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可金  许承保 《花生学报》2003,32(Z1):356-360
比较了不同果型花生品种和不同种植方式对花生的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和生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小果型品种出苗整齐,出叶速度较快,荚果发育较早;大果型品种的苗壮,分枝数、果针数、荚果数和干物质积累多,产量较高,小果型品种产量较低.覆膜栽培比露地栽培的植株发育快,长势旺,覆膜的株高、分枝数、果针数、结荚数、荚果重、植株重、根瘤数以及叶面积等均明显高于露地花生,且覆膜栽培的花生产量也显著高于露地栽培,其中大果型品种增产幅度最大,达44.0%,小果型品种增产幅度最小.  相似文献   

2.
研究不同果型花生品种及其种植方式对花生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和生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小果型品种出苗整齐,出叶速度较快,荚果发育较早;大果型品种的苗壮,分枝数、果针数、荚果数和干物质积累多,产量较高,小果型品种产量较低。覆膜栽培比露地栽培的植株发育快,长势旺。覆膜花生的株高、分枝数、果针数、结荚数、荚果重、植株重、根瘤数以及叶面积等均明显高于露地花生,且覆膜栽培的花生产量也显著高于露地栽培,其中大果型品种增产幅度较大,达44.0%,小果型品种增产幅度较小。  相似文献   

3.
覆膜栽培对抗氧化花生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引进高抗氧化花生品种(AQ),研究了覆膜栽培对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覆盖能提高全生育期的叶面积指数,对干物质积累量的增加有促进作用。可促进花生提前出苗、开花、苗期早发稳长,单株饱果数、结果枝数、百果重和单株生产力增加,秕果数减少。产量和品质都比露地栽培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4.
花生收获前发芽烂果的原因与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生产实践和试验发现,常规栽培花生收获前发芽烂果率一般在7%左右,最高可达30%,并且远果柄处种仁发芽烂果率高,近果柄处种仁发芽烂果率低。发芽烂果可直接导致花生品质下降,影响花生产量。1花生收获前发芽烂果的原因花生收获前发芽烂果是受光照、株际湿度、荚果...  相似文献   

5.
花生产量与农艺性状的灰关联熵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运用灰关联熵分析方法,对9个花生品种的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灰关联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花 生产量与农艺性状的熵关联度为:生育期0. 9558,株高0. 9859,分枝数0. 9887,结果枝数0. 9920,侧枝长0. 9888,单 株果数0. 9932,叶斑病病指0. 9839,烂果数0. 9858,百果重0. 9933,百仁重0. 9936,出仁率0. 9887;熵关联序为:百 仁重>百果重>单株果数>结果枝数>侧枝长>出仁率>分枝数>株高>叶斑病病指>烂果数>生育期。  相似文献   

6.
种植密度对花生开花结荚习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本试验设定的种植密度范围内,超过一定密度时密度越大,单株花量、果针数、荚果数和饱果数越少,开花天数缩短,但合理密植却有利于单位面积内的开花数、成针数、荚果数、饱果数及果重的增加,有利于有效花率、成针率、成果率、饱果率和出仁率的提高,这是合理密植增产的重要因素。试验结果表明,以株行距19.8cm×16.5cm,即每亩种植2.4万粒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7.
通过设置盆栽试验,研究不同钙肥梯度与覆膜栽培对湖南低钙红壤花生根系形态发育特征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钙肥对根系生物量影响较小,覆膜显著增加了根系生物量、总根系长度、体积、表面积。露地栽培Ca50处理(折合每公顷施熟石灰750kg)总根系长度、表面积及体积与Ca0(未施用钙肥)相比,提高幅度分别为49.48%、39.07%、27.91%,Ca25(折合每公顷施熟石灰375kg)与Ca50处理0~20cm土层内根长密度分布比例分别比Ca0处理高13.53%和17.22%。同一钙肥处理下,覆膜栽培不同土层根系表面积和体积表现高于露地栽培。露地栽培中不同钙肥处理根系表面积和体积在0~20cm和40cm以下土层大小顺序为Ca50Ca25Ca0,Ca50处理比Ca0提高54.99%、35.97%。总根系长度、0~20cm土层内根系长度和表面积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总根系表面积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钙肥与覆膜有利于湖南低钙红壤花生0~20cm土层内侧根及根毛的生长,增加不同土层根系表面积和体积,有利于获得高植株群体质量、产量和收获指数。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夏花生麦田套种与麦茬直播覆膜栽培的增产效果及其机理进行了研究,阐明了土壤理化性状、温度、水分、微生物等因素对麦套(免耕)、麦茬直播(耕翻)情况下,覆膜栽培花生的影响。上述因素对夏花生产量构成因素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前期叶面积迅速扩大,后期功能叶片较多,从而加速前、中期的生育进程,使饱果成熟期得以延长,协调了荚果充实期“源”、“库”、“流”之间的关系,增加了单株饱果数,提高了百果重和出仁率。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不同覆膜侧播种植模式的增产机理,以沧麦6005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及产量结构、水分利用率及灌浆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F2处理(起垄覆膜,垄宽45 cm,沟宽45 cm,沟内种4行,行距15 cm)的产量最高,显著高于CK(露地等行距平播),增产21. 95%。F2处理的平均穗粒数16. 83穗,显著高于CK37. 95%;其土壤水分利用率最高,显著高于其他覆膜处理和CK;其灌浆速率高峰均出现在花后19 d,为2. 16 g/d,而CK的灌浆速率于开花后16 d即达到最高,为2. 08 g/d。F2处理比CK增产主要在于穗粒数的增加,而比其他覆膜侧播处理增产主要在于穗数和穗粒数的增加。F2处理增加土壤贮水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减少水分蒸发损失,促进小麦生长和产量增加;同时覆膜后可延长灌浆期,促使灌浆速率达到高峰时间延迟。F2是本研究中的最佳覆膜侧播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10.
膜下滴灌追肥对花生生长发育、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膜下滴灌条件下花生花针期最适的施肥量,以花育25号为材料,在同一灌水量水平下设3个追肥处理,分别为尿素45 kg·hm~(-2)和磷酸二氢钾60 kg·hm~(-2)(T1)、尿素67.5 kg·hm~(-2)和磷酸二氢钾90 kg·hm~(-2)(T2)、尿素90 kg·hm~(-2)和磷酸二氢钾120 kg·hm~(-2)(T3)。研究不同处理对花生生长发育、光合特性和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花针期追肥可显著降低花生营养器官生物量,增加花生经济产量,提高收获指数,增加花生结荚期和饱果成熟期叶片的叶绿素含量、蒸腾速率和净光合速率。膜下滴灌追肥处理能增加花生百果质量、百仁质量及出仁率,提高花生籽仁脂肪、油酸含量与油酸亚油酸比值(O/L)。因此,花生产量的提高,主要是通过提高单株有效结果数、荚果饱满程度及提高单果质量实现的。花生荚果产量随着追肥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T2处理产量最高。综合考虑产量增加收益及肥料投入成本,在本试验条件下,膜下滴灌T1和T2处理是达到高产高效的追肥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防治棉花烂铃的技术措施,以棉花品种K836为材料,设去下部4个果枝、行间盖膜、覆盖秸秆、喷杀菌剂、喷落叶剂及常规管理(对照)6个处理,采用随机区组排列,于 2013-2014 年在山东临清比较研究了不同措施对棉花烂铃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去下部4个果枝、覆盖秸秆和喷杀菌剂3个处理的烂铃数2013年减少了28.1%、36.4%和8.0%,2014年减少了14.9%、30.6%和12.4%。喷落叶剂2013年表现为增加烂铃数和烂铃率,2014年则减少烂铃数和烂铃率,2年的效果不一致。行间盖膜增加了烂铃数,提高了烂铃率。不同处理的2013年籽棉产量基本相当,2014年去下部4个果枝的籽棉产量略有增加,其余几个处理间产量无明显差异。表明,去下部4个果枝、覆盖秸秆和喷杀菌剂皆具有较好的防烂铃效果;喷落叶剂防烂铃效果不稳定,行间盖膜没有防烂铃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马铃薯》2016,(3):149-153
以马铃薯品种‘陇薯3号’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计了3种覆膜栽培模式(春季覆膜栽培、播前覆膜栽培、露地栽培)与3个播种时期(4月20日、4月30日、5月10日),共9个处理组合,研究了不同覆膜栽培模式与不同播期互作效应对寒旱区马铃薯商品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春季覆膜栽培模式,在4月30日和5月10日播种,可使马铃薯早出苗、早成熟,缩短马铃薯生育期,商品薯率达86%以上,产量位居前2位,分别达2 008和1 899 kg/667m2,且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在寒旱区马铃薯种植区有一定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3.
以漯花4087为材料,设置7个播种密度,研究播种密度对花生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漯花4087的主茎高和侧枝长随着密度的加大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随着密度的增加,漯花4087的单株果数和饱果数不断减少,单株秕果数增加;百果重、百仁重、出仁率随着密度增加而降低;产量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密度为19.5万穴/公顷时漯花4087产量和经济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14.
对起垄覆膜、起垄无膜处理与常规进行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起垄覆膜处理水稻株高增加18.4 cm,分蘖起始时间早9 d、最高分蘖时间早7 d、最高分蘖增加47.5株/m2、穗数增加57.4穗/m2、齐穗和成熟早2 d和3 d、穗粒数增加6.15粒,而千粒重降低1 g、最终水稻理论增产102.8 kg/667 m2,实测产量增加26.6 kg/667 m2,增产达4.36%;起垄无膜处理水稻株高降低4.8 cm、收获穗数降低13.3穗/m2,理论产量减少19 kg/667 m2实测产量减少94.4 kg/667 m2,最终常规处理比起垄无膜处理增产14.65%。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对315份广东珍珠豆型花生品种的八个性状间的多元回归方程 偏相关系数进行了测定和检验,分析了与单株产量有关的主要综合性状。试验结果表明,当单株果数、有效分枝数、百果数和出仁率增加时,该品种的单株生产力就较高.  相似文献   

16.
论述了变动灌水定额(0——10.16cm)对花生品种T—32的生长、产量和含油量的影响。增加灌水定额进一步增加了单株的株高、叶片数、秕果数和成果数以及每公顷的荚果产量。不同的灌溉处理对于单株分枝数、每个荚果的种子数、种子百粒重、出仁率和植株地上部的干重几乎无影响。灌溉处理比不灌溉的提高含油率1.6%。 收集了核算作物从土壤水分中的耗水数据,表明生长和发育期间以开花至下针阶段日耗水量最大(4.87mm)。可注意的是成熟阶段观察到的日耗水量最小(0.63mm)。由不灌溉到灌水10.16cm/公顷,生产每公担荚果的总耗水量需要从44.29mm增至51.95mm。  相似文献   

17.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夏直播花生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山花108为供试品种,研究了不同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夏直播花生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出苗期、出苗—开花期、开花—结荚期长短受播种期影响较大,开花下针后,播期越晚生育进程越快;随着播期的推迟,花生主茎高、侧枝长、分枝数、单株结果数和出仁率均呈现下降趋势,千克果数和千克仁数则呈上升趋势,同一播期下,随密度的增加,花生主茎高、侧枝长、千克果数、千克仁数均呈现上升趋势;分枝数呈现降低趋势;6月5日、6月10、6月15日处理的花生单株结果数、花生产量随密度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6月20日处理随密度增加而增加。6月5日处理的最高荚果产量和籽仁产量比6月10日、6月15日、6月20日处理分别提高3.58%、5.03%、16.88%和21.65%、27.76%、35.29%,差异达显著水平。因此,夏直播花生应抢茬早播。宜于6月10日前,不应晚于6月15日播种。播种密度为15.0~16.5万穴/hm2。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防控花生淹涝灾害的最佳耕作方式,分别选用淹涝敏感品种中花4号和耐渍品种湘花2008,采取不同起垄高度(0、10、20cm)与不同覆膜方式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了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特性、荚果产量与品质性状。结果表明:(1)渍涝条件下随垄高的增加,不论敏感和耐渍品种,净光合作用速率、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和蒸腾速率等光合指标均呈先高后低的变化趋势,且覆膜明显高于露地,覆膜条件下花生的叶绿素含量持续增长,而露地栽培呈先高后低变化;(2)起垄覆膜栽培增产效果好,主要缘于单株饱果数、饱果率、百果重等均提高;(3)起垄覆膜栽培的籽仁油分、蛋白质含量总体均高于平垄露地栽培,其中敏感品种的油分、蛋白含量均以垄高10cm较高,覆膜栽培降低油分、提高蛋白质含量;耐渍品种不论覆膜与否油分含量均以垄高20cm较高,而蛋白质含量则以垄高10cm较高,覆膜栽培提高油分。结论:适度起垄辅以覆膜的耕种模式对耐渍和敏感品种防控淹涝灾害均有较好效果,敏感品种的适宜垄高为10~20cm,耐渍品种10cm为宜。  相似文献   

19.
为揭示超高产田花生籽仁发育规律,以花育33号为试验材料,初步研究了超高产田花生籽仁百仁质量、出仁率、折干率以及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变化.结果表明:超高产田花生单株结果数平均20.3个,单株果质量50.7 g,测产产量11634 kg/hm2.籽仁干物质积累呈慢—快—慢的趋势,混合百仁质量快速增长期为播种后86~138 d间...  相似文献   

20.
旱地油菜地膜覆盖栽培的水热效应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油菜覆膜栽培研究表明,不同生长阶段耕层日平均土温提高0.51-0.78℃,全生育期增加有效积温140℃,土壤含水量提高0.42%-1.88%,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79-4.10kg/mm.hm^2。覆膜栽培缩短生育期6-11d,杂油77产量达到3371.10kg/hm^2,比露地栽培增产23.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