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探讨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引下新时代农村国土综合整治差异化路径,本研究从农村国土综合整治的关注重点出发,在效率、品质、形态、文化等4 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对全国范围内农村国土利用水平进行本底评价,采用ArcGIS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对评价结果进行限制、优势性因素识别,再叠加形成限制性及优势性因素分级,并根据区域差异提出针对性的整治实施路径。结果表明:1)我国农村国土利用水平区域差异明显,总体呈现东部高、西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及沿海地区,低值区多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以及西南地区;2)各评价子系统空间分布集聚程度较高,高值区及低值区空间分布呈现明显规律性并具有显著的地域性;3)各区域限制性因素和优势性因素差异显著,东部无限制区应进行全域农村国土综合整治,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东北地区应当注重品质的提升,西南地区应着重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贵州山区生态化土地整治规划与设计,笔者应用景观生态建设理论与方法,对榕江县锡利贡米种植基地进行生态化规划及工程设计。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属小流域土地整治类型,地形地貌复杂,整体连通性差,景观类型多样,应通过构建生态源-生态斑块-生态廊道模式进行景观规划布局,因地制宜地进行土地复垦、农田水利、田间道路等生态化工程设计,实现研究区农田景观功能的优化与提升。贵州山区的土地整治规划设计应更加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尊重乡土景观,提高公众参与度,才能实现区域土地整治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对耕地数量、质量与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是耕地保护理论体系的丰富与升华,是耕地空间分区管制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以辽宁省盘锦市为研究区,基于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耕地资源数量、质量和生态特征进行现状评价及空间保护分析,可为耕地资源三位一体的保护分区提供理论和方法借鉴。结果表明:盘锦市耕地数量特征值相对较高,集中分布特征显著。耕地质量及生态指数的高值与低值区域均呈现分散和不均匀分布的空间特征,集中分布在粮食主产区域。耕地数量空间集聚性相对较高,耕地密度大的地区集聚特征显著,属于HH型高值分布区域。耕地质量的空间集聚性相对较差,HH型与LL型区域耕地质量指数的空间分布较为零散。耕地生态的空间集聚性不显著。根据耕地资源空间相关性特征的分析结果,可将研究区耕地划分为优势保护区、一般保护区、整治改良区和农业结构调整区等4个一级保护分区和10个二级保护分区,建立耕地"三位一体"保护分区。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区域生态环保空间规划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重庆市璧山区的生态环境概况,依据区域生态体系构建的总体原则,采用GIS分析方法科学划分了自然生态保留区、生态功能调节区、食物安全保障区和宜居环境维护区4类综合环境功能区和8个亚区,初步构建了全区生态环保空间格局。结果表明,规划期(到2020年)自然生态保留区面积为175.23 km~2,占幅员面积的19.15%;食物安全保障区的基本农田数量保持在336.87 km~2,占国土面积比例底限为不低于35.00%;宜居环境维护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80.19 km~2;明确了研究区各生态环保空间分区的空间"落地"定位。依据其空间分布特征,制订了相应的空间分级管制方案,实现城乡专项规划的全覆盖。  相似文献   

5.
通过构建江西省贵溪市小班尺度的森林生态功能BP神经网络模型,分析研究区小班尺度的森林生态功能的空间格局;构建区域尺度的森林生态功能模型,分析研究区整体森林生态功能状况;构建森林生态功能空间均衡度指数模型,分析研究区森林生态功能的均衡分布状况。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结构为“8-5-1”,网络性能能够满足研究要求;研究区有林地小班的森林生态功能分为“好”“中”“差”3个等级,分别占有林地小班总面积的3.6%、88.4%、8.0%;区域尺度森林生态功能得分为0.609 7,整体森林生态功能等级为“差”;森林生态功能空间均衡度指数为0.863 8,森林生态功能在空间分布上较为均衡。研究区小班尺度森林生态功能等级为“中”占比较大,国家公益林保护成效显著,森林生态功能在空间分布上较为均衡,但整体森林生态功能较差。  相似文献   

6.
以桂林市区的生态敏感性问题为研究对象,选取坡度、高程、水域、植被覆盖指数(NDVI)、土地利用类型5个敏感性因子,利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敏感性因子权重,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得到桂林市区生态敏感性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桂林市区生态敏感性总体较高,区域差异比较明显;高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低度敏感区和不敏感区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6.7%、31.0%、27.8%和24.5%.对桂林市区生态敏感性进行分析,并提出分区保护与建设的建议,为桂林市区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经济布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9):175-176
现如今我国土地利用存在诸多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出现了土地供求失衡、人地矛盾尖锐、土地低效利用以及土壤污染破坏等问题。以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为研究区,结合研究区域实际情况选取评价指标,以Arc GIS空间分析系统作为技术平台,采用变异系数法确定评价因素指标权重,借鉴美国土地评价与立地分析系统(LESA)方法,建立耕地综合质量评价体系;根据研究区耕地综合质量评价的结果,将彰武县划分为不同土地整治类型区,并针对各个整治区的特点与问题提出相应的整治建议。  相似文献   

8.
针对生态涵养区农业绿色发展问题,以北京市生态涵养区为研究对象,将北京生态涵养区110个乡镇作为评价单元,构建农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北京市生态涵养区农业绿色发展评价,并采用空间自相关和限制性因素分析方法,对农业绿色发展的空间分布特征和限制性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北京市生态涵养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总体水平较高,空间上呈现出北部和西部地区乡镇高于其他区域的特征;2)北京市生态涵养区农业绿色发展在空间上有聚集和相互影响特征,农业绿色发展需要各乡镇协同发展、共同提升;3)各乡镇农业绿色发展的限制因素不同,可以根据农业绿色发展的水平和限制因素有针对性的制定提高乡镇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措施和政策。本研究可以丰富北京市生态涵养区农业绿色发展理论体系以及评价手段,对于指导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下的农业绿色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掌握贵州省乌蒙山区域"兴地惠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项目在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的成效,以贵州省赫章县兴发乡兴发村等村土地整治项目为例,采用资料查阅法、数学统计法、对比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从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进行分析,并总结了该项目的典型做法。结果表明:研究区完成预期建设任务,在耕地保护、粮食安全、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等方面效果显著;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农民参与度和控制工程质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结果可为后期乌蒙山区域土地整治项目的开展提供依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主要利用GIS对土地整治中水源工程空间布局进行研究,通过GIS对规划区进行DEM空间数字模拟,分析出项目区水资源的供给量数据生成、总需求量分析和供需平衡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水源工程的布局情况,项目区多数区域水资源可在阿蓬江支流取水,局部区域因缺水相应的蓄水设施水资源相对匮乏,如项目区西北部的旱地区。在干旱区域进行综合治理和在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原则下,对水源工程合理布局安排,新建蓄水池5口,解决该区域旱地干旱季节缺水问题。  相似文献   

11.
陕西定边盐渍土土壤含盐量和pH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给陕西省定边县堆子梁镇盐渍土综合整治提供基础资料,对该地区盐渍土土壤含盐量和pH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对研究区土壤含盐量和pH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含盐量的平均值为0.54%,高于强度盐渍化土标准(0.4%),属于强度盐渍化土;pH的平均值为8.90,属于碱性土壤;同时,pH空间分布格局总体呈高含盐量区域pH低的特点。分析半方差函数可知,土壤含盐量变化符合指数模型,自相关距为2 010m,块金系数C0/(C0+C)为0.50,表现出中等变异程度;pH变化符合线性模型,自相关距为2 377m,块金系数C0/(C0+C)为0.21,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根据盐渍土土壤性质的空间分布特征,在研究区盐渍土土壤综合整治中,可采取分区域、分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良与利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山东农业科学》2019,(11):161-167
土地整治对于改善耕地质量,提高土地利用条件具有重要意义,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对土地整治工程实施的生态绩效进行评价是评判工程生态适宜性的重要手段。本文以济南市商河县土地整治的典型项目为例,根据研究区土地整治工程实施特点,选取评价指标,构建土地整治工程实施的生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对土地整治工程实施的生态绩效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商河县土地整治工程实施的综合生态绩效平均值为0.2964,绩效水平处于一般等级。其中,农田景观绩效平均值为0.4044,绩效等级为良好,农业生产环境绩效和生态功能绩效均为一般等级,绩效平均值分别为0.3101和0.3757,说明土地整治工程实施在提高土地利用条件,改善土地利用结构的同时也对该区域的生态环境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改善作用不明显,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3.
基于“新三农”问题的视角,在分析农村土地整治对农民权益保护、农村可持续稳定和农业生态安全产生影响的基础上,从区域尺度构建土地整治对“新三农”问题的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引入熵权灰靶模型,以江苏省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十一.五”期间江苏省土地整治对“新三农”问题的影响效应显著,但区域差异较为明显。从综合效应来看,苏北明显好于苏中和苏南地区;从分层效应来看,江苏土地整治在维护农村可持续稳定方面作出了显著成绩,但在农民权益保护和农业生态安全维护方面略有不足,忽视了土地整治过程可能引发的社会风险和生态风险问题。因此,有必要转变现阶段的土地整治模式,完善制度体系及工作机制,以提升土地整治的综合效应  相似文献   

14.
乡村更新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城乡统筹发展、新农村建设等趋势下的必然结果,但目前依托土地整治平台达到乡村更新为目的的研究在国内较少。以"有机更新"和"谨慎更新"为理论基础,通过分析浦东合庆土地整治项目案例中现状区域发展的瓶颈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乡村更新的土地整治的目标、动力,因地制宜地以产业化、生态化为原则划分了居住生活区-立体农业区-果林生产区并存的规划布局,并分别在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保持、村庄整治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的工程设计。  相似文献   

15.
川东浅丘区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四川盆地东部低山浅丘区为例,基于生态安全视角,深入实地调查本区域土地整治规划动态。通过对川东浅丘区土地利用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进行浅析,得出该特殊区域土地整治规划实施的次生环境影响,并提出造成次生环境干扰的相关补救措施及统筹土地整治过程与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政策建议,以期为该区土地整治规划的环境质量评价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并促使其生态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16.
以湖北省为研究对象,运用综合指标法,考虑研究区域与土地资源密切相关的因素,基于PSR模型从压力、状态、响应3个方面构建研究区域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通过GIS技术获得研究区域的土地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运用统计分析法计算研究范围市域尺度的土地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平均值,据此将该区域土地资源生态承载力划分为3种类型区——低承载力区、一般承载力区、高承载力区;最后,分析了湖北省土地资源生态承载力空间格局现状。结果表明:湖北省土地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空间分布呈现中西部低、东部高的特点,高承载力区位于山区;一般承载力区位于西北、西南、东北部;低承载力区位于中部平原区。  相似文献   

17.
为科学划分山地丘陵区土地综合整治类型区,实现分区域、差别化推进土地综合整治,以重庆市江津区为研究区,构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功能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三生”功能综合指数测算与“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分区,探究研究区土地综合整治差别化策略。结果表明:研究区“三生”功能综合指数空间差异性特征显著,总体呈北高南低的带状分布趋势,高-高型、低-低型、随机型占比分别为34.53%、38.32%、26.01%。“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均值为0.55,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呈现总体协调状态,其中协调区域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6.29%,失调区域占43.71%。基于研究区“三生”功能综合指数及其耦合协调测度结果,将研究区土地综合整治类型划分为重点整治、选择整治、保护整治、不宜整治4种类型,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9.84%、14.24%、22.68%、23.24%。在此基础上,结合地形差异化特征设计土地综合整治策略。“三生”功能综合指数与耦合协调度相结合的方法能够有效指导土地综合整治分区,以地形条件为出发点制定差别化整治策略能够明确山地丘陵区土地整治目标与方向。  相似文献   

18.
以洱海流域为研究区,借助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利用Landsat 8 OLI系列影像,合成研究区域的增强的指数型建筑指数(EIBI)并对洱海流域建成区进行提取,再对研究区域遥感生态指数进行合成,通过对建成区范围与流域范围内遥感生态指数进行空间相关分析,从而对2014—2021年洱海流域及其建成区进行生态评估。结果表明,EIBI可有效增强建筑信息,使用EIBI可有效、准确地提取研究区域建成区,经过EIBI提取,洱海流域2014—2021年建成区扩张面积共14.712 km2;2014—2021年洱海流域生态明显改善,遥感生态指数增加0.008,其上升速率为0.001/年,流域内超过65%的区域生态得到改善;洱海流域建成区与生态未得到改善区域大致匹配,建成区经过生态修复后生态质量未见显著提升,且建成区生态质量呈逐年下降趋势,说明建成区对环境改善具有阻力。  相似文献   

19.
吉林省辽河流域是农业种植和畜禽养殖的重点区域,由于生产与生活空间的不断扩张,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空间受到侵占,科学地识别和划定生态空间对于维持区域生态平衡、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构建包括植被覆盖指数、植被类型、生境服务质量指数、河流廊道连通性指数等4个指标的生态空间重要性评价体系的基础上,综合运用3S技术(即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集成多源空间数据,运用空间分析与因子分析法对吉林省辽河流域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空间进行评价,辨识出关键性生物多样性保护用地空间。研究结果表明:极重要、重要的生态空间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南部的林地和河流廊道两侧,须重点保护、严禁或限制开发;研究区的西北部除城镇外的区域评价等级为较重要,主要为农田生态系统;建设用地的生物多样性程度较低。研究结果可为吉林省辽河流域的生态建设规划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相应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生态系统作为地球生命的支撑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人类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理解的不断深入,生态系统的保护及其服务价值的量化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近年来,各国学者对全球尺度、国家尺度、区域尺度及单个生态系统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测算,对县域尺度及土地整治前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动的研究较少。基于国内外研究成果,以Constanza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模型为基础,通过当量因子修订、功能性修正与经济性调整等过程,结合耕地整治前后土地利用变化及不同利用方式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差值,对河北省怀来县耕地整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进行测算。结果表明,怀来县2014—2015年耕地整治提升区面积为13 750 hm~2,新增耕地面积为4 592 hm~2,耕地整治生态潜力值为2 376.21万元,其中原有耕地生态服务价值提升356.47万元,新增耕地生态服务价值为2 019.73万元。该研究探索适用于县域尺度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算方法,并结合土地整治项目对怀来县土地整治生态潜力进行测算,通过该研究为县域尺度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算、土地整治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土地整治生态潜力测算、生态文明安全保护等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与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