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高陵区为研究区域,基于资源本底,开展高陵区2009—2018年建设用地变化研究和基于建设功能导向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合理判定区域的城镇建设适宜性程度,确定高陵区建设空间的规模及分布格局,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提供支撑。研究表明,2009—2018年高陵区建设用地总量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在基于建设功能导向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研究中,各适宜性分区占高陵区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适宜建设区、基本适宜性建设区、禁止建设区及不适宜建设区。  相似文献   

2.
选择大理市作为研究区域,根据大理市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结合相关研究和区域特点,从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空间区位、地质条件、社会经济5个方面选择了18项相关性因子构建起一套适应研究区域实际情况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在利用传统的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引入CA模型的原理进行适宜性模拟,并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对评价结果进行分级,按照适宜性分值划分为不适宜、一般适宜、中等适宜、高等适宜4级,并以适宜性结果为基础进行土地利用分区研究,将评价区域划分为优先建设区、选择建设区、建设保障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研究结果可为低丘缓坡地区开发建设适宜性评价以及区域新型山地城镇建设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3.
综合评价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适宜性,并结合障碍因子限制等级划定,有利于提高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布局的科学性及合理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以产粮大县河南省濮阳县为例,采用生态位理论和熵权层次分析法,构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适宜性评价的综合评判模型,并结合构建的障碍因子诊断模型,提出"综合适宜性-障碍因子"建设区划方法。结果表明,濮阳县建设适宜性指数在0.56~0.95,建设综合适宜度较高,一、二级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80.5%;障碍度多处于低障碍和中等障碍度级别,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84.52%,主要障碍因子为自然质量、生态环境和田间基础设施。结合两评价结果,将研究区划分为优先建设区、次优先建设区与有条件建设区三部分,建设难度由易到难。该研究结果可为县域范围内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分区与差别化整治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叶城县为例,将国土空间开发模拟为生态保护和国土开发两个过程,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空间分析方法构建叶城县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结果表明,叶城县国土开发适宜区总面积为27 359.86 km2,生态保护适宜区总面积为968.84 km2,整体呈中心发散、带状分布的格局,并将叶城县域划定为生态保护区(占比81.79%)、保护开发区(占比14.79%)、开发保护区(占比2.78%)和开发建设区(占比0.64%)。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进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可更贴近干旱区县域客观实情。干旱区生态环境脆弱,国土空间开发工作对生态环境影响大,应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高国土空间开发质量,落实耕地保护并进行土地改良,加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不断优化开发格局,推动适宜性评价、适宜区功能与规划建设相适应。  相似文献   

5.
该文通过对广德县茶叶发展情况的调查分析,结合广德县优质茶园立地条件,采用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选定15个参评因子确定权重参入适宜性评价,对广德县耕地名优茶园生态适宜性进行等级划分,确定了各等级面积与空间分布,并提出了广德县优质茶园建设标准和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6.
黄金川  肖磊  孙贵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453-457,534
针对传统空间管治区划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土地建设适宜性评价作为县域空间管治分析的基本方法。以河南省郏县为例,以独立用地属性的地块为区划基本单元,以各地块单元在用地类型、生态保护、地形、基本农田保护、文物保护、地质条件、水源保护、基础设施控制要求、矿产资源开采等多方面的属性为依据,并以生产函数形式对各影响因素的评分进行综合评价,确定各空间单元的评分值,进而分级确定适宜建设区、限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3类空间管治分区。  相似文献   

7.
土地利用变化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用地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建设用地扩展是未来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特征。本研究结合主体功能区开发战略,运用GIS中栅格数据的空间分析方法,建立开发约束-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由互斥矩阵法进行对冀东山地丘陵区卢龙县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分区。在空间开发适宜性框架下,根据目标年建设用地预测量,运用不同主体功能区开发战略下DUHP优先度组合模式不同,进行建设用地扩展数量和空间位置的确定,开发潜力较高,开发约束适中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县域西南部,2020年建设用地占全县的31.39%,与2009年相比有小幅增加。开发潜力较高,开发约束较低的区域集中在县域东南部,2020年建设用地占全县的11%,与2009年相比有显著增加。开发潜力适中,开发约束适中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县域中部,2020年建设用地占全县的41.99%,与2009年基本持平。开发潜力较低,开发约束较高的区域集中在县域东北部,2020年建设用地占全县的16.75%,低于2009年。通过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分区为卢龙县建设用地合理扩展提出调控方法。  相似文献   

8.
以重庆市南川区为例,以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技术为基础,结合层次分析法(AHP)和特尔菲法(Delphi),构建宜耕未利用地开发适宜性评价模型、补充耕地潜力模型,对重庆市低山丘陵区宜耕未利用地开发适宜性与潜力分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宜耕未利用地开发适宜性分为3个等级,即适宜、比较适宜、不适宜,面积分别为169.32、627.18、4 343.47 hm~2,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29%、12.20%、84.51%;研究区宜耕未利用地实际开发潜力为796.5 hm~2,预计可新增耕地面积566.06 hm~2。潜力分区结果表明,研究区可划分为4个潜力区和1个无潜力区,其中,Ⅰ级潜力区实际开发潜力362.63 hm~2,可新增耕地258.23 hm~2;Ⅱ级潜力区实际开发潜力286.72 hm~2,可新增耕地203.59 hm~2;Ⅲ级潜力区实际开发潜力100.47 hm~2,可新增耕地71.32 hm~2;Ⅳ级潜力区实际开发潜力46.68 hm~2,可新增耕地32.92 hm~2。  相似文献   

9.
周望  周博  邓文胜 《现代农业科技》2015,(1):189-190,194
以郧县为例,研究了未利用地宜耕适宜性评价方法。综合考虑自然、资源、经济、社会等因素,构建了未利用地宜耕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了评价指标权重;对各单项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对郧县土地整理中未利用地宜耕适宜性进行了评价。依据评价结果,采用自然间距法,将全县未利用地分为最适宜、中度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4个宜耕等级,并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未利用地宜耕开发潜力进行分区。该方法综合考虑自然、资源、经济、社会等因素,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可以为未利用地宜耕适宜性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了有效发挥乡村的生态环境保健效益,特对乡村生态保健空间的建设适宜性进行评价,以确保乡村康养旅游的有序发展。在梳理乡村生态保健空间评价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包括目标层、准则层、要素层和指标层,由35项具体指标组成的评价体系,划定评价标准与等级。以杭州“龙门秘境”村落景区为例,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乡村生态保健空间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美景度、环境清洁度、舒适度、自然度、活动开展适宜度5个方面,其中,环境与气候条件是乡村生态保健空间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基于本文构建的评价体系,案例地的综合评价分数为4.162,属于优等级,说明其生态保健空间建设适宜性很好,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  相似文献   

11.
扬州市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修正以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测算的理论潜力为依据,从自然适宜性、经济可行性以及社会可接受性3个层面进行潜力修正。自然适宜性选取5个指标,对各个乡镇的每个指标划分等别,进行标准化处理,结合权重求得自然适宜性修正系数;经济可行性层面选取了3个要素、6个指标构建评价体系,社会可接受性层面选取了2个要素、4个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分别计算出经济可行性修正系数和社会可接受性修正系数。3个修正系数与理论潜力相乘作为最终的现实潜力。自然适宜性修正系数在0.757 5~0.855 0,经济可行性修正系数在0.119 0~0.621 2,社会可接受性修正系数在0.267 2~1。然后根据现实潜力进行潜力分区,作为整理时序安排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可为城乡统筹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国家粮食安全三大战略提供手段支撑。该文以商品粮生产基地河北省卢龙县为例,从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适宜性(低度适宜S1、中度适宜S2、高度适宜S3)和空间布局协调性(低度协调C1、中度协调C2、高度协调C3)两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与方法体系,采用灰色关联评价和互斥性矩阵分类相结合的方法,将待评价矢量数据转换成30 m×30 m的空间栅格数据,对其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划布局进行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将适宜性指数与协调性指数组合类型中的"S3C3、S2C3和S3C2"覆盖地区确定为优先保障建设区、组合类型中的"S2C2、S1C3和S3C1"覆盖地区确定为正常推进建设区、组合类型中的"S1C2、S2C1和S1C1"覆盖地区确定为延缓滞后建设区,优先保障建设区、正常推进建设区和延缓滞后建设区建设规模分别为12 372.33 hm2、13 978.95 hm2和14 357.65 hm2,不建设(规划扣除允许和有条件建设区占用农田)区域规模为3 200.64 hm2。该研究将为开展具有区域特色和务实高效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以"三生"空间为视角,以促进"三生"空间合理布局和有序开发为目标,以山西省孝汾平介灵城镇组群为例进行建设用地拓展适宜性评价分析。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以城市(镇)建设用地为扩展源,从地形、地质、生态环境、可达性4个方面构建阻力因子赋值体系,构建最小累积阻力面,采用自然断点法将研究区划分为最适宜建设区、一般适宜建设区、较不适宜建设区、不适宜建设区、禁止建设区等5种类型;采用坡向变率和坡形组合法提取建设用地适宜拓展路径。结果表明,适宜拓展路径集中于中北部盆地,空间上呈现"U"形分布,对比相关区域规划,与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说明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与坡向变率和坡形组合法相结合能有效评价建设用地适宜性,能够为土地利用格局优化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4.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衡量一个地区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程度的重要依据。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研究国土空间管制分区有利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更充分地考虑土地适宜性,有利于土地合理利用和生态文明建设。采用层次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法,以罗定市为研究区域,计算得出罗定市适宜发展用地536.6 km2,限制发展用地1 445.5 km2,禁止发展用地352.8km2,在理想条件下土地资源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规模为466.6万,在耕地保护目标下最大承载人口规模为240.9万。基于资源环境系统承载力评价结果,结合罗定市土地利用现状和资源环境特点,将罗定市划分为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生态涵养区、综合发展区和中心发展区4个类型区。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国土空间管制分区可以为罗定市今后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与高标准农田建设之间的关系,以地块为评价单元,通过建设适宜性、空间稳定性测度、耦合协调度模型以及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对古路镇耕地进行分析评价,划分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并根据各项目区主要发展障碍明确项目建设模式及方向.研究表明:(1)古路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适宜性指数介于0.261 8~0.798 6之间,空间稳定性指数介于0.439 7~0.999 9之间,高标准农田建设适宜—空间稳定耦合协调度较高,高标准农田建设适宜性、空间稳定性及其耦合协调关系在空间上均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2)古路镇高标准农田建设可划分为优先划定区、重点建设区、后备调控区和生态缓冲区等4个总体分区和19个详细分区,依据资源禀赋确定产业兴旺—集约高效、提质增效—产业培育、补齐短板—整合资源、生态宜居—环境整治等4个发展模式;(3)古路镇耕地资源总体上呈现"西优东劣""南退北稳"的空间格局,应充分发挥耕地资源优势,重视生态保护;(4)现行规划中古路镇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全部位于优先划定区和重点建设区,布局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6.
任梅芳  童新华  韦燕飞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808-18810
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特尔斐法从自然适宜性、经济可行性、生态安全性角度构建了耕地整治外生潜力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指标评价结果,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将广西耕地整治外生潜力分为4个等级。  相似文献   

17.
基于我国1961—2019年的地面气候观测资料,结合现有芒果优势产区的气候条件,选取我国芒果气候可种植区和气候适宜性区划指标,将气候适宜性区划指标分为适宜、次适宜、不适宜3级,分别赋予等级值,采用层次分析法赋权重.然后,利用根据各区划指标的等级值和权重构建芒果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划指数,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平台进...  相似文献   

18.
基于GIS技术,针对大姚县山地城镇的特点,从自然基础类、社会经济类、生态影响类3个角度共选取坡度、地质灾害、地基承载力、交通通达度、城镇区位、建设规划、生态因子、农田保护8个弹性因子和矿产压覆、生态敏感性2个刚性因子参与土地适宜性评价,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因子权重,运用数学模型方法,通过多因子叠加分析对城镇空间拓展土地适宜性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进行比对.结果表明,评级结果可划分为4个等级,其中一等高度适宜建设区面积为521.83 km2,占总面积的12.94%;二等中度适宜建设区面积为911.81 km2,占总面积的22.62%;三等限制建设区面积为l 290.66 km2,占总面积的32.01%;四等禁止建设区面积为1 307.54 km2,占总面积的32.43%.大姚县龙街乡东北部地区、赵家店乡的东南部地区、县城金碧镇坝子周边、新街乡中部偏西地区可以作为该县近期城镇空间拓展区域.  相似文献   

19.
目的针对功能区划的普遍性和海岸带地区的独特性,以环渤海海岸带3省1市的38个县域为研究案例,按照陆海统筹的思路,对环渤海海岸带进行功能区划探索,得到功能分区并提出发展策略。方法以人口、GDP和土地利用为基础数据源,以适宜性分析和SOMF神经网络分析作为陆域国土分区主要方法,并根据陆域适宜性评价结果,通过专家综合评价对海域的功能区进行相应的调整,达到陆海统筹国土空间功能的衔接。结果环渤海海岸带陆海统筹功能分区划分为4个一级区、8个二级区、85个区块。其中优化开发区包括22个区块;重点开发区分为港口型、港城型和城镇型,共计31个区块;限制性开发区分为农耕型、生态型和渔盐型,共计21个区块;优先保护区包括自然保护区和海洋保护区,共计11个区块。结论进行海岸带地区功能区划,需要统筹陆、海两大要素。做好陆域、海域国土功能分区的衔接是关键,适宜性分析、SOFM神经网络分析是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优化林分空间结构,提高现有林分质量的同时更好地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为帽儿山地区的森林经营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本文以帽儿山林场为研究对象,根据全混交度、角尺度、竞争指数、林层指数4个空间结构指标和生境适宜性指数,采用乘除法思想构建林分空间优化模型。生境适宜性指数以大斑啄木鸟为例根据2016年帽儿山林场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进行计算。利用R语言进行林分优化模拟,比较不同采伐强度下林分结构和生境适宜性指数的变化,分析将生境适宜性指数融入到优化模型中的可行性。  结果  通过对比不同采伐强度(10%、20%、30%)下各指标和目标函数值(Q)的变化,确定最优采伐强度为20%。最优采伐强度下Q值的最大值为73.28,平均值为49.59,郁闭度为0.62,林分结构平均状态达到最佳,采伐木主要集中于林木密集区域共计采伐133株;林分空间结构优化后林分全混交度和林层指数提高,竞争指数减小,角尺度介于[0.475,0.517]之间,由聚集分布状态调整为随机分布状态;并且生境适宜性指数由0.52提高到0.57属于较适宜区域。  结论  表明本次优化模拟将生境适宜性指数融入到林分空间优化模型中,在优化林分结构和提高林分质量的基础上,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境适宜性指数;为空间结构优化调整和保护帽儿山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