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使各地不同程度地呈现出耕地非粮化趋势,影响了国家的粮食安全.本文通过分析造成耕地非粮化的主要原因:种粮收益较低、粮食补贴政策不完善、耕地保护制度缺少硬性约束、地方政府片面理解乡村振兴和消费需求变化等,提出降低种粮成本、完善补贴制度、建立预警机制、加强宣传学习以及走出认识误区等应对措施,来阻断耕地继续非粮...  相似文献   

2.
朱忠贵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10025-10026
解析了造成土地非粮化的成因;一是农村土地流转造成农村土地非粮化;二是工业化、城镇化造成土地非粮化;三是农业结构调整造成土地非粮化。剖析了农村土地非粮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提出了防止农村土地非粮化,保障粮食安全的建议:一是严格控制农村土地流转非粮化现象;二是用法制手段保护耕地;三是规范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四是引导农民进行农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3.
按照"典型性、代表性和可行性"的原则,选取河南滑县、唐河等六个产粮大县作为调研样本区。采取发放问卷、实地走访、座谈会等形式获取第一手数据资料,运用经济学、统计学的相关理论对粮食主产区土地流转中的"非粮化"现象进行分析。结合当前河南经济社会实际提出防控耕地非粮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土地流转范围的不断扩大,耕地流转"非粮化"现象将对国家粮食安全造成严重影响。从浙江、河北和河南3省的耕地流转"非粮化"现状出发,系统梳理耕地流转"非粮化"现象形成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该现象的化解方法。结果表明,耕地流转"非粮化"的形成有经济诱因、认识诱因两大内部诱因以及政策因素、法律因素和监管因素三大外部因素,提出提高收益、强化认识、完善政策、细化立法和加强监督等耕地流转"非粮化"化解对策。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问题一直以来就是关注重点,近年来,关于农地流转引起的"非粮化"现象的研究受到了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通过对农村土地流转"非粮化"现象的文献进行综合评述,深入了解我国流转农地"非粮化"利用的现状。目前,农地流转"非粮化"势头不减,但尚未对我国的粮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农地流转"非农化"的主要原因是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农民作为"理性的经济人"作出的最适合自己和家庭的生产选择。通过研读文献发现,学者们提出的主要解决措施包括:完善粮食补贴政策,农业补贴应以激励粮农增加粮食生产为目的,在制度上规范农地流转以及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与粮食生产相协调。对于未来研究而言,应该注意一下几点:首先,"非粮化"现象与市场的关系;其次,粮食安全与非粮化问题研究相结合;第三,对粮食作物种植进行分类研究,不同的粮食作物随着"非粮化"趋势的推进会呈现出增加或减少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土地流转"非粮化"危及粮食安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土地流转“非粮化”危及粮食安全,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政府主导的规模化土地流转过程中,加强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了谈判地位,但同时也提高了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门槛,使承租方流转的土地无法种粮。其次由于政府出台对发展高效农业的倾斜政策,使流转的土地不愿意种粮。根据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关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部署必须实施粮食战略工程,推进国家粮食核心产区建设,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调整土地流转政策取向,出台鼓励土地流转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耕地"非粮化"现象日益普遍,主要表现为:经济作物用地增加、粮食生产用地减少;产业融合发展减少粮食播种面积;土地撂荒闲置或用于"非农"建设。耕地"非粮化"原因多样,生产者层面包括粮食作物收益较低、土地流转租金逐步提高、农民从事"非农"行业机会增多;消费者层面包括饮食结构变化、休闲需求增强;政府层面包括执行政策的认知偏差、法律制度不够健全、补贴政策有待优化。建议采取以下对策防止耕地"非粮化":优化补贴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严格耕地管理,优化粮食生产条件;完善产业链条,提高粮食种植收益;树立科学理念,增强耕地保护意识;压实主体责任,加大违规处罚力度。  相似文献   

8.
9.
在粮食作物种植比较效益低、农户种粮积极性下降,并且我国粮食产需依然处于紧平衡状态的背景下,针对当前国内各地出现的耕地“非粮化”现象,本文以鲁西平原产粮大县阳谷县为例,基于问卷调研数据,通过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从粮作比例角度出发分析影响耕地“非粮化”的因素,进而提出防控耕地“非粮化”的监管对策,以期为鲁西平原乃至我国广大平原地区防控耕地“非粮化”以及国家研究出台更为有效的惠农政策确保粮食安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城市化步伐加快和农业经济转型促进了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浙江省耕地非粮化率逐渐提高.分析发现,农民非农收入占比和土地流转率对浙江省耕地非粮化有正向作用,说明随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农户有更多的就业选择,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导致耕地闲置,工商资本基于利益角度的考虑,为获取更多收入,倾向将流转后的土地用于...  相似文献   

11.
随着农村土地流转快速化、规模化,农作物种植结构发生了相应变化,种粮面积比例下降,经济作物比例逐渐增加,农地流转呈现"非粮化"趋势。研究宁夏农地流转及种植结构变化,对确保区域粮食安全供给十分必要而紧迫。在梳理农地流转非粮化文献资料的同时,分析宁夏农地流转现状及非粮化原因,最后提出建立农地流转保障粮食安全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12.
农村耕地流转与多形式经营模式,是现代中国农业发展进程中的必经之路,也是耕地改革的发展趋势.当前,中国耕地流转面积已达到承包耕地总面积的三成以上,整体耕地流转形势良好,但其中部分地区已陆续出现了"非农化"与"非粮化"风险.应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耕地保护工作的相关指示,遵守基本原则,坚守政策底线,引导耕地有序健康地...  相似文献   

13.
吴文彪  王心良 《安徽农业科学》2023,(17):243-247+254
基于湖南省2005—2020年耕地利用与粮食生产情况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误差修正模型,探讨湖南省耕地“非粮化”的成因。结果表明:农户非农收入占比和农业补贴对湖南省耕地“非粮化”有正向影响作用;种粮比较收益和单位耕地面积机械总动力对耕地“非粮化”有负向作用。为防范湖南省耕地“非粮化”,应增加农户收入来源、完善农业生产设施以及完善耕地保护与农业补贴政策措施以保障粮食生产。  相似文献   

14.
在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大力开展绿色高质高效行动的背景之下,针对"非粮化"耕地要积极实施生态化的调控.文章在分析"非粮化"耕地产生的原因,依据生态红线、农户的生计需求、调整的难易程度等的基础上,提出分区、分类的"非粮化"耕地调控措施,并结合新时期国家战略导向,提出对"非粮化"耕地整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研究青海省都兰县耕地“非粮化”现象的影响因素为目的,根据都兰县自然禀赋和区位等特点,将可能的影响因素确定为自然地理、距离、政策,并进一步细分为9类影响因子,例如海拔、耕地与各种要素的距离。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不同因子对耕地“非粮化”现象的影响显著与否来判断各因子设立的合理程度。得出不同海拔、不同坡度、耕地面积的不同、是否位于基本农田以及高标准农田范围内,这些都会对耕地的“非粮化”产生较为明显影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基于PVAR的农民收入结构对耕地非粮化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承包地三权分置的放活促使了耕地非粮化现象的加剧。利用PVAR模型,分析了农民收入与耕地非粮化的动态关系,探讨了农民收入结构对耕地非粮化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2002—2017年,耕地非粮化面积和非粮化率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不同阶段受经济发展、国家政策等的影响展现出不同的特点。耕地非粮化主要受农民工资性收入影响,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对非粮化有显著的积极作用,但对非粮化的长期贡献率较小。  相似文献   

17.
沈蒙淅 《乡村科技》2022,(3):136-139
过去10年我国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为农业结构调整,而耕地"非粮化"问题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政府各部门对耕地保护工作职责不明晰.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自然资源部与其他行政主管部门之间的耕地管护职责、治理目标不协同,造成耕地保护管控不力.因此,以整体性治理理论为基础,梳理耕地"非粮化"的逻辑形成,对耕地保护利用目标、管理主体、...  相似文献   

18.
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和政府关注的重点,它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百姓生活的稳定密切相关,而土地流转问题又是三农问题的重点.农村土地流转带动了一大部分农村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使得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本文归纳了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以此能为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提供一些建议,从而达到保障农...  相似文献   

19.
【目的】耕地非粮化问题给粮食安全带来风险,落实耕地保护措施刻不容缓。广州市作为国内一线城市,耕地非粮化现象普遍。分析广州市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特征,探究非粮化过程的驱动力,提出防止耕地非粮化的相关建议,可为广州市耕地非粮化的管控提供参考。【方法】运用GIS空间分析法研究广州市耕地非粮化的时空演变过程,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研究非粮化的影响因素。【结果】(1)2005—2016年广州市耕地非粮化率由60.46%小幅升高至67.17%,2016—2018年耕地非粮化率由67.17%大幅上升至87.53%,2018—2020年耕地非粮化率由87.53%降低至86.91%,耕地非粮化问题严峻。(2)从区域来看,中心城区耕地非粮化水平普遍高于外围城区。2020年,北部从化区非粮化水平较低,耕地非粮化率为58%,荔湾区、海珠区和天河区非粮化水平最高,耕地非粮化率均为100%。(3)广州市耕地非粮化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影响因子间大多表现出双因子增强关系,少数表现出非线性增强关系。各单因子中城镇化率、人均消费水平、地均GDP平均影响力最高,分别为0.9176、0.7059和0.6674,自然资源禀赋维度的因...  相似文献   

20.
湖南省耕地“非粮化”现象日趋凸显,揭示其时空分异特征及驱动机制、提出“非粮化”缓释策略,对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及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3—2020年湖南省地理空间属性数据,运用综合评价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模型以及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从县域尺度探析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格局及驱动机理,并提出缓释策略。结果表明:1)湖南省耕地“非粮化”水平整体波动上升,粮食安全情势不容乐观。2007—2017年耕地“非粮化”水平较前一阶段小幅度下降,2018—2020年耕地“非粮化”水平增幅明显;2)县域耕地“非粮化”水平空间差异特征明显,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布格局,并在年际间表现出由四周向中部聚集的态势,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集聚效应,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于凤凰县、泸溪县、麻阳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等地;3)粮食单产为耕地“非粮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地势起伏度的驱动程度最低,二者交互驱动力对“非粮化”的解释度达93.2%。基于此,未来湖南省应开展差异化的区域“非粮化”管控对策、提高粮食产出水平、增加农民经济收益,以针对性地缓解耕地“非粮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