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半静态水质接触染毒法,研究鲫鱼(Carassius auratus)肝脏、肾脏和肌肉对不同质量浓度(0、0.1、0.5、1.0、5.0和10.0 mg·L^-1)阿特拉津的富集效应。结果表明,阿特拉津在鱼体中的富集速度较快;在试验所选浓度下,鲫鱼肝脏、肾脏和肌肉均在染毒后19 d即对阿特拉津达到富集稳态,但各个器官对阿特拉津的富集能力都较低。阿特拉津在肝脏、肾脏和肌肉中的富集系数均随着染毒浓度的增加而变小,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其在肝脏、肾脏和肌肉中的最大和最小富集系数分别出现在最低(0.1 mg·L^-1)和最高(10.0 mg·L^-1)浓度组,最大富集系数分别为:13.08、11.00和6.02,最小富集系数分别为:5.22、4.37和2.94。而且,当阿特拉津暴露浓度相同时,鲫鱼不同组织器官对阿特拉津的富集能力存在差异,表现为:肝脏〉肾脏〉肌肉。  相似文献   

2.
重金属离子Cu Zn Cd的相互作用对Pb在鲫鱼组织中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室内暴露试验方法研究了重金属离子相互作用对其在鲫鱼组织中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合重金属离子相互作用对Pb在鲫鱼组织中的积累的影响与离子的种类,数量及组织的类型有关。Pb的积累主要与Zn,Cd以及它们的共同作用关系密切,随着重金属离子种类数目的增加,相互作用对积累的影响变得显著;重金属离子混合后使Pb在鱼鳃中的积累浓度降低,肝脏中的积累浓度升高,对Pb在肌肉中的积累无影响,在鳃中的积累主要受表面位点竞争作用主导,而在肝脏中的积累主要与MT的诱导作用有关。重金属离子相互作用不会改变Pb在鲫鱼组织中的分布规律,Pb在鲫鱼组织中的积累顺序为肝脏>鱼鳃>肌肉。  相似文献   

3.
镉污染对鲢鱼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采用毒性实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镉(Cd^2 )对链鱼(Aristchthys nobilis)几种组织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剂量范围内,Cd^2 对链鱼几种组织内SOD,CAT活性均有不同程度诱导作用,其剂量-效应曲线均为抛物线型。0.01,0.1,0.5mg/L低浓度Cd^2 对鲢鱼组织SOD起诱导作用,1.00mg/L高浓度Cd^2 对鲢鱼组织SOD起抑制作用;而Cd^2 污染胁迫对CAT活性始终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诱导作用。Cd^2 对鲢鱼不同组织内SOD活性最大诱导倍数高低次序为:血清>肝脏>鳃>肌肉;对CAT活性最大诱导倍数高低次序为:肝脏>血清>鳃>肌肉;表明,灵敏指示Cd^2 对鲢鱼胁迫程度的优选组织是肝脏和血清。  相似文献   

4.
以哈白兔为试验动物,利用同位素示踪法研究外源环核苷酸(CNT)对3H-标记的赖氨酸(3H-Lysine)在动物体内的分布、转运与代谢影响,其示踪动力学可用二室模型来描述:^Y(t)=983.6281e-0.021935t+1773.9999e-0.083932t-983.6281e-0.432590t-0773.9999e-0.050399t+300.2820。研究结果证明,皮下注射95h后,对照组3H-Lysine主要分布于肾脏、心脏、肝脏、脾脏、肌肉中;cGMP组中主要分布分布于膀胱、肌肉、肺脏、肠中;cAMP组主要分布于肌肉、胃、肝脏、心脏、生殖器中;cGMP+cAMP组中主要分布于肌肉、膀胱、生殖器、脂肪。同时,心脏、肝脏、脾脏、肾脏、肌肉、脑、膀胱、肠器官中,皮下注射环核苷酸后均有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的变化,说明外源性CNT对赖氨酸在哈白兔血液中的代谢及在组织和器官中分布均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采用静态试验法,将鲫鱼暴露于4、16、64mg·L^-1洛克沙胂中48、96、144h后,检测了鱼鳃、肾脏和肝的Na^+-K^+-ATP酶活性。结果表明,在同一组织中,随着处理浓度的提高,洛克沙胂对鲫鱼各组织Na^+-K^+-ATP酶活性抑制作用增强。对于不同组织,同一处理浓度的洛克沙胂对鲫鱼鳃中Na^+-K^+-ATP酶活性抑制作用更为明显,其次是肝和肾(P〈0.01)。在同一浓度下,洛克沙胂对鲫鱼各组织Na^+-K^+-ATP酶活性抑制率呈明显的时间-效应关系,暴露时间越长,抑制率越高(P〈0.01)。此外,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SCGE)结果表明,鲫鱼暴露于0.5、1、2mg·L^-1洛克沙胂中72h能引起鲫鱼肾细胞明显的DNA损伤,并在设定剂量范围内呈现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同时,鲫鱼肾细胞于体外暴露于1、10、100、500、1000mg·L^-1洛克沙胂3、6、12h后,可引起严重的DNA损伤。  相似文献   

6.
对福州市蔬菜基地土壤中4种有机磷农药(敌百虫、敌敌畏、甲胺磷和毒死蜱)的残留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43个供试土样中,有机磷农药的总检出率为97.67%,其中,所有土样中都未检出敌百虫;只有1个土样中检出甲胺磷和敌敌畏,残留量分别为0.65mg/kg和0.45 mg/kg;毒死蜱的检出率最高,达97.67%,在土壤中的最高残留量为9.77 mg/kg。  相似文献   

7.
假丝酵母菌降解养殖水体氨氮的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筛选降解养殖水体氨氮的功能菌,从海水中取样,用212mg/L氨氮浓度的分离培养基进行培养,筛选获得了一株能高效降解养殖水体氨氮功能的菌株,经鉴定为假丝酵母菌。通过研究养殖水体氨氮浓度、pH值、温度等因素对菌株降解氨氮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降解氨氮较适宜的条件为:养殖水体氨氮≤20 mg/L,pH值6~7,温度25~30℃,盐浓度0~1%,溶氧2 mg/L以上。假丝酵母菌在这种水体生态条件下接种5%,氨氮降解率接近80%。  相似文献   

8.
为阐明毒氟磷在动物体内的分布代谢特征,并深入认识毒氟磷的安全性和膳食风险,本研究选择白羽产蛋鸡为试验对象,[噻唑基-2-14C]-毒氟磷为同位素示踪剂,研究了毒氟磷在产蛋鸡体内的排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毒氟磷在产蛋鸡体内排泄水平高,首次给药24 h后即排泄出当日给药量的82.04%,连续给药7 d后的累计排泄率为82.24%。毒氟磷在组织中的总残留仅占引入量的3.81%,其中胃中残留量占比相对最高,占引入量的2.14%,而肺、肾、脂肪、胰腺中的放射性残留量均不超过引入量的0.01%,膳食评估结果表明在上述内脏组织中的毒氟磷残留无膳食风险。蛋、肌肉、心、脑、脾、卵巢等组织中未检测到放射性残留。本研究为科学评价毒氟磷在家禽中的安全性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以鲫鱼(Carassius auratus)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在一定环境条件下重金属镉的胁迫对鲫鱼不同组织中金属硫蛋白(MT)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平均体长为(15.32±0.63)cm、平均体重为(310.6±5.69)g的鲫鱼不同组织中的MT本底值存在着明显的差异(P〈0.01),含量顺序为肝脏〉肾脏;不同水温条件下鲫鱼相同组织中的MT本底值差异显著(P〈0.01),鲫鱼肝脏中的MT本底值平均含量在水温(26.5±1)℃和(16.5±1)℃时分别为3.50和3.25μg.g^-1;肾脏中的MT平均含量分别为3.20和2.72μg.g^-1;不同水温下,经不同的暴露时间、不同暴露浓度的Cd^2+胁迫下MT在鲫鱼肝脏和肾脏中的表达趋势较为一致,都是呈先升高后稳定的状态,在试验后的6 h内的增加速率最大,MT的含量在12 h时达到峰值。鲫鱼的肝脏和肾脏组织在12 h内MT的增加量与Cd^2+的浓度呈较好的相关性,表现出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表明水体中的Cd^2+可诱导鲫鱼组织中MT的合成与表达,且主要诱导时间在12 h之内。相同Cd^2+质量浓度胁迫下,水温的改变不影响Cd^2+胁迫MT在鲫鱼组织中的表达趋势,但影响MT表达的含量和速率,相同Cd^2+质量浓度下MT在鲫鱼组织中的表达含量和速率均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加。  相似文献   

10.
海水中总有机碳(TOC)对牙鲆铜、铅、镉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该文研究了海水中Cu、Pb、Cd浓度分别为0.5 mg/L时,总有机碳(TOC)浓度、种类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内脏、肌肉、鳃组织Cu、Pb、Cd蓄积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海水TOC种类相同时,随TOC浓度升高,牙鲆内脏、肌肉、鳃组织Cu、Pb、Cd蓄积量均明显下降;当海水TOC浓度相同时,孔石莼分泌物比牙鲆分泌物更能降低牙鲆各组织Cu、Pb、Cd蓄积量。研究表明:孔石莼、牙鲆分泌物均能降低Cu、Pb、Cd的生物有效性;TOC浓度、种类变化对牙鲆各组织Cu、Pb、Cd蓄积分配均无影响,重金属含量大小顺序均为:内脏>鳃>肌肉。内脏团、肌肉中3种重金属蓄积量大小顺序为Cu>Pb>Cd;鳃中3种重金属蓄积量顺序为Pb>Cu>Cd。  相似文献   

11.
养殖水体中无机氮的高效去除是开展循环水养殖的重要保障条件之一。该论文研究了极大硬毛藻无性系(简称极大硬毛藻)对循环水养殖水体中无机氮盐的去除效率及特征。结果表明,当藻体密度为(10±1) g/L时,在一定浓度范围(氨氮:0~15 mg/L,亚硝酸盐氮:0~3 mg/L,硝酸盐氮:0~15 mg/L),极大硬毛藻对海水中3类无机氮盐的吸收速率随着时间变化即氮盐浓度降低而降低;其中藻类对氨氮的吸收速率变化较大,而对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吸收速率相对稳定。当3种氮盐质量浓度为3 mg/L,极大硬毛藻首先选择吸收氨氮;当氨氮质量浓度降至1.5 mg/L时,藻开始吸收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极大硬毛藻对人工模拟养殖废水中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的15 h去除率可达到94.3%、100%、82.2%。该研究可为极大硬毛藻在循环水养殖水体净化的应用、养殖废水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技术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对上海2018年市售水产品地西泮残留状况及其风险进行了调查分析。以超高压液相串联Q-Exactive高分辨质谱仪和三重四极杆质谱仪对上海市流通的水产品分别筛查与验证地西泮及其代谢物去甲地西泮残留情况,并对不同品种残留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87%的阳性样品的地西泮与去甲地西泮残留量低于1μg/kg。上海市售水产品样品中检测到地西泮及去甲地西泮残留主要存在于鲫鱼、草鱼等淡水产品中,其残留量均极低,但未来仍有必要对水产品中地西泮残留的来源进行研究,对其残留安全进行风险评估,对其使用进行监控与管理。  相似文献   

13.
利用微生物消除农药污染是一项安全、经济、有效的方法,降解动力学模型的构建有助于理解污染物的生物降解行为和估测系统中特征污染物的浓度变化,菌株对高浓度污染物的降解效果是降解菌在受污染水体中实际应用的关键。本研究采用基础培养基中定量添加毒死蜱和定时取样分析毒死蜱残留浓度的方法,探讨两株蜡状芽孢杆菌(HY-1和HY-2)的接种体培养时间、接种量和降解菌对毒死蜱的降解动力学,同时研究了降解菌对高浓度毒死蜱的降解率。结果表明:HY-1和HY-2最适接种体培养时间分别为10 h和19 h,接种体培养时间对菌株降解毒死蜱的影响较大。两菌株最适接菌量为8%(v/v),接种量从4%增至8%时,接种量对HY-1降解毒死蜱的影响大于HY-2。当毒死蜱的初始浓度为40 mg.L 1、80 mg.L 1、100 mg.L 1和120 mg.L 1时,一级动力学方程ln(C0/Ct)=kt可以用来拟合两菌株对毒死蜱的降解动力学及确定降解动力学参数,当毒死蜱初始浓度再次增加时,仅HY-2对毒死蜱的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当毒死蜱初始浓度为40~120 mg.L 1时,菌株HY-1对毒死蜱的降解速率常数分布在0.013 5~0.015 7;当毒死蜱初始浓度为40~200 mg.L 1时,菌株HY-2的降解速率常数分布在0.008 0~0.015 3。菌株HY-2比HY-1可以在较高的毒死蜱浓度下发挥降解作用,且降解率较高。因此,两菌株在毒死蜱污染水体的净化去毒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养殖欧洲鳗鲡不同体位及其养殖水体中可培养菌群的组成结构,本研究利用16S rDNA序列分析法对从精养池鳗鲡的鳃部、肠道和表皮及其养殖水体中分离得到的可培养细菌进行了分子鉴定并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研究结果显示,鳃部、肠道、表皮和水体的菌密度分别为1.6×10^6 cfu/g、2.2×10^7 cfu/g、1.4×10^4cfu/cm2和4.5×10^3 cfu/mL;分离菌株分别属于γ-变形菌纲的肠杆菌属、不动杆菌属、栖水菌属,β-变形菌纲的食酸菌属,芽孢杆菌纲的葡萄球菌属、气球菌属,黄杆菌纲的金黄杆菌属和放线菌纲的微球菌属等5大类8个菌属。其中,微球菌属、肠杆菌属和栖水菌属分布最广,各样品中均有检出;而气球菌属和食酸菌属仅在鳃部分布。各生态位中,鳃部菌群最为多样,含有葡萄球菌属之外的7个属;而水体菌群种类最少,只有4个属。此外,菌群组成含量的分析结果表明,鳗鲡鳃部以金黄杆菌属(28.3%)和肠杆菌属(26.1%)居多;而肠道、表皮和养殖水体都以微球菌属占绝对优势,分别为43.6%、53.5%和74.8%。  相似文献   

15.
通过在湖南、江苏、河北、宁夏、重庆、广东6地的田间试验,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技术研究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在叶用莴苣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及其最终残留量,结果显示,吡虫啉在叶用莴苣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其在叶用莴苣中的消解半衰期为3.9~4.6 d,在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为8.6~8.7 d。收获期吡虫啉在叶用莴苣中的残留量为<0.78 mg/kg,在土壤中残留量为<0.13 mg/kg。结果表明,吡虫啉属易降解农药,其在叶用莴苣上的最终残留量低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等规定的吡虫啉在圆生菜上的最大残留限量(2 mg/kg),按试验推荐剂量和方法使用是安全的,安全间隔期为7 d。  相似文献   

16.
采用水生植物滤池(UB和PUB)和固定膜生物滤池(SB)的复合净化模式,对鲍鱼养殖水体和系统排放水体进行净化,实现了循环水养鲍系统的清洁生产。试验结果表明,植物滤池UB对养殖水体中总氨氮(TAN)具有很高的吸收效率,从而降低了SB的硝化负荷,大大减少了TAN、NO2-N、NO3-N和COD的积累,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养殖水体中TAN、NO2-N、NO3-N和COD的浓度分别低于0.19、0.01、1.75和1.20 mg/L。由于UB滤池的吸收作用和SB的硝化作用,养殖水体中PO3-4的浓度一直保持在0.30 mg/L以下。另外,这种复合净化模式具有调节水体pH值的作用,在试验期间,养殖水体中的pH值一直保持在8.11~8.14的良好水质范围,对鲍鱼的养殖十分有利。系统排放水经另一植物滤池PUB吸收净化后,PO3-4浓度降至0.22 mg/L 以下,NO-3-N的浓度甚至降至0.10 mg/L以下。本文还建立了养殖循环水体中无机氮的循环模型,用于对养殖水体中TAN、NO2-N和NO3-N的预测和控制。  相似文献   

17.
海水中铜在扇贝组织的蓄积及其对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暴露实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铜(Cu2+)对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鳃、肌肉、内脏团组织铜蓄积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水体中铜浓度升高,扇贝各组织的铜蓄积量明显上升,依次为内脏>鳃>肌肉。Cu2+浓度对栉孔扇贝各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有明显影响,酶活性随Cu2+浓度升高表现为抑制-诱导-抑制的规律。栉孔扇贝各组织SOD酶对水体中Cu污染反应敏感,存在计量-效应关系,对海洋铜污染具有指示作用。能灵敏指示海洋铜污染的扇贝优选组织是鳃,其次是内脏。  相似文献   

18.
转化生长因子β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TGF-β)是一类具有多种功能的蛋白超家族,在细胞免疫、细胞增殖分化和组织损伤的修复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本研究从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肝脏中克隆获得了TGF-β1和TGF-β3基因.推导的TGF-β1和TGF-β3氨基酸序列均含有多个N糖基化位点和一个TGF-β家族标签.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半滑舌鳎TG F-β1和TGF-β3分别与鱼类的TGF-β1和TGF-β3亲缘关系最为密切.qRT-PCR结果表明,半滑舌鳎TGF-β1和TGF-β3基因在健康鱼的多个组织中均有表达,二者在皮肤中表达量最高,在肌肉中表达量最低.经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感染后,TGF-β1在肝脏、脾脏和肾脏中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表达趋势,在感染48 h后的肝脏中表达量达到最大值,是对照组的3.17倍;TGF-β3在脾脏、肾脏和鳃中也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表达趋势,在感染24 h后的鳃中表达量达到最大值,是对照组的4.71倍.以上结果提示,TG F-β1和TGF-β3可能在半滑舌鳎抵御细菌感染的免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为证明二者参与机体免疫调节提供了有力证据,为半滑舌鳎分子免疫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研究了AAT、EST、SOD、MDH、LDH和ME等位酶在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T.et S.)]心脏、肌肉、鳃、眼睛、肾脏、肝脏、肠、脾、胃组织器官中表达,并分析了各种酶的等位酶位点表达以及酶谱表型。研究结果表明EST、SOD、MDH和ME 4种等位酶在不同组织中表达相同,AAT、LDH 2种等位酶在不同组织中表达差异,可能是受不同基因位点或同一基因位点不同等位基因控制的结果,与各组织完成特有生化代谢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20.
对4株红螺菌(荚膜红假单胞菌PSB-2、球形红假单胞菌PSB-3、胶质红假单胞菌H1和沼泽红假单胞菌H10)的去细胞上清液(CFS)抑制水产养殖病原菌的作用进行研究,并探讨养殖水体环境对红螺菌拮抗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4株红螺菌在细胞生长稳定期后能有效分泌拮抗物质,其去细胞上清液(CFS)对20多株水产养殖病原菌均有抑制作用.从抑菌活性看,荚膜红假单胞菌的抑菌活性强于其他菌株:荚膜红假单胞菌对水产养殖病原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8~64 AU/mL,而其他红螺菌株多为4~16 AU/mL.在养殖水体的生态因子中,水体pH、NH4 -N与NO2--N对红螺菌代谢产物的抑菌活性影响较大,pH7~9,NH4 -N低于5 mg/L、NO2--N浓度低于7mg/L时抑菌活性较强,而养殖水体温度与溶氧变化对红螺菌的抑菌活性基本无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