5%、51.1%和61.9%.组合Ⅱ穗长的多基因3个分离世代的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4%、66%和56%.组合Ⅰ穗粗3个分离世代的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57%、63%和67%.组合Ⅱ穗粗3个分离世代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5%、2.1%和47.4%,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39.9%、45.1%和8.0%.  相似文献   

15.
番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番茄可溶性固形物对番茄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其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番茄的甜度、酸度和风味,因此培育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番茄是育种家重要的育种目标之一。本研究利用含有高可溶性固形物基因的材料TA1218和LA1563,采取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方法,探讨TA1218×TMFbg-1-0-0(组合I)和LA1563×TMFbg-1-0-0(组合II)的P1、P2、F1和F23个世代番茄可溶性固形物性状的遗传。结果表明:可溶性固形物的遗传在组合I中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在组合II中受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2个组合中的的两对主基因均存在加性负效应,组合Ⅰ中两对主基因均具有显性负效应,而组合Ⅱ中2对主基因的显性效应均为正值;2对主基因间存在明显的基因互作效应;2个组合中F2群体的主基因的遗传率分别为86.540%、85.596%,均明显大于多基因遗传率4.418 9%、7.895 2%。可见可溶性固形物性状主要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可以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6.
籼型三系杂交水稻茎蘖数的发育遗传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采用数量性状的加性 -显性发育遗传模型分析了按NCⅡ交配设计的 2套籼型三系杂交水稻茎蘖数的发育遗传规律。结果表明 ,在不同的发育阶段中 ,茎蘖数均以显性效应基因的表达为主 ,环境和基因型互作会影响茎蘖数加性效应基因的表达 ,而对显性效应基因表达的影响不明显 ;随着发育进程的推进 ,茎蘖数在生长中期的杂种优势最强 ;加性效应基因和显性效应基因在茎蘖数发育的全过程中有选择地表达。分析不同发育阶段茎蘖数与有效穗数之间的相关性 ,发现优势强的群体紧密相关的时期提早 ,反之 ,则推迟 ;利用分蘖中期的杂种优势会导致最终生物产量的提高而降低成穗率。  相似文献   

17.
辽宁粳稻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G riffing方法Ⅱ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利用加性-显性-上位性遗传模型(简称ADAA模型)对辽宁省粳稻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株高、穗茎角、穗长、二次枝梗成粒数、二次枝梗数和成粒数以显性效应为主,着粒密度性状的表达受多种遗传体系的控制,千粒重的加性和显性效应都不显著,株高、穗茎角、穗长和一次枝梗数的广义遗传率和狭义遗传率都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8.
玉米籽粒淀粉含量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个玉米组合济533/PH6WC(组合Ⅰ)、济533/H5818(组合Ⅱ)、2394/PH6WC(组合Ⅲ)的P1、P2、F1、F2、B1、B26世代群体为材料,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玉米淀粉含量进行6世代联合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组合Ⅰ和组合Ⅲ淀粉含量均为E-1模型(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2个组合均表现为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均在F2代主基因+多基因遗传率较高;组合Ⅱ淀粉含量为D-2模型(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在B1世代没有检测到多基因,B2和F2代以多基因遗传为主,在F2代主基因+多基因遗传率较高。  相似文献   

19.
棉花株型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棉花株型性状的遗传规律,为通过株型育种提高棉花产量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应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和分析方法,对以短季棉品种百棉2号和中晚熟材料TM-1形成的P1、P2、F1、B1、B2、F2 6个群体,进行了棉花株型性状的遗传研究.结果显示:总果枝数、株高/果枝长度和主茎节间长度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E-0);有效果枝数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控制(B-1);株高受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D-0);果枝长度受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D-2);果枝节间长度受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C-0);总果节数受2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E-3);果枝夹角受1对完全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D-3).总果枝数、株高、主茎节间长度和总果节数以主基因遗传为主;果枝夹角以多基因遗传为主;有效果枝数属于典型的主基因遗传;果枝节间长度属于典型的多基因遗传;果枝长度、株高/果枝长度以主基因和多基因遗传并重.表明:对以主基因遗传或以主基因遗传为主的性状可采用单交重组或简单回交转育的方法;对以多基因遗传或以多基因遗传为主的性状可采用聚合回交或轮回选择累积增效基因的方法;对以主基因和多基因遗传并重的性状要根据其主基因和多基因的相对效应大小分别考虑,最终达到主基因、多基因同时得到改良的育种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改善烟草根系对土壤钾的活化能力,提高对钾的吸收效率。[方法]以农大202、中烟101、NC628、K358、NX232共5个烟草品种为亲本,采用双列杂交试验研究了烟草根系柠檬酸分泌特性的遗传规律。[结果]不同品种间烟草根系柠檬酸分泌特性存在显著差异。在柠檬酸分泌特性上,农大202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和农大202×NC628特殊配合力效应值均为正,对改善后代钾吸收效率有较高的利用价值。烟草根系柠檬分泌酸特性的遗传规律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缺钾敏感性不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结论]该研究为进一步研究烟草根系柠檬酸分泌特性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