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地推广的测土配方施肥方法归纳起来有三大类六种方法:第一类是地力分区法:第二类是目标产量法,包括养分平衡法和地力差减法;第二三类是田间试验法,包括肥料效应函数法、养分丰缺指标法、氮磷钾比例法。  相似文献   

2.
殷广德 《农家致富》2006,(13):34-34
11.测土配方施肥有几种方法? 测土配方施肥的方法归纳起来有三大类六种方法:第一类是地力分区法;第二类是目标产量法,包括养分平衡法和地力差减法;第三类是田间试验法,包括肥料效应函数法、养分丰缺指标法、氮磷钾比例法。  相似文献   

3.
花生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配方施肥技术:花生配方施肥技术包括养分平衡法、地力差减法、养分丰缺指标法、氮磷钾比例法四种,具体施肥量的计算方法:1.养分平衡法。以土壤养分测定值来计算土壤供肥量,再计算需肥量。其计算公式为:  相似文献   

4.
试验结果表明:实地养分施肥法与常规施肥法株高、穗长、穴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和理论产量间有显著差异,千粒重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空育131常规施肥方法(施肥量为140.0kg/hm2)产量为8305.0kg/hm2,实地养分施肥方法B(施肥量为120kg/hm2)产量为8541.9kg/hm2,比常规施肥方法增产2.9%。实地养分施肥法施肥量比常规施肥方法少氮肥20kg/hm2(尿素价格:2200.00元/t,含氮量46%),减少投入93.06元/hm2;且增产按230kg/hm2(稻谷价格1.96元/kg)计算,增加收入450.8元/hm2,一减一增二项合计,则增收543.86元/hm2。黑龙江2007年水稻种植面积为208.9×104hm2,2008年种植面积为236.8×104hm2,如果每年水稻种植面积按200×104hm2,黑龙江省每年可增加收入10.88亿元。  相似文献   

5.
测土配方施肥时效性很强,而ASI法能够高效快速地一次性测定土壤中多种养分,为测土配方施肥在实践中的应用打下了基础。介绍了ASI方法的养分测试的基本流程、测试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期促进ASI法在测土配方施肥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多年多点氮磷肥料田间试验,分析采用目标产量配方法中的地力差减法和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法等两种方法,对内蒙古自治区水浇地,旱地胡麻合理施肥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应用地力差减法中的主要计算参数和氮磷肥推荐施用量;应用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法中的主要参数和氮磷推荐施肥量。可分别供有测土条件和无测土条件时应用,为我区胡麻合理施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桉树测土配方施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施肥是实现作物丰产的有效方式,测土配方施肥则更能体现这种方式。测土配方施肥包括测土和配方两方面。这项技术实施起来比较复杂,主要体现在数据计算上。该文介绍了方便、快捷地计算出具体施肥量的系统。系统采用了养分平衡法和桉树的平衡施肥法计算施肥量,计算结果精确,具有可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温室黄瓜种植最优化施肥模式评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定量地综合评价不同施肥模式下温室黄瓜种植的效益,建立了包括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3个方面共9项指标的多因素二级评价指标体系.本研究采用模糊评判的方法,定量评判6种施肥模式(不施肥、常规化肥、等养分专用肥、等养分有机肥、等养分专用肥减量20%、等养分专用肥减量40%)下温室黄瓜种植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生态环境效益,以期为受试地区温室黄瓜种植找到最优化的施肥模式.结果表明:仅考虑社会效益时,不施肥模式的社会效益最好,常规化肥施肥模式的社会效益最差;仅考虑经济效益时,不施肥模式的经济效益最差,而等养分专用肥减量20%模式和等养分专用肥模式的经济效益都较好;仅考虑生态环境效益时,不施肥模式和等养分专用肥减量40%模式的生态环境效益均较好,而常规化肥模式不具有好的生态环境效益;而考虑综合效益时,等养分专用肥减量20%模式的综合效益最好,6种施肥模式中综合效益最差的是常规施肥模式.因此,应在受试地区大力推广等养分专用肥减量20%施肥模式,减少常规化肥的施用,以期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9.
介绍测土配方施肥养分平衡法的基本原理及番茄测土配方施肥具体应用方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养分平衡法施肥公式的每一个子项与土壤养分测定值的相互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寻得目标产量下的肥料需要量只归于一个自变量即土壤养分测定值,给生产应用带来了方便。  相似文献   

11.
合理施肥的基本原则及其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农作物生产需要施肥,合理施肥有显著增产效果。介绍了合理施肥的基本原则,包括必需元素不可替代律、养分归还学说、最小养分定律、报酬递减律等,并总结了合理施肥技术,指出合理施肥受肥料品种、施肥时期、施肥量、施肥方法等影响。  相似文献   

12.
探讨了大田小麦区域化土壤养分管理的方法.田间土壤采样点通过室内图件的MapGIS的网格划分确定,分析数据采用统计分析软件DPS进行系统聚类,获取了龙口市北马镇小麦田的土壤养分分类及其空间分布信息.根据聚类结果,可把北马镇麦田分为5类进行养分管理,按照平衡施肥的原理,计算出各类小麦田的施肥量.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MapGIS的支持下,得出了北马镇麦田土壤养分分类图,并参照各类的施肥量实施区域化养分管理,为当地小麦种植施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孙建新 《河南农业》2014,(21):29-30
<正>一、小麦—玉米双季秸秆非完全翻压直接还田轮作系统施肥设计(一)计算模式磷、钾与小麦氮素:肥料养分施用量=作物目标产量养分输出补充量+养分损失补充量+地力培肥养分补充量,简化表示式为:入=出+损+培。夏玉米氮素:肥料养分施用量=作物目标产量养分输出补充量+养分损失补充量+地力培肥养分补充量+小麦地表覆盖还田氮素损失量。(二)施肥计算养分综合平衡法中目标产量养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养分平衡法是一种重要的配方施肥方法,在进行施肥决策时,需要依赖大量的施肥参数进行计算,所以建立数据库对施肥参数进行有效地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结果】笔者给出了养分平衡法简洁的计算公式,采用实体-关系建模的方法确定了8个实体对象和12个关系对象,并绘制了完整的实体-关系图。【结论】本文的分析对于其他配方施肥方法的参数管理同样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测土配方施肥关键技术参数的确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土配方施肥是根据土壤的供肥性能、作物的需肥规律和肥料效应,提出肥料的施用数量、养分比例、施用时期和施用方法的技术,以达到增产、节本、提高化肥利用率、改善农产品品质、防止农业资源污染的目的。为了使推荐的施肥方案能够被农户习惯采用,下面以养分平衡施肥法为例,提出几个技术参数确定的准确方法,供参考使用。养分平衡施肥法的计算表达式为:施肥量=(目标产量所需养分量-土壤提供养分  相似文献   

16.
平衡施肥法的内涵,在于准确地诊断土壤中所存在的各种营养元素的数量,做到按作物所需的种类和数量进行合理地施肥,使供与需达到平衡因而促进作物增产。为了使平衡施肥作到更准确、平衡、减少浪费,除了理解并掌握其内涵外。还必须进一步了解并掌握其外延,即土壤性状的平衡,各种养分要贮存于土  相似文献   

17.
薛林 《河南农业科学》1989,(12):36-36,15
扶沟县是优质棉基地之一。近年来棉花产量持续增长,但棉田养分处于不平衡状态,影响棉花产量的提高。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和该县科技人员,针对这一问题,研究制订了棉田优化平衡施肥技术。这项技术主要是:1.重视施用有机肥料,提高土壤肥力有机肥料是养分较完全的肥料,它的作用不仅仅是提高土壤养分含量,使之处于养分平衡,更重要的是改善土壤物理性能,改善根系的营养环境。尤其是深层土壤,这对于深根作物棉花尤为重要。扶沟县全部为两熟棉田,土壤有机质和  相似文献   

18.
分别利用ASI法与我国常规分析方法测定了肥东县一些代表性土壤的有效P、K含量,并做了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虽然2种方法得到的土壤有效养分含量数值不同,但是测定值与常规方法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养分平衡法在玉米测土推荐施肥中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8,自引:6,他引:8  
通过小区试验研究,玉米产量和化肥利用率在不同的施肥技术条件下存在差异。其优化次序为:NPK有机肥>NPK>NP>NK>N>PK>ck;深施NPK有机肥>深施NPK>常规施NPK>薅土浅施NPK>撒施NPK>ck。根据养分平衡法建立了目标产量、空白田产量与土壤养分测定值及相应N、P、K化肥施用量的函数关系,在产前提出N、P、K肥的适宜用量和比例以及相应的施肥技术。  相似文献   

20.
测土施肥技术综合运用目标产量法、养分丰缺指标法和作物营养诊断法的优点。对于大田作物,在综合考虑有机肥、作物秸秆应用和管理措施的基础上,根据氮、磷、钾和中微量元素养分的不同特征,采取不同的养分优化调控与管理策略。其中,氮素用量推荐根据土壤供氮状况和作物需氮量,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和精确调控,包括基肥和追肥的调控;磷钾肥用量推荐通过土壤测试和养分平衡进行监控;中微量元素使用应采用因缺补缺的矫正施肥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