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玉米品种110 cm大垄栽培密度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摸索出适合于肇东市玉米大垄双行栽培的主栽玉米品种的合理密度,进行了玉米110 cm大垄园区密度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农华101种植密度为63 750株/hm~2和飞天358种植密度为75 000株/hm~2这2个处理产量最高,综合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旨在研究行距和密度对大豆新品种‘合农76’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明确不同行距下‘合农76’最佳密度。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行距,30 cm和45 cm;副区为密度,30、35、40、45、50万株/hm~2,用D1、D2、D3、D4、D5表示。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呈先增加再降低的趋势,产量最高的密度处理为D2,即35万株/hm~2,且不倒伏;45 cm行距下最佳密度为38.00万株/hm~2时,产量为3289.79 kg/hm~2;30 cm行距下最佳密度为37.18万株/hm~2时,产量为3211.96 kg/hm~2;随着密度的增加,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蛋白质和脂肪最高的处理为D1。综上所述,‘合农76’在45 cm行距下最佳密度为38.00万株/hm~2,30 cm行距下最佳密度为37.18万株/hm~2。  相似文献   

3.
为给高产小麦品种‘洛麦23'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参考,在大田条件下,连续2a以‘洛麦23'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3个行距和3个播量对其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行距间,小麦籽粒产量表现为行距15cm最高,较行距10cm和行距20cm高2.13%和8.84%,茎蘖数表现拔节期行距10cm和行距15cm显著高于行距20cm,叶面积指数(LAI)表现越冬期和起身期行距10cm和行距15cm显著高于行距20cm、花后30d行距15cm高于行距10cm和行距20cm,粒质量叶比和粒数叶比表现为行距10cm和行距15cm高于行距20cm,结实粒表现为行距15cm高于行距10cm和行距20cm;不同播量间,产量表现150kg·hm~(-2)播量和262.5kg·hm~(-2)播量高于375kg·hm~(-2)播量,分别较375kg·hm~(-2)播量高3.45%和5.92%,粒质量叶比表现为150kg·hm~(-2)播量和262.5kg·hm~(-2)播量显著高于375kg·hm~(-2)播量,茎蘖数、LAI、粒数叶比和结实粒无显著差异。不同行距下各播量茎蘖数、LAI、粒数叶比和结实粒表现各有区别,产量以行距15cm配置播量150kg·hm~(-2)为最高,达8 750.43kg·hm~(-2)。在‘洛麦23'推广应用中,可以适当调控行距和播量,做到种法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品种高产潜力。  相似文献   

4.
会宁县旱地大豆全膜覆土穴播密度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张豆1号为指示品种,在会宁县旱地进行了大豆全膜覆土穴播适宜种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当行距为60 cm、穴距为14 cm时,大豆折合产量最高,为3 156.25 kg/hm~2;行距为50 cm、穴距为18 cm和20 cm时,大豆折合产量较高,分别为3 054.17、2 987.50 kg/hm~2。且这3个密度处理的大豆综合性状优良。因此认为,会宁县旱地大豆全膜覆土穴播栽培的最佳种植密度为行距60 cm、穴距14 cm和行距50 cm、穴距18~20 cm。  相似文献   

5.
宽幅匀播不同行距配置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比较小麦宽幅匀播不同行距配置效果,确定适宜本地区的最佳行距配置,特设12 cm+8 cm、16 cm+8 cm、20 cm+8 cm、24 cm+8 cm、等行距20 cm对照共5个行距处理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理论测产以净行距20 cm+播幅8 cm处理最高,较净行距16 cm+播幅8 cm处理高1 719 kg/hm~2;实际产量净行距12 cm+播幅8 cm处理最高,较对照等行距20 cm处理高2 100 kg/hm~2,说明前期形态指标只是一个参考,前期指标高不能决定后期产量就高,特别是拔节前,各种指标不是最后的参考指标,净行距12 cm+播幅8 cm处理是适宜的行距配置。  相似文献   

6.
通过2因素4水平完全随机区组试验,探究天水市麦积区干旱山地小麦最佳播种量,结果表明:冬小麦宽幅匀播处理10行距26 cm、播种量225 kg/hm~2,产量为6 520.5 kg/hm~2最高,主要性状比其他处理均优。建议在肥力好的地块可选行距为26 cm、播种量225 kg/hm~2的种植密度,在肥力低下的地块可选行距为26 cm、播种量187.5 kg/hm~2的种植密度进行试验。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以郑单958为试材,在6.0万株/hm~2和7.5万株/hm~2密度下设置50、60、70、80 cm等行距和80 cm+40 cm宽窄行种植,研究其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对穗位高和茎粗影响较大,差异显著;不同行距对玉米株高、穗位高和茎粗的影响不一,均以60 cm和70 cm等行距的较大;不同密度和行距对不同时期干物质积累、玉米叶片SPAD值和产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综合分析,本试验在设置密度范围内以60 cm等行距种植为最佳。  相似文献   

8.
采取随机区组排列法,在城固县开展不同栽培密度对马铃薯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城固县马铃薯最佳栽培密度为67 500穴/hm~2,商品薯产量可达27 114.0 kg/hm~2,纯收入可达24 771.0元/hm~2,栽培密度过大或过小对产量都有较大的影响。播种规格为用1 m宽的地膜种植2行,行距45 cm,穴距33 cm;2 m宽的地膜种植4~5行,等行距种植,行距45 cm,穴距30 cm。  相似文献   

9.
栽培因素对冬小麦新品种邯6172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等水肥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密度、行距和基肥施用量对冬小麦新品种邯6172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半精量播种,行距17cm,基肥底施N180kg/hm~2、P2O575kg/hm~2和K2O75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小麦宽幅匀播在淮南地区的适应性。[方法]以扬麦19为材料,利用不同的密度(225万、300万、375万/hm~2)和行距(15、20、25 cm)组合,通过测定各处理从开花期到灌浆期旗叶叶绿素含量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探索适合宽幅匀播栽培技术的最佳密度行距组合。[结果]各处理从开花期到灌浆期旗叶叶绿素含量呈先上升再下降的单峰曲线,在灌浆1期时叶绿素含量到达高峰,并且此时基本苗为300万/hm~2,行距为25 cm的处理叶绿素含量最高。各处理的产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最佳基本苗为300万/hm~2,最佳行距为25 cm。产量和旗叶叶绿素含量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灌浆1期的叶绿素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结论]11月初播种的小麦采用宽幅匀播高产栽培技术时,以基本苗300万/hm~2、行距20~25 cm为最佳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11.
在平凉市崆峒区雨养旱塬区进行了不同播量和不同行距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胡麻宽幅匀播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平凉市崆峒区北部旱塬地胡麻宽幅匀播种植以行距为22 cm、播量82.5 kg/hm~2时折合产量最高,为2 480.10 kg/hm~2,可在崆峒区雨养旱源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2013~2014年,以农华101为试验品种,设置55、65、75、40~90、35~165 cm等5个行距处理,研究不同行距配置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行距配置土壤含水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遵循先升高再降低的规律,土壤30~80 cm储存水分较多。降雨量较大的年份,行距配置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不明显。在降雨量正常的年份,行距配置对55、65、75 cm均匀行处理影响不明显,行间距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较为明显,行距35~165 cm配置的土壤含水量较低,较含水量最高处理低4个百分点。行距配置对40~90 cm处理的土壤含水量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2016年8月~2017年8月,在内蒙古农业大学进行了不同行距蒙农根茎冰草(Agropyron michnoi Roshev.)新品系生长发育的田间小区试验,对不同行距处理的观测和评价的结果表明:试验行距对物候期、出苗率和保苗率、株高及生长速度的影响不明显;但对草产量和种子产量的影响较大,其中以行距20 cm处理的干草产量值为最大,为3 564.00 kg/hm~2,以行距60 cm处理的潜在种子产量和表现种子产量值为最大,分别为1 271.81 kg/hm~2和317.95 kg/hm~2。  相似文献   

14.
2014年在宁夏平罗县通伏乡、灵武农场两地开展了水稻播后上水栽培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稻播后上水栽培方式下,富源四号品种水稻播种密度应以播种量300 kg/hm~2、穴距10~20 cm、行距20 cm为宜,宁粳43号品种水稻播种密度应以播种量225 kg/hm~2、穴距10~20 cm、行距15 cm为宜。  相似文献   

15.
在会宁县柴家门镇进行了地膜多次利用穴播胡麻不同行距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穴播行距的降低,胡麻产量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合适的种植密度是协调单株和群体生产力矛盾的关键,是实现高产高效的保证。作为调控群体特征措施的行距及密度,在现阶段生产水平下,旧膜穴播胡麻穴行距以13.5 cm,即每幅9~10行,密度50.25万~55.8万穴/hm~2为宜,就可保证基本苗360万株/hm~2、茎数690万个/hm~2的高产群体所需。  相似文献   

16.
在平凉市崆峒区川水区选择了8个中晚熟玉米品种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农华101、华农887、先赢311、M751和辰诺501综合性状表现良好,籽粒产量分别为13389.6kg/hm~2(排列第一),13111.7kg/hm~2(排列第二),12500.6kg/hm~2(排列第三),12056.2kg/hm~2(排列第四),11945.1kg/hm~2(排列第五),分别比对照先玉335增产14.22%,11.84%,6.63%,2.84%,1.89%,均值得在崆峒区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7.
以丹东地区5个主栽玉米品种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在低密、中密和高密条件下,对产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低密度(45 000株/hm~2)条件下,平展型玉米品种丹玉88比紧凑、半紧凑类型品种更具产量优势;中密度(52 500株/hm~2)条件下,先玉335、京科968半紧凑型品种产量优势更加明显;高密(60 000株/hm~2)条件下,紧凑型品种农华101和郑单958能更好地发挥其丰产性。  相似文献   

18.
以先玉335为指示品种,在庄浪县进行了玉米全膜双垄沟播密度试验。结果表明,旱地梯田先玉335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最佳密度为115 500株/hm~2,窄行距40 cm,宽行距70 cm,最佳株距为20.9 cm,在该种植参数下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9.
采用小区对比法,对玉米宽行增密、小麦精量匀播栽培模式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玉米行距70 cm、播种量为45 kg/hm~2及小麦播种量为195 kg/hm~2时,产量较高;随着播种季节推迟,行距增加,要相应增加播种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筛选夏玉米适宜的种植密度、行距配置。[方法]采用大田试验,设计不同的品种(登海661、郑单958和先玉335)、密度(67 500和90 000株/hm~2)和行距配置(40 cm+80 cm和60 cm+60 cm)构建不同的冠层结构,研究密度和行距配置对不同玉米品种冠层结构、功能及产量的影响。[结果]不同品种对于密度和行距配置的调控响应不一致。登海661在90 000株/hm~2、大小行种植,郑单958、先玉335均在90 000株/hm~2、等行距种植时形成的冠层较合理,表现为产量、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最高。[结论]该研究可为夏玉米的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