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进一步验证前期筛选出的6个镉(Cadmium, Cd)高、低积累玉米品种对土壤Cd富集和转运的差异性,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6个不同玉米(Zea mays)品种对重金属Cd富集系数(Bio-concentration coefficient, BCF)和转运系数(Transfer coefficient, TF)的差异。结果表明:6个玉米品种在抽丝期和成熟期的根部及地上部生物量、根部、茎叶及籽粒Cd含量、富集系数、积累量和总富集量均存在显著的种间差异(P0.05)。华彩糯3号和广红糯8号的成熟期茎叶Cd含量分别为16.38 mg·kg~(-1)和13.64 mg·kg~(-1),茎叶Cd富集系数分别为7.45和6.20,Cd转运系数分别为1.88和3.02;籽粒Cd含量分别为0.65 mg·kg~(-1)和0.63 mg·kg~(-1),超过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2762—2017)和饲料卫生标准(GB 13078—2017)限值。粤彩糯2号、华玉8号和广紫糯6号茎叶富集系数分别为2.07、1.39和1.85,籽粒Cd含量分别为0.19、0.17 mg·kg~(-1)和0.15 mg·kg~(-1),高于GB 2762—2017但低于GB 13078—2017限值。仲糯1号茎叶和籽粒富集系数分别为1.85和0.032,玉米籽粒Cd含量为0.07 mg·kg~(-1),符合GB 2762—2017。华彩糯3号和广红糯8号可作为Cd高富集玉米品种,不可用作粮食或饲料;仲糯1号可作为Cd低累积玉米品种,可用作粮食或饲料。  相似文献   

2.
不同玉米品种对土壤镉富集和转运的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盆栽试验研究11个玉米Zea mays品种的Cd富集和转运能力,并进行筛选,旨在为探究和发掘Cd高累积玉米品种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方法】以11个玉米品种为研究对象,在全Cd质量分数为2.5 mg·kg~(-1)的土壤中培养50 d,测定玉米干质量、Cd含量,采用方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不同品种玉米在Cd污染土壤中的干质量、Cd富集和转运能力的差异。【结果】11个品种玉米的根、茎叶的干质量、Cd质量分数、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间均差异显著(P0.05)。华彩糯3号和广红糯8号玉米茎叶Cd质量分数分别为26.66和20.25 mg·kg~(-1)、富集系数分别为10.66和8.10、转运系数分别为1.46和2.16,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华彩糯3号和广红糯8号玉米对Cd的富集和转运能力强于其他品种(P0.01)。【结论】华彩糯3号和广红糯8号玉米对Cd的富集和转运能力较强,属于Cd高累积玉米品种,在Cd污染土壤修复中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镉(Cd)、砷(As)复合污染稻田下不同水稻品种对Cd、As的吸收和累积特征,选取4个低Cd吸收品种(金优463、金优268、金优433和株两优189)和2个当地主栽品种(五丰优111和马坝油毡),在广东韶关红壤区Cd、As复合污染稻田开展大田试验,调查和测定水稻的生长状况以及对Cd、As的吸收与转运情况。结果表明,参试6个水稻品种产量存在显著差异,2个当地主栽品种产量显著高于4个低Cd吸收品种。当地主栽品种马坝油毡籽粒Cd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且超过国家污染物限量标准值(0.2 mg·kg~(-1)),其余品种Cd含量均未超标;6个品种As含量均超过国家标准值(0.2 mg·kg~(-1)),其中金优268籽粒Cd、As含量均为最低值,分别为0.05、0.31 mg·kg~(-1)。相关分析表明,品种间对Cd、As的富集能力和各部位的转运能力存在差异,其中低Cd吸收品种体内Cd从颖壳向籽粒的转运能力较低。因此,为同时降低Cd、As复合污染土壤中水稻籽粒Cd、As含量,在开展低重金属吸收品种选择研究时,需要同时考虑低Cd和低As两种因素。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低镉(Cd)污染(Cd为0.35 mg·kg~(-1))稻田改制的农产品安全利用技术,通过双季稻区早-晚稻轮作,玉米-玉米轮作、水稻-玉米轮作和玉米-水稻轮作试验,研究不同轮作制度下土壤有效Cd、作物不同器官Cd含量,Cd富集系数、转移系数和土壤养分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轮作制度下,水稻根、茎叶和稻米中Cd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66、1.30 mg·kg~(-1)和0.36 mg·kg~(-1);玉米根、茎叶和籽粒中Cd的含量分别为0.50、0.12 mg·kg~(-1)和0.03 mg·kg~(-1);水稻根系、茎叶和籽粒的富集系数平均分别为11.96、4.27和1.19,玉米的分别为1.73、0.50和0.13;水稻的根系向茎叶和茎叶向籽粒转运的转运系数分别为0.36和0.28,玉米的为0.24和0.20;晚稻籽粒Cd含量高于早稻,秋玉米Cd含量高于春玉米;土壤中的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不影响作物对Cd的吸收;种植玉米比同季水稻略有增产。研究表明,在Cd轻度污染地区,晚稻改种玉米能保障粮食作物安全,是一种值得推荐的种植制度。  相似文献   

5.
不同玉米(Zea mays)品种对镉锌积累与转运的差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选取20个玉米(Zea mays)品种作试验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镉-锌(Cd-Zn)复合胁迫下玉米的生长发育及其积累和转运Cd、Zn的差异,以期筛选出Cd、Zn低积累的玉米品种。结果表明,Cd-Zn复合胁迫下,玉米的株高、叶面积、生物量、产量以及玉米根、茎叶和籽粒中Cd、Zn含量在品种间均表现出显著差异。有2个品种籽粒的Cd含量超过国家食品卫生标准(≤0.2 mg·kg-1),13个品种茎叶的Cd含量超过国家饲料卫生标准(≤0.5 mg·kg-1),所有品种籽粒和茎叶的Zn含量均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标准(≤50mg·kg-1);有7个品种的Cd富集系数1,13个品种茎叶转运系数1,所有品种籽粒转运系数均1;20个玉米品种Zn的富集系数均1,有18个品种茎叶转运系数1,6个品种籽粒转运系数1。根据玉米生物量、产量、籽粒Cd和Zn含量、富集系数、转运系数等指标进行评价,认为红单6号、红育1号、云优78、平单2号、屏单2号5个品种可作为Cd低积累玉米品种,雅玉98可作为Zn低积累玉米品种,可分别在个旧地区Cd、Zn中、轻度污染土壤上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6.
采用盆栽试验,在外源重金属镉(Cd)梯度分别为0 mg·kg~(-1)0.5 mg·kg~(-1)、mg·kg~(-1)2 mg·kg~(-1)、4 mg.kg~(-1)、8 mg·kg~(-1)、16 mg·kg~(-1)的供试土壤中种植辣椒,研究其土壤中重金属Cd形态及有效态含量变化,以及辣椒植株内重金属吸收、转运的情况。结果表明:离子态重金属加入土壤后,镉的残渣态所占的比例最高,水溶态和弱酸提取态在种植辣椒后逐步降低,可还原态和可氧化态镉含量略有增加。土壤Cd的全量及有效态含量对辣椒生长从总趋势上均呈负相关的表现,有效态含量越高,植株生长情况越差,特别在低浓度阶段表现较为明显。当土壤中Cd的有效态为低浓度时,外源Cd浓度增加对作物中富集Cd的作用更强,后期趋向平缓。根系的Cd含量与土壤Cd的全量和有效态含量成正相关线性关系,相比茎叶和果实,根系Cd的含量与土壤中Cd有效态含量关系更密切。通过植株中Cd的富集系数研究,可知植株中重金属的迁移是通过根部吸收后由茎叶转运,分布浓度依次为根系茎叶果实。  相似文献   

7.
通过盆栽试验,比较了29种不同基因型旱稻对As、Cd的吸收与转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旱稻在生物量和As、Cd吸收上均表现出显著差异,单株平均生物量和变异系数分别为23.57 g和15.8%。茎叶、颖壳和糙米As含量分别为1.022、0.177、0.050 mg·kg~(-1),变异系数分别为25.1%、54.3%和39.7%;Cd含量分别为0.811、0.230、0.116 mg·kg~(-1),变异系数分别为58.2%、38.9%和58.0%。旱稻不同器官对As、Cd累积的大小顺序均为糙米颖壳茎叶,Cd、As在三器官间的比值分别为1∶1.9∶6.7和1∶3.5∶20.4,说明不同器官间Cd转移系数高于As。相关性分析表明,茎叶与颖壳、茎叶与糙米、颖壳与糙米之间的相关系数:Cd分别为0.466(P0.05)、0.658(P0.01)和0.758(P0.01),As分别为0.437(P0.05)、0.290和0.611(P0.01)。旱稻对Cd的吸收与转运能力以及其基因型差异均较As大。29份不同基因型旱稻糙米As含量均达标(NY 5115—2002,0.5 mg·kg~(-1)),82.8%的旱稻Cd达标(GB 2762—2012,0.2 mg·kg~(-1)),糙米As、Cd含量均低于二分之一标准的基因型占37.9%,包括V2、V3、V6、V11、V12、V13、V15、V16、V19、V20和V25,表明通过筛选Cd、As低吸收的旱稻进行非淹水种植可保障稻米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8.
以水稻中优169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Cd污染对水稻分蘖期植株生长、根系活力、Cd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5 mg·kg~(-1)的Cd污染使分蘖期水稻植株根系活力和生物量明显降低,茎蘖数减少。随着Cd污染程度的增加,水稻根和茎叶Cd含量和积累量明显增加;根和茎叶的Cd富集系数、转移系数均呈降低趋势。1 mg·kg~(-1)和5 mg·kg~(-1)Cd使水稻根系Cd分配比例增加,茎叶Cd分配比例下降,且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9.
不同小麦品种对大田中低量镉富集及转运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为解决Cd污染带来的粮食安全问题及为小麦品种推广应用提供品种特征数据资料,采用田间调查的方法,于黄淮海平原9个小麦种植区采集了59个小麦品种,共计91组土壤-植物点对点样品,基于小麦不同部位Cd含量、茎叶Cd转移系数(TF)及籽粒Cd富集系数(BCF)值等指标对不同小麦品种Cd富集能力进行比较研究;采用聚类分析,以不同基因型小麦的BCF为筛选条件,对59个小麦品种进行了分类。结果表明:除济源外(2.292 mg·kg~(-1)),研究区表层土壤Cd污染状况整体尚好(0.107~0.212 mg·kg~(-1));济源小麦品种籽粒Cd含量范围为0.119~0.150 mg·kg~(-1),其他样点为0.005~0.030 mg·kg~(-1);TF变化区间为0.093~0.500,最大与最小值间相差约4.4倍;BCF变化区间为0.047~0.165,最大与最小值间相差约2.5倍。经聚类分析把不同品种小麦Cd的BCF值分为五类,并筛选出冀麦518、衡0628、衡09观29三个低Cd富集小麦品种。通过BCF推算,在保障籽粒Cd含量不超过食品安全限量标准的前提下,59个小麦品种基本上都可以在国家规定的二类Cd污染土壤上种植,其中,有27个小麦品种还可以在三级Cd污染土壤上种植。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主成分聚类分析研究茶树富集氟的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主成分与聚类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无性系茶树品种体内氟的富集转运特性及其归类划分。结果表明,茶树不同器官氟含量表现为老叶(243.59 mg·kg~(-1))嫩叶(101.60 mg·kg~(-1))根(7.53 mg·kg~(-1))、茎(7.87 mg·kg~(-1))的规律,老叶和嫩叶氟含量分别在124.10~464.69 mg·kg~(-1)和39.77~256.21 mg·kg~(-1)之间,品种间氟含量差异显著(P0.05)。茶树老叶和嫩叶氟含量、氟的富集系数及转移系数在第1主成分(方差贡献率为73.89%)中的载荷系数大于0.9,可据此将不同茶树品种聚氟特征分为4类:乌牛早具有较高的富集系数(106.1)和转移系数(39.4),老叶(464.69 mg·kg~(-1))和嫩叶(256.21 mg·kg~(-1))氟含量较高,为高富集高转移型;凫早2号具有较低的富集系数(34.2)和转移系数(6.7),老叶(124.10 mg·kg~(-1))和嫩叶(39.77 mg·kg~(-1))氟含量较低,为低富集低转移型;龙井43和平阳早的富集系数(55.8~71.7)中等,转移系数(4.9~5.8)较低,老叶(264.10~274.21 mg·kg~(-1))和嫩叶(83.04~117.05 mg·kg~(-1))氟含量中等,为中等富集低转移型;浙农113等茶树品种具有中等富集系数(48.9~65.4)和转移系数(7.9~12.7),老叶(203.69~238.98 mg·kg~(-1))和嫩叶(75.72~100.17 mg·kg~(-1))氟含量也中等,为中等富集中等转移型。  相似文献   

11.
湖南冷水江锑矿区苎麻对重金属的吸收和富集特性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分析了湖南冷水江锑矿区土壤的重金属含量,以及矿区9个采样点的苎麻对Sb、Cd、As和Pb4种重金属的吸收与富集能力及其富集特征。结果表明,矿区土壤受Sb污染严重,9个采样点Sb含量超过全国土壤背景值40~11503倍;伴生有Cd、As、Pb污染,Cd平均含量(13.08mg·kg-1)和As平均含量(82.64mg·kg-1)明显高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三级警戒值,Pb平均含量(71.27mg·kg-1)明显高于全国土壤背景值。苎麻叶和花混合样中的Sb最高达到1103mg·kg-1;苎麻体内的Cd含量均高于一般植物2~10倍,Cd富集系数最高为2.1,转运系数最高为3;As富集系数最高为1.04,转运系数最高为12.42;苎麻地上部对重金属迁移能力较强,当季对Sb、Cd、As迁移量分别达796.55、11.20和31.34mg·m-2。本研究说明苎麻对复合重金属具有一定的耐性,为复合污染植物修复提供了一种新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2.
以福建泉州大坪乡、三明坂面乡和福州福建农林大学茶园为研究对象,使用ICP-MS测定茶园土壤及对应茶树的根、老枝、嫩枝、老叶和嫩叶样品中镉(Cd)和铅(Pb)含量,并对Cd和Pb在茶园土壤—茶树系统中的分布情况以及迁移富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坪乡、坂面乡和农林大学茶园土壤的Cd和Pb的平均含量分别介于0.022~0.076 mg·kg~(-1)和20.73~65.73 mg·kg~(-1),均未超过《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618—2018)限定值.3个茶园茶叶中Cd和Pb含量分别介于0.003~0.054 mg·kg~(-1)和0.01~4.28 mg·kg~(-1),均低于国家标准限值,表明研究区茶园无Cd和Pb污染.整体而言,Cd和Pb不易向茶树地上部迁移,各茶园Cd和Pb在茶树中的转移系数表现为从上而下递减的趋势,嫩叶的转移系数最小,分别为0.01~0.05和0.01~0.06.此外,各茶园茶树对Cd和Pb的富集能力基本表现为叶枝根,嫩叶富集能力最弱,分别为0.098~1.006和0.009~0.048,且各茶园茶树对Cd的富集能力明显大于Pb.本研究结果可为茶园选址及茶园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水稻土镉污染与水稻镉含量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19  
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考察了水稻土中重金属镉(Cd)的浓度对水稻生长及Cd富集的影响以及Cd在水稻植株的分布情况,并进一步研究了糙米(可食部位)对Cd的富集量与土壤中Cd总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各个浓度Cd胁迫下,根、茎叶、稻壳、糙米相比,2个品种水稻都是根累积的Cd含量要高于茎叶和稻壳、糙米,即根>茎叶>稻壳>糙米;在水稻的茎叶细胞中,Cd主要分布在细胞壁,细胞可溶性成分,细胞器Cd的分布量较少,即细胞壁>可溶性部分>细胞器及膜部分;随Cd浓度增加,茎叶中的Cd积累量极显著增加,各细胞组分中的Cd含量均显著增加;根据国标GB 2762-2005对大米中Cd的限最标准(≤0.2 mg·kg~(-1)),水稻土土壤总Cd临界值分别为2.0mg·kg~(-1)(博优225)、3.1 mg·kg~(-1)(矮糯).因此,在污染土壤上宜选种食用部位重金属积累低的水稻品种,以减少人类吸收重金属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以Cd抗性不同的四个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0、25 mg·kg~(-1)和50 mg·kg~(-1)三个CdCl2添加浓度进行盆栽试验。通过对小麦成熟期形态指标、多个生育时期生理指标、成熟期各器官中总Cd含量及各化学结合形态Cd占比的研究,旨在探讨小麦对Cd胁迫的形态和生理响应、小麦Cd吸收积累特性以及抗Cd机理。结果表明,株高、叶面积对Cd胁迫敏感程度低,25 mg·kg~(-1)Cd处理下对M1019的株高和西农20、许农186和M1019叶面积有促进作用;而同化物质的积累对Cd胁迫敏感,叶片干质量最为敏感,50 mg·kg~(-1)Cd处理下下降20%以上;高浓度Cd处理对小麦各生长指标均表现为抑制。25 mg·kg~(-1)Cd胁迫下能提高叶片POD酶活性,而50 mg·kg~(-1)Cd胁迫下POD酶活性降低,随胁迫时间增加POD酶活性降低;叶片SOD酶活性随着胁迫浓度和时间的增加而降低;脯氨酸含量则随着胁迫浓度和时间的增加而升高;叶绿素含量随胁迫浓度的增加而降低。随Cd处理浓度的增加小麦各器官Cd含量增加,各器官积累量表现为:根叶片茎秆籽粒,许农186和M1019整株Cd含量低于西农20和漯麦0603。50 mg·kg~(-1)Cd处理下漯麦0603叶片和籽粒的Cd转运系数最低,分别是21.2%和2.2%;叶片Cd转运系数最高的品种是西农20,系数为26.4%;籽粒Cd转运系数最高的是许农186,转运系数为3.0%。各化学结合形态中以氯化钠提取态和醋酸提取态占比最大,随Cd处理浓度增加而增加,活跃态Cd含量占比以许农186和M1019较低。结果表明不同形态和生理指标对Cd胁迫的响应不同,不同小麦对Cd的吸收积累特征有共性也存在品种间的差异,抗性品种与敏感型品种相比Cd的吸收积累量较低,活性高的Cd占比较少。  相似文献   

15.
种植密度、施肥及种植方式对紫苏铅富集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栽培措施对紫苏铅富集能力的调控作用,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3种种植密度(D1:行株距30 cm×20 cm;D2:行株距25 cm×20 cm;D3:行株距20 cm×20 cm)、3种施肥方式(F1:有机肥;F2:复合肥;F3:混合施肥)、2种植方式(P1:移栽;P2:直播)处理,探讨了不同栽培措施对紫苏铅富集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栽培措施下紫苏根、茎叶和籽粒的铅含量依次为7.10~16.87 mg·kg~(-1)、1.50~5.50 mg·kg~(-1)和0.23~5.73 mg·kg~(-1),铅富集系数为0.02~0.09,转运系数为0.09~0.51.不同种植密度下,籽粒铅含量以D1处理最低(2.43 mg·kg~(-1)),茎叶铅含量以D3处理最低(2.50 mg·kg~(-1));不同施肥方式下,籽粒铅含量以F2处理最低(2.68 mg·kg~(-1)),茎叶铅含量以F1处理最低(2.56 mg·kg~(-1));P1处理的籽粒(1.14 mg·kg~(-1))与茎叶的铅含量(2.35 mg·kg~(-1))均低于P2处理.不同栽培措施组合间,籽粒铅含量以D2F2P1组合最低(0.23 mg·kg~(-1)),茎叶含量以D1F1P1组合最低(1.50 mg·kg~(-1)).紫苏铅富集系数在不同种植密度及不同施肥方式间无显著差异,但P1处理显著低于P2处理,各组合以D1F1P1最低(0.02);铅转运系数大小表现为D1D2D3,F1F2F3,P1P2,各组合以D1F3P1组合最低(0.09);铅富集量以D1F1P1处理最低(14.91 g·hm~(-2)),与D1F2P1、D2F3P1组合间无显著差异.可见,紫苏茎叶、籽粒的铅含量均略高于相应的食品标准,栽培措施能够显著影响铅的富集与分配,适当施用有机肥、降低种植密度有利于降低紫苏对铅的吸收积累.  相似文献   

16.
镉铜胁迫下紫苏的生长响应和富集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通过盆栽试验,分析了紫苏(Perilla frutescens(L.)Britt.)在Cd、Cu胁迫下生长响应及其对Cd、Cu的耐性、吸收和累积特征.结果表明,在Cd处理浓度≤60mg·kg~(-1)和Cu处理浓度为≤600mg·kg~(-1)时,紫苏株高和根长均随处理浓度提高而增加,此后则随处理浓度增加胁迫作用渐趋明显.植株地上部和根部Cd的最高含量分别是331.51和991.14 mg·kg~(-1),Cu的最高含量分别为228.65和2 030.63 mg·kg~(-1).植株地上部Cd和Cu的最大富集量分别为66.70和36.52 μg·plant~(-1).植株Cd、Cu富集系数分别为2.59~15.42和0.14~1.24,迁移系数分别为0.35~1.44和0.07~0.56.因此,该植物可用于Cd、Cu污染土壤的修复.  相似文献   

17.
以18个玉米品种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品种对土壤中镉(Cd)元素累积和富集的差异,以期筛选出适宜长株潭地区种植的低积累Cd玉米品种。结果表明:18个玉米品种茎叶Cd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15个玉米品种茎叶的Cd含量超过了《饲料卫生标准》(GB13078—2017)要求,超标率为83.33%;籽粒Cd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有5个玉米品种(先达901、庆农13、祥玉88、祥玉10号、新中玉801)的籽粒Cd含量超过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要求,不能食用,占供试品种的27.78%;18个玉米品种茎叶Cd的富集系数为0.28~2.72,籽粒Cd的富集系数为0.03~0.30,籽粒Cd的转运系数为0.03~0.28,均小于1,说明玉米对土壤Cd有一定的吸附能力,但茎叶向籽粒转运Cd的能力较弱,导致玉米籽粒对Cd的富集能力较低。根据玉米产量、田间倒伏以及籽粒Cd积累情况,初步筛选出3个适宜长株潭地区种植的低积累Cd玉米品种豫丰玉88、福科07、大天1号。  相似文献   

18.
青葙对镉的超富集特征及累积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青葙(Celosia argentea Linn.)在0(对照)、1、5、10、15、20、25 mg·kg~(-1)七个浓度下对土壤Cd的耐受和富集特征,评价了青葙对CdCl_2、CdSO_4、CdCO_3、Cd(OH)_2、Cd S、Cd O和Cd(NO_3)_2等形态Cd的富集能力,并在Cd污染的水稻田土壤中测试了青葙体内Cd的动态累积过程。结果表明,青葙对Cd具有极强的耐受和富集能力,在土壤Cd处理浓度≤15 mg·kg~(-1)时,其生物量未出现显著下降(P0.05)。除对照外,青葙叶片Cd含量均高于100 mg·kg~(-1),并且转运系数和富集系数均大于1,符合Cd超富集植物的基本特征。实验同时发现,青葙不仅能大量富集水溶性Cd,对难溶性Cd也表现出很强的超富集能力,在外源添加Cd(OH)_2、CdS和CdO等难溶性Cd的土壤中,青葙叶片Cd含量分别达到134、102、90.20 mg·kg~(-1),表明青葙具有修复不同形态Cd污染土壤的性能。总体而言,青葙对Cd的累积量随时间增加而增大,但在第8~12周时,其地上部植株Cd的富集量增加不显著(P0.05),由此判断第8周是青葙收获的适宜时期。青葙收获期短这一特性,对于缩短修复周期,提高修复效率有重要的意义。由于青葙生长快速,具有较大的生物量,对Cd耐受和富集能力强,可以认为青葙是一种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Cd超富集植物资源。  相似文献   

19.
煤矿区果菜类蔬菜重金属富集特征及污染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认识煤矿区果菜类蔬菜重金属迁移富集规律及污染危害。[方法]通过在宿州市祁南煤矿区菜地采样和室内试验,分析了矿区土壤和三种果菜类蔬菜(豆角、茄子和辣椒)不同组织器官的重金属含量特征,对比不同蔬菜种类重金属根部富集和果实转运能力,并利用综合污染指数和重金属暴露风险指数对果菜类蔬菜可食部分进行了污染评价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煤矿区菜地土壤Cd、Cr和Ni的平均含量明显高于背景值,分别为0.347mg·kg~(-1)、72.614mg·kg~(-1)和41.189mg·kg~(-1),Pb的平均值低于背景值,为17.125mg·kg~(-1);果菜类蔬菜不同器官重金属含量差异明显,蔬菜叶和根的重金属含量明显偏高,蔬菜各器官中果实的重金属含量最低,各类蔬菜有不同重金属富集表现;蔬菜根部对土壤重金属富集能力大小依次为CdPbNiCr,茄子根的Cd富集系数最高,为0.565,蔬菜果实对根部重金属转运能力大小依次为PbNiCdCr,茄子果实转运系数远大于豆角和辣椒,对Pb的转运系数最大,为0.861;菜地土壤的综合污染指数显示为中污染等级水平,茄子达到重污染水平,豆角和辣椒分属轻污染和中污染等级;煤矿区居民通过蔬菜摄入Cd、Cr和Ni对人体没有明显健康风险,但通过蔬菜摄入重金属Pb可能给身体健康带来一定危害。[结论]果菜类蔬菜重金属富集特征存在明显差异,煤矿区蔬菜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  相似文献   

20.
调查了云南会泽铅锌矿冶炼矿渣堆周边野外植物,采样分析了土壤和植物重金属含量,研究了植物重金属累积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矿渣堆周边土壤污染以Cd最为严重,平均含量为101mg·kg-1,是云南土壤背景值的462倍;其次是Zn(9065mg·kg-1)和Pb(3244mg·kg-1),分别是云南土壤背景值的101倍和80倍。采集到的7种植物中,土荆芥(Chenopodium ambrosioidesL.)、芨芨草(A chnatherum splendens Trin.Nevski)和莎草(Cyperus microiria steud)体内Cd含量较一般植物高出105~112倍。土荆芥的Cd转运系数为2.5,具有较高的Cd转运能力;芨芨草和莎草的Cd富集系数均大于1,具有较强的Cd富集能力。这3种植物对Cd的吸收特性值得进一步研究。芨芨草和莎草体内Pb含量分别为2045、1623mg·kg-1,达到Pb富集植物临界含量标准。野葵(MalvaverticillataL.)的Zn转运系数高达4.1,具有很强的Zn转运能力。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 L.Pers.)的Pb、Zn、Cd转运系数均大于1。这5种植物对重金属具有很强的富集能力,可作为Pb、Zn和Cd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的富集植物,对铅锌矿废弃地及尾矿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